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福元昌普洱茶:贺开深处寻本心

福元昌普洱茶:贺开深处寻本心

2020-01-0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从昆明、普洱沿着西南方向一路前行,还未到老班章,便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大片大片古茶树绵延无际,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普洱茶香。那正是爱茶者耳熟能详的贺开古茶山,它如同一副苍翠而悠远的自然画卷,悄然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的古茶园在西双版纳州可算作保存得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且最具观赏价值。立于山路起点,清朗盎然的感觉荡然于胸,轻盈山雾缭绕于浓密枝叶之中,连片繁茂的古茶树仿佛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珍贵赠礼,悠远古意间升腾起勃勃生机,万物生灵和谐共处、世代传承,合奏成久久回旋于天地间的生命交响。

沿着山路攀缘而上,漫山丛林之中,几座宁静的村寨逐渐露出全貌,围聚一处的木楼被葱郁的林木簇拥着,为苍翠雄伟的山色点缀出几分人气和灵动。山上的曼竜老寨是最古老的拉祜族村寨。千百年来,拉祜族人便与贺开的群山,与山中的百年古茶树安然共处,因此对自然始终心存敬畏,秉持“万物有灵”的信仰,并且每年都虔诚地敬祭茶祖。

寨中最显眼的建筑,便是此行探访的目的地:贺开福元昌茶宿。茶宿主人聂素娥早在村寨的路口迎接,领着我们穿越古茶树林进入寨中,伴着从枝叶间漏下的光点和雀鸟的鸣叫声,聂素娥向我们介绍着这里的茶树与茶叶。贺开保存的古茶树早已凭借枝繁叶茂、年代久远和叶嫩茶香而闻名全国,其中最大的一棵古茶树树围超过200厘米,历经百年仍然枝叶茂盛,尽管树干苍虬,但每年春日,又会有新鲜嫩叶攀上枝头。

行走于古茶树中,便能真切感受到“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浑然意境。为了留存独特的拉祜族风情,传承茶道之美,聂素娥与爱人邹东春决意在山间村寨中建设起茶山博物馆,以民宿体验的方式将这份萦绕茶香的美好体验传递给更多朋友。

两人从四处搜集来傣族老房料,依循山势搭建而起,方正土坯墙之上,用老房的木料架构起檐楼台阁。仿佛是远古穿越而来的老者,与这山中的竹林茶树神交对谈。漫步陈列厅中,则像是在聆听时光与心灵的窃窃私语,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器具,指引过往商旅的古代地图,还有被时间擦拭得光滑深棕的木器和茶台,都在述说着茶人们对一叶沁香、一杯好茶的追寻。

而在陈列室外,聂素娥还布置好十间整洁别致的民宿客房,山风清悠、窗明几净,待到夕阳染红对面的崖壁,在木几上燃起一缕沉香,呼吸吐纳,完成一段冥想。傍晚时,还可乘兴转入附近民居,在火堆旁罐罐茶的陪伴中,聆听拉祜族老人叙说往事,吟唱一曲久远的歌谣。

夜凉如水,朗月高悬,窗外枝叶细碎作响,原始森林中已经兀自生长数百年的古茶树也已沉入暗夜,它们不仅一直为世人提供着最好的普洱茶料,也为客居在此的有缘人送去幽香,让他们枕着入眠,安然休憩,再在清晨的鸟鸣和日光中醒来。

聂素娥与爱人都深爱着贺开,热爱族人们平和而赤诚的微笑,以及古茶树的挺拔、坚强和因循时节的自然绽放。尽管走过四方,品尝了各地名茶,他们还是独爱这里的茶香。因为贺开的茶品兼具布朗的厚重和易武的柔美,香气高纯、茶气醇厚,仿佛将阳光雨露和天地灵气都融入这小小叶片中,再用漫长的时光细细酝酿打磨,为世人呈现出最好的味香。

“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些自然的恩赐,把贺开的文化,古树的茶香传递下去。”温煦的阳光洒落在山腰的草坪上,聂素娥夫妇俩靠坐着仰起脸,感受拂过山间的微风与阵阵幽香,他们脸上的笑容满足而真切,又与这广阔的天和地自然契合,幸福和笃定的神情,隐隐让人感动。

本文转载自《普洱》杂志2019年4月期刊

第78页—第83页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压制成型后不同干燥方式有何不同?

  1.日晒干燥:

 

  鲜叶经过初制后,茶叶含水量就已经下降很多,经过长时间的暴晒,就制成了晒青毛茶。毛茶经过干燥不容易产生劣变,但一般毛茶不能反复日晒。毛茶蒸压之后,温度又一次升高,水分又一次大大的增加。

 

  而茶叶蒸压作用的压力,让茶叶的表面和内组织又一次受到破坏。如果把这个状态下的茶叶压制成型后,还继续用日晒干燥,就会导致阳光中的紫外线破坏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因此在压制成型后,我们尽量避免采用日晒干燥的方式。


  2.高温干燥:

 

  所谓高温干燥就是采用烘干的方式干燥茶叶。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茶品的香气,但是会破坏茶叶的生物酶,就是酵素酶的活性。因此这种干燥方式在制作普洱茶的毛茶和生茶时,一般情况下是不采用的。因为晒青毛茶要长期存放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它的酵素霉就不能经过高温,高温后酵素酶会被杀死,失去了越陈越香的特性。

  3.阴干干燥:

 

  阴干是现在许多人认为的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但是阴干所需时间长,其次对水分散失的控制比较严格,再者在茶叶压制过程中,无论饼、沱、砖压制都比较紧,茶叶内的水气并不容易散失和挥发。

 

  所以在阴干过程中,茶叶一些压得比较紧的地方就容易发生霉变。这种干燥方式,虽然茶品干燥后比较优秀,但是在干燥的过程中比较难以掌握。


  4.低温干燥:

 

  低温干燥指的是低温烘干的方式,既干燥了茶叶,又避免了紫外线、高温、通风等对茶叶内质的伤害。如果在干燥的过程中通风,茶叶表面和大量空气发生反应,茶叶内含物质会容易被消耗掉。

 

  烘干的温度完全是由烘干的操作方来操作的。低温烘干可以将温度控制到比阳光低的温度,既避免了紫外线对茶叶的伤害,又解决了过度通风的问题,还达到了干燥的目的。

普洱茶历史解析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版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仰食茶山”的记载。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公元1821—1875年),普洱茶的产销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买茶。印度、缅甸、锡兰、暹罗、柬埔寨、安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奔走在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梆之声,终年不绝於耳。清朝後期,由於苛捐杂税太重,普洱茶开始出现衰落。据清(普洱府志>记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规定茶捐每百斤茶为“一引”,每引收税3钱2分,这一年颁发“茶引”3千,收税银960两。此後每年都有增加,最多曾达1万引,收税银3200两。由於茶捐越来越重,茶农受损,茶商无利,以至“普洱产茶,颇为民害”(《续云南通志稿》卷54)。到清朝末年,茶税更重。官府设置茶官,控制茶叶贸易,收取茶税。随后又开“洋关”,增收“落地厘金”,每l两银价值的茶叶加收2分茶税。茶农不堪重赋,便弃茶另谋它业,马帮也改走它途。六大茶山敷遭火患,茶树焚毁,疾病流行,植茶之农,死亡甚夥,致茶产锐减过半,六大茶山逐渐萧条,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量由年产8万担减至5万担。


  进入20世纪,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呈下降趋势。在设置“思普沿边行政总局”期间(公元1913—1928年),由於政局较稳定,对茶叶生产销售采取“民营、宫茶合办”的经营方式,茶农和茶商有利可图,茶叶年量不再下降,保持5万担的水平。公元1929年至1938年,云南省地方政府将西双版纳改为县治,茶叶生产是“官办民营”,茶商设庄制茶,民间运销,政府收税。公元1930年,每公斤茶叶收税滇币3元。公元1936年增至5兀,公元1938年更高达8元。加上公元1936年后印度茶.锡兰茶进入国际市场,与普洱茶竞争,普洱茶向东南亚的出口受到影响,年产量降至3万多担。抗日战争期间,茶叶外销路线被切断,社会动荡,茶农四迁,茶庄倒闭,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由国民党经济部所属的中国茶叶公司和云南地方陆系(陆崇仁)财团所属佛海茶厂垄断,年产茶降到3万2干多担。抗战结束,中茶公司回迁南京,遂由陆系财团独家垄断,後又合并改称“人企公司”。解放前夕,公司将资产博移,生产急剧下降,茶叶年产量仅达5干余担,跌至最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普洱茶重现生机。人民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普洱茶的生产,相继在各县成立茶叶公司,在各茶区设立茶叶收购站,提高茶叶收购价格;建立茶叶科研机构,用科学理论指导茶农生产管理;积极改造老茶园,创建新茶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到公元1952年西双版纳州共发展新茶园32000亩,改变了古老茶区的布局。建立国营茶厂。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赏。为进一步发展普洱茶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普洱茶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谢肇制在

普洱生茶熟茶区别

普洱生茶熟茶区别

普洱生茶是指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的为生茶。那么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是什么?

普洱生茶:制作过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杀青即为把鲜叶用锅炒,使叶里的水分散发)揉捻,晒干(普洱茶必须是晒干,像一般绿茶就是直接炒干烘干蒸干),即为生散茶,或叫晒青毛茶。把晒青毛茶又高温蒸(意在使其柔软回潮,利于做型)放入固定模具定型,又晒干后成为紧压茶品,也就成了生饼,或各类型的砖沱。

  茶饼的颜色与香气——茶饼中茶叶以青绿,墨绿色为主,有部分转为黄红色,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这里说的味道不是茶汤的味道,是你直接闻饼面上的味道)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

  口感——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则茶汤清香,水甜而薄,微涩。

  汤色——以黄绿,青绿色为主。

  叶底——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暗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把叶条像扭橡皮筋一样扭转,会回过来的是好茶。

  普洱熟茶:制作过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晒干,即为生散茶,或晒青毛茶,晒青毛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渥堆过程为分级挑选茶叶——分级堆放——接入有益加速发酵的菌种——加温度——人工洒水加湿度——堆放——定期翻动,此一过程目前只需要30天左右,渥堆技术是73年由昆明茶厂实验成功,也就是说,73年以前的熟茶都是假的,73年以前根本没有熟茶)熟散茶再经过蒸,定型,成为熟茶紧压茶。

  茶饼颜色与香气——茶饼中茶叶颜色为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是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类似于霉味,发酵轻者有类似龙眼的味道,发酵重者有闷湿的草席味。

  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耐泡。

  汤色——发酵度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度重者以黑色为主。

  叶底——渥堆发酵度轻者叶底是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多呈深褐色或黑色,硬而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