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古法普洱茶膏制作-大锅熬膏法-压榨制膏法

古法普洱茶膏制作-大锅熬膏法-压榨制膏法

2019-11-1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目前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普洱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普洱茶膏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普洱茶膏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普洱茶膏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普洱茶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1、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2、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3、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4、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5、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6、可实现品种多样化。“压榨制膏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自然沉淀,分层析出”。意思是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将不同层次的沉淀物分层取出,可制成感官不同的茶膏,实现了品种的差异化。如将最上层的沉淀物取出,可制成真正意义的“上投茶”,这种茶膏体积最小,也最轻,在吸透水后,仍可漂浮在水的上端,其比重轻于水。

(三)“压榨制膏法”的不足

尽管我们说了采用“压榨制膏法”制作的茶膏种种好处,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也存在一些不足:

1、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这就必然造成普及性极差。

2、产量极低,成本奇高,造成普及性极差并很难推广。

但不管怎么讲,这种压榨制膏的方法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压榨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有用+10
分享

娄自田:2017年普洱茶行业的十大预测

娄自田:2017年普洱茶行业的十大预测

图为:2017年普洱茶预测图

既然是预测,就不要问为什么,大胆一些,预测对了博点江湖虚名,错了就等着啪啪啪打脸。有预测的勇气,就已经做好了被打脸的准备。

01、普洱茶原料量缩价涨。

相对2016年,普洱茶原料的平均价格将有20%以上的涨幅,个别名山优良品种,涨幅可达60%以上。相对应的,2017年的普洱茶产量预期会减少,悲观的预测会减产5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这波涨价不是因为原料稀缺,而是即使涨价了茶农采摘的意愿也不强烈!

02、小青柑风光不再,上演一年游。

2016年普洱茶市场的关键词是:小青柑。但2017年的小青柑将风光不再,尽管更多的企业还会不断炒作小青柑,但经销商拿货的意愿会大幅下降。经销商会发现,小青柑和紧压普洱茶一样,缺少持续稳定的消费者,冲动消费将被理性消费所取代。预测小青柑的产量将会比2017年有小幅下降,但经销商库存压力会非常大。

娄自田:2017年普洱茶行业的十大预测

03、金融模式带来的问题被大量曝光,金融模式解决不了普洱茶的问题,只会增加普洱茶的问题。

将普洱茶和金融模式挂钩,看起来合乎逻辑,但问题是,在此模式下,将普洱茶替换成其它商品,这个模式同样成立。反过来,因为金融模式的粗暴介入,普洱茶的很多营销模式将会被消费者当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骗局。消费者不会问原由,只会看结果。

04、古树茶品牌将不断的尝试否定自己的过去。

预测2017年,有古树茶品牌在无法消解自己吹大的泡沫时,选择抛弃经销商,甚至抛弃自己的品牌形象。所谓杀死一批老经销商,再忽悠一批新经销商,所不变的,就是打着寻找消费者的旗号,设计新的庞氏骗局。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设计骗人的营销模式,最难的就是寻找消费者。

05、普洱茶感官审评标准将出台

在探索了多年之后,2017年,将有一系列合乎逻辑的感官审评标准出台,经过大浪淘沙,至年底,将至少有1-2个标准获得从业者认可,至少有一个标准将会上升为行业通用标准。

娄自田:2017年普洱茶行业的十大预测

06、消费类普洱茶将会受到市场追捧。

所谓消费类产品,并非是低价产品。主要有几种类型。其一是品质优良的产品,所谓的品质优良,是消费者真正喜欢喝,并且不断重复购买的产品。其二是方便的普洱茶产品,预计散装茶、单泡装的小沱茶等紧压茶市场将会放量,甚至成为普洱茶的主流。最后是方便的大众产品,2017年,将有部分大型企业加大KA/KB销售渠道的布局和投入。

07、熟茶的产量超过生茶。

2017年,各普洱茶企业将重新规划自己的产品线,被迫缩减生茶的产量,因为他们发现,所有的经销商都有一仓库的生茶库存,再进货的压力巨大。但企业要生存,不出货就面临死路一条,所以熟茶将成为普洱茶的主要产品,产量将一举超越生茶。此外,媒体上熟茶投放的宣传将比生茶多得多。

娄自田:2017年普洱茶行业的十大预测

08、将出现50元以下一片的十年以上中期茶。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经过萎凋后的普洱茶,不会越陈越香。2017年,这将得到应验。2007年生产的普洱茶,到今年刚好满10年,根据存放时的预期,这些普洱茶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再依据质优价高的原理,这些茶要比新茶贵才符合逻辑。但2017年,将有大量的比新茶便宜的中期茶面市,给行业带来一场真正的危机。

09、倒闭潮开始到来。

中型企业在这一波倒闭潮中尤其扎眼,大家耳熟能详的普洱茶品牌,将在年底到来之前,寻求合并,至少有一两家品牌,将宣布退出市场,或者彻底转型为代加工企业。

10、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平台,只是一种销售的手段。

这一条,看得懂的自然能理解,看不懂的即使解释后也理解不了。

作者简介:娄自田,昆明一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2002年创建上海心裁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为深圳健康元集团、厦门金日集团、上海交大昂立等企业提供品牌、策略咨询以及产品营销服务。2004年涉足茶行业,先后出任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副总裁,云南滇红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有限公司西南大区经理,云南天地祥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特别声明:本网转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其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周云川:普洱茶制作工艺之摊放和萎凋的区别

周云川:普洱茶制作工艺之摊放和萎凋的区别

每年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中茶杯”评比中,总会有一些不应有萎凋工艺的茶品,因在加工过程中鲜叶摊放时间过长造成鲜叶萎凋,在严格的审评体系下,“毛病”很容易被发现而剥夺了其参评资格。

而“萎凋”工艺是一贯被当做普洱茶的初制工艺来大肆宣扬的。其实“摊放”和“萎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艺。混淆这两者,对普洱茶的后续制作有质的影响,特别是对需要长期储存的普洱茶影响更为突出。

我们来看看国标(GB/T2008-22111)中是如何定义普洱茶毛茶加工工艺流程的:

加工工艺流程

晒青茶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包装。其中没有“萎凋”工艺在内。

那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普洱茶制茶过程中的鲜叶处理。

鲜叶采摘下来后并没有马上“死”,在一定时间内生命还在继续。光合作用因为水分、养分的减少逐步减弱。但呼吸作用继续进行,水分开始均匀地分散到叶片和叶梗的各个部分,之后鲜叶逐步丧失了生命。

这个阶段,时间不长(地域和品种等不同条件使这个时间有很大差异),经常会被忽视的就是这里产生了一个“点”--摊青和萎凋的界限。区分“点”的前和后,也就是区分是“摊放”还是“萎凋”了。

这决定了我们所制茶叶走向何方。

鲜叶摊放后的走向,形成一个十字路口,大体是这样:

到“点”直接杀青——走向绿茶、黄茶、黑茶;

到“点”继续萎凋——走向乌龙、白茶、红茶。

判断这个“点”的条件是——鲜叶是否仅只是单一的物理方面失水,而化学变化并未开始。相比起摊放,萎凋有着非单一的物理变化,鲜叶内含物质开始有了化学反应。

有经验的制茶者能够简单的从外观方面看出端倪,摊放到点的鲜叶舒展有活力,有光泽,软硬适中。而萎凋叶面相互摩擦没有响声、光泽丧失、暗绿、捏一把不会快速弹开。

这大致就是“摊放”和“萎凋”的区别。(周云川——滇红茶叶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家高级评茶师)

安溪县蓝田乡:普洱茶转化的七个重要阶段

云南是传说中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本地较原始的生态环境,充分保留了原始形态的大叶种古树原料。品茶是一种东方的生活艺术,使人回归心灵的素朴宁静。饮古树茶(大树茶),品味时间的味道,感受香气由清香到陈香,汤色由黄绿到酒红,滋味由苦涩到甘醇的人生三昧。品味古树茶的六大要素:品种、土壤、气候、茶园生态、树龄和制茶工艺。品古树茶,最好是同一古茶山100%的古树原料,这样的纯料才能品出高保真的原汁原味,也就是古树茶界常说的山韵陈香。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其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是大家公认的。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实质就是茶叶中化学物质的缓慢氧化过程。普洱茶经一定时间的存放后,汤色由生普原来的黄绿或橙黄向熟普的红浓明亮逐渐过度,滋味出现醇和、滑爽的感觉。由于茶多酚氧化酯性儿茶素减少,可溶性糖增多。收敛性降低,苦涩味消除,甜味增加,呈现出特殊的陈香。

古树茶树龄非常重要,因树龄凝结了岁月的沧桑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的古树茶,苦、涩、鲜、甜、酸基本味道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和树脂含量就越丰富,茶汤的粘稠度、润滑度就越高,古树茶在口腔中苦涩停留时间较短,越喝越甜,因水溶性果胶丰富,由果胶形成的鲜甜味和类似煮嫩玉米的甜香,会在每道茶汤中保留,所以古树茶即使喝到茶汤基本无味时,也会带一点淡淡的甜。

一般来说,普洱茶转化要经历以下七个阶段:

新茶期(1-3年)茶汤黄绿或黄色,香气中生青味较重、带甜香,口感苦涩稍重,干茶墨绿色,冲泡之后叶底黄绿色,有经验的茶人们分得出是那个茶区的古树茶,大致树龄,品得出浑厚的山韵。

转化前期(3-10年)茶汤黄红,香气中生青味减弱、蜜甜香开始明显,口感苦涩较轻,干茶黑绿色,冲泡之后叶底黄色,有经验的茶人们分得出是哪个茶区的古树茶,大致树龄,品得出浑厚的山韵。

转化中期(10-20年)茶汤红色,香气中已无生青味、蜜甜香混合着陈香,口感几无苦涩,入口苦涩味化得很快,茶汤浓稠有点像米汤,干茶黑而油亮,冲泡之后叶底黄带褐色,高手分得出是哪个茶区的古树茶,大致树龄,品得出入口化开的化韵。

转化后期(20-40年)茶汤深红色,香气樟木香浓郁,口感无苦涩,入口化,汤浓稠似米汤,干茶黑褐油亮,冲泡之后叶底浅褐色,难分得出是哪个茶区的古树茶,入口化开的化韵更明显。

陈茶期(40-60年)茶汤酒红色,香气樟木香混合着药香,口感无苦涩,入口化,汤浓稠如米汤,干茶黑褐色,冲泡之后叶底褐红色,很难分得出是哪个茶区的古树茶,入口化开的化韵让人十分愉悦。

老茶期(60-100年)茶汤酒红发亮,香气药香浓郁,口感无苦涩,入口即化,汤浓稠如同米汤,干茶黑褐色,冲泡之后叶底褐色,难以区分是哪个茶区的古树茶,入口即化,陈香悠然,岁月的沧桑凝结成老韵。

古茶期(100年以上)茶汤酒红发亮、晶莹剔透,药香浓郁,入口即化,汤浓稠如同米汤,干茶黑褐色,冲泡之后叶底褐色,难分得出是哪个茶区的古树茶,古韵盈然,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