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茶中精品——普洱茶膏

茶中精品——普洱茶膏

2019-11-1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茶中精品——普洱茶膏!茶膏,是茶中精品、珍品,是制茶工艺的创新,它把饮茶提高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茶膏产饮历史悠久据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据此记载可以认为,陆羽在这里所记载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在制作饼茶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的唐代贡茶中有“岳州邕湖含膏”。据此记载,唐代湖南岳州(今岳阳)已生产贡品邕湖含膏。唐代张舜民《画墁录》中记载:“贞元中常兖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谓研膏茶”。据此记载,唐贞元(785~805年)中期真正意义上的茶膏出现。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茶膏开始有名称,并出现了多个品种。

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据此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已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少,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名称正式出现。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自己编著了《大观茶论》,对茶膏油以饼面之事认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说明赵佶对珍膏油其面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优劣作为鉴别茶叶质量优劣的标准,认为膏稠者是珍品。至明代,因罢造龙团凤饼贡茶而全部改为散形茶,茶膏亦随之销声匿迹。到了清代,茶膏再次出现。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茶膏,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而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特别是活佛级以上僧侣和宗教领袖中更成为茶膏爱好者,同时又禁止民间人士饮用茶膏,因此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茶车间,自行熬制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后来茶膏以入贡形式进入清廷,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茶饮。至清雍正十年(1729年),普洱茶膏等正式成为贡品。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香,不仅要闻,更要懂得品!

  普洱茶的香气一直是普洱茶客最为关注的点之一,不仅把一款茶的香气作为评判该茶品质的重要标准,更是对普洱茶的香气作了各种研究和区分,而闻香也作为品鉴普洱茶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但实际上,真正的香气不是闻出来的,而需要细细品。就普洱茶而言,香气主要集中在4个地方:干茶、茶汤、杯底以及叶底,其中香气会有所不同,鉴别香气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干茶香很容易理解,主要就是靠嗅觉:鼻子闻。如果干茶有香气的话,将茶靠近鼻腔就可以嗅到茶香,有些干茶则需要撬开一点开可以闻到,而有的干茶香气较弱,当然,干茶有香气自然是比较好的,闻起来舒服,但这并不能因此判断茶品的好坏,很多茶友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对于干茶香气的研究相对少一些,重点在于茶汤的香气。

 

  茶汤的香气又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口腔香气以及外扬的香气。有些茶的香气较为浓郁,注水冲泡或者出汤的时候就会飘逸开来,品饮者相对“被动”地就闻到了,这就是外扬的香气,通过嗅觉闻到。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入口的香气更为重要,有些茶虽然闻起来很香,但是等到入口时又一点香气都没有了,这样的香气难免让人觉得浮夸,而入口的香气则显得更加实在。有的茶入口后依旧很香,而且可能会分布于口腔内的上下颚、两颊、舌底、喉咙等不同部位,这种香气就会比较令人喜欢。当然,最好的“香气”应该达到“唇齿留香”的境界,也就是茶汤虽已入喉但茶香萦绕不散。

 

  此外,对于一些老茶客来说,他们还会感受这入口的茶香是融于汤中还是与汤分离,浮于表面,汤水与茶香融合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会相对难把握这个概念,因此也就不在此细说。

  除了感受茶汤到了口腔中的香气,闻杯底香是最为常见的。通常情况下,泡茶的人都会在出汤分杯后将公道杯递给茶客闻一下挂杯香,而大部分茶客也会闻品茗杯香。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公道杯的挂杯香还是比较容易闻到的,除非茶品完全没有挂杯香,品茗杯的话则会弱一些,因为好多杯子并不怎么聚香。当然,如果做的是专业审评的话,那就需要通过闻香杯来闻,那样效果会好一些。

 

  杯底香又主要分为2种,热香和冷香,确切说来,还有温香,但是热香和冷香往往在我们闻香的过程中都实现了,因此常常被视作一个环节。有些产品热的时候香气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待杯子冷后又会较香,也就是茶客们常说的冷香明显。我们比较熟悉的普洱茶的兰香、枣香、荷香、樟香等等这些香型就是主要体现在茶汤以及挂杯香中的,只不过由于个人感受的不同,这种按照香气物质划分的香型可能会随着品饮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

 

  最后,叶底的香气也是普洱茶香气鉴别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人在冲泡过程中就会通过盖碗进行闻香,最后冲泡结束后又会对叶底单独闻香,叶底的香气会随着冲泡有所改变,尤其第1、2泡和最后的香气可能会有较大的区别。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叶底的香气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更加没有被作为茶品品质的评判标准,不过要是叶底香气表现良好,相信也会给品饮者带来较为愉悦的心情并对其产生好感,就算表现不那么好但影响也不大。

 

  归结下来,其实普洱茶的香气主要通过嗅觉和味觉来实现,虽然大部分是闻到的,但其实茶客最看重的还是茶汤中的香气,需要通过细品来感受,而在茶客们心中,最好的香气还是能够沉淀下来、茶汤过喉香气依存的香气。说到底,香气也是需要沉淀的,对于品饮者来说,自然需要细细品味了。

说茶观丨什么是普洱茶的“号级茶”?

说茶观丨什么是普洱茶的“号级茶”?

@大郭:“号级茶”又叫“古董茶”,其时间年限为晚清至50年代中后期,这种普洱茶是由私人商号出产的。在当时均用“号”来命名茶庄,所以出产的茶几乎都称之为“号级茶”。号级茶以圆茶为主,使用石磨压制,通常350克为一饼,一桶有七饼。那时的茶饼和现在的茶饼不一样,那时的茶饼为“裸饼”没有任何包装,有内飞但是没有内票。

主要的知名茶号有乾利贞、宋聘号、杨聘号、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等。虽然这些品牌已经复活,但他们现在做的茶已不能归入号级茶。号级茶基本是港澳回流,一般要在拍卖场才能见到。

在号级茶时代,多用古六大茶山,易武以及周边地区的茶来制作。之前我们在讲六大茶山的节目里面提到过,清朝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成立了普洱府,将六大茶山定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并为六大茶山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令和发展规划。在清政府的扶持下,六大茶山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繁荣。

@郭子:号级茶,也被称为古董茶,年代截止日期,1956年。之前的私人茶庄产品,比如嘉德拍卖那些宋聘号产品,同庆号,同兴号等。现在,你基本上在茶店看不见这些茶。呵呵,有人说大树茶,没有历史,那么这些号级茶,都是用大树茶做的,基本上都是笋叶包装,无任何说明书。

无包装棉纸,有内飞,裸饼用笋叶包装成一桶,压制方法是石磨压制,市面上有一些仿品,真货基本见不着,所以我们也就大致了解下。记住以上特征以及年份就可以了,我再重复下,1956年,无棉纸,内票,只有内飞,石磨压制,裸饼。这些茶,谈口感基本上是多余的。

@易武正山:“号级茶”又叫“古董茶”,其时间年限为晚清至解放初期(50年代中后期),这种普洱茶是由私人商号出产的。在当时均用“号”来命名茶庄,所以出产的茶几乎都称之为“号级茶”。

号级茶以圆茶为主,使用石磨压制,通常357克为一饼,一桶有七饼,茶的包装是竹罄,在竹罄顶面标注着制茶商号。那时的茶饼和现在的茶饼不一样,那时的茶饼为“裸饼”没有任何包装,有内飞但是没有内票。

在“道光”至“民国初期”,易武茶的发展特别旺盛,茶号、茶庄可谓是遍布各地;而当时在易武开办的茶庄商号也非常之多,主要的知名易武茶号有乾利贞、宋聘、杨聘、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庆丰号等。这些商号的兴起,也为号级茶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见证了易武茶山的兴盛与没落。(本文系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图来源:图库)

说茶观是新兴的栏目,各位茶友可以积极参与评论,关于茶的看法、独到见解,笔者会积极采纳并放入说茶观专题内!(扶您上墙,是我们的意愿)

七彩云南勐海普洱茶,云南勐海普洱茶厂

这年头,叫什么第一县的地方多了,有的甚至于狂称什么“世界第一”、“天下第一”,因为勐海县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水环境、森林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世人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同时又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因此在对外宣传中自称“普洱第一县”,看似有些轻狂,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勐海称为“普洱茶第一县”有以下几个理由。
理由之一,勐海是一部活的茶史,有深厚的茶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茶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濮人(布朗族)是最早的植茶人。至今,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勐满、勐往等布朗族居住地保存有大量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其中,贺松有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被当地村民视为神树,南糯山有8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
老曼峨布朗古寨,在贝叶经和寺里的石碑记载着这个村寨已经有1368年的历史。这里的佛寺以及寺里的贝叶经书,在东南亚一带有着较大的影响。老曼峨有连片的古茶树3205亩,分布在古寨四周浓密的森林之中,古茶树大的要3人合抱,小的也有碗口粗,茶树姿态奇特,枝叶苍翠,焕发出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班章古茶山曾经是布朗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有2000多亩,这里的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遮荫较好,枝叶茂密,叶片光滑,芽尖茸毛又厚又亮。班章、老曼峨等地的古茶,其特点是“苦尽甘来”, 味道非常霸气,苦味重回甘好,10多泡都还有芳香的茶味。这里的茶被人们称为普洱茶中的极品。盛易祥。
南糯山古茶山:“采茶拨玛云雾中,南糯白毫香气浓。欲问香气何处来?三国武侯遗古风”。这是对南糯山茶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生动描写。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据传,布朗族先民在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栽培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11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