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膏在清代被定名

普洱茶膏在清代被定名

2019-07-12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普洱茶膏在清代被定名!清代的茶叶发展是继中国唐宋之后又一个顶峰。与唐宋时期不同的是,唐宋只专注于饼茶的制茶技艺。而清朝则是“百花齐放”——各类茶及不同的制茶技艺群芳斗艳,色彩斑斓。我们现今熟知的“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都是在清代得以正式定名。

普洱茶与普洱茶膏也是在清代确定自己的名称。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当地的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辖区域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进而又将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团茶、饼茶、沱茶、砖茶,统称为普洱茶。就在清朝设立普洱府的当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

茶膏再次悄悄浮上水面。依旧是贡茶的角色,依旧神采飞扬。毕竟在当时,被皇帝钦点的茶品,是何等的荣耀。

这个茶膏其实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的普洱茶膏。

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而初创的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与唐宋茶膏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宋代茶膏是采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方法,将蒸熟的茶叶榨出茶汁,并将茶汁经空气氧化与干燥后演化为“膏化物质”。而云南土司的大锅熬制茶膏,则是借鉴古代中医熬制“药膏”的工艺,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一种制膏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相比宋代茶膏的制作,更简单易学,人人都可操作。而且,对制膏设备的要求也没有宋代制膏需要“大小榨床”的要求。只要有锅,无论是在家里或是茶坊都可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不仅一下子接受,并且迅速推广。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食品生物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

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的缺失

三是大锅长时间熬炼,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会很大。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普洱茶“忌高温”的特性。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仍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作为贡品。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初始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情况在乾隆执政后,迅速得以改变。

有一个小故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令当今的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在雍正皇帝“驾崩”的第三天,雍正还没有入殓,有诸多重大问题急待处理的情况下,乾隆就下令将宫里专门为雍正“炼丹”的道士驱逐出宫。

为什么?

其实,在乾隆心里,他认为“皇阿玛”(即父亲)的死,很可能与道士提供的“丹药”有关。

雍正皇帝在世的时候,尤其是晚年,对道士们搞的“炼丹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认为这种“丹药”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他不仅派人到处寻访这些“炼丹”高手,还将他们引到宫里,并专门为他们设置了“炼丹间”。

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们没有确切的纪录知道古代的服药者吃什么丹药以求长生,但若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记载,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

“炼丹术”中所使用的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在五行生克学说中就有土生金的说法。于是当时就有一种设想,那就是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变的。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200年后变成青,再300年后变成铅,再200年成为银,最后再过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鼎”(古代的烹饪器,也是记载功勋的礼器)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这样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来。

后人将这场探索活动叫“金丹术”。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家就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由于“炼丹术”主要用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下去以后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在炼丹术发展初期就有人服食丹药,首先是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曹操的义子)带头服用“五石散”,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在社会上“服石”之风盛行。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分为砷制剂,服后浑身发热,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所以社会上就又流行起宽肥的服装,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混日子,还被誉为高士。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点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就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这可以说是古代的吸毒潮,所造成社会危害相当严重,可与今日的吸毒热相比。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批评此事。

但尽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停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中国历代皇帝几乎都热衷于炼丹,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死于“长生不老丹”。仅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

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炼丹术”的牺牲品。

但乾隆不同。青年时的乾隆广闻博学,已开始通过国外来的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科技,尤其是了解到一些化学知识。他隐约感到,这种“炼丹术”制成的“丹药”内含大量的铅、砷一类的重金属,可能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这种观点与当时传统的医学是相违背的。因为当时被奉为“医圣”的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就认为:“粉锡(铅粉)辛寒无毒”。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错的。

但是,乾隆皇帝还是将道士逐出皇宫,并中止了“炼丹术”。应当说,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尊重科学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云南的贡茶——“普洱茶膏”。这又是为什么呢?

翻阅清朝的各种史料,我们发现,自乾隆当政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上贡朝廷的数量相比雍正时期不是在减少,而是逐年扩大。但有一点,是很多人不注意的,那就是少了“普洱茶膏”。

我们从很多反映云南上贡的茶品目录中,再也没有看到“普洱茶膏”的影子。是普洱茶膏就此停产?还是清朝皇宫将其逐出,不再列为皇室的饮品?

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

普洱茶膏不仅在乾隆时期,乃至以后,始终成为皇帝的主要茶饮品,而且,还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海外使节(后面章节详述)。那么,这些普洱茶膏又是怎么来的?答案也同样出乎我们意料:

是清朝皇宫自己制作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当时的云南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反清复明”,加之地处在边陲,离京城路途遥远,统治者极为害怕投毒;

第二,云南土法制作的茶膏基本上以熬制为主。这种反复的熬炼与“炼丹术”有点相似,其铅、砷的含量自然很大。加之这种高温会破坏茶叶多种营养物质,失去原有的价值。

于是,乾隆时期,乃至以后的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选料更精细,或者防范茶中投毒,竟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普洱茶膏”由此正式确立。也就是我们现今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知医,本人自幼爱好医学,勤于钻研。他曾开辟药圃(即养素园),亲自种药,以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又遍游各地采访药物,善于向地方民间医生吸取经验。他一生著述甚丰,大约有十几部专著。但可惜的是,至今只有《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两部留存,其余十几种都已佚失。

《本草纲目拾遗》采录药物921种,其中716种药物为补充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未收录的民间草药,其余则是对《本草纲目》所叙述草药形态、主治不够详尽之处加以补充,或纠正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讹误等。更重要的是对《本草纲目》中的欠妥和错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本草纲目》中说,粉锡(铅粉)辛寒无毒,赵学敏则指出有妇人“服铅粉致死,手足皆黯。”说明铅粉有毒,纠正了这一错误。而且赵学敏对于《本草纲目》中分类不恰当的都加以订正。

《本草纲目拾遗》所引据的医药书达282家,引据的经史百家书目也达343家,包括当时罕见的钞本和珍秘本。如汪连仕的《采药书》,李草秘《海药秘录》、《百草镜》,王安卿《采药志》等。另外,该书附录了一些方剂,还辑录了很多嘉庆以前的医学成就。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和茶庵鸟道


 1990年普洱县政府机关干部在做工间操

  因为普洱是西双版纳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所以西双版纳所产的茶被统称为普洱茶。当地人说,他们还清楚记得在五六十年代,每当茶叶丰收时,便有很多西藏人赶着马帮前来这里。晚上,他们点燃篝火在野外露宿,煮上酥油茶,跳起弦子“锅庄”,特别热闹。每当听到马帮的铃声,孩子们就奔走呼叫:“老古宗(藏族)来咯!”想当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西双版纳当知青的时候,每逢探亲路过普洱镇和墨黑镇的时候,还可见到许多马帮驮着茶叶和盐巴从公路边走向山林。

  尽管到了今天,大部分的公路已经替代了茶马道,但在偏僻的山林地带仍然有马帮行走,多多少少提供了追寻这古道的佐证。在普洱城的后山上,现在还有茶场,在山前的一块平地上,散落着一些石雕的建筑材料。茶场工人们说,这就是古茶庵旧址。古茶庵已经在“文革”中当“四旧”破坏了。在古茶庵旁边有石板路通往深山老林,这里的一段茶马道被当地人叫做“茶庵鸟道”。

  离开普洱向北走20来公里,就是墨黑镇。这里的盐矿曾一度名噪全滇,距今已有260年历史。当年还一度是普洱的县城呢。在镇中央,还有一座高大的木楼,据介绍它是从前的老客栈。墨黑镇外山上十公里远,就是当年有名的孔雀坪。我沿茶马古道走去孔雀坪,田间开满黄色小花,宁静的山林回荡着叮叮咚咚的牛铃声。石板路上人迹罕至,但当年马帮兴盛时,在孔雀坪这个不大的村子里,就开有28家马店和5家食馆,每天要接待上千匹马的马帮。可是现在连像样的马帮也没有见到。虽然孔雀坪的老马店还挂着当年的马鞍和马铃,但他们的故事却渐渐被人遗忘了。远处公路上过往的汽车成了这一切景况的不言自明的注脚。只有在高山密林的小道上,才可见到有小股马帮行走。

 

普洱茶茶汤鉴别



一、普洱茶汤翠绿而微黄,清澈鲜艳。早春茶常见此汤色,随着生茶的不断陈化,汤色逐渐变为杏黄明亮。是鲜叶采制及时,杀青恰当,干燥迅速不受沤的优质晒青毛茶汤色,常伴“荷香”。

  

二、普洱茶汤绿中微黄的汤色,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泽,又称橙绿。此汤色多出现在春茶中,加工时揉捻,干燥及时才能有此汤色,是中高档晒青毛茶的汤色。

  

三、普洱茶汤绿中黄多的汤色,类似“浅黄色“。常伴有“青草气或水闷气”。清明至谷雨期间的晒青毛茶常显此汤色,是鲜叶少量裂变,加工时杀青温度偏低,揉捻叶摊凉干燥不及时的表现。

  

四、普洱茶汤色黄而浅,又称“淡黄色”是物质欠丰富的低档晒青毛茶的汤色。藏期在3-5年的老生茶显此糖色,但亮度高。如是原料细嫩的茶品表

五、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拮黄色。新茶有此汤色多为茶青鲜叶裂变,杀青温度偏低的表现,常伴有“红茶香”或“生涩气”。

  

六、普洱茶汤色暗黄,深而无光,新茶有此汤色多为几天的茶青合并加工或揉捻叶长时间得不到干燥所致,老生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

  

七、普洱茶汤色泛青,无光泽。多为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紫芽茶”或“高猛”土壤环境下生产的晒青茶,或受“新铁”污染的茶叶。滋味往往较苦涩,受“新铁”污染的茶叶汤面常有类似“油膜”的漂浮层。

八、普洱茶汤汤色混而暗,汤中沉淀物多,混而不清,难见碗底。这是加工中晒青毛茶没有晒至足干,“湿胚”茶就装袋或长时间“闷干”的表现,滋味涩而钝,茶气低闷,味薄,较甜。

九、普洱茶汤汤褐色变红,如是老茶显此红汤,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的好茶。这是鲜叶严重变质的表现,常伴有“馊”味,是不良晒青毛茶的表现。

十、普洱茶汤为黄汤,属不良茶品。晒青毛茶汤色黄而无绿色。是晒青茶在加工时,杀青叶湿热“闷黄”或揉捻叶受沤变黄的表现。

普洱茶的另类喝法

普洱茶的另类喝法

普洱茶具有色泽褐红,条索整齐紧结,口感甘滑、醇厚、活顺的特点,它的滋味醇和,爽滑,回甘时间长,没有涩味,它独特的口感,以及减肥、养胃、抗衰老等令人着迷的功效,让很多茶迷盆友们都非常亲睐普洱茶,可谓是男女老少通吃。

搭配后功效:玫瑰能疏解胸闷气烦,此茶适于夏日或肝火旺盛、易怒情形下饮用。

山楂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适量山楂、普洱茶,以3:1的比例放入茶壶中,再一起冲泡。酸酸甘甘味道很好。随着人们对茶的逐步了解和开发,创新了很多具有时尚特色的茶品:冰红茶、柠檬茶、奶茶……这些茶品也深受年轻人的喜欢。作为传统茶的普洱茶,除了清饮之外,有什么另类的创新喝法呢?

玫瑰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普洱茶3克,玫瑰花3克。将普洱茶倾入有盖茶杯,滚水洗茶后放入玫瑰花;重新注入滚水,泡出玫瑰花香即可饮用。

搭配后功效:山楂中含有一种叫杜荆素的化合物,具有抗癌的作用。若出现消化不良时也可用山楂、大米一起煮粥食用,这样既可助消化,又可起到辅助抗癌的作用。

冰镇牛奶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将冲泡好的普洱熟茶加入牛奶,制成奶茶,冰镇后口感醇和润滑。

搭配后效果:普洱茶以回甘著称,茶入喉后,口中留有阵阵甘甜。而牛奶独有的奶香,则与茶香交相映衬,让唇齿间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蜂蜜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3克普洱熟茶,适量蜂蜜。普洱茶入杯中,滚水冲泡;待茶汤冷却至50—60℃时根据个人口味调入蜂蜜。

搭配后功效:普洱茶和蜂蜜兼有排毒清肠作用,尤其熟普温和的茶性及养护作用可抵消蜂蜜对寒性肠胃的刺激,长期饮用还有预防感冒的功效。

菊花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2.5克干菊花,3克普洱茶。将菊花与普洱茶置入有杯盖瓷杯中;将滚水冲入,盖紧杯盖,约2分钟即可掀盖,菊花香味溢出,趁热饮用。

搭配后功效:陈皮改善胃弱及消化不良,枸杞补充体虚、改善视力,此茶是适宜老人饮用的清肠、助代谢、防老化的健康热饮。

鸡尾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鸡尾普洱茶的调配比例,可根据个人口感喜好以及季节变化而改变,喂好者生茶比例可以多些。

搭配后功效:“鸡尾普洱茶”的称谓,衍于“鸡尾酒”的说法,指普洱生茶、熟茶混泡冲饮,可以兼得生、熟普洱的保健强项,更能均衡人体,达到良好的效果。

枸杞红枣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3克普洱茶,3—5克枸杞,3—4粒红枣(易上火者,红枣少加为好)。直接将普洱茶、枸杞和红枣放入玻璃杯中,以开水冲泡服用,或者用水煮沸服用。

搭配后功效:劳累或熬夜后的安神、理气、明目。

枸杞陈皮普洱茶

材料及制法:普洱茶3克,陈皮少许,枸杞6—7克。将普洱茶倾入有盖茶杯,滚水洗茶后放入陈皮、枸杞;重新注水加盖闷泡2分钟,至可口的热度即可饮用。

以上几种关于普洱茶的另类搭配,可谓是打开了茶客们的新世界。普洱茶清饮能让人降胆固醇、降血脂,具有减肥美容、抗衰老等作用,此外搭配其他的喝法也能带来不一样的功效,可谓是养生保健的必备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