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沱茶>2014年下关沱茶福禄寿喜四喜方砖生茶荣耀上市

2014年下关沱茶福禄寿喜四喜方砖生茶荣耀上市

2019-12-3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福、禄、寿、喜“四喜”方茶,为云南省的传统茶品之一,为馈赠亲友的高尚礼品。

云南省下关茶厂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生产,有青茶型和普洱型两类。青四喜方茶为青茶型。原为玻璃纸手工粘贴外封,2010年开始使用收缩膜外封,2014年起,外包装的塑料膜包装被取消,以更加环保和节俭、大气的提盒包装问世。一口价为1000g/盒的价格,内装250g方茶4块.

下关福禄寿喜四喜沱茶精选云南十八县各名山早春茶为原料,经点苍山天然泉水形成蒸汽蒸压而成。外形紧结显毫,厚薄适度、均匀,色泽乌润,香气清纯馥郁,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爽回甘,浓香下关茶气;饮之明目清心,提神养颜。该茶是下关茶厂,典范力作,属特制品,数量较少。后续有不少厂家打这茶的名气生产不同款式的“福禄寿喜”。但都没有下关茶厂那样大名,九九年的下关“福禄寿喜”更是普洱茶发烧友的最爱!

品名:2014年下关福禄寿喜(生茶)1000克

品牌:下关

工艺:生茶

规格:250克x4/盒10盒/件注:一盒净重1000克

产地:云南

原料: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年份:2014年

储藏方式:在通风、干燥无异味、常温环境下存储

存储环境:清洁、通风、阴凉、干燥、避光的条件下

批发热线:0871-63321321

官方建议零售价:¥156元/盒

相关阅读:下关 2015年福禄寿禧沱茶品鉴

有用+10
分享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主产地在云南,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包装很好看,要选购色,香,味俱全的沱茶,我建议大家还是选下关的好。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讲2012下关普洱沱茶的简介。

沱茶

下关沱茶是大理市下关茶厂生产的名牌产品之一,原名“团茶”,1902年由下关“福春恒”商号生产,大都销往四川叙府(今宜宾)等地,用四川沱江之水泡茶,味道甚佳,因此更名“沱茶”。 在国外,人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在中国,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

  (一)香气口感与陈化特征

  相较于其它紧压茶,沱茶使用茶菁较细嫩、紧压度略高。若以相同之茶区、茶种、茶树生长型态与制程,在以上共同条件下来做分析讨论沱茶的香气口感与其它紧压茶的差异性。沱茶细嫩茶菁,相较于饼茶所使用的青壮叶,其质感较细腻、香扬,苦涩味都较不明显,汤水较短、甜而薄、层次变化少、黏稠感不明显。

  其陈化特征,因为较为紧压、接触空气面少,在没有入仓的状态下,茶菁出现油光、沱身松开的时间都略较饼茶慢,相对香气口感的转化稍慢。但也因为紧压,以致于在稍有湿度的情形下(轻微入仓),与中茶牌铁饼相同,容易出现类似花香的口感。这也成为喜爱沱茶之人,除了形状与口感外,最主要的原因。[图片:后期下关沱茶,纸张和早期的油面纸不同]

  (二)如何选购

  从外观辨识,以新制、没有入仓的沱茶而言,色泽不要过于杂沓,以墨绿色为优,芽毫显露、茶菁肥壮,没有枝梗碎末、紧压适中为佳。由汤色观察,金黄色由优质,避免出现碧绿色或是暗红色。叶底以完整为佳,过多碎末枝梗不仅外观不佳、冲泡不易控制,也将影响后续陈化。叶底也须柔韧有弹性,避免有糜烂之叶底。

  入过仓的沱茶,外观色泽最好也能保持干净油亮,叶底仍保持柔韧,汤色虽深红但为清亮。因为沱茶紧压度高,所以时常出现外观干净,但内部仍满布白霜,这也是选购时应注意的事项。另外,若有茶菁十分干净,但却出现异常红变,且外观与内部茶菁颜色差异甚大,也避免选购。(图片:有经验的茶人可以根据沱茶的形状判断其生产年代?

  (三)冲泡要点

  沱茶因为紧压、使用茶菁较为细嫩,冲泡时茶叶延展性会较明显,所以置茶量要比一般青壮叶压制的饼茶或砖茶为少。水温稍低、浸泡时间稍短。

  若品茗新制未入仓茶,使用盖杯或瓷器类,也是不错的选择,突显出其香气特色。若冲泡老沱茶、入仓沱茶,仍建议以紫砂壶为佳,扁腹、宽口有利于温度散发与茶叶伸展。

下关沱茶:沱茶,记忆里的马帮

沱茶,记忆里的马帮

对于过去,断断续续的真实加上想象的东西,会成为对某一事件的全部印象和记忆。儿时的记忆像梦一样,有些东西甚至只是儿时的想象,时间久了,也能成为记忆。

对外公马帮的记忆就是这样。我见过他的马帮。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些在院里院外的马匹,在外公的吆喝声中,被赶马人集结成队,然后爬上村后的山坡,蜿蜓而上,消失在我的视野里。若干天后又在我的视野里顺着山坡盘旋而下,回到我的记忆里来。但我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我实在是太小了。对那些马匹走过的地方,只能是想象中的一座又一座的山。对马帮旅途的想象也是我对马帮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大后,知道了一些东西,包括认识了茶马古道。我想,外公的马帮肯定在古道上走过。

漫漫古道上走过的马帮,历经风霜雪夜,一路风尘回到家里,很快,马帮在外公家的院子里分开了,消散在儿时模糊的记忆里。随马帮回来的有样东西,很小,或像心形,或像碗状,以其独特的形式,随马帮的归来也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下关沱茶。说起沱茶,曾经镌刻在童年记忆的深处的茶香,也就弥漫开来。马帮和沱茶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我的记忆里。茶马古道上的歌声,马蹄声,豪迈而深遂.....

小的时候,,我是外公的尾巴。只要外公的马帮归来。我便形影不离地跟在外公旁边。外公对我也是怜爱至极的。马帮归来时的马褡子里,除了一点家里的日常用品和外公钟爱的沱茶外,更多的便是我的东西了。

其实,说只有外公钟爱沱茶,并不完全正确,我也是钟爱沱茶的,每到外公把那碗状的茶敲碎或让外婆用蒸子蒸散晾干后放到茶罐里的时候,我会早早地把外公的座椅和我的小凳子搬到火塘边上。外公挂在火塘上方的小茶壶里的水也会适时欢快地溢出来。外公就把小茶壶提下来放在火塘边。茶罐放在火塘里火光最旺的火炭边。

刚开始的时候外公只用火链子扒扒茶,到稍稍能闻到茶香的时候,外公就握住罐柄不停的在火边上翻抖,直到茶香溢满整间屋子,随即把壶里的水趁热倒进罐里。随着哧啦啦的声音和腾起的白雾,一会儿一切又归于平静。只等茶水再次从罐里溢出的时候,我便把小小有白瓷杯递过去,外公就先给我盛上一小口,再去盛满他稍大一点的瓷杯,趁热轻轻品上一小口。

我是每次刚开始都是不喝的,只是闻了又闻,直到我再也闻不到太多的香味。我再掺上一些白开水,把那口茶冲成淡淡的黄,喝下去,一滴也不剩。而外公还靠在火塘的墙边,细细的品,痴痴的想....

没有人知道外公在想些什么,也许是曾经,也许是未来,也许是人生一路的纷繁,也许是马帮一路的艰辛,也许什么都没想。茶,浓香也罢,清淡也好,都是能让人细细品味的沱茶是浓烈的。经过火的烘焙,它的香更浓烈了,沱茶就是以它的浓烈赢得赶马汉子的青睐的。在风餐露宿的赶马途中,一罐浓烈的茶,能冲淡一路的疲乏。沱茶,以它的浓烈和着春雨洗去马帮的尘埃与疲乏。赶马汉子与沱茶的渊源便深了。

沱茶,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好像与生俱来的一样,我不记得是谁告诉地我,但我就知道那是沱茶了。我一直在闻沱茶的香,但我无法描述沱茶的香味,那飘然而出的香,用文字怎么说呢?我想了许久,终不能写出来,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样的吧。你若真想体味,就去用心地泡上一壶细细品吧。直到长大,没有了外公,外公瓦罐里的茶香依然索绕在儿时的记忆里,不曾磨灭。

当年的马帮,早已不在,

疲惫的马蹄

踩踏出的泥泞和寂静,

在汽车笛声轻扬而过的宽阔里,

成为实实在在的过去。

马帮早已成了所有人的记忆。

在余音袅袅,

沱茶陈年飘香的季节里,

永存的只剩下记忆。

文章选自《沱茶天下·下关沱茶与滇西茶文化文选》

2014年下关沱茶绿盒甲级沱茶生茶100克饮用报告

收到一份试饮茶,现在是未开拆的状态

仍旧未见庐山真面目

非常兴奋,这是一块包装完整,整块的茶,不是茶样

原本对这个品牌不是那么了解的,中华老字号,有点意外的惊喜

妥妥的100克

有一定的历史和年份的品牌了,果然是老字号

产品描述的非常清晰,2014年,掐指一算也有5年了,不错了

刚收到包裹时就闻到一阵花果香,打开香气更明显

沱茶的样子,里面的内飞

干茶很紧

准备开拆,有点迫不及待

茶拆的不好,被我拆碎了,姑且先拆这么多吧。

沱茶盒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茶叶罐

没有拆完的,暂且先放着干醒一段时间,由于是晚上了,怕晚上喝了会失眠就放着第二天白天开喝

称8克来试饮,可以看到干茶的颜色,墨绿自然

准备茶具,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到茶汤的颜色,我准备了玻璃的公道杯和玻璃杯来喝

刚注水的样子

第一泡,3S出汤,闻着茶叶的香气,应该就是大家说的樟木香吧,但我更觉得这个是茶叶本身的香气。

第一泡就是亮橙黄的颜色,有点意外,同时可以观察到茶汤内茶毫明显。为了品尝茶叶本身的味道,我决定不把第一泡倒掉,还是得喝下

第一泡,有点苦底,但是在嘴巴中苦味还是慢慢散开了,然后一丝丝甘甜冒出来,回甜较慢

第二泡,3S出汤的干茶香气开始偏清

第二泡从公道杯倒出茶汤,流动的茶水姿态不要太优美噢

同时准备了笔墨,喝茶的时候练练字,缓解日常工作后紧张的压力状态,这种感觉真好

第二泡茶汤较第一泡颜色深些,茶毫依然很明显。茶汤颜色也更透亮。第二泡还是有些苦味的,不过这一泡能感觉到茶汤的滑感。再喝几口,发现苦味带点点涩。依旧缓慢的上来一点点甘甜,回甜仍是较慢的,牛饮肯定是感觉不到的。

第三泡,茶叶叶底都舒展开来了,可以看到个别茶叶有虫洞,说明这个茶叶是原生态,没有打农药。只是照片拍的不明显。

由于怕有苦味,采取淡饮,第三泡依然3秒出汤,汤色是金黄透露。第三泡苦味依旧,茶毫依旧。还是会有丝丝甘甜上来,回甜仍然比较慢。不过淡饮是最佳的选择,至少苦的不是那么强。

第四泡,5秒出汤,苦味递减,这一泡比较适合品饮了。

第五泡,7秒出汤,汤涩看着比前几泡偏红一点。还是有些茶毫,但是相对少下去了一点。苦味相对也少了一点,但是涩味感觉较前几泡明显一点了。还能回甜,但是回甜能力已经弱下去了。

第六泡,10秒闷泡出汤,汤色加深,茶毫依旧。茶汤气味转为清香,这泡的苦味比较容易接受。回甜时间缩短。甜味持续较长。

第7泡,20秒闷泡出汤。苦味消减,一点点涩味。回甜时间缩短,偏甘甜。

第8泡,30秒闷泡出汤。汤色加深明显。仍有茶毫,苦味基本消失,有涩味。甜度变弱。饮后口腔留有涩感。

第9泡,闷泡1分钟出汤。这汤色应该就是琥珀金色,茶毫依然存在。没有了苦味,出现了水味,喝完口腔有涩感。有烟感。回甜能力弱。

第10泡,闷泡3分钟出汤。汤色加深。基本上是水味带烟味。

总结:这款茶总体苦,适合作为一款口粮茶。

(作者/gucaoyimu@live.cn;来源/新茶网)

原文链接:https://www.xincha.com/paicha/reports/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