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有怎样的价值

普洱茶有怎样的价值

2019-10-0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近年来,普洱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云南省大叶种古树“山头”原料茶价格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普洱茶的收藏。那么,普洱茶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普洱茶的价值,在于大叶种古树茶的资源价值、品质价值和对人体的功能价值。

保值增值:如果出于商业目的,可以按不同产地“山头”古树茶,按年份、等级,逐年储藏晒青毛茶,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进行拼配紧压或渥堆发酵,制成不同年份的生茶或熟茶。如果就个人品饮而言,可以直接购买优良“山头”古树茶纯料或定株采摘,然后委托有诚信的厂家定期、定量加工成品进行有目的的收藏;也可以直接购买科研院所或知名度高诚信度高的品牌产品,实现定期定量收藏。

区别饮用:茶的特点从中医阴阳辨证而言,幼树茶偏寒,老树茶偏温。有学者对百年甚至千年古树茶的茶碱、茶多酚等与小树茶做过比较,老树(古树)茶的含量远远低于小树茶(台地茶),性味比较甘温,适于中老年人或虚寒体质者饮用。因此脾胃虚寒的人品饮古树晒青毛茶时,也不会出现明显的胃肠刺激感。

保健作用:普洱茶对人体的主要保健作用最突出的是降血脂,其次是抗氧化(抗细胞衰老)和抑制肿瘤细胞分化和生长。具体来讲,生普洱有利于抗氧化,含有他汀成分的中年普洱有利于降血脂,汤色重,耐泡,富含茶色素的老年普洱有利于抗癌。

有用+10
分享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i:【什么是大树普洱茶和小树普洱茶?】在普洱茶知名的山头或村寨中,当地茶农一般根据茶树的大小,也就是树的高低和主干的粗细来分为大树和小树。通常大树树龄长,鲜叶价格高;小树低矮,树龄较短,鲜叶价格自然相对便宜。大树茶和小树茶都属于山头茶,但不属于台地茶。(图为临沧冰岛老寨茶,南茗佳人提供)

@静清和:还有人拿打膈、放屁等现象,忽悠人说这是老茶的茶气,实话讲,真low,这不是茶气,这是浊气!打隔一般是吞咽或是胃病引起的气逆现象,胃内气体或刺激引起膈肌位置改变引起的,与喝什么茶是没有关系的。如果经常打膈,应该属于病理现象,应尽早去看医生。不要误以为自己很厉害、对茶很敏感。胃气以降为顺。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南茗佳人-挽月:再次来到勐库,友人款待,花园,美食,好茶,洗去一路风尘;明天进山看茶树,又可以亲近自然,呼吸绿意,勐库的生态极好,绿漫平川,春过横塘。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普洱茶--悟堂:对于中期生茶,我尤其喜欢珠三角的干仓茶品,干净且变化丰富,始终喝不习惯自然仓和湿仓。但比较讨厌纯粹的昆明仓储,同样的茶,实在是转化慢,且难喝。品2006的华联砖,回甘等还行,就是一股沉闷的感觉,还没能力辨别中有烘青,还是哪一步高温制茶。

@茶修王琼:回到茶的根本,精进钻研,在技法的磨练中积蓄内心的能量。回到人的根本,脚踏实地,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i:【普洱茶作假手段:山寨版普洱茶造假大法来袭】普洱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四个字——越陈越香。品质优良的普洱茶,以恰当的存储方式,在合理的存储期限之内,其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提升,所以一些老茶价值较高,价格不菲。这也使得一些不良商贩,为了谋求利润,而制造假老茶。目前市场上制作假老茶的办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稍有不慎就要着了道,有茶友留言问道,“目前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接下来的几期微言中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老申茶铺:当没有人注意茶树,它被人们遗忘或冷落时,它会默默地扎根沟涧山坡,吸日月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沐春秋之洗礼,无论晴雨,不管春秋,让自己的根越扎越深……。吸足营养,吸饱雨露山风,隐尽铅华,褪去青涩,静等被发现,被认可。熊熊烈火,卷曲身骨,凤凰涅盘,内蕴一腔芳华,再次等待被释放。当茶叶与懂她的水水相遇时,便在水中轻盈舒展,香味徐徐飘出,步入了无尘的境界,在茶清雅的氤氲里……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以终为始,学会沉淀,厚积薄发,涅盘重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云南旅游:【云味·茶香】炭烤茶,将茶叶放在葫芦制成的容器,放入烧红的木炭,在容器里颠簸,待茶叶香气四溢时,将木炭取出。茶叶放入陶壶用山泉煮沸,一人一土陶碗,热气还在升腾,忙不迭地啜一口茶汤。涩涩的炭烤味儿后,那舌头上下如泉涌,一席地道的布朗族烤茶,在景迈山古寨里就可以寻香而至!(图via王毅)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市场上有哪些老茶作假的方法?

@Honsao:茶自无语,味酽情深,待知茶人至,或得七碗茶意,借来五千文字抒其胸臆。用心听一段茶语,这无言的相会或便结下了缘。花径归燕,只为续此茗缘,向心而行,让花归于岁月,茶归于心境。

特此声明:本文由整理自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其观点仅代表发布者,不代表本网任何立场。

茶乡之旅:普洱茶文化之路的探寻

行车线路:景洪-思茅,145公里;思茅-普洱57公里;普洱-墨江,162公里;墨江-新平,295公里;新平-玉溪,87公里;玉溪-安宁,81公里;安宁-昆明,28公里。

景洪向昆明这一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探访普洱茶的家乡,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人对这经过加工的树叶疯狂。有人因为这大名鼎鼎的茶叶致富,更有人模仿古人用马千里迢迢将茶叶运往北京我不太喝茶,也不太懂茶,也许此行能让我有些许收获。

 

这一路青山绿水,清爽宜人,一点没有夏季的感觉。陌生人脸上的微笑、少数民族妇女的服饰、特色的民族建筑,让我心情大好!真的到了普洱这个地方,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地方很低调啊!只是街上那些随处可见的普洱茶商铺的标志,提醒我这里是普洱的故乡。

 

喝茶和中国佛教的思想紧密相连,百姓也将最好的茶叶喻为“禅茶”,自古就有“禅茶一味”的说法,但是这和茶叶的好坏没有任何关联,只是那些商人将茶叶贴上各种标签疯狂炒卖。确实在中国唐宋时期,喝茶风行整个社会。相传圆悟禅师提出“禅茶一味”。禅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在生活上,寓意人们要立足现实,在生活的每一刻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快乐。赵州和尚“吃菜茶”的三字禅,更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就像喝茶、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茶与佛家文化的结合,饱含哲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茶是其中的载体。而我们如果一味追求茶叶的味道和价格那就有点可笑了,就像普洱这个朴实的小镇一样,越是质朴越是接近生活的真谛。而打上再多的标签,做出再好的包装,也只是让这些茶树的叶子,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虚荣心和欲望而已,而茶树叶依旧是茶树叶。

 

从普洱到昆明,一定会经过玉溪。这个烟草城市真是很漂亮,而且非常现代化,据说西汉年间,就因当地的河水清澈透底,得名玉溪。多富有诗意的名字,古人的想像力在这个城市的名字上得到了极致的发挥。现在河水依然如故,但是她的名字远远没有以她名字命名的香烟这样为人所知。我在路上听到一个红塔山的传说。玉溪烟厂背靠一座山,山上有一古塔通体洁白,这山因塔而名叫白塔山。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段疯狂的岁月,人们冲上去将塔一夜之间漆成红色,一座小型烟厂就诞生了。随着烟盒的广为流传,烟盒上的红塔图案也迅速被全国人民所知。

 

玉溪人喜欢吃酸辣口味,大营街的烧鸭,玉带路的香草酸汤鸡,这两样小吃让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当天下午不赶路了,留在玉溪继续吃!于是晚上我又开始了我的美食寻宝活动。小鸡米线、冰稀饭、木瓜粉、凉米线我真不知道玉溪人是怎样想出这么多好吃的做法的

对普洱茶膏进行鉴别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