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巴达古茶山介绍及普洱茶口感特点

巴达古茶山介绍及普洱茶口感特点

2019-11-1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巴达古茶山是澜沧江南一座重要的古老茶山,它不仅是茶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也是勐海县野生茶的主要生长地。这里云雾缭绕,雨量丰沛,近两万亩交错生长的新旧茶园在演绎着茶山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展示着走向未来的新姿。

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不过,让巴达茶山名垂青史的,除了这里生产的无公害茶,还有那棵被称为茶树巨无霸的古茶树。

196110月,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这就是后来被载入《中国茶经》茶史篇的巴达野生古茶树:“巴达茶树王,生长于勐海巴达乡贺松寨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树龄1 700余年。植株乔木型,树高147(原高32121967年上部被风吹断),主干直径09,树幅88。叶片属中叶型,叶型椭圆,色深绿而有光泽,叶长11厘米,宽67厘米,叶脉78对,锯齿28对,叶缘缺刻浅,叶间距为5厘米左右。叶姿上斜,叶柄较细,芽叶无毛。花朵呈黄白色,直径5877厘米,花瓣1114片,柱头 5裂,萼片无毛。茶果呈梅花型,果皮厚,种子近球形,枝干灰白,生长势强。鲜叶或成茶苦涩,抗病虫害和抗旱性强。”这一段文字,既描绘了巴达茶树王的外形和特征,又对其优良的品质做了介绍。一千七百多年的漫漫时光,足以将一棵古老的茶树所具有的令人惊异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后来被国家划定为“天然林保护区”的贺松原始森林中,巴达古茶树王不仅是一段时光的浓缩,还是这座原始森林的守护神以及茶山变迁的目击者。

如今的巴达茶山,是一个脱胎换骨而且充满生机的巨大茶园,这里栽种的云抗1 0号、14号,矮半、长叶白毫等优质茶树,一律不使用“敌杀死”、“氧化乐果”、“来福灵”、和“草甘膦”等化学药剂,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使这里的茶树能更大程度免遭天敌的侵扰,因此,巴达茶山所产的茶叶,都是最优质的生态茶。

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巴达古茶山茶叶特点: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有用+10
分享

消费者问普洱茶好喝吗?

  普洱茶好喝吗?普洱茶个性淳朴,比较乌龙茶的香高、绿茶的清丽,是不大能让人一见钟情。但是其特有的陈香陈韵是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茶类所能媲美的,这也是当前普洱茶能流行的原因。

 

  作为一种“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具有“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随着时间推移,其越陈越香的特性会日益凸显,茶的品饮和典藏价值就越高,这种特性类似红酒。建议刚开始接触普洱茶的消费者们,选取原料优质、口碑良好、储藏得当的品牌普洱茶,以一个优良起点开始普洱茶之旅!

 

普洱品鉴:香气(六)其他系

普洱品鉴:香气(六)其他系

霉味

因茶叶发霉而产生的不良气味,嗅来刺鼻,令人不悦。通常见于存放不当的茶,比如在温湿度过高环境下长时间存放而腐败变质的茶。

烟熏味

烟熏味并非茶之本味,乃是在加工或贮藏中受浸染而成。属于茶叶中常见的异味,对普洱茶品质没有积极影响。

因晒青毛茶制作的特点,在雨季时节时常需将茶移入室内干燥以避免雨淋,从而容易受到山区农家室内的烟熏浸染。因此夏秋茶更容易带有烟味。

烟焦味

烟焦味是普洱茶中常见的不良气味。其产生源于杀青温度过高,部分叶片被烧灼而得。因此烟焦味往往在加工很粗糙的普洱茶中才出现。

堆味

堆味是从形容“发酵渥堆”的上来的,就是描述一种类似混合酸、馊、霉、腥等不良感觉的发酵气味。

在新制熟茶中普遍存在,因为传统熟茶渥堆发酵工艺是一个长时间而且复杂的变化过程,数顿至数十吨茶叶堆放在一起发酵,不可能做到绝对均匀,因此部分发酵过度和不足的茶叶就会产生一些不良气味,而如何把这种不良气味在加工完成的时候降到最低,就很考验加工技术了。

如果没有发生严重的发酵不足或者是过度,那么根据堆味的浓度,通过长短不同时间的合理仓储,这些不友好的气味就能被自然分解散逸而展现出陈香。

普洱品鉴:香气(一)青味系
普洱品鉴:香气(二)花香系
普洱品鉴:香气(三)果香系
普洱品鉴:香气(四)木香系
普洱品鉴:香气(五)糖香系

对普洱茶膏探秘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陆羽品茗图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