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环境

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环境

2019-01-30 访问量: 77 茶礼仪网

费尔南•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一书中对地理环境作了如下描述:“这是一种缓慢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和不断重复开始的周期性历史。”但他声称:“我不愿意忽视这种几乎置身于时间之外的,与无生命物打交道的历史,也不愿意仅仅满足于为这种历史纂写地理性质的导言。”这种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在布罗代尔看来,“与其说是研究地理,不如说是研究历史”,研究地理环境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属于“长时段”的历史。

本文主要从空间、时间及当地人的感官世界三个维度出发,对闽北山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勾勒。在描述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的研究视野,将闽北山区的地理环境及生活空间置于晚清及民国这一具体的时间段,并以“茶”为中心,以活动于这一时空中的“茶人”为连接纽带,将空间性的地理结构融于历史性的社区发展中,力图展现这一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

闽北地区地处闽江上游,这里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同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其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地势呈西北、东北高,西南、东南渐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福建的最高峰,有“华东屋脊”之称。境内大多数山岭的展布受到主要构造线的局限,山体脉络清楚,多呈北东、南东、南西和北西方向延伸。在与江西交界的地带,发育着许多沿西北方向延伸与山体斜交的大山隘口,由东向西依次有岭阳关、焦岭关、窠竹关、温林关、观音关、分水关、童子关、桐木关。

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武夷山)即位于闽浙赣交界地区,北接江西省上饶县,西连江西省铅山县,东至本省浦城县,南至建阳县。崇安地形三面环山,武夷山脉主脊绵亘西北边界,其中分水关为闽赣孔道,被称为“八闽锁钥”。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东南海洋的温暖气流,致使山区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多山的地貌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极其适宜茶、竹、木、果、药材、菌类等山区土特产品的生长。

据民国时期的调查,武夷山以茶为主,山中除茶而外,较低之山坑尚有水田380亩,每年出产谷物亦为不少。其次茶园间作如甘薯,年可产约50担,花生年产约20担,芋年产约45担,其他如芝麻、黄豆、豆薯以及各类蔬菜产量亦甚可观。此等间作物,多为自身消费,出售较少。林木有松、枫、樱、杉、油桐等,每年出产亦不少,作为荆炭之杂木尤多。此外,遍山皆有竹林,竹有毛竹(生于一曲毛竹洞)、方竹(遍山皆是)、双干竹(生城高岩寺后)、筇竹(生章堂岩),大都利用为制造制茶器物,极鲜出售。果实则有小李、山荔枝、仙桔三者,均生于大王峰顶,产量无多。药材则有石菖蒲、茯苓等。野兽有野猪、刺猬、黄麂、山羊、虎,有时亦见有野牛出没;禽则有雉、白鹇、鹧鸪;水产有溪鱼、坑蛙。此外尚有属花草之凤兰、百合、岩松等。

从整个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来看,大致可分为闽南的海区和闽北的山区两大部分,“摘山”与“煮海”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省的两大经济来源。在宋代时,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建茶即闻名天下,被称为“摘山胜煮海,财货所源流。建焙甲天下,赋人十倍收”。武夷山的地质属于白奎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而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适宜的土壤,造就出优质的岩茶。明代徐渤在《茶考》中描述了当时武夷山内茶叶种植及经营的繁盛景象:

然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武夷山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唐宋以降,主要以垦山造田为主,因此有“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之说。然而,由于山区的地形限制,垦田可开发的空间毕竟有限,而茶叶则可充分利用田边屋旁等一切空地。这样一来,那些“不适于种稻,种蔗,即使不种茶,也会荒废”的高山丘陵就被大批开垦出来种茶,“开茶山”成为“垦田”之余的又一种选择。闽北“山多险阻,田宜稻,山宜茶,民惮远出”,“寺观庵院及附近居民向无园可耕,种茶以供岁火衣粮”,而在文人的游记中,亦有多处提到“山中人以种茶代耕”。每年春茶时期,山里人昼夜兼作,不得休息。“金鸡洞唱五更寒,家家灯火连深夜;卧龙潭静三更月,户户人声彻僻窝。”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山区的经济水平都较平原地区更为落后,人们生活维持也更为艰辛。这一是因为山区交通较为闭塞,造成资源、商品和信息的不流通;二是冈为山区不利于种植稻作类作物,山民往往转而种植甘薯、苞谷、豆类等杂粮及药材、竹木、蓝靛、苎麻、茶等经济型作物,比如武夷山就盛产茶、竹、木、果、药材、菌类等土特产品,但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采获和加工往往比稻作更为费时、费力,因此人们的生活也更为艰辛。武夷山的地势错综复杂,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当地茶园除了采用一般茶园的梯段作、斜坡作与平地作三种形式外,还采用了本地特有的“石座作”及“寄植作”,如下:“石座作”:此等形式不足称茶园,实际系茶树之行盆栽法。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其地形砌筑石座,运土以植茶株。每座植三五株最多。此类茶园费工最大。山主每多寻幽采胜,选择岩壑断崖处所,或于临涧怪石之顶,或于悬崖半壁之上,利用仅有之凹缝地位,砌筑石座其间,凿阶运土于其上。或于一茶园之中选择生长良好之茶丛,加设石座,增填土中蓄之,以显其贵。每一石座仅可植茶二三株,座高通常在一公尺以上。石块形式并无一定,此等石座茶园,在山中每遇一石一水之奇,均可发现。

“寄植作”:寄植地点以石裂岩缝之处,其间多积有若干

土壤,且较润湿,或于道路两旁,或石阶沿侧,或悬石以下,或阶段茶园石岸之上。植入茶苗一二株,或播以茶籽一五粒,听其自然发育生长,大多未受雨露阳光或因土层浅薄,发育未见良好。茶农亦视之为额外之收获,未予重视,但坑谷各处,散生种株甚多。

上面的材料为林馥泉20世纪40年代在武夷山调查时所记载。在这些文字当中,林也较为隐晦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茶农为抬高茶树的身价而故意使栽培之法显得艰、险、奇。尤其是石座法,“植于此石座之茶株,往往系属名枞,被视为山中最珍贵之茶树……总之,千方百计,务使所培育之茶株奇巧独特,求以新奇获誉。故一株茶树所费千百金也在所不计。武夷山中之名茶,大都如此培育而成。兰谷之水金龟,天心岩之奇丹,慧苑之白鸡冠,佛国之金锁匙等之设座培育,可为此等茶园之代表”。

这种栽培方式工程巨大,所耗费的时间、工钱也非其他栽培方式所能相比。据民国24年(1935年)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元10元左右。且武夷山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起来十分不便。在清中期茶市鼎盛时,茶商往往在头一年就不惜重金预订这样的名枞。但到了清末民初茶市衰落时期,这种耗时耗力的“石座作”也就日趋荒芜。笔者在武夷山调查期间,仍随处可见这样的“石座”。建在悬崖峭壁等险要之地的“石座”现在基本上已经荒废,但一些所处地势较为平缓、较易采摘和管理的“石座”和“石梯田”仍在为茶

农利用。当地人在向笔者介绍“石梯田”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着一种自豪的语气,感叹古人对茶树的爱惜和精心培育。而他们在最后往往都要加上这样一句评论:“现在的人根本就做不到。现在都是用机械,大片大片地开茶山,哪里还会花那么多心思去管理一棵茶树。”

有用+10
分享

“永乐天阁”大红袍的技艺密码


七月末,因为刘恺威的到来,宁静的武夷山着实热闹了下。这几年,伴随着年轻人对茶的认知和喜爱,颇具个性的岩茶也逐渐在时尚圈逐步流行起来,刘恺威此次的武夷山之行,更是动用了拍戏档期间隙难得的几天假期前来,如此用心实属难得。

此次,刘恺威来武夷山主要是来学习感受岩茶,除了学习岩茶的品饮外,他还认真地向“永乐天阁”的刘锋刘峥父子学习了制茶的技艺,那么这对父子在岩茶技艺方面有哪些过人之处?除了刘恺威,还有很多制茶师和岩茶爱好者都曾慕名向往取经,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下他们的技艺密码吧!

另辟蹊径,当家品种自己选育

不管是这两年的茶界传说“王威王”,还是“金佛”、“千人拜”茶等等,问起“永乐天阁”品牌的当家产品时,居然不是肉桂、水仙、大红袍,而都是刘锋刘峥两父子自己选育的品种,在武夷山,制茶牛人大有人在,但像他们父子这样自己选育、培育品种的却很少,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适制再到量产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威本,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所以可以这么说,他们两应该算武夷山“做茶里面最会选育,会选育里最会做茶”的父子了。

刘锋高中毕业以后便开始了以茶为伍的生涯,从1980年进入五夫茶叶站开始,就一路从兴田茶叶站、武夷茶叶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再到武夷山市茶叶局,开启数十年的茶叶研学之路。

在茶叶站工作是个铁饭碗,多数人的状态是做完自己的工作,早早回家休息,而年轻时的刘锋却把自己的休闲时间花在了选育茶树品种、跟茶师学习制茶工艺上。“当时我的工作让我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到很多技艺高超的茶师,谁的茶做的好,我就跟谁学,甚至细到哪个环节做得最好,我就学他的这个环节,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就形成了自己的制茶技藝和风格了。”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的技艺是集百家所长所练就,也正是因为当时茶师们对他的倾囊相授,使他日后在教授、传播岩茶制作技艺时也能做到毫无保留,成为备受尊重的制茶大师。

“金佛”是刘锋选育品种的代表作,从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接自虫选育技术时,他便有意识地开始在武夷山漫山遍野地寻找奇种单株培育试制,经过多年的努力,1992年,他将其中表现最稳定、品质最好的命名为“金佛”,并将少量试制的成品推向市场。当时刘锋承包了茶科所御茶园的茶铺做门店,他的妻子郑雪娇负责茶叶经营,金佛一经推出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好惊讶:你这茶怎么这么……“贵”!3800元一斤?要知道当时的行情是敢叫100元一斤的茶叶都是天价了。而事实证明,“金佛”物有所值,刘锋不仅卖了,而且越卖越好。

刘锋创办了自己的茶厂后,更是将茶厂附近的茶园开辟成品种园,继续种植之前从备大山头单株选育和授粉培育的各个品种,每一年对各类品种进行制作研究,刘锋父子对每年茶树的生长情况、制作品种等情况进行大量的记载和统计,而一个品种能真正准向市场,期间难度不说,过程更需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年,他们当年选育的品种逐步进入了稳定期,不断创新的产品更是在茶圈里引起反响无数,而我们只能看见他们人前的风光,而这过程需要多大的毅力来承载这程心路,则是他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子承父业,最好的传承是“爱茶”

因为刘锋在茶叶局工作,茶叶销售的大小事务都由郑雪娇负责,17岁的刘峥看到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很是劳累,于是便主动跟父母提出退学回家帮母亲分担。

2004年,回到家里的第一年,刘峥便全心投入到茶叶的学习中,一天到晚不停地喝茶,喝各个树种、地域、年份的茶,培养自己对茶叶品质的鉴别力,这年秋季,在刘锋口述的情况下,刘峥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桶青叶的制作,并且做出了不错的香气,这让父母十分惊讶又倍感欣慰。过人的天赋外加充分的努力,让刘峥用极短的时间掌管了家业,2005年,刘峥不仅接管了母亲销售的重担,也承包了茶厂的大规模生产事务。

熟悉刘峥的人者和道他有深夜评茶的习惯,白天接待完访客朋友,刘峥便一个人从半夜评茶到次日早上五、六点,没有特别的事情,他几乎天天如此,第一年喝得凶的时候,他都将胃喝伤了,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松,但如果不是因为对茶叶的热爱,十几年要如何坚持。

在采访刘峥制茶技艺时,他反复强调了“喜欢”的重要性,而这也是父亲刘锋对他的启示。刘锋因为喜欢茶叶,便一路钻研成制茶大师,后来喜欢做工艺品,特别是根雕,便购买了各种专业的器具,一有空就全身心投入其中。很快,他便能雕刻出十分精美生动的木雕,很多游客在厂里看到了都会询价,刘锋除了小部分愿意让客人带走外,大部分都留着自己收藏,其中一件雕刻成“小狗”的木雕,一位游客白天磨了半天没买成,居然在半夜潜入厂里偷走,后来报警才知道对方是因为太喜欢而出此下策,想象着一个为爱而偷的“贼”,不情不愿地归还自己的“赃物”,虽然做法不对,不过这画面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也正是因为爱茶,让刘峥的学茶之路少走了很多弯路,他说道:“我从学习到接管家业的过程其实挺顺利的,能这么快掌握做茶技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够喜爱上茶。我在17岁以前还是很贪玩的,几乎很少接触茶,但是当我下定决心学茶时,我就开始不停地喝茶,每天从早喝到晚,喝了一年下来,便逐渐对茶有些感觉,喝完后再去做茶,做完茶再回头喝茶,这样一来一回,很多问题自然就摸索明白了,我对茶的喜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记得2005年的春节期间,工人们都回家过年,我一个人呆在厂里看厂,水管因为霜冻爆裂,想喝茶得自己去外面的井里打,那个晚上特别冷,我原本想歇一天不喝茶,结果躺到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半夜起来提了桶水,暖暖地喝了泡茶,这才能安心地睡觉,那时我便发现茶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出于对茶叶的喜爱,刘峥不仅跟着父亲学做茶,学育种,更自己研究用不同的品种试制成红茶、绿茶、白茶等等,并推陈出新地研发相应的产品,“金骏眉诞生后,我便有意识地去研发其它茶类的产品,用选育的各种品种,在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条件下尝试,一开始是绿茶、再是自茶,就这么不停尝试,效果都不错。”而经过多年的各种尝试,他和父亲一起将自己选育的不同品种,结合备大茶类制作技艺研发的、集各茶类口感于一身的“王威王”便应运而生了,由于产量不大,这几年“王威王”都停留在跟茶友分享的阶段,还没真正推向市场。

此外,刘峥不仅自家的当家产品“金佛”推出了升级版的“金佛甘露”,不仅品种、山场有了更显著的提升,他还在“金佛”的基础上,稍微降低了“金佛甘露”的火功,“我希望能够做出让更多年轻人、乃至全国更大范围的茶友们能接受的茶,‘金佛甘露’正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敢于并乐于尝试一直是刘峥不断前进的动力。

伴随着岩茶的大热,来武夷山求学岩茶的人越来越多,刘峥秉承父亲的作风,对求学者也是毫无保留的教授。有一个茶季,武夷山来了一整个茶学班的学生,刘峥厂里分了两个学习的名额,结果去别的茶厂有的还在停留在看的阶段,刘峥第一天就让他们上手20万一桶的鲜叶,边做边教,后来很多学生都跑到他们厂来学习。

对于技艺的传授,刘峥是这样理解的:“其实岩茶技艺全武夷山茶师都会,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有什么过人之处,一定是他在细节上的把握更好,高深点说就是看青做青,你要长期观察茶叶,养成细心的习惯,才能跟茶叶培养起某种默契,比如说晒青,你一个小时看一趟,跟我一个小时看七、八趟,一两次下来也许茶叶的差别不大,但是长期下来,一定会有区别。所以有时候来我们厂里学茶的学生,学晒青时就动不动拿着手机坐在阴凉地方等,我就让他多跑、多看,技艺学的就是做茶过程中的环节和习惯,其实也是学会如何爱茶,如何善待茶叶。”

“因为喜欢,所以上心嘛,这些年,那些年份好,我们家那么多品种哪一年做得好不好,我都记得,一方面是我用心记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喜欢的东西都更容易记住。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能够喜欢上茶,如果说我最想把什么传承给孩子,那应该就是这份对茶叶的‘爱’吧,只有感兴趣,他才会心甘情愿去做辛苦的事情,他才能将茶做好。”此外,刘峥还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尝试,因为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茶,在他看来,只有真正了解一件事物,理解其中所有的原理后,才會懂得,自己是不是真的跟“它”投缘。

如今,父子俩在制茶方面的技艺和做人做事的口碑,让越来越多人慕名“永乐天阁”而来,他们父子也永远保持着谦卑的学习心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时让来访者为公司、茶叶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他们则会根据内容分析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作。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反过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刘峥在谈话中不时地在言语间流露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我做荼的时间不长,却遇到不少贵人,公司品牌的改进,‘金佛甘露’的升级,‘王威王’的创制等每个公司重大的突破,都离不开这些良师益友的出谋划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感谢他们的宝贵意见。”

在采访的过程中,刘峥在听完问题后,往往会稍作思考再回答,配合着“让我想一下”这句话,他缓缓地端起自己眼前的茶杯,若有所思地看着茶汤,一会,他浅浅地喝完了那杯茶,“怎么说呢,还是因为喜欢吧……”

彼时茶杯里的热气氤氲里他年轻的脸,含蓄而内敛。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大红袍怎样鉴定好坏

许多人喜欢喝茶,却不了解相关的茶叶知识,不知道如何鉴别茶叶的好坏。所以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带来了大红包的品鉴方法哦。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大红袍怎样鉴定好坏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和铁观音茶一样是半发酵茶叶。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 ,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由于大红袍与铁观音都为乌龙茶类,因此大红袍的制作方式与铁观音类似,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大红袍怎样鉴定好坏

大红袍怎样鉴定好坏

红袍的品鉴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和叶底等多个方面。其中以香气和滋味这两方面为重点。

1、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2、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3、外形: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陈茶则色泽灰褐。条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初学者不易把握这一岩韵的特点)。

购买大红袍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人们常说的大红袍是指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现存的6棵茶树。从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依序编号,上4棵(史称正本)1,2,3,4,中层为5,底层为6。这六棵茶树虽属同一类型,但由于也是由武夷山菜茶有性群体长期自然杂交演变而来,因此存在个体差异。大体分为3个不同株系:3、4号,2、6号,1、5号。3个株系怎么不同及历史故事就不说了。

2、大红袍原先为岩茶单枞,是武夷山四大名枞(或五大名枞)之一。是武夷山广种的奇丹种茶树演变的优秀单株。历史记载武夷山有多处生长,1.天心岩九龙窠(见1921年蒋叔南游记);2.天游岩(见1921年蒋叔南游记);3.株帘洞(清嘉庆年有交易记载)。据说不止这三处。

3、建国后,经科研单位长期研究,成功实现无性繁育,现在武夷山地区广为种植。但因各山场条件不同,茶韵品质也相异。

4、因发展需要和利益趋势,岩茶内部起了争论和争斗。对外原先叫卖岩茶的都改叫卖大红袍了。同时出现纯料大红袍(无性繁育种)、商品大红袍(拚配大红袍)等等概念,人为地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混乱。

5、目前市场上大量流通的所谓大红袍,一种为无性繁育的,但要看是生长在哪里;一种是拚配的(再分两种:一是配方中有大红袍茶青,一种是根本没有但香气口感滋味等品质相似且有自己特点)。还有就是生长在其他山场的奇丹种也有叫卖时称大红袍的。

总之,市场上商家说是卖大红袍的,你要弄清楚他说的大红袍是指上述的哪一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除了茶商、政府等受市场利益趋势之外,制茶人对茶的认识、理解、追求等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争论、斗争还在继续。但大红袍确实为岩茶第一。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因此,品茶时,要细心、静心、投入。

大红袍,名字带红。可不是红茶哦!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代表之一,与铁观音齐名!

大红袍是闽北乌龙

铁观音是闽南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