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如何区分普洱茶用料的等级高低?

如何区分普洱茶用料的等级高低?

2019-03-18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在普洱茶的范畴里,粗枝大叶并不代表品质低下。

 

  普洱散茶的级别一般遵照嫩度划分为特级及一到十级,特级最嫩,能够看到细小的芽头,带有金色的毫毛;十级最粗老,大叶带有梗。级别高的嫩青是不必来压制型茶的,一般一级到五级会做成散茶发售,六级到九级压饼,九级以下做砖茶。

  从形状上看起来,高等别的散茶形状雅观,从内质上来说嫩散茶的内含物也更丰富,茶叶专家给出的评语是茶汤“醇厚”,而级别靠后的散茶的评语则是“醇和”,因而级别高的散茶价钱也高。然而级别越高,茶汤轻易带苦味,作风上靠近温婉细腻;级别低的散茶或以此压成的型茶,茶汤作风较为粗犷、明朗。而且低级别的茶中带有茶梗,茶梗里含有很多香气物质,适量的茶梗能使茶品具备更丰富的味道。

  嫩度高的散茶和级别低的粗叶散茶或型茶,有两种不同的作风走向,详细哪个更好,当然要看茶友个人的爱好。至于生茶,原理和熟茶基础一致,带有适量的梗,能够在后期陈化中改变出更丰富的香气和较理想的口感。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为什么会有苦涩味?

  普洱茶之苦,主要来源于茶叶的本身和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出现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有多酚类、脂型儿茶素、儿茶素、咖啡碱、茶皂素、儿茶素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所含的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茶汤时会溶解于水中,约有85%,云南大叶种茶叶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普洱茶的苦涩味相对较重,不过经过一些年的自然陈化,苦涩会慢慢转化为甘甜。

 

  好的生普洱茶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这种“苦”、“涩”味进入口腔后,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常常被称为茶的“收敛性”。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觉,又迅速消退,转成甜味;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则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会退去。

 

  对于普洱茶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能力情况,而泡出适当苦味程度茶汤。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中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而化甘,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

 

  以上就是对普洱茶的滋味苦涩这问题的解析,其实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

野生型茶树普洱茶

  茶树的生存状态从无人为干预(采摘、改变周围生态)属野生型,干预过的属栽培型,野生的茶树后经人为干预或栽培的茶树又多年无人管属过渡型。

  所称“台地茶、荒野茶、放养茶、山地茶、平地茶等等”都应包含在过渡型、栽培型茶树中。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到4000万年”,早巳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虚的12个种6个变种,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曾一度认为是野生的茶树难掩其本来面目,而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同茶树的野生型相对的是茶树的栽培型,如果说野生型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栽培型则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人工选择指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创造生物新类型的过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那些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或性状,并使这些有益变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且由于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比自然选择的效率高得多。人工选择的参与,野生植物的栽培驯化,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选育,使得当今世界栽培作物品种纷繁、丰富多彩。根据栽培植物起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古老的栽培型植物、二是较早出现的、三是近百年来人工选育的”。茶树是属于古老的栽培植物。人类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距今一万多年,茶树的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等阶段。有据可查的西汉王褒《僮约》是茶叶作为商品的见证。由野生茶树的采集到人工栽培,由个体的自给自足到形成商品,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年代。但栽培型茶树到底自何时起,茶树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本身是一个渐变过程,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即便有,亦无据可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既然栽培茶树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进化而来,这进化包含茶树由低极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过渡类型是顺理成章的。起源于4000万年前的茶树原始野生种。经历造山运动的升降沉浮,第四纪冰川的侵袭驱赶,寒来暑往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始类群的含义有一部分是时间问题,即出现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这个类群离开它的祖先有多远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时间角度),同属野生型的茶树,应该划分出早期出现的原始的野生型和后期产生的进化的野生型,尽管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且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最初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野生采集开始,这种从古到今的采集并非人工选择,虽然它对栽培作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将野生植物置于一定栽培环境条件下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可以说明,栽培型茶树至少应有数千年的历史,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栽培品种的诞生需时更短,栽培型仍在高速进化,栽培型包括原始的栽培型和进化的栽培型不容置疑。显然,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从进化角度看,它应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 

为何普洱生茶不能以散茶的方式保存

  为何普洱生茶不能以散茶的方式保存,还得从普洱茶的制作中来寻找答案。普洱茶的初制过程是将鲜叶加工成毛茶的过程,精制厂家的毛茶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自己的初制厂,二是私人自建的初制所,三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茶农小锅初制,如果初制加工在阴雨天进行,杀青叶的干燥就成了问题。初制所和初制厂可以利用烘干机和萎凋槽使杀青叶干燥,但在农户家中由于条件限制,杀青叶在被摊平后散放于文火上慢慢烘干,此时如室内通风不良或空气不洁,茶叶就会有烟味和异味。

  烘干或晒干后的茶叶如不能及时售出,长期存放,茶叶表面与空气过多接触,茶叶自身的氧化就会加快,内含物质间的链式转化一旦被切断,香气就会在空气中挥发,空气中的浊物随水分进入茶体,导致品质产生异化。所以,以"后发酵"为特点的普洱茶,只有以紧结的方式聚集才有利于物质之间的换转,形成新的化合物。"冷藏香"是一个过程,它的化学原理是茶体利用内外生物酶的参与和帮助,通过缓慢的、链式的物质转换,造就陈香。普洱茶的生茶不能以散茶的方式存放,理由如下:

  1、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型茶中的有害菌繁殖缓慢,死亡率高,代谢物少。

  2、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个缓慢、渐进的传递式氧化过程,它主要依靠外在生物酶促进其内

  3、空气接触面过大,氧化加快,香味物质因分子结构较小而很容易在空气中散失。

  4、型茶比散茶多一道给水的工序,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5、由于空气中氧的浓度过高,内含物质尚未转化,即在空气中挥发。

  6、茶体过于紧结(铁饼)会影响氧化进程。

  7、人工石模饼的紧结度更容易造就优质普洱茶。

  8、过快的氧化速度,散失了不同氧化阶段的口感。

  9、生茶只有以紧结的方式聚集才有利于物质之间的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含物质产生变化,茶叶一旦被空气隔离(如果茶叶以散茶的方式存放),氧化就变成了单一的自身的酶促氧化,这种孤立的氧化结果是有益内含物的散失,茶叶过早碳化。

  此外,相对紧结的型茶在开水冲泡时会有无数气泡冒出,这是碳酸物质在迅速氧化的反应,有小泡冒出,内含物质在空气中的损失较少,传递式氧化充分,口感也会有良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