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类的香气走向

普洱茶类的香气走向

2019-08-2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干仓仓储生茶其茶香气走向:

  菁(清)樟香→强樟香→野樟香→兰樟香

  生茶的樟香会因茶的生长环境、土壤性质及根部长度有所差异,如灌木浅根系与乔木的深根系就明显不同,茶叶的原茶香取决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与植物营养成分的多寡而有所差异。

  干仓熟茶其茶香气走向:

  熟茶的香气因受到存放环境的改变,所以原本的樟香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由原来菁樟香转变为清清的樟香,然后变参香带枣香味,时间越久仓储条件越好,枣香及参香味越重越持久,熟茶是主流茶品,因为约有55%的消费人口偏好熟茶的软水,顺喉不苦不涩,最大缺点就是感受不到生茶的那股口感变化与收敛性。

  湿仓仓储生茶其茶香气走向:

  菁(清)樟香→闷樟香

  发热后的茶,气味带仓储味,时间久就有仓储味。醒茶数周依然有淡淡樟香味,因它是受环境高温高热慢慢影响,所以算是生茶系的熟口感茶性。

  湿仓熟茶其茶香气走向:

  普洱茶熟茶的香气因受到存放环境高温高热的再次影响,使原本的茶质被快速陈化,近而散失茶香味,茶体会因存放时间、空间发热的影响无法透过空气对流,进而产生恶性循环,茶自身发热,又被环境二次影响,导致茶味带有仓味和霉味,自然就被茶给吸收了,此时茶品越陈就不等于越香了,因为茶体基质快速被改变,使得熟茶原性变了味也吸收了存放空间的杂味。
有用+10
分享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陈韵号普洱茶:【柑普茶中的“小鲜肉”——小青柑】小青柑和云南普洱茶的爱情故事……在青柑没有遇见普洱之前是孤独的、同样普洱也是寂寞的!跨过千山万水、从相知、相识、到相爱融合在一起、彼此成就了对方、它们一见钟情!从此小青柑普洱茶踏上了幸福之路!它们是彼此心中的“小心肝”。

@知非即舍1974:本以为喝过老班章,今天就应该是句号!确又好奇~弹琴的手会泡出何等的的茶?于是在将晚的时候,遭遇这款躲不掉的易武闺秀!茶汤里流淌出来的不是琴声,是一种独有的茶香,一种清新的滋味~淡雅如溪流一般。不苦不涩让我怀疑~喝的不是普洱茶!直到三四泡之后,喉韵的清凉,才印证了,一款好普洱茶的标准~是那回味的无与伦比!看来泡一手好茶先得弹几年古琴再说……瞬间明白了素颜为啥非要学习古琴不可!

@雲霖佳茗普洱茶:临沧茶,中国茶,世界茶。如果你喝普洱茶不了解临沧茶,那是遗憾的,如果你爱临沧茶,不会品茶,那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真心爱茶,用心品茶才能体会到临沧的茶给您带来的福利,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千秋功业一壶茶:走访中国普洱茶标杆企业大益集团,大益的茶园基地、科研、技术、生产、庄园、文化让人震撼!大益董事长吴远之先生认为:极致的产品还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家应该静下心来做一个隐形的冠军!可以耐心等待目标消费者成长到合适的年龄,懂得珍惜懂得欣赏!当你懂得我的价值时,我将是你的别无选择!

@墟盾:普洱和红酒有诸多的类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醒”,红酒要醒酒,普洱也要醒茶。而且年份越老的普洱茶越需求醒茶,只要经过合理的醒茶才干品饮到最温润醇和的普洱茶滋味。对生普来说,久存之后容易会产生杂味,需求经过醒茶让其杂味消散,气息重新“活”起来,让其诱人的神韵得以释放开来。关于熟普来说,发酵产生的堆味让人觉得不怎样愉悦,加之长期仓储,难免会“闷”,所以需求经过醒茶来去除其浊气。也有些茶友以为纯干仓的普洱不需求醒茶,其实我觉得哪怕再好的仓储也需求醒茶,而且纯干仓一定是理想状态,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有益菌的生存也是需求恰当水份的,普洱的存储干湿得当最重要,茶叶不能受潮发霉是底线。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51普洱网吕建锋:【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广东人喜欢普洱茶确实是天下第一,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广东人喜欢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具,喜欢茶的人数基数大。爱茶人都说“普洱茶是饮茶者的最后一站”,无论你是爱绿茶的鲜爽、白茶的清雅、还是红茶的馥郁、青茶的韵味、黄茶的温润、黑茶的质朴,最终都会回归到普洱茶的深邃和回味无穷。普洱茶自身的魅力导致其中相当的部分喜欢上普洱茶。2、普洱茶的人为“金融属性”,广东人大多具生意头脑,喝普洱茶的同时存放、炒作还可以赚钱,让很多本来不喝普洱茶的由于生意的关系也喜欢上普洱茶。3、广东人爱吃也是非常出名的,吃得多就需要去油腻,普洱茶特别是老茶,去油腻的作用比较明显。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大家一起补充。(图为发酵中的熟茶)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老茶鬼普洱茶:【2017年小户赛春茶简述】小户赛位于著名的临沧勐库镇,冰岛普洱茶所在镇。是现存古茶园面积最多、最集中的普洱茶山头,近年素有“赛冰岛”之称。如图:干茶条索紧结硕大,墨绿显毫;醒茶一遍后闻杯,密香很浓,隐约花香;茶汤入口淡淡花香,味较重,苦涩初显,但转化为回甘生津较快,且滋味较饱满浓厚,有冰岛之醇酽,亦有班章之霸道,品饮数杯便更觉满口口水且甘甜质厚。叶底如图,硕大完整,杀青恰到好处。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湖水:风里吹来小青柑的香气。春节送吉祥的金桔,没扔掉每天浇浇水,倒成为阳台的旺盛活力担当,开花结果不断。改天也来取出果肉,装入陈年普洱,自己做小青柑茶试试。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丑宠:【小柑红】滇红和小青柑。总觉得小青柑味道太烈,茶味被盖过了。或者因为红茶本来就没有那么刺激,愈发被冲淡了。

茶人微语录︱为什么广东人偏爱普洱茶?

@谢坚深-英雄:正如威士忌是一种勾起记忆幻觉的调酒良品,我会在酿入普洱的小青柑味觉中,一次次怀念新会,也会希望在茶入口中的时候出现我熟悉的味觉,可能不昂贵,也或许很突兀,只是儿时陈皮汤的味道,容易唤起回忆的思绪。

特此声明:本文由整理自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其观点仅代表发布者,不代表本网任何立场。

走进经典普洱茶产品带你一起了解7542

7542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普洱茶产品,是勐海茶厂出产量最大的青饼,与出产量最大的熟茶7572一起在业内被誉为“评判普洱生、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42与7572已成为普洱经典的象征。


7542普洱茶

7542它不仅是一个产品名称,也是一个配方的编号,7542的2字,指的是勐海茶厂的编号;7542的4字,指的是等级为4的茶青;75是指1975年的配方,1975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它代表一个革新的年代,7572与7542在这一年正式生产。7572与7542承载了大益几代茶人智慧,“7572、7542”的品质达到了和谐、稳定的境界。茶饼外形的嫩度与成熟度,茶汤滋味的厚度与醇滑度,茶汤香气的高扬和纯正度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7542作为以肥壮茶菁为里,幼嫩芽叶洒面,拼配得当。面茶色泽乌润显芽毫、心茶肥壮,该茶品香气纯正持久,有花果香,滋味浓厚回甘好,汤色黄亮,叶底匀齐,存放后的变化较为丰富。

7542青饼有着成熟稳定的拼配工艺,每年7542茶的质量和口感方面相差不大,大多用料精细,中规中距,柔和度好。历史上,7542具有较长持续生产历史,也出现了很多明星产品,比如说73青、88青、紫大益、橙印等。


73青饼

早期7542七子饼也有“小绿印”的称号,俗称“73青饼”。73青饼是1998年12月台北钰壶轩黄先生为其命名的一个俗称(有待考证),外包棉纸“中茶LOGO”为大口中,茶字为手工制作的盖印,内飞有美术字体和细字尖出两种。


88青饼

88青饼是勐海茶厂于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7542青饼的统称,由于刚出厂时产品过于青涩,无人问津,后被港商大量收购干仓存储,经过多年的陈化,品质才得以体现,由于生产于1988年左右,所以为其命名为“88青饼”。


紫大益7542普洱茶

紫大益是1996至2002年之间生产的7542,1996至2001年以前外包棉纸的大益标识为紫色印刷,内飞则保持原来的红色大益标识,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玫瑰紫,所以被市场命名为“紫大益”;2001年以后生产的7542,外包棉纸大益商标依旧为玫瑰紫色印刷,而内飞则由原来红色大益标识改为玫瑰紫色大益标识,所以市场上将这批茶命名为“玫瑰大益”。 红大益和紫大益相同,只因包装纸颜色及大益标识为红色印刷,而被市场命名为“红大益”。


橙印7542普洱茶

橙印是1996至1997年间生产的7542,此批茶叶是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定制的茶品,因为外包棉纸中央茶字的颜色为橙色,所以被市场上命名为“橙印7542”。

纵观7542,应该说是一款中和协调的茶品,是一款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普洱经典茶品。

“烘”掉的甘醇——普洱茶现象之根本探究:邹家驹专栏

  中国普洱茶网讯:普洱茶的原料配方比例,在计划经济时期,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云南省茶叶公司有关普洱茶原料的文件,规定必须使用晒青加工工艺,不得在普洱茶中拼入烘青、炒青或用其他工艺加工的原料。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广交会上,我将样品分发给客商。香港地区茶商一般不会当即下定单,总是先将茶样带回旅店品评,过一两天再来答复。我一直纳闷,各茶号分厂分地,原料等级历年不变,每年卖的又都是新茶,还有什么品头。问及香港老茶人陆伟镇、梁杨、郭宏廉等,他们说茶号级别是一个,但批次间茶底不一样。普洱茶原料,苦涩为首选,味清爽了反倒不好。茶底好,越存放越甘醇;茶底不好,越放越苦。

 

  我带着疑问到茶厂调查了解。我不问厂长,直接到车间找工人。

 

  事情是这样的,1964年茶叶内销较紧,在红茶产区安排改制部分烘青茶,收购价格、等级与小叶种青茶同级同价,即五级十等价。1979年烘青毛茶,改为三级六等,即一级一、二等,二级三、四等,三级五、六等。七等以下不再生产,以促使低档鲜叶原料仍制晒青毛茶。对生产七等以下的烘青毛茶,收购价格亦按晒青毛茶同等同价。烘青毛茶的中准价定在二级四等,标准样设在二、四、六三个等样。曲靖、昭通两个地区生产的小叶种晒青毛茶等级仍分为五级十等。标准级定在三级六等。事实上,烘青毛茶的收购价约高于晒青毛茶。如三级六等的晒青毛茶,1987年的价格是每担137元,同级的烘青毛茶却是每担146元,高出9元;1988年的价格是每担149元,同级的烘青毛茶却是每担161元,高出12元。烘青毛茶的精制成品茶叫滇绿茶,市场上只有四个品种,即滇绿一级、滇绿二级、滇绿三级和滇绿四级。1974~1975年间,春蕊销价每担380元,滇绿一级销价每担400元。从成本核算看,厂家不会把级内烘青茶拼入晒青茶类。

 

  晒青毛茶的精制成品茶叫滇青茶,系列有春蕊、春芽、春尖、春玉和滇配茶等,加工滇青系列筛出来的片末茶,在没有市场出路时,自然就进了各类紧压茶。加工滇绿系列筛出来的片末茶,在没有市场出路时,厂家会违反省公司不得使用烘青茶为普洱茶原料的规定,加工中悄悄拼入普洱茶类。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过去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和内地交流不多,茶商发觉茶味有异,但并不知道内地加工工艺变化的详情。鲜叶经过高温杀青,破坏了酶的活化,但多酚类化合物并未消失,变化仍在进行,只是氧化的途径有所改变,主要是在湿热作用下发生非酶促性的自动氧化。

 

  湖南农学院专家测定,鲜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15.24%,杀青叶仍有14.5l%。烘青与晒青的惟一区别,在于干燥方式不同。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度以上,只用六七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发展变化的方向。科学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作过实验,最适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超过60℃以上使酶迅速失活。温暖柔和的阳光,为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发展保留和模拟了细胞体内的环境。黑茶与普洱茶不同,没有完成绿茶规定的全套动作,故而人们没有关注晒青、烘青和炒青毛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情况。无怪乎茶客中一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

 

  交易会上,懂行的茶商会反复要求按抽样的批次发货。合同数量5吨、10吨或20吨,一般是整数,而批次数量往往不是整数,发货时不得不拼入其他批次。一旦遇到夹有烘青片末的批次,下届交易会肯定会有抱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带到交易会上的一个样,几家茶商看了都不要。散会回昆,箱子总是腾来装海外工业品,故而把那几扎茶送了一个昆明到香港定居的熟人。前几天他带回两片茶给我。二十多年了,应该是个好茶,但品饮下来,苦味凝结,顽固不化。因是烘青细末拼入,外形色泽看不出个所以然。为准确表述这篇文章,我打电话给原昆明茶厂副厂长,让他将省公司90年代初调往深圳一直卖不出去的一批烘青茶G901的样品送给我。普洱茶的色泽要求褐红,多年后的烘青茶由墨绿色变成了暗黑色,乍看近似红茶。烘青茶陈旧后出现的苦,不同于晒青茶的苦,在口中一苦到底,不转不化,沉甸甸、火辣辣地刺激喉头。晒青在绿茶阶段的苦,醇化过后终会回甘,并随着岁月的推移,在陈化褐变过程中渐渐消失,转化出醇滑、甘厚、和谐、无刺激的感觉。举杯闻香时,陈年普洱茶会冲出一股活力,而陈旧烘青茶则沉闷窒息,毫无生气。陈旧烘青茶更大的问题是饮后不生津,反倒喉干舌燥。世上的事也真绝,烘青、炒青茶新上市时,汤青味甜香高,不苦涩;晒青茶新时,既苦又涩。存放陈旧后,事物都走到了自己的反面。陈旧烘青茶不但苦不堪言,而且涩显舌苔,燥扰喉管。烘干机的火,竟然能够在茶体中一直保留下来。

 

  除外销红茶外,云南在五六十年代曾先后调给广东省茶叶公司紧茶、圆茶和晒青毛茶。1956年调给勐海茶厂生产的侨销圆茶2400担,同年计划调给晒青毛茶2200担未完成,而以侨销圆茶、红副茶等1300担抵补。此后每年调供晒青毛茶2000~3000担,直到“文化大革命”时终止。

 

  五六十年代生产的“广云贡饼”拼有部分云南晒青毛茶,但主料是广东烘青茶和越南青茶。尽管存放时间已有三四十年,那挥之不去的苦底告诉了我们一个烘青新工艺问世后埋藏了几十年的秘密。

 

  烘干机的高温,宣告了烘青茶在某种意义上的终结。爱好普洱茶的朋友,不妨找一点烘青、炒青和蒸青陈茶试试。

 

  有个昆明的朋友看了有关烘青茶的报道,听说省残联欧亚民先生有烘青和炒青陈茶,连夜上门索要,第二天邀我们去品鉴。其中一个茶是滇绿一级,标贴日期1990年,另一个炒青茶,欧亚民先生已经记不住存放时间。干茶色泽已转黑,但没有深圳同期存放的滇绿茶色泽深,叶底要绿一些。众人品饮下来,一口僵苦。炒青陈茶亦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的散茶和紧压茶。但有少数普洱茶生产者为牟取暴利,在加工过程中把纯天然的晒青工序偷变为烘青或炒青,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普洱茶原料价格上升,烘青类绿茶销量缩减,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纷纷混入普洱茶。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是目前普洱茶界最大的隐患,它会从根本上影响普洱茶的质量,弄得普洱茶面目全非,断送普洱茶的前程。

 

  如何辨别晒青和烘青茶呢?一般消费者从新散茶和紧压茶的外形上几难分辨原料是晒青还是烘青。但从味觉和茶底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普洱茶晒青原料,苦涩为首选,汤色泛黄,苦涩杂味会随时间走掉,记得当年春蕊、春芽、春尖、春玉烫色滋味的消费者,极易鉴别;烘青、炒青茶味道清爽,汤色碧绿,有糯米或板栗微香,但陈旧后出苦不出甘。存放多年后,晒青叶色褐红,烘青、炒青叶色变黑,冲泡后晒青茶底微微皱折黑褐,而烘青、炒青的茶底则较平滑光鲜,叶底色泽非常接近红茶。

 

  烘青和炒青在氧化和发酵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遇湿、遇潮、遇水就变苦。2005年秋天,我到中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看望骆少君院长,她泡了一杯龙井茶。我呷了一口,苦味较重。骆院长告诉我是当年的新茶,但她敞开放桌上,因在办公室,没有冰箱存放。朋友带我到梅家坞喝茶,店家介绍龙井茶的防潮措施,底部一层石灰,盖一块布,放置茶袋后铺一块布再压石灰。问存放冰箱效果如何,店家回答管两个星期。再问为什么,回答冰箱里有水分。

 

  烘青和炒青与潮湿为敌,而晒青则与潮湿为友。自然陈化的生普和人工发酵的熟普都同湿热发生过联系,因而区别茶中是否混有非普洱茶烘青和炒青还有一些方法,除观察叶底外,对比品尝非常重要。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品位。比较需要座标,需要参照物。我们用晒青茶陈化的生普和发酵的熟普为参照物,用相同重量、相同温度的水和相同的容器同时对比冲泡其它茶。如茶中混有烘青和炒青,其与湿热发生联系必然变苦的特性会在杯中暴露出来。两杯茶放冷后对比品饮,劣茶的苦性更加暴露无余。一般来讲,烘青和炒青占的比例越大苦味越重。

 

  烘青和炒青在“生茶”中有极大的隐蔽性,在未发酵和陈化的绿茶阶段几乎没有办法区别出来。我安排王星银女士和其他技术人员从“生茶”中区别出烘青和炒青来,因“生茶”都是紧压茶,他们回答我没办法。海湾茶叶公司的胡晓问我如何翻译生茶和熟茶,这到难了我,一个概念两种定义,当然得出两个翻译。最终我回答他,熟茶FERMENTEDTEA,生茶UNFERMENTEDTEA,他笑了。事情还没有完,红茶也是FERMENTEDTEA,那发酵红茶与发酵普洱茶又有什么区别呢?普洱茶发酵前有一个绿茶阶段,红茶发酵前却没有这个阶段,翻译还得表明普洱茶的后发酵出自绿茶:FERMENTEDFROMGREENTEA。

 

  我向陈宗懋院士讲了生茶中难以区别出烘青和炒青,又讲了一个概念两种定义所面临的翻译尴尬。陈院士也笑了,说晒青、烘青、炒青和蒸青都具有不发酵的共同绿茶属性特征,是难以区分,经过翻译的“生茶”,位置不会错乱,但外国朋友也就搞不清楚什么是普洱茶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所长说,晒青绿茶同其它绿茶一样,多酚类中的主要成份为ECG、EGCG和C,高效液相色谱图相同,属于绿茶类。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林智博士近几年搞了一系列云南普洱茶的化学实验分析,也插话说,“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在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林博士还提了一种假设,或许高温干燥剿灭了普洱茶发酵所需的微生物菌群,改变了烘青、炒青和蒸青绿茶的发展轨迹。

 

  林智博士可以用仪器和化学实验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晒青绿茶,什么是普洱茶,什么是混杂进普洱茶的其它绿茶。我们没有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化学知识,不过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买一包亲眼看着老乡晒干的茶叶,一半防潮防湿,一半自然陈化或加水发酵;同样用一包烘青或炒青绿茶,一半防潮防湿,一半自然陈化或加水发酵,半年或一年以后,品饮结果会告诉世人,已受潮湿变的烘炒青绿茶只配去煮茶叶蛋或丢进垃圾桶。

 

  杨亚军所长五月份到云南临沧开会,感叹云南茶叶“专家”一簸箕接一簸箕。盲目的普洱茶经销商和茶叶收藏家听信了突然“专家”的箴言,将混进“生茶”里但陈化或发酵后会劣变僵苦的烘炒青绿茶恭恭敬敬请进了各地各家的珍藏室。烘炒青绿茶与晒青绿茶攀亲戚的现象是当前云南普洱茶发展中最大的公害。茶叶历史上将出现最大规模和最激动人心的低价值物高价利用范例。人们在花费巨额资金乱抢乱购,赎买或偿付他们对云南普洱茶的无知。

  

  【编者】邹老师的这篇文章可以说在当年引发了巨大震动。简简单单的一个晒青烘青之辨,竟能够在后来“涌现”出海量的深刻思考,这种讨论的不断升级与深入,将对茶学与茶产业研究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还在延续与发展。(或许多少年后回望,会发现有很多东西的改变甚至颠覆竟然源于此处)

文/邹家驹著名茶人

来源:茶叶复兴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