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我国宋代制普洱茶膏与茶工艺介绍

我国宋代制普洱茶膏与茶工艺介绍

2019-07-16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宋代的品茶与赏茶,有皇帝与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茶与分茶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到了宋代制普洱茶膏与茶工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对这一问题做一详细介绍。

到了宋代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茶会”、 “茶宴”与“斗茶”、“分茶”饮茶风俗的情有独钟,表明了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的结果。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仍然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 “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发酵模式:固态发酵

普洱茶的发酵模式:固态发酵

普洱茶为什么需要“存茶”?

几乎所有的发酵食品都离不开三种模式:固态发酵、半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就酒类(白酒、黄酒、红葡萄酒)而言,这三种发酵模式是连续进行的,缺一不可。其中,前两种发酵对发酵物破坏很大,几乎是“摧毁”性的,可谓“一场革命”,而到了第三种模式:液态发酵,则变得“静悄悄”的,其实是进入了“后熟”阶段。它的周期可以很短,但好品质的产品可能需要时间很长。对好的酒类而言,高品质的酒体是第一要件,第二要件就是“陈化”,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后熟”时间。

但普洱茶则是一个另类。它只有一种发酵模式,即固态发酵。

普洱茶的固态发酵与酒类的固态发酵不同,它一直与发酵底物(茶叶)“荣辱与共”,极少对发酵底物进行破坏。这就使普洱茶的固态发酵与其他很多发酵食品的固态发酵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酒类产品的固态发酵最终脱离了发酵底物的“原形”,对发酵底物的“破坏”极大;但普洱茶啊的发酵始终与发酵底物相互依存,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保留普洱茶原始架构下进行的。换句话说,普洱茶的固态发酵是“静悄悄的、渐进式的一场变革”,而非发酵底物的“一场革命”。因此,我们也称普洱茶为“自然发酵”。

那么,普洱茶中的“熟茶”呢?它是哪一种发酵模式?

答案仍然是固态发酵。只是发酵过程加上“渥堆”方法,使微生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聚量反应作用”,加速固态发酵的速度。但这其中又频繁使用“翻堆”的手段,达到降温、降湿,目的就是使微生物的“聚量反应”适可而止,保住发酵底物(茶叶)的原形。因此我们也称“熟茶”为“人工发酵”。其实,出堆后的“熟茶”也需“存茶”,即“后熟作用”,只是时间比“生茶”短而已。

普洱茶的第二种表现方式:普洱茶膏呢?(注:普洱茶第一种表达方式是茶叶固态模式,第二种表达方式是固态全溶模式)也需要“后熟作用”,其时间比“熟茶”更短而已。所不同的是前期的制作方法不同,它是由固态转向液态,又从液态还原为固态。进入陈化阶段“存茶”仍然是以固态形式出现,只是与第一种固态形状和内容物完全不同而已。

其实,“存茶”的目的是为了让普洱茶在陈化条件下加速成熟,获得更佳品质,就时间而言,它们对时间的需求依次为:生茶(长)——熟茶(中)——普洱茶膏(短)。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断:普洱茶最后一个发酵过程——“后熟作用”,无论生茶、熟茶还是普洱茶膏,其“后发酵”,都是在固态状态下完成的。

勐海县坚持绿色发展,打造普洱茶“勐海味”

9月的勐海秋雨绵绵,掩不住弥漫的茶香。

素有“中国西部最美茶乡”、“中国之乡”美誉的勐海因茶而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勐海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和“2018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等称号,位居2018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沿着云雾缭绕的水泥路进入勐海县勐宋乡南本老寨,一栋栋气派的小楼掩映在绿色的古树与茶林中,尤其醒目的是村头的“雨林古茶坊”,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这个偏远小山村兴旺的缘由。

这个原本地处高山而难以摆脱贫困的拉祜山寨,随着“勐海味”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村民依靠优质茶叶的制作销售,82户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车辆,而且还有30余户村民进城买了商品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近年来,勐海县充分发挥茶企数量多、茶企规模大的产业优势,推动茶产业高速发展。目前全县各类茶叶经营户有6206户,注册资本金达161.4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茶企17户,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4户,销售额超亿元的4户;电商销售和实体零售店迅猛增加,全县规模以上茶企专卖店达9100余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勐海县坚持绿色发展,通过推广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建设,持续开展茶樟(林)间作和珍贵树种间套种,把“生态茶园”建设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着力提高茶叶品质;推动茶叶初制所升级改造,重点推广电、气等能源和加工不落地生产线建设,以提高茶叶绿色加工水平,促进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2018年,勐海县茶叶种植面积达81万亩,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8.12万亩,毛茶产量2.67万吨,精制茶产量超2.7万吨。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6.5亿元,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6.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5元的20%。茶产业,已经成为勐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勐海县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成果,“勐海普洱茶”以669.8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农业区域品牌榜首,拥有涉茶类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同时强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完成勐海茶和16个山头茶地标注册。在加强地标保护与普洱茶质量安全监管中,打响全省普洱茶放心消费专项行动第一枪,实现48款勐海茶产品“一品一码”防伪溯源,做到了源头可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

“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优异成绩领跑云茶产业的发展。”勐海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提出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奋斗目标以来,勐海县的经济增速稳步提高,2018年全县实现茶产业税收3.4亿元,占全省茶业税收的54.5%,占全县总税收的39.3%,持续保持全国县级茶业税收第一位。


普洱茶产地之六大茶山

云南六大古茶山满山满坡的古茶树,书写着千年绿色的悠悠历史。当“茶圣”陆羽先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隐居于苕溪,与吴中的师僧隐士们“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写出了那部世界上最早的茶书——《茶经》时,云南的古树,早已要落了千年的绿荫新翠。

普洱茶产地在北纬21°08′—25°43′,东经9797°30′—105°38′的区域;海拔800—2300米,平均气温15°以上,生态环境良好。

普洱出于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撒或易武、攸乐(基诺)。

攸乐古茶山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在这块海拔1691米的土地上,140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和18°C—20°C的平均气温,是这里今天仍然存在着一片面积达1800多亩的混生古茶园。因为生态环境优越,所以茶品质优良。在清朝初期,攸乐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兴盛时期还设置了制茶的茶场,攸乐茶也曾被列为贡茶。过去,此地的茶叶还由普洱、倚邦、易物等地的茶商进山收购。

现在攸乐茶山的古茶树大部分都在高大乔木的的绿荫下蓬勃的生长着,摇曳着它古老而又年轻的新翠。

革登古茶山

革登茶叶属于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披银耳,被称为“大白茶”。《普洱府志稿》卷十九《郎中仪徵阮福普洱茶记》思茅志记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倚邦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中,数倚邦茶山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海拔最低处却只有565米。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大多以倚邦茶菁为原料。倚邦本地茶叶的茶品较易武茶山的大叶种普洱茶来得“清香”,更适于新茶冲泡,以茶汤浓酽、新鲜味浓郁二适合北方宫廷的饮茶口味。

易武古茶山

易武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易武及附近茶山所产茶叶印品质好,有回甜香味,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便是普洱贡茶采办地之一。易武成为贡茶采办地后,清代的普洱府和思茅厅每年都派官员,拨官银采办贡茶。

莽枝古茶山

莽枝与革登等许多古茶山一样从19世纪中期以后遭到多次认为原因的破坏。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相似,茶气略逊一点。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蛮专古茶山

蛮专古茶山位于今天的勐腊县象明乡,包括蛮林和蛮专等地。蛮专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1994年,在专家指导下,蛮专又新建了万亩大茶园,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古茶山和新茶园满目绿色交织,散发着历史的陈香和今天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