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如何冲泡古树普洱之水篇

如何冲泡古树普洱之水篇

2019-03-18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今天简单谈谈泡古树茶的问题,一款古树茶的表现和冲泡有较大关系,泡茶涉及到很多方面:水,器皿,温度,投茶量,手法,出汤时间等等,下面分别谈谈。

 

  水

 

  从陆羽茶经开始,水对泡茶的影响始终是个很大的课题,据说当年苏东坡用A水B茶斗败了蔡襄的B水A茶,可见水质的重要。但是现在往往重视不够,这个问题说来比较复杂,误解也比较多,微信里只能大概开个头。

 

  什么样的水适合泡茶呢?总体来说软水好,这是因为硬水中的矿物质尤其是金属离子和化合物会破坏口感,而且会影响茶中内涵物质的浸出和溶解,这些都是有实验数据支持的。当年乾隆爷评天下水通过称轻重来评也是有道理的,他认为轻的水好,就是内涵物质低,最好的是玉泉山,当然雪水更纯净,但不容易恒得。

 

  那是不是纯净水泡茶最理想呢?并非如此。因为现在的纯净水经过加工处理,内在结构有所变化,而且偏酸性,如果经常饮用,对身体并不好,这也是实验数据的。很多人说纯净水不好是因为没有矿物质,没有微量元素,这也是不靠谱的,因为纯净水的矿物质含量太小,一杯水不如几个米粒儿,可以忽略不计,主要原因还是ph值和结构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有些比较软的矿泉水泡茶的效果比纯净水要好,这大概涉及到矿物质和茶内涵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因为不同地区的矿物质有所差异,这种情况也是可遇不可求,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历史名泉往往比周围的泉要软一些,这也说明了软质矿泉水的优势。茗寿堂的经验来看,也大抵如此,从口感来说,部分矿泉水好于纯净水,纯净水好于大多数矿泉水。

 

  现在还有一个大问题是矿泉水的水质无法保证,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的这个污染状况,另一方面现在的桶装矿泉水品质是不敢放心的。俺们普通消费者就面对两难选择,谁让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呢,这里只能提供一些折中的办法。

 

  在水的选择上,所谓的“矿物质水”第一个就被排除,因为矿物质水是人工纯净水加矿物质做出来的,保留了偏酸,结构变化等等所有纯净水的缺陷,同时加入的矿物质又破坏口感,还不如天然矿物质易被人体吸收。在纯净水和矿泉水的权衡中,可以说,矿泉水大部分泡茶效果不好,尤其是北方的矿泉水,硬度太高,不适宜泡茶,如果追求口感,饮用量又不大的话,纯净水是可以选择的。但纯净水根据技术又可以细分,这里就先不讨论了。如果有硬度较低的矿泉水,是可以选择的,而且不用担心纯净水的缺陷,但具体到泡茶上来说,还要具体看。

 

  说到古树,从口感的柔和来说,纯净水有明显优势,从甜度、回甘和花果类的香气来看,纯净水也有一定优势,但纯净水泡出来的茶,层次感和饱满度相对较差,韵味较为直白,偏薄。如果从茶的口感层次来说,软质矿泉水的表现更好;部分比较软的矿泉水对古树的香气也有更好的发挥;一般来说,好的矿泉水泡出茶活力也更好;因为普洱茶不强调鲜爽度,在这方面矿泉水的优势也不需要过多考虑。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矿泉水会提升茶的苦涩度,破坏口感,较纯净水略逊,尤其是硬度高的矿泉水,并不适宜泡茶。以上说的是生茶,就熟茶来说,一般也是硬度越低效果越好一些。

 

  或许有人会问自来水怎么样?全国水源的情况不太一样,不好一棒子打死,但绝大多数的自来水应该是不适合的,不信用电解器电解一次,相信你就会印象深刻了。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

  我们知道,普洱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周期,才能使品质趋向“成熟”。这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普洱茶膏也需要陈化的过程,与普洱茶不同的是,它不是“巨变”的过程,而是内部的成分组合产生“细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这样认为,普洱茶膏的陈化也属于“变的艺术”,只是这个“变”不似普洱茶那么“剧烈”,犹如“脱胎换骨”。一饼生茶在自然存放50年之后,其外观颜色与冲泡后的汤色口感都与50年前截然不同。普洱茶膏的“变”,则是在原有物料基础上逐渐拔高的过程。它最初的汤色也是红色,但是呈褐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越来越红亮、通透,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丰富。

  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作一个说明:我们这里探讨的普洱茶膏陈化机理只涉及现代普洱茶膏,即靠低温过程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而“大锅熬制”与“速溶茶粉”之类凡是高温过程生产的普洱茶膏,由于“酶”及茶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被破坏,缺乏陈化的基础,更没有陈化的“动能”。它们只有保质期的概念,不具备陈化的物质条件。虽然陈化与保质期同属于时间概念,但陈化是缓慢发酵所需时间的特殊表达,它不仅包含时间概念,还有陈化方法与品质提高的综合内容。而保质期表达的时间概念相对单纯,是纯粹的时间界限,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意味着保质概念的失效。

  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

  普洱茶膏的陈化,就其内部的化学变化而言十分复杂。它是分子的一次次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的过程。说得通俗点,是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转化的过程。普洱茶膏中的多种生物酶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力军”。

  以茶多糖为例。

  所有茶叶及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包括各种方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其最初的多糖成分一般都是粗多糖。粗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绝大部分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灰分和其他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粗多糖具备人体需求的部分营养源,但对儿童、老人而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粗多糖是禁忌的。

  茶多糖是由粗多糖纯化的精细多糖,优于粗多糖。其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它的营养成分较高,可谓老少皆宜,对糖尿病也有辅助治疗功能。

  普洱茶膏,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加工制成的最初,都具有粗多糖的组分。但不同的是: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后者则是没有生物活性的粗多糖。

  普洱茶膏的粗多糖向茶多糖(也称精茶多糖)转化,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制备过程必须是低温或常温的条件,保证粗多糖这种复合多糖的生物活性,这是粗多糖向茶多糖的转化基础。反之,如是高温的过程,像“大锅熬制”,会使茶膏内含的复合多糖失去生物活性。同时也失去转化的“动能”。我们常见“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黏性很大,含糖量较高。只要是在多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加大,茶膏的黏性也会加大。如果裸露在空气中,就会滋生细菌而生成绿毛菌与黄褐色霉斑。其原因是粗多糖在高温中已被“恒定”,没有转化基础。容易变质。

  二是陈化。低温过程制作的普洱茶膏在经过一段时间陈化后,一般最短为三个月(必须是厌氧环境),利用粗多糖的生物活性,加上生物酶一次次将其降解,自然纯化,才能纯化出茶多糖。没有陈化的过程或是陈化的基础,茶多糖是很难出现的。这与普洱茶的陈化如出一辙。因此,无论是一款陈化时间较长的普洱茶,还是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膏,我们都会在品饮中发现其特有的润滑,好的产品有入口即化的感觉,这个“滑”是果胶类物质“放大”的结果。

  同样,我们在品饮这类产品时,会感到一种醇厚,杂气味不重或者说没有杂气,是因为茶多糖本身就是影响茶品的滋味与香气物质之一。

  再以茶红素为例。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我们现在说的茶红素实质是茶红素的分子团,是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茶红素在红茶、黑茶及普洱茶中普遍存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茶叶中最宝贵的营养物质之一,未来可能对治疗癌症都会有突破性的医学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路径”: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即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包含普洱茶膏)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是笔者的一个观点。也是笔者和几个研究人员正在做的课题。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个:

  ①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橘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橘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竟一点点红亮起来,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②普洱茶膏的色素变化也证明这点。普洱茶膏最初的制成,其汤色也是偏暗,茶褐素的含量在色素检测中高达66.6%(蒙顿茶膏2006年委托“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报告数据)。但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短的在半年左右,其汤色的红亮度明显好于最初。同普洱茶一样,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的红亮度愈来愈高。也与普洱茶的陈化机理趋同,呈现品质整体向上的趋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与陈化——这一特有的后发酵有关。

  这个陈化机理再一次证明,低温萃取的方法是构建现代普洱茶膏品质的基础,而陈化的过程则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普洱茶耐泡的原因

普洱茶耐泡的原因

有的普洱茶在泡了十多泡以后汤色口感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的茶叶在泡了五六泡以后滋味就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看了下文你就知道。

普洱茶依外型来看可以分为好多种,有紧茶、散茶、沱茶、砖茶等,而这些茶一眼看上去都像没有茶梗一样。由于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不知道普洱茶茶梗的功效有多少,对茶叶的品质有多重要,而总是对茶梗不屑一顾。都说普洱茶耐泡,泡了十多泡之后汤色还是浓厚,殊不知普洱耐泡的原因都是因为茶梗的关系。

普洱茶的耐泡度,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的内含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普洱茶耐泡的原因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从八八青饼看干仓普洱

从八八青饼看干仓普洱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重要概念。是吸引投资和收藏的重要原因,同时还是很多人想破解的问题,尤其是茶友和收藏者对这一概念更加在意,更加敏感。而对于茶商和投资客来说这一问题恰恰不太为之关心,为何?因为茶商几乎都想把手中的茶立马全部卖掉,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收购,这样循环往复的在“流通”阶段中获得差价,获得利益。但是投资客的方式与茶商的操作方式有些不大一样,茶价涨了就立马转手,茶价没在涨,或者说没涨到他们预期的价位时,他们可能继续存放,积压。这就是导致普洱茶炒作,行业朝不良方向发展的一个集中表现。以上两者共同的地方则在于他们还是会借用这一概念(越陈越香)来卖茶。

在2004年之前,人们对“越陈越香”概念是很模糊的,大家还在干、湿仓,港仓之间寻找“陈香”味。当然,那个时候湿仓茶并不是像现在说的那样能喝出水霉味来。所以能和干仓,港仓茶相提并论。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的不断发展,在不停的比对,不断专研下,人们找到了干仓存放所出的“陈香”,这种香不仅在熟茶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在生茶上得到了印证。其实其它仓储存放出来的茶品同样会出“陈香”,只不过不人们感觉干仓存放出来的“陈香”更自然、更健康,大众更为接受。所以成为了日后的主流。反之湿仓茶带来的是杂味,霉味,与人们品饮习惯和健康理念背道而驰。尽管仓储观念在改变,但不能完全否认湿仓茶存在的历史价值,至少现在在收藏方面很多经验和理论来源于湿仓。

若非要拿一款茶来对干仓和干仓普洱茶进行梳理的话,八八青饼则功不可没。

八八青饼是1989年生产出来的,至1993年期间储藏并开始流通到市场上。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市场存现的八八青已经非常的稀有。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八八青饼从最初的原料和制作上,在当时众多生茶茶品中并不是最好的茶。但八八青却是最早有批量的干仓存放的茶,比它更早的干仓茶没有量保证,没有良好的仓储意识。因此这茶品就没有被系统的划分出来,而八八青饼正好完善了此前在仓储上的量化和系统化管理,因此被划分了出来。这为后来人们研究仓储提供了实物例证。也为后来纯干仓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

这一研究持续到2004年以后有了初步的成果,才有了纯干仓的概念。这里的纯干仓不是指绝对的干燥,而是没有经过任何湿仓,完全是干仓存放的意思。可以说,成就八八青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仓。

文/水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