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小青柑普洱茶怎么泡

小青柑普洱茶怎么泡

2019-03-18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小青柑清醇的果香和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融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独特的口感与风味。入口甘醇、醇厚顺滑,并且保健作用更加的突出。那么,小青柑普洱茶怎么泡?接下来,就列举几种小青柑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小青柑普洱茶冲泡方法

 

  方法一:小青柑普洱茶整颗冲泡法

 

  将小青柑整颗置入盖碗或紫砂壶中,沿柑果外围转圈注水,然后定在中心部分细流注水,让小青柑的茶跟果充分渗透。注意盖碗的水不要太满,方便出汤。此方法不损坏小青柑的整体,品饮结束后还可以看到完整的一颗,此种冲泡方式小青柑不宜浸泡太久,太久了会有苦涩。一般是在10s左右就可以出汤了。

 

  方法二:戳孔冲泡法

 

  这种方法在业界流传甚广,因其效果最佳,就是用茶针或茶刀在柑果四周戳上几个孔,以不会漏茶为宜,冲以沸水,茶徐徐浸出,与柑皮的清香慢慢融合,口感清甜适度,而且极为耐泡,带孔的柑皮包裹着普洱,既无碎茶漏出,又可防止溶出速度过快。此种方式出汤时间为6s左右。

  方法三:碎皮冲泡法

 

  这种方法类似柑普茶的冲泡,就是把整个茶叶都壳掰碎,让它跟普洱茶混合,再加沸水冲泡。能在最短短时间内彻底的释放茶的韵味。此种方式适合喜好浓茶的朋友,出汤时间快,茶味浓郁。

 

  方法四:直接浸泡法

 

  简单的方式,将小青柑整颗投进水瓶中,倒入沸水后盖上盖子,随时随地携带品饮,喝完再续开水即可。这一方法在盛器上倾向于选择水瓶、水壶,适用外出工作、旅行或户外徒步的场合,为工作较忙没有空闲时间泡茶的茶友们带来福利。唯一的缺点就是:你得找开水。

  方法五:煮泡法

 

  将小青柑普洱茶整颗捏碎,用来煮泡。刚开始时因为柑茶的内含物质比较丰富,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二次烹煮时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这种方法推荐追求茶艺、茶道的茶友们使用。因为每一次烹煮的口感都会略有不同,品茶的乐趣自在其中,对提高茶艺也很有帮助。

 

  方法六:掀盖冲泡法

 

  说到小青柑普洱茶冲泡方法,不得不提最为人熟知的掀盖冲泡法。将小青柑上的小盖揭开,放入盖碗或者便携冲泡壶中,水开后第一遍洗茶并润茶,第二转开始每次浸泡5秒后出茶,之后可逐渐增加浸泡水时间,保证茶汤的口感与滋味。这种方法耐泡度好,果皮与普洱的气味融合度更高,并且操作简便易行,推荐刚入坑的茶友们尝试这种方式。但是它的开水必须沿着盖口渗入,溶出效果难均匀。直接冲泡柑心、柑皮、柑与茶的接合处,其汤色、气味也都会有微妙的改变。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小青柑普洱茶的冲泡水温度不宜过低,最好就是要100度的高温最为合适,以免香气及滋味都不凸显。水源最好也是要用山泉水泡出来才是最有滋味的。

 

  经常饮用小青柑普洱茶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还能抗病毒,此外对缓解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经常饮用小青柑普洱茶是很有好处的,泡饮的时候可以在上述几种冲泡方式当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冲泡饮用即可。

有用+10
分享

茶人故事:做一个专业的普洱茶客(二)

茶人故事:做一个专业的普洱茶客(二)

本文接上篇,选购普洱茶,建议以新茶为主,特别是大牌子的,下关和大益之类,更加是如此。第一,可以用最低的价格买到;第二,降低买到假货的风险;第三,自己的货,自己知道仓存环境。通常今年的货,是热销的,就算不投资,也建议买一桶或者一饼,日后自己就有了版,可以用来对比,不然的话,日后想对比,就要买贵货了。

四、分辨普洱茶的五味、年份和品牌。

普洱茶的五味――甜酸苦涩甘,不要说初学者难,就算是有一定茶龄的茶客,分辨出这五味都是很难的,因为一般人的味觉没有这么灵敏,让口感灵敏,是需要经过几年时间的调养和锻炼,分清五味中每一种味道的感觉,其中以酸、涩为最难,因为大多时候都是以微酸和微涩为主,只要泡茶的水好,微酸位一扫而空,而涩感,特别微涩,对一般人来说很抽象,我简单的说就是让口腔中有微微收缩的感觉,伴随有不滑的感觉。而甘味,是要看在口腔中表现的位置,一般是伴随茶气反应,越往口腔以下到肠胃越甘的话,就越好。至于苦,普洱茶中,好的茶不苦或者微苦,当然,野生茶和野放茶不计在内,苦味能在口腔中停留一两秒就消失的,也是好茶,停留个30秒以上的,就好不了哪里去,我试过一款临沧地区的茶,竟然苦了我3分多钟,只能说是过瘾而已了。

至于年份和品牌,是不能分开描述的,每个品牌不同年份都有不同的茶饼,就算是同一款茶,例如7542,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口感都是有很大的区别,这其中有订制茶的原因,有选料的原因,有改制的原因、有制作工艺的原因。例如勐海厂的7542,改制前和改制后因为选料和制作工艺的原因,口感有很大不同,改制后的7542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勐海味;90年代和80年代的有很大不同,80年代最有名的7542叫做88青饼,90年代最有名的7542叫做水篮印,88青饼和水篮印都因为各自年代的气候、还有选料的不同,味感都有一定的区别。

关于品牌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勐海地区的茶为最好,这几年还冒出了诸如冰岛茶、澜沧茶等味感较好的茶山茶,也是挺好的,临沧一带的茶因为以台地茶为主,茶质带有烟、苦味,一般得不到高端消费者的追求,不过经过特别的工艺选做特定的茶品,临沧茶还是能去烟苦味,表现甘甜出色的特点的。

五、与茶铺老板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和茶铺老板建立长久良好的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十利而无一害!其实,私人茶铺老板还是挺有人情味的,除非生意不好,不然,一般都会对熟客很好的,你有货会帮你出货,你要找茶,只赚取少少的服务费或者钱都不赚,就为你调货。有时候中午去到,还会主动留你吃饭。对一些老茶,茶铺老板只要自己有货,为了留住熟客,通常都会让利促销几饼或者几筒给你,成就大家双盈的局面。而且茶老板认识茶客多,只要你是他朋友,有事出门靠朋友,自然会协助你解决问题,排忧解难!

六、最后,多翻阅相关资料,提高自身对真假货的鉴别能力。

现时,某些受市场追捧的茶品,因此而产生的假货就较多,无论买新茶还是旧茶,都建议各位朋友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多翻阅一下相关的资讯,多上网查找相关茶品的特征和味感,多向朋友和茶商了解这款茶的历史,不要急于一步到位,例外旧茶一般都挺贵的,为了投资,一般都是买一件或者一桶,本人建议先买一饼,自己试试,也和水平较高的朋友试品,有条件的更加可以与其它茶商朋友试品,经过多方考证之后,最后再出手也不迟。

当然,提高普洱茶的认识,还需要深入学习,例如了解各座茶山的特点,了解制作工艺,了解历史底蕴,了解茶的海拔高度、了解茶的春夏秋冬,了解茶的东南西北,日后有机会一定向各位朋友详细讲解,大家共同交流茶友②群:171*****6。

盖碗冲泡普洱茶11道茶艺程序

盖碗冲泡普洱茶11道茶艺程序

   茶道讲究静雅,泡茶的每道程序也可以很美,像普洱茶一样,让人回味无穷。于是有了一门艺术叫做茶艺。今天介绍盖碗冲泡十一道茶艺程序。
需要提前准备的:

   普洱茶 5~8g ,山泉水 800ml,茶具 1套。详细程序:

   1、赏具:孔雀开屏

   通常选用长方形的小茶盘,上置盖碗和小茶杯,二者多用青花瓷,且花纹和大小配套,公道杯以大小相宜的紫砂壶为上。

   2、湿茶:温壶涤器

   用烧沸的水冲洗盖碗、小茶杯。

   3、置茶:普洱入宫

   用茶匙将茶置入盖碗,用茶量为5-8克。

   4、涤茶:游龙戏水

   用现沸的开水呈45度角冲入盖碗中,使盖碗中的普洱茶随高温的水流快速翻滚。

   5、淋壶:淋壶增温

   用涤茶之水淋洗公道杯。

   6、泡茶:翔龙行雨

   用现沸开水冲泡盖碗中的泡茶,用量约150毫升。冲泡时间分别为:第一泡10秒钟,第二泡15秒钟,第三泡后,依次冲泡20秒钟。

   7、出汤:出汤入壶

   将冲泡好的普洱茶汤倒入公道壶中,出汤前要刮去浮沫。

   8、沥汤:凤凰行礼

   把盖碗中的剩余茶汤,全部滤入公道杯中。

   9、分茶:普降甘霖

   将公道壶中的茶汤分入杯中,每杯倒七分满。

   10、敬茶:奉茶敬客

   将杯放在茶托中,举杯齐眉,奉给宾客。

   11、品饮:寻香探色

   品饮普洱茶,重在寻香探色,再啜味。

细辨普洱茶的色香味形

  进一步考察茶叶的质地,则须通过色泽、香气、味道、形态等来掌握,此时要用眼、鼻、手同时进行鉴别。

  1、生熟之辨:将采来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蒸压成型加以干燥,叫青饼。经过渥堆发酵制作出来的为熟茶。

  可从香气、汤色、叶底来辨生熟。生茶汤色是栗红色,而熟茶为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干仓的生茶叶底呈现栗色至深栗色,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鲜活感。熟茶的叶底多半是暗栗色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

  2、干仓湿仓之辨:干仓茶的条索结实,颜色鲜润,油面光泽,充分表现了茶叶的活力感。而湿仓的条索松脱,颜色暗淡,粗糙且茶叶表面留有绿霉或灰霉。干仓茶的汤色、叶底呈栗红色,而湿仓茶的汤色和叶底呈暗红色和黑色。

  3、香气之辨:普洱茶有荷香、兰香、樟香和清香四大类。尤其兰香和樟香必须是云南旧茶园乔木茶树与樟树混生才具有。至于矮化灌木的新茶园就只有荷香和清香了。

  4、味道之辨:上好的茶经冲泡甘甜爽净,越泡越甜。稍次的茶则有苦涩的味道,更次者则有酸水的味道。大多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的最极品。

  5、喉润之辨:好的普洱茶入口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资深的品茗高手,极重视喉润特色。有些陈年普洱在储存过程中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会有燥的感觉。把它装在较大的容器中回存一段时间,燥感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