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熟茶的年份判断

普洱茶熟茶的年份判断

2019-08-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1)1-3年的熟茶,

相当容易判别。堆味明显、汤色浑浊,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正常发酵工艺的普洱茶,如果堆味不明显,汤色较透;只是表明在出厂前,商家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陈化。关于新熟茶,为什么会汤浑?一个较为不负责任,但是正确的答案是;因为是新熟茶。所谓的第三代普洱茶发酵工艺,酵母发酵;目前来看,在这一点得到了改善;汤色较清澈,堆味轻或者没有;但缺陷是没什么茶味。

有用+10
分享

新会陈皮普洱茶的功效

  新会陈皮普洱茶是一种保健性很强的特色茶品,由中药陈皮和优质普洱茶为主要材料制成,人们饮用时既能品味到茶的清香,也能让陈皮发挥它的保健功效。那么,新会陈皮普洱茶功效有哪些呢?随小编去看看吧!

  功效1:可促进消化

  新会陈皮普洱茶对人类的消化系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这种茶品中的陈皮对胃肠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可以加快体内消化液的分泌,对清理肠道积气和健胃功效都是比较明显的。

  功效2:保护心血管

  新会陈皮普洱茶可以调节人类血压,促进血管收缩,另外这种茶品的果胶还能减少血管对脂肪的吸收,对人类的动脉硬化,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生。

  功效3:祛痰止咳

  新会陈皮普洱茶可清热解毒,也能刺激人体痰液的排出,另外它里面的陈皮对人们的支气管还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因此人们饮用新会陈皮普洱茶能起到祛痰止咳的作用。

  功效4:有抗炎作用

  新会陈皮普洱茶中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含量都很高,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出色的消炎作用,对人体内的肺炎菌、金色葡萄球菌以及伤寒菌等细菌都有明显的消灭功效。

普洱茶的茶饼有什么由来?为什么是357克?

普洱茶的茶饼有什么由来?为什么是357克?

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大多都会做成紧压茶,如茶饼、茶坨或者茶砖。普洱茶饼尤为常见,每饼又大多重357克,这里面暗藏什么玄机,或者有哪些讲究?

普洱茶饼为什么紧压不散存?

一开始普洱茶紧压,只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古代交通不便利,茶马古道上马帮运送茶叶,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地势不平坦,如果茶叶以散茶形式存放,会给运输增加成本,而紧压之后只需一匹马就可以背负两件60公斤茶叶,极大方便运输。

紧压茶利于茶叶转化,这主要是因为茶叶在后期转化过程中,如果以散茶的形式存放,就会导致氧化加快,茶叶的香味物质会过快散发掉。紧压茶与氧气和光线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多酚类与叶绿素等物质的氧化缓慢很多,茶质得到更好地保存。

紧压茶创造微生物活动最好的环境。相较散茶,紧压茶多了蒸压的过程,茶叶保持相对较好的湿度,如果加上合适的温度,就为微生物活动创造出最好的环境,可以加速有益菌的繁殖,有效抑制有害生物,从而为后期转化提供更好条件。

散茶不仅占地方,易碎易断,运输储藏时还很难保持茶叶本身的完整,并会散失掉一些茶叶原有香气。紧压茶则可以保持得时间长一些,从普洱越陈越香的特性来看,收藏普洱紧压茶也有利于茶品质转化。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

关于普洱茶饼重357克说法众多,我们经过研究探讨,选取其中几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1.357克便于计量与管理

从普洱茶饼历史源头探究,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便于统计、征税、交易。茶饼为圆饼,每桶7饼2.5公斤重,每饼平分得357克。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7饼×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方便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

2.一饼357克,一匹马驮2件60公斤刚好负重

一种说法是七子饼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来,简称茶马市,交易时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共八饼过数。额外那张饼是用来上税的。一饼茶357克,一筒7饼,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旧时马帮运茶就是这样。

3.吉祥数字“七”象征多子多福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七子饼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福家和万事兴。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负有“合家团圆”的精神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普洱熟茶的樟香




普洱熟茶的樟香:

  

樟香多在存放时间较长的生茶中出现,嗅来如香樟木,有沉静自然之感,与樟脑味并不尽相同,有些发霉变质的茶会具有颇似农药般的刺鼻樟脑味。

  

与樟香有关的香气物质主要有莰烯和葑酮,二者都是具有樟脑味的香气成分,混合花木香而表现为令人愉悦的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