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大益普洱茶收藏入门:大益贡沱

大益普洱茶收藏入门:大益贡沱

2019-12-3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大益贡沱名字取得比较高大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贡茶,在宣传时也确实这么说:“选用勐海地区高等级茶菁,按贡品之制研发而成,生茶汤色黄亮清澈,口感清新回甘持久。”熟茶“茶汤色泽红亮剔透,气味醇香正滑,口感层次丰富,饱满和谐。”

大益贡沱是2009年秋,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在云南沱茶专家冯炎培先生一生制沱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大益高档熟茶制作技艺,研发出了又一优秀茶品。

冯炎培先生是原下关茶厂的厂长,怎么跑到大益来了?冯炎培先生是大理白族人,17岁就到下关学习制茶,先后担任过物资采购、茶园负责人、车队负责人、车间主任等职务,从事茶叶工作近50年。曾担任下关茶厂厂长、党委书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50多年在茶叶领域的钻研让他在退休后依旧成为各茶厂的追逐对象。2006年,他被改制后的勐海茶厂作为技术专家邀请到了勐海。

冯炎培先生以丰富的制茶经验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潜心研究探索云南沱茶的最佳原料配比,提出了恢复传统的加工工艺,使“云南沱茶”的外形内质更加完美,产品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得到了国家质量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9年11月1日,是勐海茶厂69周年华诞庆典仪式举办的日子,大益茶业集团总裁吴远之亲自为普洱茶制茶专家、勐海茶厂技术中心主任冯炎培颁发了大益茶制作技艺与大益功勋奖章,表彰和感谢冯老为普洱茶创新发展和大益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

大益贡沱形神俱足,浑然天成,确实是值得收藏和品饮的佳品,值得关注。

再说点题外话,针对目前的古树狂热泼瓢冷水,冯炎培先生也被后来的大树茶和台地茶之分所困惑,“一下子主冒出来了大树茶和台地茶的概念,而且价格天差地别”。想了又想,冯炎培这样的老茶人也只能用“物以稀为贵”来解释,在概念层出的普洱狂热年份,任何一种概念都是细分市场的钥匙和捷径。只是冯炎培这样的老茶人很清楚,任凭那些概念如何天花乱坠,其实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还是一样的,每一年的新茶制作,其实都要经过复杂的拼配,把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茶叶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反复试验,冲泡品尝,直到达到同一类产品最恒定的口感。除了少量的特别定制,生产者们其实并不会用任何一种单纯的茶叶来制作普洱茶,只是在那狂热的时候,消费者不可能看清这些。

我其实不喜欢哪些开口就谈山头、古树纯料的茶友,把茶学明白不那么容易。我应该喜欢这样的人才对,只有他们才好忽悠。一声叹息,贡沱喝起。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特色吃法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对人体很有好处,茶性温和,暖胃提神,可以治疗口干口苦,更可以清心宁神,降火气,对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有积极的防治作用。那么普洱茶是不是一定要喝呢?有没有其他的食用方式?

答案是有的,有一些比较有创意的食用方法,相信会有很多的朋友喜欢。

比如普洱茶鸡蛋餐,一种很方便快捷的小点心,制作方法是将鸡蛋打碎,将泡过五六次的生茶叶切碎,加入调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到锅里用小火慢慢煎,等煎到六七分熟的时候,鸡蛋的香气与茶的清香就会扑鼻而来,等到完全熟透之后,配上泡辣椒碎末,味道更加爽口。

除此之外,普洱茶有很多种入菜的方法,比如将茶叶碾成碎片融入菜中,或者直接将茶叶当做配料熬制,还可以将茶叶泡开,用茶汤入菜。

还可以用普洱熟茶焖饭,方法先将大米浸泡半小时,将茶壶中放入大约五分之一的茶叶,沸水冲泡,第一次倒掉,然后倒入沸水,浸泡五分钟左右后将茶汤备用。

然后米饭放入电饭锅,平时用水多少,就用多少的茶汤,焖到煮饭键跳起后,再稍焖一会,这样一锅色泽金红的普洱焖饭就做好了。这种焖饭不仅口感好,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茶水稀释的比例通常是一份茶叶两份清水,在焖饭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糯米,可以使米饭的口感更丰富,更软糯。

注:本文为茶多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揭秘普洱茶能减肥降脂的营养茶

大家都喜欢喝新茶,不爱喝陈茶,因为陈茶往往没有新茶香。可是有一种茶很特殊,还有句顺口溜叫“爷爷制茶孙子卖”,这个茶是越陈越香,这就是普洱茶,一种能喝的古董。市面上卖的三五年的普洱比较多,如果有幸尝到一二十年的,那真不是一般的口福了。

揭秘普洱茶能减肥降脂的营养茶

喝过普洱茶的人一定记得那个圆圆的茶饼,六大茶类里五类都是散茶,唯独它是那么大一块紧压的茶饼。为什么会这样呢?制成散茶不是更容易喝吗?这就要从它的历史说起了。唐宋以来,有一条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的交通要道叫做茶马古道。因为康藏地区属于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们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食物。这种地区寸草不生,因此,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们缺乏维生素,他们吃的食物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消除燥热,所以,酥油茶是他们的生命之茶。但是西藏不产茶,而内地由于征兵等原因需要骡马,于是这个绵延千年的茶马古道就逐渐形成了。

一般马帮要走上几个月,路途遥远,为了方便运输,茶商们就把大批松散的茶叶紧压在一起,放在马背上,像湖南的黑砖茶、云南的普洱茶饼就是这样形成的。到万历年间,朝廷在普洱设官府管理茶叶贸易,封疆大吏们把普洱茶区的茶叶运到北京,献到宫里,普洱茶开始风靡天下。

我们每次走进茶叶店买普洱,店家都会问您是要生普还是熟普,不明白的人往往随便买一点,但很多人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别。细说起来,生茶就是那种未经过人工发酵,把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普洱茶,这种茶茶性更接近于绿茶。除非存放一二十年,如果是三五年的生茶,由于未经过充足的贮放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等基本成分未能充分转化,茶味浓酽,茶汤入口苦涩霸气,茶的刺激性也比较强。所以,不太适合新茶友饮用。如果有人脸上起一些脓包,大便干燥,热毒比较大的话,倒比较适合喝这茶。有条件的普洱茶爱好者可以贮存一些生普,十几年后,待它充分醇化再取出品饮,这时它的滋味甘滑醇厚,陈香久远,茶韵卓然。

普洱茶膏有一定抗癌功效

普洱茶膏有一定抗癌功效!近二十年来,有关茶叶抗癌的研究“成果”诸多,但都只局限于专家的个人观点,没有形成最终的“科学定论”。当很多人将冲泡后的茶汤喂食实验用的小白鼠去寻找抗癌机理时,首先就忽略了一个事实,茶汤内含的茶叶水浸出物有很多物质,到底哪些物质会产生抗癌机理?

很多人也将茶叶内含的某种物质提纯出来,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寻找抗癌的“因子”,但其结果离预期也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重大突破。这里有一个误区,茶叶作为饮品,具有最基本的食物功能,与药品相差甚远。没有脱离食品“原形”的物质,不可能成为“药品”,甚至连“药品”的“药源”都谈不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植物内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质可能成为未来“药品”的“药源”时,还需将这种物质反复“提纯”,并经过“再加工”,使其完全脱离“原食品”的形态和性质,方能成为某种“药源”。

其实,就抗癌类药品的研究而言,已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很多科学家近些年来将眼界投入到微生物与酶系上,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很多发酵类的产品隐藏了可作为抗癌物质的“药源”。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也是因为他们越来越看到用生物制备的技术或许能找到这种“药源”。

就茶叶类产品而言,假如也存在这类潜在的抗癌“药源”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时因为:

第一,普洱茶属于发酵类食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很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缔结物中已经找到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第三,普洱茶存在“实践在先”的特性。这个“实践”有着上千年的过程。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对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有过这样一个评语:“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观点的提出显然违背科学常识。问题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怎么就能出现如此的低级“错误”呢?当我们翻看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千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治百病”的说法。他为什么不说其他药材“治百病”呢。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能对某些在他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却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就经常将某一种“药”扩大适用范围,以期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当一种“药”能够适合多种疾病时,这种“药”便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在中国有,西方也有。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当初只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后来其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阵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等疾病。最近几年,又有很多研究部门视它能抗癌。似乎“阿司匹林”是一个宝藏,几乎每10年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对赵学敏的“治百病”说法也不能简单的一棒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疑难杂症”都有哪些病症。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一说,凡是当时医学不能确诊的病统称“疑难杂症”。赵学敏所说的“治百病”是否就包含癌呢?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因为“普洱茶膏治百病”说辞仍然将普洱茶视为一个宝藏?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有持续100年以上的历史,其成果颇丰。而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