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行业与投资报告

普洱茶行业与投资报告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近几年来,云南茶叶出口总量虽然下滑明显,但出口创汇额却显著增长,呈现了“量减价涨”的出口态势。而随着特色品种普洱茶价格的持续回落,以及茶叶出口规模难有较大扩张,2008年云南茶叶出口却遭遇了“量增价减”的不利形势,出口前景亟待关注。

  红茶作为云茶的一支新军,正在迅速崛起,此涨彼消,普洱茶的产量自然随之降低。2006年前后,随着有意无意的炒作,普洱茶市场热度空前,大量热钱涌入,使得普洱茶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但随着这一轮热潮过去,市场重回以品饮为主的理性消费阶段,超过需求的普洱茶不仅价格大幅滑坡,销售更是比较困难。于是,一些茶园开始调整,主动减少了普洱茶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其他茶种的种植,如绿茶、红茶等。2008年云南省茶叶总产量为16.98万吨,其中绿茶8.39万吨,占总产量的49.44%;普洱茶5.28万吨,占总产量的31.1%,比07年减少了4万多吨;而红茶和其它茶种则占到近20%,特别是红茶,产量从前年的0.69万吨增长到2.52万吨,增长了近三倍。在行业不景气,特别是在普洱茶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复兴的必由之路。过去的一年,云南省茶叶产业在低迷中前行,产量、产值双双下降,茶农收入也有所减少,为了实现自救,云南茶业人士除了进行产业调整外,也加大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如2008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比前年增加21.6%,有机茶园比前年增加117.53%,852家茶叶企业通过QS标准认证;云茶国内销售区域比2005年扩大近一倍,东北、西北、华中等新兴市场销售迅速增长等。

  在产品量供过于求和之前“不重视培养真正消费群体”两块短板的打压下,云南普洱茶成了“名噪一时”的代名词,其价格也是“青山遮不住”一泻到底。在08年大幅压缩普洱茶产量的基础上,09年计划再压缩10%的产量。云茶08年总产量16.98万吨,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3大主打产品的比例约是2:5:3,普洱茶的产量调控在5万多吨,对平衡供求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滇红茶的销售比2007年增长了250%,势头相当不错。09年,云南将继续加大中高档滇红茶和名优滇绿茶的开发,并广开销路。同时,普洱茶的产量将通过多种政府调控手段,在08年5万吨的基础上再减10%左右,总量调控在4.5万吨,进一步消化前几年产能过剩,积压在销售渠道和厂商手中的普洱茶。2007年时云南普洱茶的产量约有9万多吨。当年正是普洱茶急剧扩产之时,大量游资进入云南炒作普洱茶,上市的普洱茶量可能高达12~13万吨,很明显地供大于求。普洱茶08年产量能控制在5万吨,则仅相当于最高峰时期40%的量,对于普洱茶价格回升有重要作用。09年再压缩产量,对业界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08年云南茶叶累计出口5,736吨,同比增长2.6%,创汇金额2,334万美元,同比却大幅下滑33%,普洱茶出口量、值的大幅回落成为影响云南茶叶出口贸易的首要因素。茶叶作为云南一项特色农产品,是全省农业外向型经济中的重要出口品种。在全国茶叶出口中,绿茶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5%以上,而普洱茶出口仅占总量的1%至2%,而在云南茶叶出口中,普洱茶是创汇支柱品种,其经济价值高,创汇效益突出。2007年全国普洱茶出口6,108吨,创汇4,304万美元。云南普洱茶出口3,218吨,创汇2,879万美元,出口量、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53%和67%。2008年全国普洱茶出口总量为4,341吨,创汇3,677万美元,而云南普洱茶出口量、值占全国的比重却分别下降至44%和40%。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普洱茶出口平均价格为7.05美元/千克,较同期云南普洱茶出口平均价格8.95美元/千克显著低21%,而2008年全国普洱茶出口平均价格上涨至8.47美元/千克,却较同期云南普洱茶出口平均价格7.78美元/千克明显高9%。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国行业咨询网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茶叶商情、中国行业咨询网以及国内外多种报刊杂志等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客观、多角度地对中国普洱茶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对我国普洱茶行业的发展需求、市场竞争格局、细分市场以及行业主要产区发展等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还重点研究了我国普洱茶行业相关领域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普洱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和营销策略。报告资料详实,图表丰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观的比较,为普洱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能准确及时的针对自身环境调整经营策略。报告同时对于行业研究规律、行业政策制定和欲进入的投资集团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有用+10
分享

说说普洱茶的笋壳包装

  早年普洱茶或入京进贡或远途贸易,跋涉耗时,颠簸崎岖,风霜雨露,要经受层层考验,这就需要有结实、防潮、避光的外包装。同时普洱茶是需要呼吸和后发酵的,要与空气有一定接触,不能密闭封死,因此普洱茶的包装材料除了结实,还要透气,笋壳包装便应运而生。


  笋壳是竹笋的箨片,较硬实,是天然的原生材料,用来包裹普洱茶,不会发生化学渗透,又能使茶叶免受外界污染破坏,为普洱茶营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后发酵。被笋壳长时间包裹的茶叶,在冲泡时还可能散发出淡淡的竹香。

 

  当然,既结实又透气的材料多的是,普洱茶的先行者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笋壳?这要归功于澜沧江流域竹子生长茂盛的资源优势。

  在勐海,人们采用当地盛产的野生大毛竹来制作笋壳,其叶型瘦长,质感细腻,表面反复揉搓不开裂,且具有防潮、透气、清香的优点,成为普洱茶整筒包装的首选。用笋壳包装普洱茶,可谓就地取材,成本接近于零。每年春夏间,竹林中笋皮老化,成片自然剥落,茶农便将其收集起来,整车整车地运回,清洗干净,烘压定型之后,便成为包装普洱茶的笋壳。笋壳表面常留有竹毛,容易把人弄得又痒又疼,因此茶农在清洗笋壳时往往加上一道“刷竹毛”的工序,并且尽量挑选色泽均匀、形状整齐的笋壳,以保证美观。除了毛竹,还有云南甜龙竹、香竹、黄竹等都可用于制作笋壳。

  笋壳包装基本依靠手工,熟练的师傅包一筒也得花费一两分钟。一般是七饼茶叠成一摞,用笋壳包裹之后,外边再用六道竹条(也有用铁线)箍紧。如果是其他规格如五饼一摞的,则箍四道便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出口标准的限制,笋壳包装被认为“不够卫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的外包装都改成了纸盒。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复兴,笋壳包装的价值越发受到重视,回归传统的包装样式成了产品的亮点。茶商们在笋壳上烙上品牌标识,而且在笋壳之外,往往还会加装印制精美的纸盒,使茶叶显得高档。

  时下普洱茶的包装越来越精细,但不管纸盒装、锦缎装、瓷罐装、紫砂装、木器装,到体现时尚精致的奢侈装、轻奢装等等,都不如最传统、最质朴的笋壳包装能引起茶人的共鸣。笋壳包装形成一个有较为稳定温度、光度、气密性的空间,就如同普洱茶发酵的温床,因此被称为“会呼吸的包装”。

中生代普洱茶的前世今身


中生代普洱茶典型代表:2003年下关铁饼
  一、“中生代普洱茶”提法的源起

  众所周知,普洱茶中生代高峰论坛成立于上海。那是2008年5月10日,上海茶博会期间在上海大可堂茶艺会所举办的一次茶会上由我提出,并得到了到场茶友的支持。到场的茶友包括上海张奇明、广州冯瑜、香港黄集斌、台湾黄传芳、梁俊智、杭州季威、大连宋国庆(还有戚楠)、北京黄刚(还有北京老壶)。云南太俊林先生未到场,考虑到地区因素认为云南应该有人加入期间,后征求其本人同意后作为论坛创始人加了进去。

  “中生代”这三个字最初形成于前去上海的火车上。当时与同行的北京老壶谈起,主要是觉得当时普洱茶市道低迷,从茶农到茶厂到茶商以至于到地方政府都有一点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的样子;从产品上来讲,老茶太贵,新生茶无法让更多人当生活茶喝;从对普洱茶的认识上来讲,茶友认识混乱,媒体报道不尽公正,而少量对茶比较明白的老茶人则不堪其乱、退避三舍。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中生代(35岁至55岁)茶友,搭建一个重点研究中生代茶、推广正确的普洱茶理念与观点、介绍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普洱茶的平台。当时的想法就是“中生代高峰论坛”。

  那天晚上,茶会在黄传芳老师的主持下讨论非常热烈很有气氛,我讲了太多的话。侃着侃着就把提议的事给忘了,幸好北京老壶在旁提醒,才把话题收回来,把“中生代”这三个字提了出来。

  二、“中生代普洱茶”的大致范围

  我们知道,普洱茶可以分为老茶和新茶。那么哪些茶算是“中生代茶”呢?在新茶与老茶之间有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呢?这是当时业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划一个大致的区域出来,这样便于鉴别。我根据个人体会把生茶的转化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蝌蚪”阶段。基本上是2003年以后的茶,大概从茶厂生产后六七年、七八年的样子。说它是“蝌蚪”,是因为这个茶在合理的存放(生长)环境中是会变成“青蛙”的,而炒青、烘青茶则很难有后面很好的表现;

  二是“蝌蚪长出了腿”的阶段。大概是2003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如果细分的话,这个阶段还可以分为1999年以前和1999年以后。1999年以前基本是国营大厂时期,除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之外,其他还有凤庆茶厂、省公司、临沧茶厂等的产品,以南方传统仓储为主;1999年以后出现了象昌泰这样的民营茶企,产品与仓储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三是“青蛙带着尾巴”阶段。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我们能够见到喝到的象著名的88青饼、薄纸8582、中茶繁体铁饼等属于这个阶段的茶,而厚纸8582和雪印7532则基本处于三四阶段之间,较有参考价值的两款茶。

  四是“青蛙”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黄印、小绿印、中茶简体铁饼属于这个阶段的茶。

  “中生代普洱茶”,我自己给它划了个大致范围:2003年上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普洱生茶。说得通俗点,“长出了腿的蝌蚪”和“带着尾巴的青蛙”都在其范畴之列。

  需要说明的是,划分这四个阶段是以我个人的实践为基础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仅供参考。我的上述划分的基础包括了来自于港台粤的自然存放茶和入仓茶,但不包括个别来自于西北极干燥地区的茶样。

中生代普洱茶典型代表茶品:2003下关铁饼

  三、“中生代普洱茶”的特点与品鉴标准

  “中生代普洱茶”与新制生茶相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化,在口感与香气上出现了普洱茶所独有的醇厚感,部分“中生代茶”还有了与其他茶类明显区分的较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以及不同凡响的愉悦感(即口感香气等各方面技术指标的均好性与协调一致性)。但是,与真正的普洱老茶相比没有完全转化熟成到位,在口感上还嫌青涩,醇厚度上也还欠缺;良好的“中生代茶”与良好的老茶相比,在体感感受上也不尽相同。

  在仓储上,“中生代普洱茶”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南方传统仓储的自然仓储范例,比如88青饼。

  在原料的选用上,“中生代普洱茶”出现了较成熟的拼配方案,比如7542、8582、8653等。

  一般来讲,好的原材料、好的加工工艺加上好的仓储转化,这三好才有可能形成一款好的“中生代普洱茶”。又由于普洱茶存在后发酵,后发酵的时间长短和环境条件各不相同,所以针对其他茶类的审评标准无法简单套用,尤其对于尚在变化之中、未来还有很大变化空间的“中生代普洱茶”来讲,不光要判断当下是否好喝而且还要对于未来转化有较准确的预期和判断。因此,为“中生代普洱茶”专门建立一套准确实用的审评品鉴标准是有现实意义的。

  四、当前“中生代普洱茶”市场的特点

  目前“中生代普洱茶”的市场基本上呈现出了“产品比较丰富、价格跨度较大、公众认知不同、消费人群分散”的特点。

  1、产品比较丰富。前面提到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个阶段的茶,有很多出现在目前的市场上,只要留心,找茶不难。

  2、价格跨度较大。从一两百元到几千、一万多元都有,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适从,优质优价是必然的,但也不排除个别炒作因素,偶尔也会让识货的人在市场上撞到跳楼价。

  3、公众认知不同。普洱茶是变化发展中的茶,“中生代普洱茶”更是以有变化、有前景著称,特别是对于仓储的认知,极具个性,造成不同的茶商、不同的仓储环境与方式、不同的产品品质与特点。都叫普洱茶,但实际上一款茶是一种茶,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不少问题连老茶客甚至专家都回答不全,懂行的普洱茶商较少。

  4、消费人群分散。因为认知不同,导致了消费人群间观点的对立,也造成了消费群体按个人口味喜好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圈子,小众消费迹象非常明显。 

冲泡普洱茶叶的九大要素

普洱茶是云南一大特色产品,受到当地人们与游客的喜爱与好评,普洱拥有独特的口感与保健功效。但想喝一杯口感好的茶汤,除茶叶品质外还与其冲泡方法有直接关系,要注意冲泡普洱茶叶的九大要素。其实泡茶既是一种技艺、技巧,是饮茶者经验的积累,通过正确的冲泡,充分展现普洱茶的茶性、茶美、茶俗,使饮者达到陶冶情操、身心愉悦、养生延年的目的。冲泡普洱茶还是一门艺术,它富于变化,富有个性,富于创造,而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定式"。

1、要确定用茶。

首先要根据客人多少、要求、时间、地域不同确定用什么茶。

2、要选好茶具。

要根据何种茶选用好相配套的茶具。

3、要选好用水。

在泡茶中水是很重要的。要根据条件和可能选用最好的泡茶用水。

4、要放茶适量。

投茶多少决定茶汤浓度和滋味,要根据茶的种类决定放茶多少。

5、要选好投茶方法。

要“投茶有序,勿失时宜”,要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季节,要选好投茶方法。

6、要掌握好水温。

泡茶水温很重要,高温测茶熟,低温味不出。要根据茶叶的品种老嫩,决定用水温度。

7、要注水适量。

泡茶用水注入多少很有讲究,要根据茶具和品饮的方式决定注水的多少。如玻璃泡碧螺,水要七分满,而壶泡乌龙、普洱茶或盖碗花茶,要注十分满。

8、要掌握冲泡时间。

在泡茶中用茶的品种不同、水温不同,冲泡的次数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一杯浓淡可口的茶汤必须掌握好冲泡时间。

9、要掌握好冲泡次数。

在品茶中由于所用茶不同,冲泡的次数也不同,如碧螺春三次即可,乌龙茶可冲泡五次以上而普洱可冲泡十次以上,具体需视茶而定!

以上就是冲泡普洱茶叶的九大要素,希望茶友在泡普洱或是任何一种茶叶时一定要谨记以上9大要点,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才会美味。同提醒各位茶友普洱茶现是茶市的热销产品,受到好多人的喜爱,但因茶叶原产量有限,导致一些不法商人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冲好的现象,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认清茶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