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阮殿蓉:普洱茶文化的传播者

阮殿蓉:普洱茶文化的传播者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很多茶人都为自己的一点成就而感到沾沾自喜,或者说那是肤浅的成就。太多茶商以利润为基础,尽管赚了些许钱,但就云南茶人来说,成就的关键在于对普洱茶的贡献有多大。贡献是多方面的,利润是必须的。

  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多少人,就阮殿蓉在勐海茶厂任职区间,她造福的人又何止千万,从茶农到茶厂工人,从茶企到茶商,从勐海人到云南人,她带给云南人的财富又怎能算清?

  云南本来就是全国少数名族集居的地方,尤其是盛产普洱茶的地带,大多居住着少数名族,生活贫困,文化落后,缺少经济来源,甚至很多家庭就靠栽培采制普洱茶原料维持生计。国企勐海茶厂,在阮殿蓉厂长的带领下,起死回生,无疑给茶农们带来新的希望,带来经济收入,造福了勐海一带的茶农,茶厂的营利带动了一系列的营利。加大企业的投资经营力度,使勐海普洱茶闻名全国,阮殿蓉功不可没,简单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她不仅仅为茶厂赚了钱,更为辛苦善良的茶农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要知道经济利益不能等同于经济利益,关键是出发点。大公无私,为百姓谋利,这不正是清官的为官之道吗?与只为自身谋利的人不可相提并论。

  或许上升到为官之道这个高度,很多人不能理解,阮殿蓉是伟大的。首先营利是贡献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为谁而谋利。这样的谋利才算是对普洱茶的贡献,普洱茶不是某个茶商茶企的,更是云南人的。对普洱茶经济的贡献仅仅只是阮殿蓉作为一个云南人、作为一个茶厂领导者应该做的。那么作为一个茶人,她又会有什么贡献?

  普洱茶文化是云南普洱茶的一个缺陷,虽然我们有著名的'茶马古道',我们有悠久的茶叶贸易历史,但是,有谁能挖掘这些属于云南人的文化呢?我们缺少能把这些告诉世人的人,而阮殿蓉就是其中一位。在勐海茶厂担任厂长区间,她就已经注重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她曾经说过:"勐海茶厂不是没有文化、是文化丢掉了,不是没有精神、是现在把锐气磨掉了,不是没有形象、是被亏损打掉了。"正是找准普洱茶文化的出发点,使得茶厂有复苏的希望,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做出让人欣慰的成绩。只有做得更大,才能把茶文化传播得更远。为了扩大再生产,造福更多的云南人,阮殿蓉于2005年投资1000万的六大茶山勐海茶厂开工建设、2006年六大茶山宜良茶厂开业、2007年3月投资1.2亿建设的六大茶山凤庆茶厂正式投产。

  这些数字让人有些惊奇,一代女强人就是这样做的。让人们更觉得惊奇的是《我的人文普洱》,这部茶书正是阮殿蓉的著作,她把人生观与茶文化完美结合,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在茶人的眼中,普洱茶是采天地之正气,积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圣品。它得益于时光的流逝,受惠于岁月的洗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优质的普洱茶,可堪称为'缓慢的艺术',而非速成时代的产品。"还有一段:"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快,是为了生活中更好地慢,我们的忙碌,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休闲。然而很多人却常常迷失生活的目的,一味的快,一味的忙碌,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于是他们压缩了睡眠,挤掉了休闲,牺牲了美食,让自己成了一架上紧发条之后难以停留下来的机器。"

  这部关于茶文化与人生观的著作,被广大爱茶人所追捧,大大的推进了普洱茶文化的传播。不止这些,阮殿蓉致力于普洱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著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茶说典藏系列《六大茶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文化专著《我的人文普洱》和《普洱茶再发现》,在《普洱壶艺》、《中国茶叶经济信息》、《茶博览》、《云南普洱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在《云南日报》、《临沧日报》开辟有"说茶专栏"。作为一个茶人,对茶文化的贡献远远高于对经济的贡献,这才是最了不起的。

  先暂时不去详细研究她的著作,就摘录其中的精华足以明白,普洱茶文化正在著作中无声无息的传播。

  普洱茶发展至今,取得诸多成就,应该感谢这位茶中女强人,她对普洱茶的贡献、对茶农的贡献、对普洱茶文化的贡献,都是至高无上的。当普洱茶被追捧为红尘中的新宠时,我们应该看到并且记住这位隐藏在普洱茶香后,平静默默地为普洱茶做贡献的女人。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熟茶除了樟香、木香、沉香,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殊香气?

  熟普沉香

  是普洱茶(熟茶)的核心香型。其它的香型都是在陈香的基础上来谈,没有陈香就不是合格的普洱茶(熟茶)。

 

  陈香嗅来类似于老木家具散发出来的那种深沉香气,但更具活力,与其它茶类摆的久了发出的呆滞的陈旧气息不同,普洱茶应有的陈香是陈而有活性的,并无沉闷之感。“活性”是普洱茶的品鉴节点,是整个普洱茶鉴赏中可以一以贯之的核心要素。

 

  熟普樟香

  樟香多在存放时间较长的生茶中出现,嗅来如香樟木,有沉静自然之感,与樟脑味并不尽相同,有些发霉变质的茶会具有颇似农药般的刺鼻樟脑味。

 

  熟普木香

  木香在熟茶中尤为突出,通过某些选择微生物接种技术加工出来的普洱茶(熟茶)会具有非常突出的木香。木香与花香蜜香的高扬不同,给人的感觉低沉温和,是利于普洱茶品质的香气。

 

  熟普参香

  常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存放过的熟茶。在普洱茶中香气成分有和人参香气成分类同的部分,比如具有泥土气息的棕榈酸和具有木质气息的金合欢烯均可在人参的香气成分中找到。普洱茶中人参香特征的构成除了这些物质外,还有部分木质香气和甜香的参与。

 

  熟普桂圆香

  嗅来如干桂圆,通常出现在级别较高一些的普洱茶(熟茶)中。具有桂圆香的普洱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发酵程度较重,干燥温度较高。在普洱茶中桂圆香与枣香有类似之处,但往往不如枣香醇厚。

 

  熟普枣香

  有些甜糖香有些木韵,一般是熟茶才具有的特征。枣香在普洱茶中是非常经典的风格。这种香型往往在原料比较粗老的普洱茶中容易出现,因为粗老叶的总体糖类含量更高,在发酵过程中也能生成更多的可溶性糖。当糖香达到一定水平,就能与木香等其它香气混合而表现出类似干枣的香气。

 

  熟普堆味

  类似混合酸、馊、霉、腥等不良感觉的发酵气味。在新制熟茶中普遍存在,因为传统熟茶渥堆发酵工艺是一个长时间而且复杂的变化过程,数顿至数十吨茶叶堆放在一起发酵,不可能做到绝对均匀,因此部分发酵过度和不足的茶叶就会产生一些不良气味,而如何把这种不良气味在加工完成的时候降到最低,就很考验加工技术了。

 

  如果没有发生严重的发酵不足或者是过度,那么根据堆味的浓度,通过长短不同时间的合理仓储,这些不友好的气味就能被自然分解散逸而展现出陈香。

  质量上乘的当年制熟茶,冲泡时会清晣地闻到一种植物经过发酵而产生出来的特有的“熟”香,这里面绝不会有杂味,也不会有异香,闻香时要注意了。

 

  但并不是所有熟普都可以依靠香味去鉴别的,比如说一款熟茶,细嗅香味浓郁,品之虽有“陈”韵,但不管如何冲泡(甚至是大投茶量冲泡),茶汤中仍是有一种“水水”的感觉,下咽后,喉咙有针刺感,甚至是一种呛喉感(锁喉),那基本可以断言,这款熟茶是经过后天(制成成品后)人工加湿存放(湿仓)催熟的。

  好的熟茶自然是香味十足,但是一饼好熟茶的鉴别却不是单靠闻香就可以做到的。

普洱茶,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普洱茶,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普洱茶从曾经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风云天下,仅用了20年不到。

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一次马帮进京点燃了普洱热。全民皆普洱,在最疯狂的时间里,茶叶一天一价,随后2007年崩盘。

而后进入了一个修整期,一路回归。

普洱,本身有一些特殊的属性,特殊的口感,特殊的古树茶的存在,魅力无限。圈了一个庞大的铁粉。有一句话叫:茶人的最后一站——普洱。

话有点极端。但是绝对有一定的道理。在我的茶友里,目前就三个大群体:白茶群体,老铁群体,普洱群体。

白茶是一个新崛起的茶系,以飞跃的速度在发展。

(老铁)传统老工艺铁观音是一个大部分人知之甚少的传统工艺产品,喜欢上的人,美誉无数。

普洱群体,是分布面最广,吃茶最“专一”的人群。而这,也许就是普洱魅力所在吧。

普洱茶,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熟茶,性温,适合大部分人饮用,可起到暖胃的效果;一流的醇厚柔和,陈年老茶的枣香、荷香、参香、陈香等感受让喝多人觉得喝茶是一件舒服的事。

生茶,精灵古怪,任何一款茶,不同的山头,不同的树龄,不同的生长环境都会成就不同的茶味,随着存放年份的增加,后期转化的进行,滋味也会发生变化。有人说,一款茶,可以喝到N种味道,原因就在于此。对于一个喜欢喝茶的人,就会越研究越着魔。

喝茶本就是一个心灵体验,味觉享受的过程,而普洱茶丰富的变化,正好能满足一个“老茶鬼”的要求。

这些现象,从消费群体的数据也能大概反馈出来。一个新茶人,喜欢喝清淡香甜的茶,随着茶龄的增加,口感的要求也会改变。从而改变对茶系的要求。在我的普洱群体茶友里,很多人也是这么在改变的。

普洱茶,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一个新接触普洱茶的人,一开始会觉得有苦涩感,或许有人一开始会给“差评”,但是随着尝试的深入,逐渐会改变看法。他们中大部分会迷恋上苦涩化开后的生津、回甘,同时享受变化丰富的香气,遇到好的普洱,舌底泉涌,回味无穷,心情不愉悦都难。几天不喝,心里会想。

回想下这些普洱群体,他们对普洱的迷恋,也是很有趣的:目前,主力消费群体是70后,80后,他们接纳普洱茶的能力很强,同时更重精品,会理性对待性价比。

我的一个80后茶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月工资7000+,家里两口子都喜欢喝普洱茶,为了普洱茶几乎不买化妆品,而他爱人也干脆戒掉了烟,每年花在普洱茶上的钱,占总收入的20%-30%。其中绝大部分是古树茶。按她的话来说: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喝茶是一种习惯,也是很好的一味调味剂,闲时喝自己喜欢的茶,甚是享受。

还有一个茶友,70后,事业有成,收入颇丰。他对于买普洱茶,喜欢的从不错过,还得屯粮,对于普洱的喜欢就像孩子喜欢玩具。以至于,他的朋友圈都跟着他学喝茶,平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普洱茶。他研究山头味的区别,研究树龄对茶的影响,研究后期转化的控制,研究叶脉、工艺等。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有人笑他“中毒上瘾”。而这,其实只能怪普洱茶魅力太好。他自己本人总结到: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只是下的功夫不同而已,普洱茶是我深爱的,虽然花了很多金钱与精力,但是她也回馈了我很多友情与事业,真的是社交很好的润滑剂。

普洱茶,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前几年,很多人在热议90后的成长环境与生活态度。几年时间过去了,最大的90后也即将奔三。事实证明,90后,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我接触了不少90后爱喝茶的人,偶尔也在聊茶,聊生活。其实,他们也是一个正在积极向上的群里,再过几年,他们也将成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的普洱群体,也很有意思。大部分人不大量购买,但是更喜欢高端精品,更喜欢精准细化原料。对于渠道的选择,都很会有自己的判断力,和70、80后有一点共性,那就是更喜欢小众圈,品质需高于任何营销。对于90后喜欢喝茶的人,我个人有一种由心的好评。

在消费升级的历史拐点下,很多人对于消费的思考不同于以前。从我的感受来看:大部分普洱人、发烧友、收藏者,更喜欢深度清楚原料来源,更愿意为喝茶多花时间与精力,同时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强,更理性对待性价比,一般不盲从。

因为普洱茶一山一味,一年一变化,一环境沉淀一种茶等特殊属性,所以喜欢上的人大多欲罢不能,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像做数学题,攻破一道难题是一种成就感,而找到自己喜欢的普洱茶,存放出一饼不可复制的味道,那也是一种成就感。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上了普洱茶再也离不开,普洱茶的魅力是什么,魅力在哪?可能说不明白,或只能说点表面的东西,只有你真正走进普洱茶的滋味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慢慢有体会的。(

要泡好普洱茶,掌握这七个技巧很重要!

喝普洱茶多了,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明明是同一片普洱茶,这滋味怎么不一样。泡普洱茶简单,想泡好一杯普洱茶学问可不小。

一、新、老、生、熟

首先,确定所泡普洱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类。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老生茶、老熟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

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选用陶壶或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条索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

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三、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四、发酵程度

发酵度高的茶叶,需用沸水冲泡,并缩短浸泡时间,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五、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六、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七、“透”和“闷”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

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