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2019-07-18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普洱茶是有灵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给你曼妙的惊喜。

时间对于普洱茶来讲,更像导师,像挚友,给你陪伴,给你教诲,让你渐渐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茶。

时间太泛泛,太漫长飘渺,让我们缩小一些思绪。你会惊奇地发现,温度才是伴随普洱茶一生的灵魂伴侣。

让我们来捋一捋。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作为茶叶发祥地,云南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北回归线从省域划过。同时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理结构,独特的西南季风气候,同纬度是没有的。这些独特的条件合在一起,使云南常年保持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且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所有古老的茶树,就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孕育而生,繁衍生长。

我想,如若没有这样的气候,这样的温度、湿度,也许古普洱茶林存活不到现在。所以我们要感谢神奇的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独有的普洱茶,让我们有机会一品山野香茗。

此为其一。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再来看看普洱茶的加工工艺。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普洱茶,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工艺也是地理标志之一。我不敢称普洱茶为道地,但云南本地的加工工艺,是几代人的经验总结,日积月累,必有其独特之处。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从萎凋、杀青、晒青、蒸压、烘干等工艺环节来看,无一不跟温度有关。萎凋讲究自然温度下的通风,干燥,杀青更是讲究温度、火候的把控,而晒青作为普洱茶特殊的工艺环节,离不开阳光的馈赠,温度的滋养。后期的蒸压、烘干环节,也需要适当的温度把控,才得以最终完成。

此为其二。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也许有人已经想到第三点了。没错,贮藏。普洱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后期的转化。千变万化的口感,除了茶叶本身的品质,时间的长短外,储存方式也尤为重要。

储存方式包含很多关键点,其中温度则是重点之一。如今的普洱茶贮藏讲究自然仓,不再添加人为因素做仓。北方平均气温偏低,普洱茶转化慢,但滋味纯净。南方则不同,特别在珠三角一带,平均气温很高,普洱茶转化很快,3-5年就会有很明显的变化。但南方贮藏,仓库需保持一定的通风、干燥,防止普洱茶霉变,功亏一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最近几年“大马仓”火热不少。究其原因,是因为马来西亚特殊的热带雨林兼季风气候,常年气温较高且稳定,虽降雨量大,但因为蒸发量更大,反而气候干燥。这样的气候贮存普洱茶,不易发生霉变,且相对不易产生仓味。从这个角度分析,大马仓的火热,是有一定道理的。

也有很多人崇尚“昆明仓”。昆明作为春城,气温不高且非常稳定,普洱茶陈化可谓极慢。在昆明贮藏的普洱茶,五年内是没有明显变化的,如若想品昆明仓的老茶,少则十年,以十五年为宜。

此为其三。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普洱茶最终是要冲泡、品饮的。抛开水质,冲泡技巧不讲,水温,在这里扮演了“关键先生”。冲泡普洱茶需要高温,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力。高水温冲泡的普洱茶,香气尤盛,杯底留香更为持久。水温与海拔有关,低海拔的沸水水温能接近或者达到100℃,而在云南,由于海拔原因只能达到92℃左右。由此分析,云南并不是冲泡普洱茶的佳地。所以如若你要品饮一泡难得的好茶,选择低海拔地区会更为合适。

此为其四。

温度,普洱茶的灵魂伴侣

一片片树叶,从生长发芽、到加工、到贮藏,最终成为大家手中的那一片片香气四溢的普洱茶。当你席地而坐,品味这一杯杯香茗,你会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神奇,时间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例证。

时间为轴,所有的过程,温度已经悄悄融入到每一片普洱茶之中,成为普洱茶的灵魂伴侣。而你,在饮下那第一杯温热的普洱茶之时,你的灵魂已和温度交融,和茶魂交融。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茶味之甜、苦涩与回甘及无味

苦涩与回甘:苦本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诗经》中有赞美苦味的诗句"有女如茶",以美女比喻苦茶。最早期的野生茶,茶汤苦得难 以入口,经过我们祖先长期的驯化,由"'野生型"茶树而演变成"过渡型"茶树,才变成为今天的"栽培型"茶树。饮茶人,比较关心的是将苦味淡薄并追求由先 苦而后才能回甘,带给品茗者人生的启示。苦能回甘是普洱茶列入名茗范畴的关键。

普洱茶所以会有苦味,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茶所以 能提神醉目,就是因为这些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可以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中,看到对茶能提神而驱逐睡魔的赞美,视茶为仙草灵药, 其实就是茶中苦味的咖啡碱作用而已。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惫的茶汤中,达成回甘喉韵之功效.同时也藉此启示苦 的真道。缺少苦味的茶.只会美中不足。

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是普洱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年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没 有了苦涩,而仍然能表现其他茶味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柔性普洱。刚性、柔性是以其苦涩的程度而 定,是最具体的辨别方法。如中茶公司所出品的普洱生茶,是千仓贮放的,包括最早期的红印和绿印甲乙普洱圆茶,已有五+年陈期了,也都是属于刚性的茶品。而 六十多年的末代紧茶和八九十年的同庆老号圆茶,就是典型的柔性茶品。

味甜:普洱茶品茗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以生茶茶葺制造成的普洱茶品,其茶汤中的甜味,最为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真性。普洱熟茶茶汤甜味表现,就不如普洱生茶来得高贵、脱俗。尤其是灌木新树,在品种上已经改变了,又加上施以人工化学肥料,茶汤甜味中更带有油腻感觉。、所以普洱茶的甜味,都以干仓陈化的老树乔木茶蔺为上好,最能表现甜味优美。

人们喜欢甜味,却又怕浓糖甜腻。然而普洱茶中的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让人喜悦,同时由于淡然甜意,更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普洱茶属于大叶种茶叶,成分相对地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分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汤里,而有甜的味道。上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浓。

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成分,普洱茶是大叶种茶首制成,所含的茶单宁成分要比一般茶叶多得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浓配,也是涩的口感特强。适当的涩感对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涩会使口腔内部肌肉收敛,而形成生津作用。涩和苦味一样,都能启示茶道的真道。涩也可以增加普洱茶茶汤的刚强度,也可满足口感较重的品茗者。在纯科学的立场,涩并不是味道,不过在比较感性的普洱茶品茗领域,我们习惯把涩感视同茶的味道一起处理。

依据我们品茗普洱茶的直接经验所及,生产在云南省中部地区,即劲库、动弄和凤庆(凤山)一带的普洱茶,是属于苦底的;而在云南南部地区,即思茅和西双版纳所生产的普洱茶,则属于涩底的茶品。如台湾地区的乌龙茶是可苦不可涩,而武夷的名茶都是以涩而生津闻名于世。红印、绿印圆茶以及较早些的宋聘、敬昌、普庆等等普洱茶,都采用云南南部地区茶蔺制成,也都属于涩底的茶品。冲泡涩底普洱茶和苦底的一样,要注意冲泡方法上的技巧,以及个人对涩感的接受程度。

无味之味:大多数的普洱茶的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这可能与贮放陈化的年份有关,一百多两百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是"汤有色,而无味"。一些上百年的陈年普洱茶原本是圆饼型茶,由于年代太久远,已经松开成散茶了,虽可冲泡出很强的野樟茶香,陈韵十足,茶气强劲,水化生津,却淡而无味,这种无味之味才是最上好的普洱茶,但这样的茶也非普通人所能品尝和感受。因为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境界,恐怕是只有普洱茶所独有的了。

云南易武历史悠长而深厚的普洱茶


  中国普洱茶网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这里就是名满天下传统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易武。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带您走进这座古朴的易武小镇,去探访和了解普洱茶悠长而深厚的历史。

 

  易武种茶的历史始于唐代,明朝末期,江西人和云南石屏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到清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易武因此成了茶人眼里的“朝圣地”,大批茶人涌入易武垦地种茶。而易武大庙正是见证普洱茶繁荣与兴旺之所在。据说清朝年间,易武大庙的大殿里供奉着关羽的泥塑,来往茶商在这里完成交易后都要在易武大庙里进行祭拜、举行启程仪式,之后就统一从这里出发,带着普洱茶走南闯北。

 

  如今,易武大庙已成为记载普洱茶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讲解员刀易学告诉我们,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易武就已是普洱茶的中心集散地,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易武大庙内镌刻着“茶山执照”的石碑就是最好的见证。刀易学说:

 

  “茶山执照是乾隆54年的时候,(由当时的相关部门)颁发给易武的汉民,同意他们在这里落户,在这里种植、经营茶叶。”

 

  此外,在普洱茶作为贡茶的历史当中,还有一件写着“瑞贡天朝”四个大字的牌匾不得不提。可惜的是,历史上的一场大火,损毁了它。而今挂在易武大庙里的"瑞贡天朝"是后人根据史实仿制的,但这并不影响易武人对这段历史的自豪感。刀易学说:

 

  “‘瑞贡天朝’那块匾是易武这儿的几家(大茶庄)像车顺号、安乐号等字号完成贡茶任务完成的质量好,国家就颁发给他(们)‘瑞贡天朝’的牌匾。”

 

  这些有实物为证的历史赋予了易武丰厚的人文色彩和历史背景,更为深厚的是普洱茶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缘起,这要从3000多年前说起。云南省农科院茶研究所茶文化研究室主任陈红伟介绍说:

 

  “(云南这里)最早濮人种茶。濮人是现在的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

 

  据陈红伟介绍,在民间,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各民族聚集地,关于普洱茶如何成为饮品的传说也是不胜枚举。

 

  “哈尼族小伙子打猎的时候,打到一只豹子,他一高兴就邀请全寨的人来跳舞。跳舞累了,他就烧了一大锅开水,这时刮来一阵风,一棵树上的叶子落到里边,大家就发现锅里的水变黄了,大家就尝尝,那个味道苦中带凉,回甘特别好,就发现了茶叶。其他民族,如苦聪人,打猎迷了路就爬的树上看方向,顺手抓了片叶子放到嘴里尝尝口感特别好,就认识了茶叶。”

 

  在陈红伟讲述的故事里,当时的普洱茶还只是一种植物,因为在上千年前,它还没有被命名。据史料记载,普洱茶的命名源自普洱府。

 

  普洱,是云南的一个地名,清雍正七年设置普洱府,这里是当时滇西南茶业交易的重要市场和贸易重镇。普洱府地域广大,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在这块土地上,海拔差异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纯净、阳光通透,因此孕育了高品质的大叶种茶。自清朝起,在普洱地区制茶的人们开始称这种大叶种茶为普洱茶。

 

  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梁明志说,普洱茶的得名还和它与众不同的制作工艺有关。

 

  “普洱茶用云南的大叶茶作为晒青原料,通过加工工艺,一个(是)压制成形的(叫)生茶,还有(一个是)渥堆发酵后加速陈华叫熟茶。按照普洱茶加工工艺生产的茶,都叫普洱茶。”

 

  清朝初期,初制普洱茶时,茶农们将采摘的茶杀青后在阳光下曝晒,之后先制成晒青毛茶,而后蒸压成形,制成圆形紧茶。将这种晒青毛茶也就是生茶从产地运出,人背大约需要12天,马驮大约需要6天,运到位于普洱府的集散地。此时,这批茶叶在运输的过程中便基本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变成了发酵较轻的熟茶。

 

  易武镇中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是当年清政府为保证茶叶进贡皇家专门修建的,曾经远至思茅,连结到了昆明的茶马驿道。后来,它还曾向边境延伸,把这里的茶香带到了东南亚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台湾和香港人无意中发现了一批保存了数十年的陈化普洱茶,他们根据这些普洱茶的外包装知道了易武,并沿着普洱茶的足迹找到了易武。易武文化站的许爱萍回忆说:

 

  “(19)94年,台湾茶叶协会的会长拿着地图来到易武。父辈画下的草图,按照地图来找,终于找到了易武镇山了,非常的高兴。”

 

  许爱萍带着我们穿梭在易武古镇的巷道之间,一一辨寻着百年前赫赫有名的老茶庄。在那些斑驳的砖瓦之间,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当时易武茶业昌盛的景象。

 

  当路过福源昌号的旧址,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林世兴一时激动起来,他告诉我们,福源昌号曾制作的普洱茶被称为茶叶王侯,让我们更为惊奇的是,这些老字号生产的普洱茶,目前还辗转在一些爱茶人的手中。林世兴说:

 

  “市面上还喝得到祖辈做的茶,上百年的。福源昌号,是老茶四大天王之一,四大天王就是同庆、车顺、福源昌、宋聘号。”

 

  记者:“(这些老茶)流传到哪里去了?”

 

  林世兴:“香港。(现存)很少了,(大概)车顺号4片,同庆号50片,福源昌号(的老茶所剩)也不多了。”

 

  林世兴的话有史料为证。有记载说,易武的茶业有两个时期发展较快、成就较大:一是从雍正二年到乾隆六十年约70多年间,是易武茶山最强盛时期,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格局,年产茶最高达七万担;二是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约90多年间,是易武茶业最兴旺的时期,这里一度曾是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当时,正规茶庄30多家,其中同庆号、同兴号等10多家大茶号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开设商号,"易武正山"七子饼茶名振海内外,至今在香港和台湾还有人珍藏,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价值高于黄金。

 

  易武茶山也是目前云南古茶山中保护最好、古茶园古茶树最多、产茶量最大的茶山之一。穿行在易武古茶山之中,随处可见上百年的大叶种古茶树。在易武乡种茶人苏红进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易武茶山最古老的茶树。苏红进介绍说:

 

  “据有关专家来看,估计这棵树(存活了)800年左右,(而)具体的到底有多少年,要等到(这棵树)死了以后看它的年轮才能确定。这棵树(现在)很不摘(茶)了,现在我们做了保护措施。”

 

  易武茶山现已查明的古茶树约有7000多亩,树龄大都有数百年之久。世世代代以茶为生的茶农,对于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达成了共识:谁都不能破坏这些古茶树,都不能做任何对这些古茶树不利的事情。

 

布朗山:普洱茶文化源头

原文标题:布朗山:普洱茶文化源头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东南部,东接景洪市大勐龙镇,西接打洛镇,北接勐混镇贺开古茶山,南与缅甸接壤,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

(布朗山脚下)

布朗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气流影响,冬春季节受来自印度半岛的干暖西风气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

布朗山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峦起伏连绵,平均海拔达1216米,年均降雨量1374毫米,年均气温18℃~21℃,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濮人后裔,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

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全乡2万余人中,有1.4万余人是布朗族。2000多年前定居与布朗山的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据专家考证,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包括了现在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

在历史上,百濮民族曾经南迁,在中南半岛建立了以吴哥窟为代表的旷世文明。而留在国内的百濮后裔,直到民国时期仍身处密林,在这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他们食百草、尝百味,将无数大自然的馈赠收入自己的杯盏之中,满山的奇珍化成强健体魄的营养,其中茶叶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驯化、种植和享用的。

百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民族,是世界茶文化源头。承袭于百濮族的布朗族,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有据可考种植、制作、饮用茶叶最久远的民族之一。

贫穷落后的时代,布朗族人民用采制的茶叶去坝区换取粮食、盐巴和铁器等生活必需品。虽然种茶延续千年,但在漫长的历史中,茶叶除了满足生活需要,并未给布朗族人民带来更多财富。转机在2003年到来,从那时起,普洱茶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2007年以来,“古树茶”概念受到市场追捧,价格狂飙突进,布朗山茶农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野气韵强劲,堪称“茶中王者”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随着山头概念的兴起,因为品质出众,布朗山茶区的老班章、老曼峨、曼兴竜等也成为普洱茶界热度较高的几个山头。

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懂布朗山,就不懂普洱茶”。布朗山普洱茶的强劲山野气韵,非其他茶区所能比拟,在此基础上,因为地理条件和茶树年龄等差异,曼兴竜、曼糯、章家三队等山头或村寨,所产普洱茶又衍生出丰富多样的香气和口感。

老班章更是凭借其强烈的山野气韵、迅猛的回甘生津、凛冽充沛的茶气而被誉为茶中王者,有“茶中霸主,班章为王”之赞誉;老曼峨所产的苦茶,也堪称普洱茶界第一“苦”,但苦味退去之后,带来的回甘生津也极为迅猛强烈,在所有茶类中持续时间也能名列前茅。

福元昌2019年布朗,霸气优秀

布朗古茶山,拥有勐海最古老的古树茶园,布朗山古茶树是勐海大叶种茶树的典型代表,大量苦茶变种掺杂于林间,高海拔与树种的多样性,使其内含物质格外丰富。茶叶芽叶肥硕,滋味浓醇饱满,茶气足,层次感丰富,富有变化。茶气霸道,回甘强烈,内质丰富,耐冲泡。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转化口感丰富,是普洱茶爱好者的收藏首选产区,也是勐海县福元昌茶厂一直深耕的产区。

福元昌以长居原产地的优势,对做山头茶有明显的优势,对布朗茶区茶园的了解,以及对茶敏锐专业的挑选,使布朗山的产品,更为优秀与突出。福元昌以贺开茶山博物馆为核心,一直以来以严苛的选料标准,和对普洱茶传统工艺的坚持,布朗,赢得了广大普洱茶茶友的喜爱。

福元昌2019年书法布朗、老班章、老曼峨,三月布朗及藏山布朗、老班章、老曼峨,选取布朗正山原料,花果香高扬,茶汤绿黄透亮;入口鲜爽,滋味饱满,苦涩化开后生津回甘迅猛,气韵强劲,是布朗山特质极为明显的普洱生茶,也是值得玩家收藏的高端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