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鉴别>肉桂和大红袍的区别,肉桂茶的制作工艺

肉桂和大红袍的区别,肉桂茶的制作工艺

2019-11-1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武夷肉桂,属乌龙茶类,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以肉桂树品种的茶树命名的名茶,成茶外形紧结呈青褐色,汤气香味刺鼻,与大红袍茶一样,都属于武夷岩茶,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肉桂和大红袍的区别

1、茶树品种

(1)、肉桂茶

肉桂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

(2)、大红袍

分为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纯种的是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而商品的是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

2、外形

(1)、肉桂茶

肉桂茶外形条索匀整卷曲,色泽褐禄,油润有光,干茶嗅之有甜香。

(2)、大红泡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陈茶则色泽灰褐。

3、香气

(1)、肉桂茶

肉桂茶带有香气辛锐持久的高香,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香,香气久泡犹存。

(2)、大红袍

大红袍茶叶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4、滋味

(1)、肉桂茶

肉桂茶其茶劲较足,茶汤里带有明显的辛辣感。

(2)、大红袍

而大红袍口感相对绵甜,滋味悠长,具体得看拼配后的香调。

肉桂茶的制作工艺

1、晒青

晒青以均匀薄摊为原则。具体时间及程度“看青晒青”而定,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柔软,顶二叶下垂,青气消失,减重8%~12%为度。

2、做青

做青间的环境温度22℃~25℃,相对湿度约70%,保持新鲜空气。做青既按“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武夷传统方法,又按肉桂茶青叶的特点,多次摇青(5~8次)。

3、杀青和揉捻

做青结束即投入杀青,要求最后一次摇青后40分钟内进行杀青,不宜堆放过久,以免堆叶发热引起发酵过度。锅底温度以250℃为适度。杀青程度掌握以香气显露、折梗不断为准。此时乘热揉捻至叶片成条。

4、烘干拣梗

分毛火、拣梗、足火三个步骤。毛火温度约130℃,时间12~15分钟。毛火后拣梗。足火温度约90℃,烘焙至茶叶含水量约6%~7%,即成毛茶。

5、复火(炖火)

足火后的毛茶是否需要复火,依不同销区消费习惯而定。

综上所述,肉桂茶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且被外地广为引种;同时大红袍茶也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品质非常的高,值得品鉴!


有用+10
分享

中国名茶大红袍价格贵吗?

  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种,产于福建武夷山,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种茶叶。和其他的茶叶一样,大红袍根据其品质的不同也可以分为很多种,那么中国名茶大红袍价格主要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根据市场上不同品相的大红袍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国名茶大红袍价格,258元顶级红茶,产于福建武夷山,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亮褐润,茶汤色清澈艳丽,橙黄透亮,口感醇厚鲜爽,香高气广,馥郁芬芳。顶级珍品大红袍价格:580元,顶级珍品大红袍,产自福建武夷山,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口感清爽甘润,香高而持久。

中国名茶<a href=http://www.chayu.com/baike/181 target=_blank >大红袍</a>价格

  中国名茶大红袍价格中的顶级精品大红袍:价格:1800元顶级精品大红袍,出产于福建省,茶叶外形结实,茶汤呈橙黄色或棕红色,滋味醇厚回甘,口感甘爽,香气浓郁。

  以上是关于中国名茶大红袍价格的详细介绍,大红袍的价格参差不及,大部分都是因为茶叶的质量和茶叶的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说消费者们在选购茶叶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和自己,对茶叶的口感要求,购买不同的价位的茶叶?

研究武夷茶的缘由


之所以选择武夷茶作为此“物质的流动”中之特定物质,缘自笔者的一次看似偶然的经历。

2007年10月,因参与福建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海峡西岸文化生态保护与遗产研究”,笔者随同彭兆荣教授所带队的课题组一行在闽东霞浦、闽南漳州、闽西永定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武夷山是我们此行考察的最后一站。

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考察了武夷山的几个主要文化遗产点。九曲溪丹山碧水的美景,山间禅院的暮鼓晨钟,似乎仍回荡着悠悠诵书声的宋代书院,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静静躺在古窑址里的建盏等武夷山的文化遗产使我赞叹不已。

一千年前,朱子理学从这里发源影响了整个亚洲,如今,这里又凭借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然而,最引起我关注的还是武夷山那无处不在的茶。在武夷山,无论是在度假区三姑卖茶的商铺里,还是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随处都能听到“亿达”(喝茶)的招呼声。只要是和武夷山人聚在一起,他们最爱的就是品茶、谈茶、评茶。作为一个武夷山人,若是对茶完全不懂,插不进话,是很难被当地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而要想融人武夷山人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一起喝茶、论茶。倘使你还能讲出一些茶叶的历史、典故,品出岩茶独有的“岩韵”,甚至还能品出“山场”,他们立马会对你刮目相看,引为知己。可以说,武夷山的整个社会生活空间都是围绕着茶而运转起来的,即便是在当地的另一支柱产业——旅游业中,茶也是最核心的文化符号。为此,武夷山景区专门开辟了一条“大红袍”茶文化的旅游线路,而我对武夷山的茶叶产生研究兴趣,正是始于这“大红袍”之旅。在金秋的阳光里漫步于“大红袍”景点的茶树间,景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的俞建安主任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当地的茶文化,从“晚甘侯”到“石乳留香”,从一树干金的“不知春”到半壁江山的“大红袍”……武夷茶的历史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而路上时常可以碰到头戴斗笠、肩扛锄头、哼着采茶调的茶工,又表明这里的茶叶产制并不仅仅停留于已经逝去的历史。

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两三百年间,茶叶一直在东西方的交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武夷山几天的考察中,我了解到西方人最早喝到的茶就是武夷茶。到19世纪以前,此地的茶叶主要有两条流通途径:一条通过陆上茶叶之路北上(以武夷青茶为主),经晋商之手,最终抵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另一条则通过海上茶叶之路南下(以正山小种为主),最初由荷兰商人辗转贩卖,后来主要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抵达英法等欧洲国家。这恰好与我的研究兴趣——人类学视野下的“物的传记与世界过程”相吻合,因此我开始关注武夷茶的“传记”过程。此外,从学术史来看,虽然学界对近代福建的茶叶贸易与闽北区域社会都做了大量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微观的社区生活史角度来系统探究闽北“农村社会生活的内幕”的研究还较少。而那种宏观的、趋势性的、“总的规律”的认识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实际究竟存在多大的出入,包括这种认识本身,都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需要加以反思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晚清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社区生活中,茶叶产制的兴盛与衰落,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停滞,地方官员、宗族力量、僧道、乡绅各色人等围绕着茶叶产制与运销的互动是怎样展开的?这对于区域社会的发展变迁究竟意味着什么?茶叶的产销对于社区中不同的家庭、家族甚至具体的个人,是否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说茶叶运销对社区关系和社区秩序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考虑到社区生活的具体情景,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正是基于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选择了以明末至新中国成立前闽北山区的茶叶贸易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确定选题后,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间,我又先后三次来到武夷山,针对闽北山区的茶叶产制与运销历史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开始进行一些人类学的思考。在田野调查中,我注意到贯穿于武夷茶的栽种、制造与运销过程中,不管是茶工、岩主还是在本地设茶行的茶商都是武夷山的他者(Other)。“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在茶叶的流动的末端,则是西方世界的陌生人(Stranger)——俄罗斯人和欧洲人。

可以说,没有“他者”的推动,就没有武夷茶的繁荣。而如果将这一由外来者推动的茶叶流动的过程,纳入到国家乃至全球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一小地区范围内茶叶流动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令人清醒的茶与令人迷醉的鸦片,都是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重要物质媒介。因此,对这一物质流动的追根溯源,也能使我们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近代中国的形成。通过对武夷茶在域外传播过程的追踪,对茶叶产制中的仪式、信仰、宗族力量、行业帮会与乡土社会的各种内生力量的考察,笔者试图探讨东西方对茶叶赋予的不同“意义”是怎样在互动与调适中重塑了当地的空间结构,以及在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一国家的政权建设是如何在乡村社会中得以实现的。

大红袍只有6棵母树

只要有六件红色长袍,市场上卖的所有红色长袍都是假的吗?

红袍是优良的茶叶品种之一,铁银饮和龙井茶可以广泛种植。虽然只有六棵红袍母树,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它们已经无性繁殖,现在正被大量消费。

2002年8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了红色长袍的商业质量标准。因此,只需要在国家原产地保持红茶的品牌,这是事实。如果没有维护品牌,它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告别与关怀微信公众号:河沙祖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