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饮用注意事项

坦洋工夫的饮用注意事项

2019-10-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坦洋工夫,产于福建省福安地区,属于工夫红茶茶品。历史悠久,品质佳,经常饮用对于人体来说有着颇多的益处。不过对于坦洋工夫红茶来说,饮用时也是要有注意事项的,下面就跟随和茶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饮用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坦洋工夫刚制作好的新茶茶品不要立即饮用,要等放置半个月以上再饮用比较好。对于坦洋工夫新茶来说,因其刚制作成,茶叶中含较多的还未经过氧化的多酚类、醇类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人体的肠胃有所影响,因此不宜饮用。

注意事项二:坦洋工夫红茶不宜在空腹喝睡前的时候饮用。对于茶叶来说,其中的咖啡碱能够作用于人体,让人产生兴奋感,达到提神益思的作用,如果在睡前饮用较多坦洋工夫红茶的话就会影响睡眠的。同时在空腹的情况下饮用的话,茶叶中的成分会给人体的肠胃造成不适的哦。

和茶网提醒:喝茶要健康,要科学,才能发挥坦洋工夫红茶的作用哦!

有用+10
分享

坦洋工夫的传说

   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坦洋工夫红茶由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关于这段历史,其诞生过程,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下面,茶友们网就将茶友们一起来了解下坦洋工夫红茶的来历与传说:

  坦洋工夫的传说一:雍正版

  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的,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这位热心的买办大人,还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坦洋工夫的传说二:咸丰版

  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

  以上便是关于坦洋工夫红茶的的来历与传说,不妨作为茶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加深大家对坦洋工夫红茶的了解与认识。

如何选购坦洋工夫

选购茶叶本身不难,想要想到物有所值的茶叶,学会鉴别茶叶很关键,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何鉴别坦洋工夫茶呢,鉴别坦洋工夫红茶的方法主要有茶叶色、香、味、形等方面,但一般买茶时最简单的就是看茶的形与色。所以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讲解一下坦洋工夫的形与色。

1、 色。包括外观的色泽及汤色。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2、形。指茶叶的外形。各种名茶都有它的外形特征,千姿百态。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鉴别方法:有的品种要看它的茸毛多少,多者为优,少者为劣;有的品种要看它的条索松紧,紧者为好,松者为差。质量好的茶叶外形应均匀一致,所含碎茶和杂质少。

此外,鉴别坦洋工夫红茶的方法还有闻香,好的坦洋工夫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如果你在买茶时能喝到茶的话,味也是一种鉴别方法,好的新的坦洋工夫新茶汤色澄清而香气足,反之则是次品。

坦洋工夫茶繁荣的经济

了解坦洋工夫茶的繁荣经济,从这里开始。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有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以想见。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桂香山记》云:“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字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它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岭下村的庄稼大户们见了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惊讶地说:“冬下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当时外商做生意多采取放“贷款”的形式,每年旧历二月二茶商前往福州向各国商家领取“茶银”。茶银用桶装,每桶一千元;春初,从外国人手里运进一船的白银,春末秋后再给他们运去一船的茶叶。当时民谚说:“国家举,乌(茶)换白;国家败,白换乌(鸦片)”,指的就是用茶叶换白银、还是用白银换鸦片贸易一事。民谣云:“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茶季,坦洋村几乎成了茶叶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