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喝普洱茶,选生茶好,还是选熟茶好?

喝普洱茶,选生茶好,还是选熟茶好?

2019-03-18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普洱茶生茶,熟茶各有千秋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把老茶与新茶做一个时间上的定义:我们将存放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定义为老茶;当年新采摘制作的普洱茶定义为新茶。

 

  生茶

  好的新茶其实也非常好喝,例如:冰岛五寨,大小户赛,易武,景迈等等。尤其是头春茶,能让你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清香沁人心脾,那种鲜爽的感觉是老茶不能带给你的。另外,它的韵味别样,有一点小清新的感觉,用个不太贴切的流行词来形容就是小鲜肉。

 

  不能绝对的说,老茶一定比新茶好。老茶就像一个成熟的人,稳重,有内涵,有韵味。细细品来,令人回味无穷。新茶就如同潮气蓬勃的年轻人,有活力,阳光,能让人充满想象与希望。所以老茶有老茶的优点,新茶有新茶的长处。

 

  熟茶

  对于熟茶来说,和生茶稍有差别。大家都知道,熟茶是生茶经过人工渥堆发酵而来的,也就是人为缩短了茶叶发酵的时间。当茶叶发酵完成之后,它的汤色浑浊,并且带有一股浓浓的堆味,和仓味有些相似,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熟茶压饼之后必须经过中温烘烤才能干透,因此你喝才出堆后就压饼的熟茶,除了堆味之外还带有火味,比较燥。以昆明地区为例,熟茶在压饼出厂大约三年后,那个堆味及火味才会基本退去,汤色也才转亮。这时喝起来就比较适口,因此对于大多数熟茶来说肯定是老茶比新茶好。

 

  至于生茶熟茶那个更好就看自己喜欢喝那个,或者说那个喝起来感觉感觉更好。茶无好坏关键是自己喜欢喝就是好的。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固态发酵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本报讯(周玉忠)日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合作开展的普洱茶固态发酵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重要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论文中提到,研究应用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研究了普洱茶固态发酵中的微生物群和微生物酶,研究表明,曲霉属真菌,是普洱茶固态发酵中占主导地位的真菌,也是识别蛋白质的主体。微生物酶被证实参与植物细胞壁的降解,并且与茶叶软腐病有关。

该项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普洱茶固态发酵的理解,并为固态发酵机理特别是当前有关微生物群落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普洱茶黄片定义

普洱茶黄片定义

普洱茶“黄片”在众多的普洱茶爱好者甚至是发烧友中,真正弄清楚它的人没有多少。所谓“黄片”,说白了就是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而得名。其实是指在原来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筛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为“黄片”。

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就我有限的所知大部分黄片基本都是第三、四叶。只是因为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相反,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而且黄片并非某几座茶山专有,但凡茶区,茶农们采摘茶叶后,在杀青和筛拣时会将一部分看样不好的黄片捡出来,而在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黄片”了。

刘素说茶|论普洱茶仓之湿仓与干仓(9)

刘素说茶|论普洱茶仓之湿仓与干仓(9)

“湿仓”普洱茶做为利于长期保存的特殊茶品,保存它便需要一个仓库。早期沿海一带的广东、香港,台湾做为近代普洱茶兴盛的主要地区与市场。是储藏流通普洱茶的主要区域。“湿仓”主指沿海一带仓储普洱茶用的仓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内地正忙乱于红天红地的文革运动。在“毁掉一切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茶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去。香港已属难得的清凉福地,香港最早时期的普洱茶仓存于“地下室”,也就是“地下仓库”。不过,无论是地下仓库还是地上仓库,由于沿海一带空气潮濕的缘故。几乎所有的普洱老茶都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仓味”。即所谓的“湿仓茶”,指一种在仓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气味口感。这样的气味不伦生熟茶之分。气息都会附于茶叶之中。何为仓味呢?就是“仓库”的味道,相信人人都去过仓库。就是那一股子迎面而来有点剌鼻的“似霉非霉”的味觉气息。茶乃吸味的敏感之物,易将周围气息吸于自身。一般情况下,存茶有“进仓和出仓”之说。进仓,茶叶入库保存。在纬度低的沿海一帶,海洋型气候,湿度极大。这样的仓库无凝就是另一个“发醇车间”,这里已聚集了“众多微生物”。在高温高湿的“湿仓”环境中,茶叶滋味口感变化迅速,转化极快。“湿仓”存放的普洱生茶其口感特点表现为柔和、滑顺、茶汤漂亮。缺点是香气损失大,最难克服退却的是那一股“仓味”。所以还有“出仓退仓”之说,就是茶叶出仓库之后,自然摆放通风以消除“仓味”。短则一年,长则数年。

“干仓”,前面曾提到过,普洱茶乃“盛世之物”。只有待社会相对稳定富裕了才有它生存的空间。饱受磨難的国人解決温饱之后,口袋里终于有了一些闲钱。逐渐开始亨受闲事之怡,品味上也有了质的提升。终于愿意回望历史,在寻觅文化的路上感知先辈古人的品味与雅好。一时间,普洱茶仿佛从亘古的时空中报复似的急速回归与文化反弹。一时间,整个普洱茶领域炸开了锅,形成诸多“普洱茶江湖流派”。各类逼格派系林立,在普洱茶界有个特点,务必学会装逼,否則是混不下去的。顿时,“普洱江湖”一度风起云涌,波涛澎湃、大浪淘沙。“干仓”一词的出現,时间不超过十年。普洱茶的火爆与经济繁荣密不可分,与国人的口袋迅速膨胀极有关联。直至现在,红火的景象也不过十几个年头。刚从历史的边缘苏醒过来普洱茶。凭其自身味觉上的独特魅力,迅速刮起一股“普洱神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爱茶藏茶的人士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口感上也有了“新追求”,归于众口难调的需求。人们已开始不满带“仓味”的湿仓茶。追求所謂的“干仓”。干仓、主指云南以及北方气候干燥的地区存放的普洱茶。空气干燥,湿气弱是其气候地理特征。基于这样环境,仓储出來的普洱茶口感干净无异味,香气高扬四溢,茶汤沉滢清爽可口。缺点为转化太慢,滑顺度弱,茶度烈人。

刘素说茶|论普洱茶仓之湿仓与干仓(9)

“马背上的仓库”,清史上的普洱茶大多时间不是呆在仓库里,它们呆在路上的时间比仓库里要长的多。不论茶商还是朝廷官家并无藏储普洱茶的习惯,仅是为了备货。备茶的目的是困于那個时期运输的不便。普洱茶制作完成至驮上马背算起,经多轮马帮的驮运,在由船运车马等转辗,到达北京的时间在7-8个月。旅程达4000多公里。成千上万担的茶叶慢悠悠在路上走着,享受着时光的洗礼,一波接一波缓慢抵达。经过长途跋涉的新茶都快变成老茶了。茶叶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崎岖的荒野,高山深谷中渡过的。即所谓的“马背上发醇”,茶在自然气息中微妙变化终于成就大味。地理交通的不畅。一直延續到近代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才修通了公路。即“昆洛公路”昆明一打洛,边埵之地的少数民族,由于从未见过汽车,竟然抱来草料要“喂食汽车”。以至把车辆当做了“铁马”。这条800多公里的国道,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只能算“山寨公路”。以当时的路况,车辆从昆明出发到西双版纳竟然需要一個星期的时间。如今它如古道一般已被荒芜在群山众岭间。曾经的山还是那山,过往的路早已变迁。云南边地的山峦峡谷中,漫漫古道已经走向了尘的边缘。岁月的沉伦,终将空无任何的物事与光景。更何况一片茶叶呢。(《自然之韵:细说普洱生茶|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