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喝普洱茶必须知道的味道——甜味

喝普洱茶必须知道的味道——甜味

2019-07-16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甜味物质在茶叶的含量非常高,甜味不是茶汤中主味,却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如醇类、糖类、果糖、氨基酸、葡萄糖、蔗糖、还有带甜的氨基酸如丙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等都以游离状态存于茶叶中。制茶过程形成出现的有色氨酸、酪氨酸、蛋氨酸亮安酸的都是带甜物质,因内含各种物质降解和聚合等化学变化产生甜味对于茶的苦涩味有很好的协调和掩盖效果!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病了,普洱生茶收藏风险何在

普洱茶病了,普洱生茶收藏风险何在

云南茶产业进入21世纪,在众多云茶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普洱茶,由过去无几人知晓的边销茶,运作成产品遍及全国的名茶品类,甚至在2014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中位居第四。但是,普洱茶(生茶)收藏已经走入死胡同,普洱茶已经病了,普洱茶需要进行产业变革。

普洱茶病了

2010~2014年,由古树茶带动起第二次高潮。受大环境影响,普洱茶于2014年下半年至今再次进入低谷。网络上有很多文章在评论这一现象,大家普遍认为,普洱茶再次出问题了,甚至有人讲,普洱茶病了。

普洱茶的市场运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与炒作相联系的,普洱茶为什么一直与炒作相伴,因为普洱茶存在着显著的短板。“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理论,既有低端的熟茶可以现喝,又有高端的老茶可品,又有可以升值的生茶可藏,看似很兼顾、很美好。但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情况却是“熟茶不好喝、生茶不能喝、老茶等不起”。

熟茶不好喝,主要是因为熟茶人工渥堆发酵带来的堆味,这是渥堆发酵工艺胎带的,存放一定时间,会淡化一些,但不会根本去除。喝普洱熟茶,第一次就从口感上接受的人很少,也就是说普洱熟茶非大众口感。喝普洱熟茶的人大多是冲着它的保健功效(减肥、降血糖等)和与绿茶、铁观音相比较暖胃来喝的。

生茶不能喝,云南高原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云南大叶种茶芽叶茶多酚等内含物质丰富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发展发酵类茶是优势,但做绿茶却是劣势,众所周知,普洱新生茶较烈、较苦涩刺激胃,空腹喝可能会出现醉茶、心悸等状况。大多数人享用不了。

普洱茶2007年崩盘后,产业界所做的挖掘古树茶价值而带来古树茶的兴起,就是对生茶不能喝的较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古树茶和台地茶生茶相比,不那么苦涩、茶韵悠长,现喝基本可以接受,再加上古树茶的稀缺性而带来的物以稀为贵。问题是古树茶当然好、当然有价值,但全行业都来做数量比例很小的古树茶就不正常了。

老茶等不起,一方面普洱生茶转变成老茶的时间过长,一般说法在15年以上,二三十年,甚至50年的老茶都可以喝。于是老茶被标榜成“可以喝的古董”,存储普洱茶是“收藏”,“老子做茶孙子卖”。

普洱茶病了,普洱生茶收藏风险何在

普洱生茶收藏风险何在

我们应该清楚,老茶是饮品而非古董,作为商品属性,它的流动性并不好,甚至很差。于是业界把生茶仓储搞成了收藏,越陈越香搞成了越陈越增值。因为越陈越香遥不可及,只好宣传越陈越增值。

另一方面普洱生茶转变成具有良好表现老茶的成功率不高,民间的说法只有两、三成左右。从普洱茶在本世纪初兴起,到现在已有十五、六年了,即使老茶(15年以上)还不是很多,中期茶(6~15年)应该有很多了。事实上市场上具有良好表现的中期茶并不多,令人失望。业界将此归于仓储不当所致,其实仓储不当并不是主要原因,普洱茶工艺方面才是主要原因。

普洱茶(生茶)的收藏是有风险的,人们只知道普洱茶毛茶要用晒青而不是烘青,一般并不知道杀青和压饼前的蒸制工艺对普洱茶的后期陈化效果同样重要。杀青温度过高、过重,蒸的太软烂,压制过紧,成品干燥温度过高,同样会使普洱茶(生茶)降低甚至失去陈放价值。这就是普洱生茶转变成具有良好表现老茶的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普洱生茶工艺作为仓储熟成的选择是有缺陷的,或者说并非是最佳的工艺。

普洱茶病了,普洱生茶收藏风险何在

真正铸就云茶辉煌

云南茶产业界应该意识到:普洱茶(生茶)收藏已经走入死胡同。普洱茶不是现在病的,而是原来的病症在古树茶兴起的第二次高潮中掩盖了。笔者认为:普洱茶需要进行产业变革,前面提到的普洱茶的三个短板问题,最有可能的突破点是解决“老茶等不起”的问题。笔者给出了研发具有最佳仓储熟成表现的年份小团茶产品,成功以后逐步取代普洱生茶进行仓储陈熟的路线。

我们可以从普洱生茶、福鼎白茶的工艺和仓储实践,陈皮、火腿的陈熟工艺,红酒、白酒的年份酒生产经验来找寻灵感。如研发成功,会是茶产业第一个以食品发酵理论分析为先导,通过研发实践来改进和验证,真正意义上的后发酵茶的诞生。

普洱茶病了,普洱生茶收藏风险何在

笔者对年份小团茶的展望是:最佳品饮峰值时间在3~10年左右、具有丰富的口感和功效、饮用便捷、仓储熟成具有良好表现老茶的成功率高,年份小团茶具有从名称、文化、形态、口感、卫生、保健功效、方便程度上的综合合理性,具备研发、生产、营销,运作成为市场主流茶品的基本条件。

从产品归类上,有人会问:年份小团茶是普洱茶吗?这不是白茶吗?的确,年份小团茶工艺与现代普洱茶的定义并不符合,从没有高温工艺角度讲接近白茶,但不是白茶,它的工艺和白茶是有很大差别的,它的成品茶颜色不是白色的。年份小团茶是综合白茶和普洱生茶的优势而产生的新的茶品类——后发酵茶(半成品后自然后续干发酵)。

从茶文化归类角度,云南茶产业难以割舍和忘记普洱茶带来的短暂辉煌。但普洱茶从定义等诸多方面已经夹生了。我们可以挖掘曾获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奖的八色贡茶之女儿(团)茶的文化特征,将年份小团茶的研发视为云南团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省是茶叶大省,但还不是茶叶强省,应以茶叶新产品研发为创新驱动,进行云茶二次创业,真正铸就云茶辉煌。如果云茶人和天下茶人一起努力,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茶的复兴也一定会实现。原题:《普洱老茶是饮品,不是古董——对云南茶产业问题的深度思考》,图由南茗佳人茶业提供。

特别声明:转发本文仅作交流,此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十年来普洱茶刮起两阵狂风

  

  普洱茶一直以来,都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色彩存在。从它开始走热,到崩盘、崛起,再到低迷,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就在茶界掀起了两阵狂风,而就是这“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狂风,有人成就,有人妻离子散!

 

  下面我们就从产量统计数据上来分析它的疯狂动态:

 

  普洱茶首轮大热:2004年——2007年(走热到崩盘)普洱茶既掀起浪潮,也留下悲伤,却不说一句话

 

  2004年云茶产量9.5万吨,普洱茶产量2万吨

 

  数据解析:普洱茶在2004年开始热起来,大益也在这年进行了改制,中小品牌也开始萌芽,同时各大厂产长在逐步在做绿茶和红茶的基础上加大了普洱茶投入,建立起了并逐步善了生产系统,使得产量有了很大增长。

 

  2005年云茶产量11.6万吨,普洱茶产量5.2万吨

  数据解析:这年的普洱茶走热的一年,产量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了2倍多。

 

  2006年云茶产量13.8万吨,普洱茶产量8万吨

 

  数据解析:2006年是集中爆发的一年,成就了一大批后来普洱茶行业的中坚力量!云茶产量一直呈增长的趋势,但普洱茶产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产量是2004年的2n+2万吨,每年以2的n次方增长。

 

  2007年云茶产量17万吨,普洱茶产量9.9万吨

 

  数据解析:这一年无论是云茶,还是普洱茶产量都在见长,并且普洱茶产量达到了自走热以来的最高点。但是,由于前三年普洱茶形式太过大好,产业发展迅猛,导致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加上投机炒作,一场由广东茶市开始的崩盘现象一夜之间席卷全国,众多茶商轰然倒塌!

 

  普洱茶第二轮爆发:2008年——2011年茶市回暖,古树茶兴起;2012年——2013年疯狂继续

 

  2008年云茶产量17.2万吨,普洱茶产量5.28万吨

 

  数据解析:受2007年市场崩盘现象的影响,无论是云茶产量,还是普洱茶的产量,都明显放缓、下降。

 

  2009年云茶产量18.3万吨,普洱茶产量4.5万吨

  数据解析:在受普洱茶崩盘的巨大影响后,2008年末普洱逐渐回暖,而2009年的普洱茶市场趋于更加理性,产量锐减,其次,这年开始兴起古树茶,使得各品牌的方向有所转变,逐渐走向“质化”而不是“量化”的程度上来,产量有所控制。

 

  2010年云茶产量20.7万吨,普洱茶产量5.08万吨

 

  数据解析:古树茶经历过一年发展,各品牌产量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稳定增长。

 

  2011年云茶产量23.3万吨,普洱茶产量5.56万吨

 

  数据解析:2010年——2011年普洱茶的产量在5万吨徘徊。而今年是茶叶电商大量爆发时期,并且系统逐渐得到完善,同时在茶叶市场的主导下催生了大量的“自由品牌”开始跃上历史的舞台。因此,这年的云茶产量又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2%—15%左右,而普洱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012年云茶产量27.4万吨,普洱茶产量8.13万吨

 

  数据解析:市场呈现大好的局面,红茶、绿茶和普洱茶都得到相应发展,尤其是普洱茶又步入第二次浪潮的大好局面,普洱茶古树茶市场也趋于成熟。

 

  2013年云茶产量30.98万吨,普洱茶产量9.69万吨

 

  数据解析:在2013年,普洱茶产量已经逼近了历史最高点,同时也是自2008年——2013年,这5年来市场最好的一年,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达到了第二轮的顶峰,并且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2014年下半年普洱茶市低迷的到来。

  由以上十年来普洱茶的走势和动向我们可以得知,从2004年——2007年,云茶了用三年不到的时间,产量迅猛翻了差不多将近一倍,普洱茶则翻了四倍有余;2008年——2011年,每年普洱茶的产量在5万吨徘徊;而从2012年起,产量突然增至8.13万吨;2013年更是增至9.69万吨,逼近了历史最高产量(2007年)。因此,如果有人要对普洱茶进行投资收藏,甚至炒作,都要慎重对待!

普洱茶膏的工艺制作特点

为了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并使普洱茶膏中的健康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清代贡茶院制作普洱茶膏,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秘方。

(一)“轻蒸慢熬”工艺

轻蒸慢熬属清朝皇家贡茶院“秘制”工艺,皇宫“贡茶院”一直延用“轻蒸慢熬”制膏方法,此方被皇家推崇,定为“宫廷秘方”。

1、工艺基础:

花梨木作炭,恒温加工是先决条件——皇家普洱茶膏需要以花梨木作炭,恒温熬制。木炭极为讲究,须用上等花梨木制成,且花梨木的树龄不得少于三百年。此炭散热均匀、恒定,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不会由于受热不匀造成“糊”或因水分过多引起的茶膏变形。

2、环境与时间:

“贡茶院”炭火熬制普洱茶膏工艺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极为为苛刻,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环节的优劣,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按清宫惯例,在一年中只有100天适合熬制;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需要整整72天;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

(二)“有益酶”技术破译皇家茶膏加工工艺历史难题

皇家普洱茶膏的186道工序和72天的加工周期,其关键点就是有益酶的培育。有益酶菌的培育,使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茶黄素以及游离氨基酸达到平衡,最终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并使普洱茶膏中的健康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清代贡茶院制作普洱茶膏,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秘方,此套秘方随着清朝政府和封建制度的瓦解而流失。

(三)“恒温工艺”

皇家普洱茶膏熬制工艺中,需要恒温。

(四)凝聚茶中精粹:

普洱茶膏出品。每500克上好茶膏,需要上百万片“细而白”的毛尖(贡品级)。“贡茶院”对普洱茶膏的制作要求可以说已经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普洱茶膏加工的秘诀

1、工艺技术:

普洱茶膏加工的秘诀是遵循古法熬制工艺,结合现代精制科技的改造与提升,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古法熬制,最大限度保留茶膏香气;“还原度高”“茶气足”,而现代工艺,能让您喝上健康、卫生的茶膏。

2、工艺流程:

拣选——采用宫廷级原茶,剔除叶黄者、残缺、凋萎及发黑者,晒青原叶。将宫廷级原茶进行蒸湿,经数十道工序反复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该工序的技术难点在于,要求整理及清洗能完全去除叶面所附着的污物,但不能因为与流质体的接触使茶叶中的有益物质产生无关损失)。

清虑——清除浸泡中产生的悬浮物,主要使用高目数筛网,进行流程式物理清虑。

浸泡——用弱碱性水(出水温度低于5度,总矿度低于0.1g/kg的弱碱性水)浸泡,使原叶展开。

收水——采用轻蒸和慢熬,先将水分透析出来,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的茶汁析出,再通过物理粉碎,使茶叶的纤维与内含营养物质分离,并反复过滤,收汁。

榨膏——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隔水以恒温加热。

收膏——将析出的膏体糊状物经降温干燥,获得稠密度更高的软膏。

入模——入模干燥后成形,即成茶膏。

3、质保体系:

“检测技术”完善,生产过程严格遵循SGS、Q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在加工过程中,有效剔除重金属及农残。

沏水后汤色透红,呈琥珀红和褐红色彩,茶汤色泽和纯净度极高,无悬浮物质,油润光泽,汤面上看起来有油膜,褐中泛红,有陈香,滋味醇厚,口感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精确还原一系列复杂加工工艺的目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恒温培养后,能分解及杀灭大多数特定的有害物质,使普洱茶膏品质提升;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和检测技术,有效剔除农残,使普洱茶膏在饮用中不但能达成人生的一种至高享受,而且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