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浅谈普洱茶保存

浅谈普洱茶保存

2019-07-17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各位喜欢普洱茶的新老茶友,对于普洱茶的存放,一直是一众茶友比较关注的问题。细心翻阅各网站相关文章,对普洱茶的存放描述不多。今发帖专门讨论这话题,志在各大大及茶友共同探讨。如有异议,请各位踊跃发言,指出不足,共同参与。以下是偶对普洱茶存放的心得,供各位参考。 对于普洱茶的存放,很多茶友都知道是存放在干净、通风及避光处。下面将对普洱茶的小量存放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偶只是一个普洱茶爱好者,不像做茶的老板们有大量货要租用仓库存放)

首先,先对普洱茶的保存条件作一分析:

1、光照 光照是普洱茶的一致命伤害,不仅是指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也指家庭及商店使用的陈列柜存放普洱使用的石英灯。光照对普洱的伤害,偶的观点在于光线中的红外线及紫外线。光线的照射会使茶叶里的物质发生光分解,以及使茶叶存放的环境温度上升(由红外线造成,所以不指光管照射)。由于光照对茶叶的影响,偶做了2个破坏性试验:分别将两个下关生沱用密封袋封存分别放在太阳及石英灯下进行直接光照。试验结果表明,太阳照射的普洱茶(照了1周)茶体表面发红有光泽,具有阳光照射的“日晒味”(这里的日晒味不是指外面所说的普洱茶加工时的晒青味,别搞错了!你也可以在家试试,别用贵茶试,除非你只有贵茶,哈哈)开汤后汤色偏红,味带酸,没甘甜味,茶味非常淡,香气就是那个“日晒味+酸味”,叶底偏红(如果你想红些就多晒几天)。另一个使用石英灯照射的沱(照了半年,每天不少于5小时。晚上回家吃饭时开到睡觉,电费好贵)茶体跟日晒的区别不大,但没有“日晒味”。开汤后汤色及叶底偏红,茶味、回甘、茶香明显转弱,但没“日晒味”和酸味。以上试验均以留样茶对比。另紫外光灯照的还没试过,主要是紫外线对人体有杀伤力,不敢开。

2、湿度及温度 湿度和温度对茶的影响是存在共同作用的,影响比光照更大,当茶叶受潮时,水分会使茶叶成分发生生物和化学变化。对此,偶又做了一下几个试验。把生沱分别至于一下环境: A、高温高湿。熏蒸法(用温水增加空间湿度),温度>35度,湿度>80% B、高温低湿。烘烤法(用抽湿机),温度>40度,湿度<15% C、低温高湿。喷雾发(用水直接喷雾后存放低温环境),温度<10度 D、低温低湿。干燥发(存放于干燥坛中,空调房控温),温度<25度,湿度<30% 以上试验基于本人从事的行业,所以有化验和小环境模拟设备。感谢公司,哈哈..试验结果:A、长毛了,不敢喝。用扫清里后,表面发白,结构松散,有强烈的霉变味(晒晒可能没那么厉害,应该强通风也可以吹散些,很多人称为退仓吧?退了仓我也不敢喝,因为太“陈”了)。开汤后汤色漆黑、浑浊,有霉味,叶底炭化霉烂,黑黑的。至于口感应该有人比较了解,麻烦帮我补充一下。(祝你身体健康!) B、表面有光泽,色偏黄亮,较松散,有清淡茶香。开汤后汤色偏黄清澈,有茶叶清香和香甜味,口感清甜,回甘稍弱,无苦涩,叶底偏黄。 C、表面无光泽,有白点,有轻微霉味(看存放时间长短)。开汤后汤色红,有轻微霉味及茶叶香混合,口感“滑”,回甘回甜非常弱,有轻微苦味。叶底偏红。 D、表面黑亮,有光泽,具有茶香。开汤后汤色清且亮黄,有强烈的茶香,回甘回甜强,涩味比较重,叶底油绿。 以上是温湿度对茶叶的影响,你和的是哪种存放的茶呢?(再一次祝各位身体健康,有多些好茶喝)

3、异味 异味这东西就不多说,茶叶容易吸味,存放的地方有什么味她就吸什么味,所以特别情调别在放茶的地方使用香水、药油、味道浓重之物。例如你放陈皮就有陈皮味;放桂花就有桂花味;那各茶友可以发挥想象,解放思想,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味道:沙宣香、飘柔香、白兰香、樟香、芒果香、梅子香、烧鹅香...越说越流口水,约说越远,去菜市场买只烤鸭腿吃,哈哈...

4、氧气 氧气对普洱茶的作用我个人理解是有的,但时间很慢,效果不明显。偶把普洱茶存放在纯氧环境中,但变化不明显。通风的作用大概在于平衡室内跟室外的温湿度,防止室内温湿度过高或积存异味。对于通风时机,可选择秋冬季湿度低的季节进行对流通风,夏季高温时可进行交换式通风,即只开窗或门,防止通风量过大。如果通风量过大,感觉如何?各位可以站在空调的散热机处站几分钟。请尽量避免在梅雨季节、雨后的晴天等湿度大的时间通风。

5、小动物 对于小动物,各茶友需留心的是白蚁,见到它你就头疼,一定要赶尽杀绝。小书虫是吃纸不吃茶的,不用怕。老鼠一般也不吃茶叶,不过要注意不要让老鼠在你的爱茶上大小便。

6、容器 如果是原包装,那最好不要拆开,考虑存放的方便。如果是少量的茶叶,可按自身条件选择紫砂罐、陶瓦罐、纸皮箱。存放茶叶最好不要用塑料材质或瓷器密封普洱茶,上油的陶罐也不是存放的首选。一些茶品原包装有塑料包装,但大多使用塑料包装不会影响茶叶存放,so还是不拆为好。

还有一点,偶个人认为2年内的新茶最好先用纸箱存放,让其和存放的空间达到平衡,再改用紫砂罐存放。使用防潮珠对适度的控制是可以的,因为防潮珠对空气中的水分是动态吸收的,当空气湿度低于50%,防潮珠的作用就不大了,大家不用担心过于干燥。对于抽时机和空调的使用,偶不提倡,一是耗能高,不符合经济利益。二是使用人为手段改变存放条件所牵涉的技术需要特别高,一般的藏家请小心尝试。偶试过觉得很麻烦,在南方高温高湿的地方效果是有的,但再一次提醒,人为改变存放条件必须先掌握一定的技术再做。

以上是偶多年实践的一些心得,供各位参考。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出并改正,欢迎交流。

以下是对大量存茶(不指大仓库,因为我也只用一小房间存放)的补充: 对于存茶量比较大的朋友,在存放时应注意离地离墙。由于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墙体和地面容易凝聚水滴,影响茶品存放。所以一般使用地台板垫起茶叶,避免直接与地面接触。同时与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偶的茶离墙10厘米左右)。 另外压力对茶叶的影响,偶对这问题体会不深。但不建议把原箱原件的茶垒得太高。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放下层的茶叶由于受重压,会使茶叶和包装变形;二是考虑安全问题。 翻仓有助于茶叶的通风,所以大量存放茶叶的时候,一段时间后对茶叶翻仓是需要的。偶一般半年翻仓一次(偶是不是很懒?哈哈....)顺便检查一下茶叶。其实,翻仓的频率不必太高,以免由于经常搬动茶叶损伤包装物和茶叶。 很多茶友问及普洱茶的存放细节,下面我讲分别对存放容器、存放地点、人工抽湿等一些方面作一些对比,跟茶友们分享我的存放乐趣。

简单做个总结:
普洱茶的存放直接决定普洱茶后期的品质,以家庭为例,我们一般建议存放在通风,干净,无异味的地方,比如客厅的架子上。不要打开面纸,不要让太阳晒到,不要放在窗户口让风吹,不要和有味道的东西放在一起,用瓦罐或紫砂土陶等容器更好。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文化漫谈123

  普洱茶从远古先人从引种到现在:

 

  1、分有古树,大树,老树,大叶种,小叶种,山头,河边,台地如此类型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2、做法从以前的生茶,边茶,再到红茶,熟普,再到如今的绿茶,也是不一而足。

 

  3、从喝和吃的角度煮,泡,煎,蒸,和与各种菜式联在一起来做。

 

  4、从滋味来讲有霸气,强刺激,软,糯,滑,润,碳化。

 

  5、从风格来讲有风,花,雪,月;民族做法,存放地域等。

 

  6、从香味来讲兰,荷,樟,枫,松,蜜,木,焦,陈,润,宝。

 

  7、从存放的时间来讲,有新,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三年,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多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一百年,甚至二百年,不一而足。

 

  8、从存放的地方来说分干仓,湿仓,而且还分地域,分海拨高度,分流转。同时也分古法自然存放,边茶存放法,现代的坐仓存放法,有听各种流派音乐的,也是不一而足。花样繁杂.

 

  这些都在我喝了近十几年的普洱茶中体会出来的.我本人也是学习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量子化学专业的.对于各种化学手段的分析也做过.但是我觉得普洱茶未来的出种必定是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化学,进化论中去找寻方向,要在各种酶菌生物化学,发酵学中去找寻方向,茶进化到现在,有干发酵,湿发酵,有酶发酵,高温发酵,萃取发酵等等,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与时间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如果是抛开这两种来做出来的茶.总觉得会缺少一些东西!

作者:李科

古树茶与普洱茶

   巴达野生大茶树、邦崴古茶树、南糯山茶王树,是茶叶起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和思茅的实物证据。最早栽培驯化茶树的是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的先民古代濮人。“武侯遗种”虽不是历史事实,但是其传说和祭祀茶王树的传统,完全可以理解。普洱茶原产于六大茶山,这里是普洱茶之乡。六大茶山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的天然茶叶博物馆。“茶马古道”这个概念显然无法涵盖普洱茶运输的三条主要的道路,也不能涵盖普洱茶文化中的中外交流的丰富内容。我们是否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名称——“普洱茶之路”,以便我们在更广阔的范围研究普洱茶文化,在研究普洱茶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之外,扩大研究普洱茶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在研究普洱茶与民族文化交流的关系外,扩大研究普洱茶与国际文化的交流。

   近年来品评普洱茶的热潮方兴未艾,进而掀起了普洱茶文化研究的新浪潮。普洱茶的医疗保健功用的深入研究与广泛认识,为普洱茶的销售拓展了广阔的市场;普洱茶市场发展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又为普洱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推波助澜。

   最早写文章介绍普洱茶的是先师方国瑜教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报刊上写了短文《普洱茶》,第一次简明扼要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八十年代初,方先生指导我在他的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普洱茶史话》发表于《民族文化》1980年第一期。

   1993年4月4日至11日,当时任思茅地委书记的李师程先生倡议,由思茅地区(今思茅市)主办“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81位学者出席会议。这次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76篇。出席会议的专家,就普洱茶历史与文化、普洱茶的传播、普洱茶商道、普洱茶树资源与古茶树研究、普洱茶的分类学、普洱茶栽培学、普洱茶制作技术、普洱茶保健功能等问题展开广泛研讨。会后本次会议的秘书长黄桂枢先生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从向大会提交的76篇文论中选编42篇论文。这是第一次研讨普洱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总结了普洱茶研究的学术成果,提出了普洱茶研究的新思路、新观念,对于推动普洱茶的研究,对于普洱茶文化的探讨与传扬,对于普洱茶的生产与销售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十多年来,普洱茶研究,尤其是普洱茶文化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发表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普洱茶的专著和发表的文章真是令人应接不暇。仅2004年就出版了好几种讨论、介绍普洱茶的著作。

   在广泛汲取近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教正。

   1952年在西双版纳佛海茶叶试验站在勐海县南糯山深箐中间发现三株野生大茶树,有一棵已枯死,科学工作者锯其干,从年轮推断,已有八百多年的树龄。当地僾伲人把它称为“茶王树”,说是五十五代前的祖先种植的。南糯山茶王树被科学工作者确定为栽培型茶树。1961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张顺高先生在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九棵更高大、更古老的茶树。其中一棵高32.12米,胸径1.03米,据科学工作者估计,树龄在1700年以上。巴达大茶树被专家确定为野生茶树。1991年3月,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先生等,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发现了一棵大茶树。经组织专家考察论证,认为邦崴大茶树的树龄在千年以上,介于野生与栽培之间,原始与进化之间的过渡型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肯定它是与“南糯茶王树”、“巴达茶王树”并列的世界三大古茶树之一。而且巴达大茶树、邦崴古茶树、南糯茶王树形成从野生性、过渡性到栽培型的完整系列,这三棵古茶树的发现,证明茶树起源与驯化栽培在地理上同源,对茶树起源,茶树资源学、茶树驯化生物学和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均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普洱生茶的蜜香




蜜香在普洱茶(生茶)中较为常见,很多茶区的茶在存放过程中能长期表现出蜜香,而且这种香气持久耐闻,又易于描述和理解,因此容易被记住,具有蜜香的普洱茶也有较好的品质,有时候喝一泡蜜香纯正的茶,可以一整天都在口中留有余韵。

蜜香与花香的配合,构成了大部分普洱茶(生茶)在陈化初期的醒目特征。

  

形成蜜香的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酸苯甲酯,该物质沸点较高,因此散逸缓慢,能较长时间存在。此外苯甲醇也具有微弱的蜜甜,对密香也有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