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喝普洱茶真的会上火吗?

喝普洱茶真的会上火吗?

2019-07-12 访问量: 21 茶礼仪网

不少人说喝了普洱茶会上火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聚祥春茗茶和你来探讨一下。

1、夏季饮用普洱熟茶易上火

普洱熟茶是温和养胃的,平时可以多喝,但是在夏季,喝太多熟茶很容易会上火,所以建议比较容易上火的人夏季还是少饮用普洱熟茶为好。

2、普洱生茶不会上火,但胃不好的朋友慎饮用

普洱生茶是寒性的,平时喝并不会上火,所以可以适量喝,但是如果患有胃寒或者是胃不好的朋友就要小心饮用,注意,即使胃好,也不要喝太多。

3、身体较热气时少喝普洱茶

平时,如果身体较为热气,那建议还是不要喝,否则很容易会加重上火症状,而身体没什么火气的时候可以适量喝一点

4、根据体质喝普洱茶不易上火

中医将身体分为多种体质,有些朋友说喝了普洱茶有上火感觉,其实像一些阳盛体质和血瘀体质并不适合饮用熟茶,如果真心喜欢饮用普洱熟茶,可以往里面加入一些清热解毒的东西,像荷叶、决明子等,而阳虚和气虚体质的人比较适合饮用熟茶。

其实喝普洱茶会上火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还是看它是生茶还是熟茶,而且还要根据个人体质还判断。

本文版权归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有用+10
分享

秋茶上新时,如何区分普洱茶的春茶和秋茶?

  春茶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内含物质丰富,而且嫩度高。秋茶的内含物质没有春茶丰富,但是香高是秋茶的一大特点。春茶的价格也远高于秋茶。那么如何去区分春茶和秋茶呢?

 

  春茶和秋茶的特点:

 

  首先说说春茶,春茶是立春至立夏期间采摘加工的茶。春茶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明前茶是指清明节以前生产的春茶,统称为早春茶。一般春茶都比较肥壮重实,毫毛较多,叶片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具有色泽油润、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叶底柔软厚实的优点。

 

  而秋茶则是立秋至白露节气之间采摘的茶,一般称作“谷花茶”或“白露茶”。茶树经历了春夏两季的采摘,秋茶内含物质有所欠缺。秋茶的滋味相对淡薄,叶底夹有绿色芽叶,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叶缘锯齿明显。由于香味物质遣散较少,所以香气高是秋茶的特点。

 

  春茶秋茶这样看:

 

  1、干看

 

  主要从干茶的色、香、形三个因子上去加以判断。凡茶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白毫,且条索紧结,香气馥郁,是春茶的品质特征。凡茶色泽黄绿,茶叶大小不一,叶张轻薄瘦小,香气较为平和,则是秋茶的标志。

 

  在购茶时还可结合偶尔夹杂在茶叶中的茶花、茶果来判断是何季茶。如果发现茶叶中夹有茶树幼果,其大小近似绿豆时,那么,可以判断为春茶。若茶果直径已超过0.6厘米,那么,可以判断为秋茶。

 

  不过,秋茶时由于鲜茶果的直径已达到1厘米左右,一般很少会有夹杂。自7月下旬开始,直至当年8月,为茶花蕾期,而9-11月为茶树开花期,所以凡发现茶叶中杂有干茶树花蕾期或干茶树花朵者,当为秋茶了。只是,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通过筛分、拣剔,很少会有茶树花、果夹杂。所以判断时还需具体分析。


春茶叶底

 

  2、湿看

 

  湿看是指对茶叶进行开汤审评,以作进一步的判断。凡茶叶冲泡后下沉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茶汤色绿中显黄,茶叶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者,为春茶。


秋茶叶底

 

  而茶叶冲泡后滋味较平淡,叶底夹有铜绿色芽叶,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者,为秋茶。

隔夜的普洱茶究竟能不能喝呢?

隔夜的普洱茶究竟能不能喝呢?

传统认为隔夜茶喝不得,喝了容易得癌症,理由是认为隔夜茶含有二级胺,可以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二级胺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就拿面包来看,通常含有2mg/kg的二级胺,如以面包为主食为例,每天从面包中食进的二级胺就有1-1.5mg。而人们通过饮茶,从茶叶中食进的二级胺只有主食面包的1/40,可见是微不足道的。况且,二级胺本身并不是致癌物,必须有硝酸盐存在才能形成亚硝胺并达到一定数量级才有致癌作用。

饮茶可以从茶叶中获得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它们都能有效地阻止人体内亚硝胺的合成,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因此,饮茶或隔夜茶是不会致癌的。

一般的隔夜茶都不能喝,所以人们通常会认为隔夜的普洱茶也不能喝。但普洱茶非常耐泡,且品质优良,这就确定了普洱茶的特殊性。

喝过普洱茶的茶友都知道,普洱茶茶水放置时间长了会变为红褐色,其实这是由于茶多酚氧化成了红褐色的茶色素。研究表明,茶多酚和茶色素均有很强的抗癌、抗氧化作用,虽然说隔夜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大减少,但依然具有抗病作用。

普洱茶隔夜茶能喝,但是是在一定条件下的。

一、虽然隔夜的普洱茶可以喝,但也不能隔的时间太长,如果已经超过24小时的普洱茶,或是茶已变质,还是请您放弃吧。

二、如果今天喝不完,明天又想继续享受,那么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最后一泡,把壶里的水彻底倒干净。一般说隔夜茶不能喝的主要原因是隔了一个晚上,茶汤里面容易滋生细菌,而对茶叶本身是不太会受影响的(超过24小时不好说)。到干壶里的水,保持叶底的干燥,就没有问题。

2.将壶盖盖牢,壶身反扣。著名的“肉汤细菌实验”告诉我们,让肉汤变质的是空气中的细菌。这里我们将壶身反扣,壶嘴朝下,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叶底产生细菌。

3.次日,要继续泡茶的时候,往壶中注入两次沸水,快速的倒掉,就可以继续享受了。这里快速的洗茶,还是为了尽可能的冲洗叶底上可能产生的细菌,也能避免茶质的浪费。

另外,还要特别提醒大家,肠胃不好的人冷茶水最好不要喝,不管是什么茶,冷茶水过寒,对肾脏的压力都会有比较大。

从营养卫生的角度来说,茶汤暴露在空气中,放久了易滋生腐败性微生物,可能使茶汤发馊变质。

再则,茶汤放久了茶多酚、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易氧化减少。隔夜茶虽无害,但一般情况下还是随泡随饮为好。

喝茶本是喝健康,希望大家喝茶、喝好茶、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喝茶!

佤族土司千古普洱茶膏

佤族土司千古普洱茶膏!普洱茶经历了千百年载的风风雨雨,多少普洱茶的典故、加工技亦伴随岁月的推移而渐渐被历史湮灭。马帮的故事终于成了久远的传说,二十一世纪初普洱茶的再次风声水起也在“普洱地震”之后迅速降温冷却。在弥漫着茶香的茶街上走过的时候,终于又发现一群痴迷普洱茶的“粉丝”在赞不绝口地称赞一种十分奇特的“千古”普洱茶膏,也牵出一系列即将被历史湮灭的澜沧佤族土司制茶秘方。

无论是查询普洱茶的典故,还是浏览现代电脑网页,都很难寻觅到佤族制茶的有关记载,却不难发现一些关于佤族于茶为药来治疗一些疾病的记载。因为历史上的佤族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以及佤族的历史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其中也包括佤族独特的制茶工艺。“千古”普洱茶膏就是源于澜沧佤族土司秘方,为当地佤族人魏勇遵循佤族古法制茶工艺,大胆创新炮制而成的。

在飘飘渺渺的茶香水雾中,“千古”普洱茶膏呈现出的模样居然象一颗颗黝黑透明的围棋子,轻轻攫取米粒般大小的茶膏放入茶杯,再冲进滚烫的开水,一杯溢满浓香的普洱茶汤就冲泡成了。除了茶杯和调羹,其它一应茶具都模样派上用场,令诸多习惯采用功夫茶具冲泡普洱茶的茶友们瞠目结舌,难道,普洱茶真的可以象冲泡绿茶那样方便了么?原来,聪明的佤族祖先早就发明了可以非常方便冲泡品饮普洱茶的方法,就是吧普洱茶制方便冲泡、方便携带的普洱茶膏。当代佤族茶人魏勇其实就是传承了澜沧佤族土司秘方,经过多次试验,才将“千古”普洱茶膏成功的制作出来的。

普洱茶膏,对于对数人甚至茶人,在过去仅仅是传闻,许多人只是听说过并没有真正品饮过。无怪乎普洱茶膏千百载来一直被奉为“宫廷贡品”、“茶中精品、珍品”。普洱茶膏从它诞生起,断断续续一千多年,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极少被外界所知,一直是皇室和上层贵族的专属品,非寻常老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据介绍,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有贡品茶膏生产。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的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明清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的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才拿出冲饮。据史料记载,御药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的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早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犹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节缓解作用。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脾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给他泡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曾于到访的英国使者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们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打的区别。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个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