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是什么决定了普洱茶的转化结果?

是什么决定了普洱茶的转化结果?

2019-03-18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存放好的普洱茶,能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那么“存放好”的条件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决定了普洱茶的转化结果?

 

  物质基础

 

  普洱茶转化的物质基础是依靠云南大叶种自身丰富的物质含量。普洱生茶出厂时的含水量在10%左右,这是保证工艺正确的生普正常转化的内在条件。

  内因

 

  当环境的相对湿度处于50-70%之间时,原料紧压状态下的普洱生茶,含水量能够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保持不进不出。在湿度过低的北方,长时间的干燥环境,会使普洱茶失水,含水量的下降,不仅减慢了陈化速度,同时也会在失水的过程中,带走一些物质。在湿度过高的南方,环境中的水气会被普洱茶吸收,含水量升高给细菌及霉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带入杂味。

  所以,保持好这个含水量,简称“保湿”,是普洱茶存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目标。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存储的手段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力以赴。

 

  外因

 

  辅助普洱生茶陈化的主要外界因素有两个,氧气和温度。

 

  普洱生茶的转化是一个氧化过程,氧气在此起到的是加快转化的作用。因此空气的微循环可以帮助提高转化的速度,但过量的通风会使普洱茶脱水,劣化。以往所说的存储环境“通风”,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被大量事实否定,这一点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温度的高低,同样能够影响普洱茶转化,高温的夏季,转化速度快,低温的冬季转化速度慢。

 

  综上所述,一个内因含水量,两个外因氧气和温度,是影响普洱生茶转化的主要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遵从普洱茶转化的条件,不同地区的仓储都会形成各具地方气候特色的茶品。观察和体会这个过程,也正是普洱茶品饮收藏过程中的乐趣之一。

有用+10
分享

了解四个阶段的普洱熟茶,教你喝懂熟茶味

  年份与好坏,一般来讲,是标志一款普洱熟茶是否物有所值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如果在这两个指标上判断失误,那就有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品鉴普洱茶,可以依靠下列五种器官和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躯干以及大脑。

 

  眼睛:用来观察干茶、汤色和叶底。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尤其是普洱茶。汤色这项指标即使在相当成熟的乌龙茶评审中也只是作为参考分而不作为正式评审打分。

 

  鼻子:用来闻取茶的香气,很重要。

 

  嘴巴:用来品尝茶的滋味,很重要。

 

  躯干:用来感受茶气。

 

  大脑:用来综合分析前面四种器官部位采集、传递来的信息,作出判断。

 

  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

 

  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

 

  普洱茶是存在在多维空间(原料、工艺、时间、温度、湿度、微生物种群……)中的物体,而我们试图以一条最简洁的直线来描绘它,那得到的只能是大致接近的结果。

 

  这是一条以时间为刻度的直线,起点就是现在,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世的熟茶依时间先后排列在这条直线上。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手上拿着的茶找到在直线上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排列在这条直线上的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3-5年这个阶段的茶因为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应该说,这个阶段的熟茶对一个茶厂来讲确实也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不像生茶那么相对“简单”。

 

  “香甜醇厚滑”五项指标中,“醇”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是因为好念好记才放在了后面。大多数人接触普洱茶从熟茶开始,接受普洱者大多因为其“醇”,所以一款熟茶是不是“醇”(也即纯净,杂味少甚至没有)非常关键。云烟的“醇”靠的是烟页原料的存放,普洱茶的“醇”也靠渥堆起堆后的存放散堆。

 

  “甜”应该跟原料有关。

 

  “香”“厚”“滑”似乎是一体的。所谓“厚”往往被理解为像一种喝了薄薄的粥(或者藕粉)的粘稠感觉,我觉得也可以认为是茶所浸出的内含物质较丰富的原因。“厚”一般是“滑”的基础,同样也是造成“香”的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渥堆完成后散堆1-2年再压制成型的茶似乎也能达到3-5年的口感效果。这个阶段的熟茶中,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应该是勐海系熟茶,即渥堆车间安排在勐海县境内、利用勐海县特有的气候条件及适宜的微生物菌群再加上当年勐海茶厂的工艺和生产经验所完成的熟茶初加工。勐海系熟茶以重发酵见长,即发酵度达到七成以上,并经相当时间(一般半年以上)散堆后形成所特有的“焦糖香”“蔗糖香”“枣香”的依次排列,愉悦感很强,引人入胜。只是这样的好茶并不多见。这个阶段的下关销法沱的特点是口感带酸,原料的区域特征明显。昆明茶厂从06年开始恢复7581砖的生产,口感比较中庸、平稳,优缺点都不明显。

 

  第二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8~10年大概从第五年开始,勐海系熟茶的“焦糖香”逐渐消退,替之以微弱的“熟米香”,也有人称为“糯香”。下关销法沱的酸口也逐渐减弱,如果是南方存储的话酸口会减得更快些。到8—10年的时候,“熟米香”占主导地位,熟茶的厚滑度与年份感会比较明显(茶不好,厚滑度出不来也能体现出来)。当初做茶时快速高温烘干的痕迹基本消退,喝上去不再觉得口腔发干了。

 

  第三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15~20年存期在10年以上的熟茶,我们一般把它区分为南方仓储(广东、港台)和云南仓储两种情况了。云南仓储出来的茶,一直到94年生产的茶都还没有一点参香、药香,而“熟米香”愈发加重,口感醇厚,比较迷人!同期南方仓储的熟茶,不管是勐海系、下关系还是昆明系,在这个阶段一般都出现了参香和微弱的药香,但是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协调一致性)还有距离,放出好效果来、有愉悦感的茶不多,容易被人垢病,我称之为“尴尬的第三阶段熟茶”。

 

  第四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20年以上,以73厚砖为代表,放仓退仓到位,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皆好,药香显,化感十足,愉悦感很强。这个阶段的茶少而价高、可遇而不可求了。

如何品鉴一款普洱茶?

如何品鉴一款普洱茶?

当我们拿到一款自己喜爱的普洱茶时,品鉴是少不了的,从干茶到滋味、香气、口感、叶底,只有细细体会,方能感受茶之真味。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品鉴和审评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审评是高度专业的评茶工作,目的在于发现成品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指工艺方面的缺陷,以便往后制茶工艺的改进和优化,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品鉴相对审评就显得业余了,要求没那么高,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多喝茶,时间长了,自然也就学会怎么品鉴一款茶了。

品鉴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干茶品鉴和内质品鉴,普洱又分为生、熟茶,二者品鉴的思路相同,但是表达方式却大相庭径,下面笔者将分为2个部分,分别对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的品鉴方式进行详细解说。

一、干茶品鉴

干茶品鉴需根据普洱茶具体形状而定,普洱茶的形状一般分为饼茶、砖茶、沱茶、散茶,每种形状的品鉴方式也有所差别。大致顺序为:看外形、看茶面、闻干香。

外形:饼茶一般看饼形是否端正,砖茶看棱角是否整齐,有纹理的还应注意是否清晰,散茶主要看条索的长短、粗细;

茶面:看茶面是否均匀整齐,颜色、光泽、条索如何,显毫与否;

闻干香:轻嗅干茶,先辨别是否有其他杂味,再判断干茶属于什么香气;

常用词汇:饼形端正、棱角分明、纹理清晰;匀整、条索肥硕(或者肥壮)、显毫;生茶:墨绿、青褐;熟茶:棕黄、黄褐;干香纯净、无杂味、清香。

二、内质品鉴

内质品鉴即开汤,通过开汤才能真正认识一款茶,是品鉴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大致过程如下:

(1)备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盖碗或者紫砂壶、建水紫陶壶冲泡、公道杯、品茗杯茶滤、随手泡各1个、电子秤以及茶道六君子等。

(2)备茶:根据所选用的盖碗或者壶的容量、以及个人口味喜好撬取适当的茶样。

(3)冲泡:

【温杯】用热水把盖碗或者壶、公道杯、品茗杯润洗一遍,起到清洁和提高杯温的作用,保证茶汤香气和口感。

【洗茶】把准备好的茶样投入盖碗或者壶中,注入热水,即入即出,视具体情况洗茶1-2遍,一般而言老茶洗2次,其余情况洗1次均可。

【冲泡】:根据茶样的具体情况(主要指原料老嫩、新茶和陈茶)把握好水温、时间和注水方式,并记录每一泡的汤色、滋味、香气、口感,以及变化。

水温:原料嫩度高的茶水温不宜过高,比如说春茶,水温保持在90-95℃为宜,反之则适当提高温度,老茶用沸水冲泡。

注水方式:

螺旋形注水:会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环圈注水: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杯面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需要注意的是,注水时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份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

单边定点注水:指的是注水点固定在一个地方,这能让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开始时溶合度较差。

正中定点注水:适合香气比较高的茶。这种注水方式,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分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的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这样令茶和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最小,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

生茶常用的品鉴词汇:

汤色:金黄、橙黄、浅黄、明亮、透亮、清澈、饱满;

香气:纯正、花香、果香、蜜香、谷香、木香、梅子香、菌香、陈香、日晒味、樟香、毫香;

滋味:甜醇、清甜、醇厚;

口感:温润、水路细腻、柔和、清冽、软绵(熟茶同);

喉韵:温润、清凉、舒适(熟茶同);

熟茶常用的品鉴词汇:

汤色:橙红、栗红、琥珀色、红艳、明亮、饱满、油润;

香气:枣香、陈香、桂圆香、药香、干果香、稻香、焦糖香、蜜香、甜香;

滋味:甜纯、甜糯、甜滑。(特此声明:本文系独家原创,

普洱茶香气审评词汇的问题

品一杯茶,往往都是从闻香开始,赞美一杯茶也是先说这茶香。日本的茶叶专家山西贞博士就将茶叶香气比作“茶叶品质的命根子”。

描述一类香气,首先要尽量以接近生活的方式让别人能够想象出一个轮廓来,然后当看到描述的人们接触到相关香气的时候便能够说:“哦,就是这个!”

普洱茶近十年来在茶叶市场上持续高温,积累了很多的固定参与人群,在长期的市场往来交流下,逐渐出现了一些颇具普洱茶特色的审评词汇,比如“勐海味”、“勐库香”、“古树气”,甚至“云抗十号的香气”之类的词汇也层出不穷。

在茶叶的香气审评中,的确有“地域香”、“品种香”、“季节香”之说,但“勐库香”、“紫鹃香”、“秋香”所描述的香气并不直观,因此多半是在业内使用。对于新接触普洱茶的人,怎么可能让其想象出“勐库”的香气来呢?更不用提加上几个“树龄香”、“气候香”、“工艺香”了。

这种词汇在普洱茶流通过程中非但不能对普洱茶品质有所描述,反而使人一头雾水,徒增普洱茶的“神秘感”,对于今日越来越讲求公开化透明化的商品市场趋势来说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往大里说甚至对于普洱茶产业的进步形成了一种的阻碍。

现行国标《GB/T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与普洱茶相关的版块“黑茶、紧压茶术语”中,关于香气的用词极为单薄,特摘全段如下:

6.4香气

6.4.1

陈香staleflavour

香气陈纯,无霉气。

6.4.2

菌花香arohidflavour

金花香arohidflavour

茯砖发花正常茂盛所发出的特殊香气。

6.4.3

青粗气grass andharsh odour

粗老叶的气息与青叶气息,为粗老晒青毛茶杀青不足所致。

6.4.4

毛火气firedodour

晒青毛茶中带有类似烘炒青绿茶的烘炒香。

6.4.5

酸气sour odour

普洱茶渥堆不足或水分过多、摊凉不好而出现的不正常气味。

就普洱茶来说,还要除掉其中专门用来描述茯砖的菌花香,那么可用的术语竟然仅仅剩下四个,连上描述竟不足百字。仅用四个术语来描述普洱茶的香气,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足琳琅满目的普洱茶产品的。各种用于描述普洱茶香气的词汇就在这种饥渴中诞生,而这些词汇的古怪也显得有些饥不择食的味道。

因此,对普洱茶香气的类型做一个梳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