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茶叶可以泡几次

大红袍茶叶可以泡几次

2019-09-0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大红袍茶叶可以泡7~8次。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大红袍冲泡方法

1.投茶量约为茶器之二分一左右。

2.茶壶及茶杯用100℃之沸水冲洗后,将茶叶放入壶中,再冲入100℃之沸水,将茶叶冲洗一次。

3.用100℃沸水高冲注入壶内,焗泡5秒,然后注入茶杯享用。

4.第二泡用100℃沸水,焗泡8秒后享用。

5.第三泡用100℃沸水,焗泡15秒后享用。

备器:对于大多数乌龙茶来说,基本上都适合盖碗和紫砂壶冲泡。所以备器和前面的铁观音相同。

大红袍冲泡步骤

1、洁具

这一环节对于大红袍来说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须把冲泡器(盖碗或紫砂壶)内外冲洗干净,而且必须热透,经过几次用心的试验,这都很好完成。

2、赏茶

无论是冲泡者还是品饮者此时都应该认真地看看这个茶的外形,色泽,包括干茶的香气。当然,此时香气尚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闻到大红袍的迷人香气了。

3、置茶

置茶时,动作要快,尽可能地保持冲泡器的温度。

4、洗茶

大红袍的外形不像铁观音那么紧结,所以这个洗茶过程可以简单一些。入水之后,就可以马上把洗茶水倒出来。还是不建议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5、冲泡

在岩茶的冲泡中,高冲显得非常重要。高冲时,最好让茶叶在盖碗中能翻滚起来。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6、出汤

分杯:把茶汤均匀地倒入各闻香杯中,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闻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

闻香:因为大红袍的香高,在冲泡过程中,都会有满室生香的效果。将品茗杯及闻香杯一齐放置在客人面前。把闻香杯中的茶倒入品茗杯中,双手搓动闻香杯。微微摆闭上眼睛,深呼吸……(品茗杯在右,闻香杯在左)

品茶:大红袍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人喝茶的时候都会有点迫不及待的。这时候其实还是要把心情放平和,有欣赏,玩味之感,缓缓吸入茶汤,慢慢体味,徐徐咽下。稍静,感受喉头及下腹的感受。

青茶大红袍
有用+10
分享

喝懂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古早味”


初秋。周末。

要品的茶叫“古早味”。

古早,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词,古早味的食物,古早味的店铺,古早味的房子……它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怀旧的味道”,表达着对逝去的怀念。

對早年出口茶叶稍有了解的人一定会对这包装十分有亲切感,因为“古早味”的图案样式都是仿早年出口包装做的。茶友晓青给我们调出了几张早年出口茶叶的照片,对比之下不算以新仿旧,但古早的味道是有了。

观赏外观完毕,晓青开始“拆封”。不算好拆,晓青转了几圈,用力拔了几次才开了盖。但依旧不得“庐山真面目”——罐子里有层略有些厚的树脂膜隔断着我们的视线。拿刀,用力地在边缘转了一圈,罐子这才算是真正打开了。

铁罐里六十三泡纸包茶整齐排列,宣纸轻巧地把茶包成了个小小的方块,看得出是纯手工的包法,正面印着的传统的图案,弥漫着浓浓的复古气息。我们这才明白为何之前拆封如此“艰难”——这样的茶包需要更好的密闭性。

同时它还不能被粗鲁地丢放、拿取,薄薄的宣纸需要茶客们用更安静细腻的心态对待它。似乎有些“麻烦”,不过这也不正是品茶所需要的状态和目的吗?

茶席终于开始。

新茶定位口粮,所以我们就用最“口粮”的方法品。水是办公室饮水机里的水,茶具是日常用的普通茶具。一只盖碗,一只透明玻璃公道杯,四只杯子,茶夹、茶洗,一个简单随意的茶席就成了。

烧水,泡茶。顺序是大红袍老枞水仙,味道最重的肉桂压轴。

从第二道开喝。晓青把茶倒入公道杯中,让我们看汤色。在下午三点的天光下,可见茶汤清亮,颜色略微偏红。嘬完几口,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老茶客们说,“口感协调性不错,口腔没有杂味。”“回甘不错,汤色也漂亮。”

新茶客和小白品不出门门道道,只觉得口腔有香,喝起来舒服。

几泡后,换茶,上水仙。比起大红袍,水仙汤色更深些,近乎红得发亮。

“汤水柔且滑。”“是正统的水仙味,老茶客一喝就知道是水仙。”“杯底很香,有点兰花香的感觉了。”

最后一泡,是味道最为霸道的肉桂。一喝,老茶客晓青脱口而出:“焙火很足啊,火工掌握得很好。”

它的茶汤是三款中颜色最深的。晓青知道我在学习中,特地让我闻杯盖和杯底,只觉得茶香浓,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那是桂皮香。就口感而言,有肉桂的辛辣感。”最后还是老茶客来补充。

小结

依靠味蕾的记忆总是更清晰。

大红袍、肉桂和老丛水仙,三款茶都是“古早味”武夷岩茶的典型茶品。细致讲来,三款茶的品感如下:

大红袍,口感协调性为三款中最好的。汤色橙红透亮,滋味稠厚顺滑,熟果香清晰,茶汤表现平稳,耐泡度佳,七泡后汤色变化明显,由橙红转为橙黄,茶味淡。

武夷肉桂,焙火为三款中最高的。汤色红浓透亮,桂皮味显,香气更内敛,细嗅为熟果香,茶汤表现尚平稳,耐泡度尚好,五泡后汤色转为橙红,七泡后为橙黄,茶味淡。

老枞水仙,口感醇和是它的最突出特点。汤色橙红明亮,茶汤入口,老枞水仙特有的醇和甜润滋味充盈口腔,粽叶味显,荼汤甘润持久,七泡后茶味淡,仍清甜。

感性解读大红袍

   这些天才开始想去认识大红袍,原因有二。一是朋友送了两罐大红袍,搁在家里已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它并不怎么看重。因为“大红袍”这个名字太过熟悉了,去商场或者是茶叶专卖店都有一些包装精美的“大红袍”,就是平常小茶叶经销处也少不了“大红袍”这个品牌,名字是响亮得很,但凡买回来一喝,却是毫无出奇之处。所以一直以来对“大红袍”没有特别的好感。朋友送的这两罐茶,我也只是把它当做是很平常的一种茶品对待之。第二个原因还是因为读了南茶先生的《理性解读大红袍》之后,我对大红袍有了兴趣。南茶先生在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大红袍的历史与发展。知道了大红袍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一般人也是有可能喝到大红袍的。当然我现在还是认为目前我在当地茶叶店买大红袍的话,十足十是假冒的,“大红袍”只不过是茶叶经销商们喜爱的一个“品牌”而已。
   有了这样的兴趣,我终于把朋友送的大红袍给拿出来,先喝的是扦插纯种大红袍。开始在喝大红袍的时候,当时感触特别深的就是它的回津很强。那是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吃过午饭稍做休息之后我还得去单位上班。出发之前在家里陪老公喝了一泡大红袍,喝的时候有些匆忙,没有细细品味。从家里到单位要十五分钟,在路上时感觉到喉底一股甘甜在缓缓地上升。一个下午我都没有再喝单位的茶,也不觉得口渴。嘴里像有股清泉似的滋润着口腔,这样的感觉很令我赞叹。
   但是对于大红袍我还是无法说出它的什么内容来,记得几年前的春节我去姑妈家给她拜年,她泡的茶喝了感觉是特别的甘醇,我当时问她泡的是什么茶,姑妈跟我说是大红袍。于是第一次对大红袍有了好感。回家之后喝家里的茶总是觉得苦涩难喝,一段时间之后才又习惯了。后来也买过一些包装的“大红袍”,盒装的茶即使看起来是很高档,却也都喝不出什么香来。但是回甘还是有的,只是强弱有别,也不值得一提。
   这次喝大红袍,开始我觉得还是很困惑,对于茶的干香,那是无话可说,只是喝起来,总是在开头的几水难以接受。茶给我一种很厚的感觉,是很强烈的岩韵,茶的汤色呈现较深的橙黄,杯底香十分明显。但是茶汤喝在嘴里的变化却不知如何形容,从我个人习惯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觉得太浓太烈了。就像人际交往之间,我向往的是一种醇醇的,暖暖的包容,可是那种显得太过强烈的大爱大恨,我不习惯。反复地喝这个茶,我只是想把大红袍的面纱揭开,在心里的困惑无法得到解答的时候,我只有一再地去亲近它。前晚十二点后还是忍不住又去泡了一泡大红袍,夜深人静之时,在品茶的时候一直在注意茶汤入口之后的变化。开始有一些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明朗了。这大红袍有一种菖蒲香,应该就是这一种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使得茶汤在入口时有一点刺激,闻杯盖这种菖蒲香味就显得更加明显。茶汤的质感变化十分丰富,茶到六水之后从激流湍急转入风平浪静,像是一个人在经历一段年轻躁动之后开始变得沉静,理智起来。茶的汤水颜色澄亮许多,口里感受到的不再是那种有点刺激的菖蒲香味,而是一种甘润顺滑了。我在这个时候开始尽情地享受它的柔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心也就安静下来。大红袍,不就是这样了么?

大红袍茶叶的来历

大红袍茶叶的来历

关于大红袍此名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一说大红袍此名来自该树清明时节嫩芽紫红的颜色。由于猴子对红色的嫩芽比对绿色的叶子感兴趣,故能适当的采集大红袍的叶子。

另外一个说法则源自一民间故事: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秀才临行辞别时,老方丈赠送一小包茶叶,嘱咐秀才好好保存,将来会有用得着的地方。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直到一日,皇后得了个腹痛的怪病,秀才想起当日老方丈所赠的茶叶。

皇后在服用茶叶所煎成的汤后迅速复元。皇帝大喜,命状元往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1930年代,崇安县长吴石仙在大红袍母株所生的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和通仙井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