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铁观音>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2019-03-06 访问量: 41 茶礼仪网

我国的茶产业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发展的,可谓历史悠久,传统又蕴含着诸多文化魅力。中华茶道更是博大精深,光冲泡就有三大方式:泡茶、煮茶、蒸茶;其中(煮茶)也叫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今天重点和大家一探“宋代点茶法”的神奇魅力。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一、点茶历史演变

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

(1)唐宋时期——“点茶”

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2)明代——发明“泡茶”

从明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时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压的团茶,改制为经炒为之的条形散茶。这样,人们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罗”了,而是将散茶置入壶(碗、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就成,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说的泡茶。这种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沏茶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

(3)最早前——"煎茶

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兄弟俩一致认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点茶茶艺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随着时代更替,除非在某些特定场所,有专业茶艺师表演仿宋点茶法,现代人已经很难体会一场雅趣十足的点茶茶艺了。而专业的茶艺表演,又岂能真的让人身临其境的体验点茶茶趣。无奈历史长河无法倒流,我们也只能随深思遐想飘摇至宋……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二、宋代“点茶”的步骤

作为一种沏茶方法之一,宋代“点茶”同样有着一套流程和方法,传承着我国传统而经典的茶文化。据宋代蔡襄《茶录》记载: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 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亦有云:"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饮茶,时尚的是点茶。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这是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茶艺的一幕。点茶法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极富趣味性和挑战性。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重回宋朝,一起去看看宋朝的神秘+神奇的“点茶”吧,宋代“点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备水、碾茶、点茶、击拂、分茶。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泡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现代人要备有泉水都很难。我们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但不推荐使用矿物质水。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就可停止加热了。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以激发陈茶封存过久的香气。

(3)点茶

重头戏来啦。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宋代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宋代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4)击拂

宋代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点茶之前要先暖盏,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宋人发明的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点茶需要技巧,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种名目,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5)分茶

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三、现代“点茶”的再度兴起

由中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承担的“宋代点茶技艺和文人茶会复原”课题研究成果最通过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组织的专家验收。这一课题从2008年立项,历时三年在中国率先恢复了“点茶”这一重要的宋代茶礼。

课题组成员、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资料部主任郭丹英告诉记者,他们恢复的宋人“点茶”之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仿制宋代团饼茶,将茶叶经过蒸、榨、研、模、圈、烘六道工艺,制成团饼茶,然后将团饼茶碾成茶末,用茶罗筛选出颗粒较细的茶末,再放到茶盏里注水,用特制的茶筅击拂。“点茶”中泡茶的方法比较类似于现代人冲泡咖啡。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期。郭丹英说,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但“点茶”,还要“斗茶”,讲究茶汤以白取胜,茶筅击拂茶汤产生的泡沫要能“咬盏不散”。最受欢迎的茶盏则是以“建盏”著称的产于福建建州的黑釉瓷盏,因为黑釉色更能衬托出白色的茶汤和泡沫。

宋代著名学者蔡襄在《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当天,叶汉钟详细地为我们重现了当时的情景:首先,他用小勺挑出一定量的茶末放入建盏,注入少许沸水调成绿色的浓膏,随后,他再次注入沸水,并用腕力旋转茶筅,在来回的打击拂动之下,建盏中绿色的茶汤慢慢发白,开始出现了乳白色的泡沫。不一会儿,泡沫越来越密集,并逐渐上浮,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点茶”茶礼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郭丹英说,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明太祖朱元璋体恤民力,认为制作团饼茶劳民伤财,下诏停止向宫廷进贡团饼茶而改贡散茶。这是中国茶叶史的重大转折,之后中国人饮茶就以饮用散茶为主,至今人们抓一撮茶叶泡茶喝的习惯还要归功于朱元璋。

宋代点茶法,古老而神奇“煮茶法”

尽管“点茶”茶礼衰落已经有700余年,但是宋人还是留下了与此相关的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课题组系统梳理了这些史料和书画作品,仿制宋代团饼茶,复制宋代点茶茶器和宋人服饰。

“点茶”茶礼东渡日本,至今遗风不绝。郭丹英说,日本茶道有两大流派——“煎茶”和“抹茶”,前者是继承了明代以后中国人饮用散茶的习惯,而后者就是继承了宋人“点茶”的传统,因此,她们复原宋代点茶技艺后,也引起了日韩茶道界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不但能增强中国人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了解,也能厘清日本茶道的源头。

有用+10
分享

铁观音属什么茶

  不管是喜欢喝铁观音的人还是不喜欢铁观音的人,对于这种茶叶都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但是说起铁观音属什么茶,相信即使喜欢铁观音的人也不是太清楚。在我们国家茶叶的种类非常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那么铁观音应该归属于哪种呢?我们一起了解下。

  中国茶叶分为六种,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等,那么铁观音属什么茶?铁观音属于青茶。铁观音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不仅有绿茶的鲜浓还带有红茶的甜醇。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类,经过适当的发酵而成。

铁观音属什么茶

  虽然您不了解铁观音属什么茶,但是专业人员告知您,铁观音属于乌龙茶。铁观音同其他茶叶一样,饭后是不能马上食用的。因为铁观音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蛋白质合成具有吸敛性的靶酸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使肠道蠕动减慢,轻易造成便秘,增加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毒害作用,从而引起脂肪肝。因此一般是饭后一个小时后适当喝些铁观音是最好的。

  铁观音的口感一直让人们爱不释手,所以喜欢这种茶叶的人非常多,也让人们想要更好的了解这种茶叶,其中就包括了铁观音属什么茶,在通过这款茶叶的制作工艺方面,我们可以得知,铁观音是一种乌龙茶,在乌龙茶里面占有的地位非常多,可见这种茶叶的影响力非常大。

茶叶铁观音的详细分类

  茶叶中的铁观音是中国非常著名的茶叶,它的品质优良,功效甚多,是难得的佳品。茶叶铁观音按照香型是可以分为不同种类的,它们的口味和制作工艺也不一样,接下来就带你来了解茶叶铁观音有的详细分类。

  茶叶铁观音分类1、清香型

  清香系列产品:本产品为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的高档产品,原料均来自铁观音发源地安溪高海拔、岩石基质土壤种植的茶树。浓馥持久,观音韵足,茶汤金黄绿色,清沏明亮。产品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

  茶叶铁观音分类2、浓香型

  浓香系列产品:本产品以传统工艺“茶为君,火为臣”制作的铁观音茶叶,使用百年独特的烘焙方法,温火慢烘,湿风快速冷却。汤色深金黄色或橙黄色,滋味特别醇厚甘滑,音韵显现,叶底带有余香,可经多次冲泡。

  茶叶铁观音分类3、韵香型

  韵香系列产品特色:本产品制作方法是在传统正味做法的基础上再经过120℃左右烘焙10小时左右,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原料均来自铁观音发源地安溪高海拔、岩石基质土壤种植的茶树,经过精挑细选、传统工艺精制拼配而成。

  茶叶铁观音分类4、陈茶

  陈年铁观音特色:不仅具有青茶的作用,还有治感冒、治消化不良、降压降脂、防治糖尿病

  等效用,已有专家对此进行研究证实。在安溪民间,也流传着一个关于陈年铁观音的传说。除了传说外,安溪民间的不少茶农每年都有存茶于陶罐的习俗,遇风寒冷热以陈茶。

  茶叶铁观音关于香型的分类就是上面几种,可以看出它们的制作方法是有明显差异的。茶叶铁观音不管是哪种类型它的功效都是不减分毫的,我们可以根据茶叶铁观音的详细分类选择自己喜欢的香型和口味。

安溪铁观音季节转换时怎么评茶

高档的轻发酵观音要求用新枞三叶一枝型茶青嫩叶,叶片较小,做出来的茶品颗粒自然也较小,而中发酵观音须使用老枞茶树的成熟叶面,采标准号:

关键词:

在安溪,铁观音茶是用铁观音树种加工的乌龙茶,一年分五季采制: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茶。成茶品质以春茶为最,秋茶次之,而秋茶之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不及春茶厚重。再依次是冬茶、夏茶和暑茶。至于春秋茶中的高档铁观音,其制作条件非常苛刻,要求鲜叶嫩度合适,且必须是晴天采摘的,制作过程晒青需有“时阴时阳”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风,即如“秋高气爽”的天气,而这则仅仅是必要的条件,还得需要配已精湛的制作技术。如在做青阶段,要灵活地掌握“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 这几年机械及空调的使用,不但使茶产量得到极大增加,至于如何鉴别高档精品铁观音,实质上是一项较深的学问。在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农观色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高者能品断茶是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品技高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对爱好者来讲,我们只能从铁观音的色、香、味、形及韵几个方面入手,也是桃岩铭制茶世家评茶的依据。

一 、一目了然(看干茶色泽)
我们首先看干茶颗粒的色泽,现实中发酵轻的铁观音干茶以青绿鲜活为美,色泽晦暗或较乌黑则为次;而原中发酵观音的干茶追求油润有光泽、色如青蛙皮,明显比发酵轻的观音黑得多。另外,干茶颗粒上二者也有区别:高档的轻发酵观音要求用新枞三叶一枝型茶青嫩叶,叶片较小,做出来的茶品颗粒自然也较小,而中发酵观音须使用老枞茶树的成熟叶面,采摘工艺往往也不甚讲究,做出的成茶颗粒大而重实,落于盘中当当作响——所谓“沉重如铁”之美誉便出于此。当然,反映到市场上情况可能则千差万别、林林种种,但总的来说由于铁观音全面转向轻发酵工艺,市面上高等级产品基本都属于该种风格;中发酵制法的产品目前大多等级较低,至于高品质的中发酵茶,现实中越来越少了。

二 、家常茶饭(嗅干茶茶香)
在干茶的茶香上,轻发酵茶与中发酵茶差异甚大:优质的轻发酵观音干茶可闻到非常明显的兰花幽香,而中发酵茶虽然也茶香宜人、但风格不同,如果加以对比,差异则是明显的。 冲泡开后,这种差异会进一步被放大:优质轻发酵观音兰花香明显、特点突出,给人以较强的感觉和印象,这也是它能够流行的主要原因;而中发酵观音茶香虽然也高扬、但其兰花香并不太明显,同时也较难卖出好价钱,久而久之,茶农也就不愿意做了。如果要从嗅觉味觉上区分二者,只有开汤实际对比冲泡了。当然,质量差的轻发酵茶则往往是香气很淡,更多是一点点香气都没有,而质量差的中发酵茶至少还能保持较高扬、闻起来也不错的茶香,即便是焙火香气。

三、粗茶淡饭(品茶汤滋味)
优质轻发酵观音入口滑爽,兰花茶香在口中即可体现,入喉之后甘香泛起,品饮高等级的轻发酵茶往往会给人以非常美妙的体验,即便它存在滋味较淡、不够醇厚的缺陷,但优点也极其明显——之所以能够广泛流行并非空有虚名。相对而言,中发酵观音表现中庸,很难感觉到特别的滑口,饮茶之时多半不会感觉到口中有什么兰花香;但它的优点是滋味较浓、适合口味重者,且饮后回甘、回甜较为明显,为不少人所青睐。另外,口味清淡者是最容易接受轻发酵观音的群体——不过,若是质量差的轻发酵茶那就不好喝了,几乎无香,涩味明显,无甚回甘,用一个寡字来形容未尝不可;而质量不好的中发酵茶至少闻起来还是茶香不错,喝起来尽管有苦涩味,但滋味浓强。
另外应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高档轻发酵铁观音的鲜味和酸味,而这两种味是原中发酵铁观音茶所没有的。所谓鲜味,一般人从字面上即可理解,由于现实中高档铁观音是用新枞三叶一枝型茶青嫩叶制作,发酵又很轻,因此,品饮其味便有新鲜爽口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绿茶的鲜味。至于酸味,大多数人不易品饮出来并很难理解,为何高档茶要有这种酸味,好吗?而这种疑问应该说在茶界也很普遍。而现实中高档轻发酵铁观音确实有一种爽口的酸味,并且也已成为衡量是否是高挡茶叶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这种酸味是铁观音所独有的,也是轻发酵的结果,如果没有了这种酸味,饮后回甘的感觉也不会非常明显呀!在此,我想起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以茶喻物理》中的一段话:“物之甘者,吃过则酸;苦则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则甘。”用此句来让我们去理解酸味是否更容易些。当然,单纯*人为的因素加工出的所谓酸味,就另当别论。

四 、栩栩如生(茶叶的耐泡度)
经常有这样的说法,轻发酵茶不如中发酵茶耐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口味重的人士。其实,茶的耐泡程度取决于茶叶浸出物的多寡,轻发酵观音采用较嫩的新枞茶青,叶片往往肥厚,浸出物也多,耐泡度很好,不少茶品在六泡后仍可闻到明显的兰花幽香;但如果口味重便会感觉几泡之后就没味道了,所以认为轻发酵观音不耐泡。相反,中发酵观音用的是较老的茶青,加上老枞茶树产出的茶青叶面较薄、浸出物自然就少,基本上在四、五泡后叶底就出现了水味,但由于味道较浓、可以连续多泡几泡……其实,看耐泡度如何看置茶量就行:轻发酵观音的置茶量一般也就遮过盖碗底部多一点,而中发酵观音的置茶量习惯是盖碗的三分之一——比较科学地说:轻发酵观音其实耐泡度更好,兰花茶香保持得更持久,当然这只是适合喜好轻发酵茶的人士。而中发酵茶茶香很难保持、但茶水味道倒可以保持很久,当然这就要看个人的口味轻重了。

五 、栩栩如生(冲泡后叶底)
优质的铁观音冲泡后叶底给人的感觉如绸缎面、光泽度好且叶片肥厚,而营养不良的茶青则少光泽、缺弹性,叶片单薄。如果比较轻、中发酵铁观音叶底之差别,应该是色泽和叶底的完整度:轻发酵观音叶底色泽感觉较为青绿,“绿叶红镶边”几乎已成为观音的历史,叶低的完整度也较差,特别是高档茶叶在现实中已很难 见到叶片匀整的了;而中发酵茶叶底接近“土黄+浅褐色”,高档的中发酵茶还有明显的“绿叶红镶边”,叶片匀整,但现实中已很难觅的。

六 、茶颜观色(茶汤的色泽)
现实中的轻发酵观音多为青绿,但也有偏金黄的,总的来说脱离不了以“绿”为美的范畴;透明度也都普遍很好——不过在泡过多泡之后,茶水往往会转黄;而中发酵观音肯定不会有什么绿色,大多是金黄色或橙黄色。当然不同档次的茶叶在茶水透明度及色泽方面往往差异很大,不单单是发酵轻重的问题。
摘工艺往往也不甚讲究,做出的成茶颗粒大而重实,落于盘中当当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