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紧压成饼不仅仅是美观

普洱茶紧压成饼不仅仅是美观

2019-03-19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为什么普洱茶要紧压而不散存?这或许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但却是最基本的问题。大家知道普洱茶为什么要压制成茶饼么?如果你是老茶客,那一定是知道这个原理的,如果你是新茶友,一定也对于这个问题基于表面的一个理解。很多的茶友,觉得把普洱茶饼做的紧压状是为了方便存储,或是就觉得紧压更好。

 

  普通紧压茶分为饼茶、沱茶、方茶、砖茶等几种。当前很多人都感觉饼茶比较好,这也是个误区。依照以前的说法,一二级作散茶,三四级作沱茶,七八级作饼茶,九十级作砖茶,然则目前的普洱茶,其外形与其质量早就无关了,砖、饼、沱、散茶等都有原料凹凸之分。

 

  其实一开始普洱茶的紧压,只是为了在那一段时期中,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普洱茶多为饼状压制的方式储藏以及运输,历史上一饼357克,七饼为一挑,方便计算以及骡马驮运。云南的茶叶在古代大多通过茶马古道将之运送到西藏等地方,长途跋涉,为了运送方便同时能多运送茶叶,所以就有了砖、饼、沱等形状。还有这样加工出来的茶在香味口感营养方面会好一些。

 

  散茶占地方,另外是一些生茶的原有香气容易散掉,紧压茶可以香气保持的时间长一些。就普洱茶追求“越陈越香”的特点来看,收藏普洱散茶较有利于品质的陈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较为理想的效果。

 

  【从普洱茶的后期存放转化角度】

 

  普洱茶在后期的存放中,茶叶会自动氧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微生物作用的转化,这些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线。

 

  第一,普洱茶紧压成饼,水分的吸收与蒸发对于紧压的普洱茶影响度不大,因此,微生物跟香气都能更好的保存下来。

 

  第二,普洱茶紧压成饼,那样空气中的温度对紧压茶的内部影响不大,茶叶中的微生物能更好的存活下来。

 

  第三,氧气和光线与普洱紧压茶的接触面积相对缩小了很多,多酚类,酮类与叶绿素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茶质就能更好的保存。

 

  当然,普洱茶后期的转化,基础还得靠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茶叶原料本身品质有保障的前提下,再辅以优良的工艺,紧压成饼,才能转化出优质的普洱陈茶。

 

  【从普洱茶的收藏角度】

 

  如果考虑到喝普洱茶是“品味历史”的精神享受、考虑到普洱茶以茶品年代久远为珍贵、考虑到普洱紧压茶有别于其它茶叶形制带来的鉴赏愉悦以及收藏爱好者储藏空间的局限等。有专家认为,家庭收藏普洱藏,则应以收藏压制以后的普洱紧压茶为好。

 

  首先,收藏普洱茶的目的在于获得良好品质、实现价值增值。同一时间生产的普洱茶,不论生茶或熟茶,经高温蒸压、烘焙过的紧压茶,除比散茶卫生外,其滋味远比散茶来得醇厚、甘爽,一些低沸点青涩味物质,也随高温蒸、烘、焙而挥发减少。奠定了紧压茶收藏时品质的初始基础优于散茶。

 

  其次,紧压茶经蒸压以后,茶体较散茶紧实,尽管它的透气性能不如散茶好,但占据的存茶空间小、有利于较小空间的大量储藏,降低藏茶成本。而且紧压茶茶体内部的温、湿度比较稳定、陈化均勻持久、耐储藏。

 

  第三,紧压茶因有一定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品饮时,比有“草茶”之称的散茶多了把玩、鉴赏的快乐。何况普洱紧压茶多为“方”、“圆”两种形制(沱茶亦圆、茶柱亦圆),它巧妙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圆”的饼茶是宇宙孕育世界的“天”的象形,“方”的砖茶是承载万物的“地”的象形。爱茶人在这“天”与“地”的交融、庇佑下,悠悠然不亦悦乎?

有用+10
分享

普洱印级茶31:88年7542薄纸

普洱印级茶31:88年7542薄纸

  俗称88青,是88-89年间的400件7542茶饼,后辗转到香港。88青饼是继73雪印之后,又一批有点传奇性的青饼,毕竟只有400件,加上湿仓及消耗,能找到干净的已经很难得,被称为香港“未入仓”7542七子饼的代表之一。时至今日,这款茶的烟熏味已经淡化不少,汤色明显转栗,而微微的酸味,正是变化的征兆,茶汤也顺口。此茶市面上流通很少,茶品来源清楚可查。

云南对普洱茶的记忆

  茶叶是绿色黄金,从唐代开始,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便依靠茶叶来谋取生计,摘山之利,延续至今。雍正年间在云南当过布政使的陈宏谋(公元1696年至公元1771年)在《种杂粮广树植状》里说,“滇省地方,跬步皆山,沃壤原少”,这些都不利于搞农业。还有一个原因,这里的人不会使用粪土,栽植杂粮也成问题。云南许多地方,连耕地的牛都没有,畜力用不上,肥料自然也成问题。云南山区,本来草木繁茂,但因为矿业需要大量木材,过度砍伐后,四处已是举目童山了。

 

  但有茶山的地方,情况会好些。陈宏谋《再禁办官茶弊檄》一文称:“普思诸山,当兵燹之后,地方疲惫。苗倮得归业,惊鸿甫集,十室九空。深山穷谷,别无出息,所产茶树,实苗倮养命之源。身任地方,急宜视为一方生计所资,加以抚绥,设法保护。”

 

  普洱府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立的,普洱茶这一名称就因为普洱府的设立而被确定。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时任云贵总督的尹继善率先颁布了云南地方茶法,允许茶商入山制茶购茶,以7斤为1筒,不论精细粗老,每担(100老斤,120市斤)为1引,当年颁发3000茶引。按引征税,每引征银3钱3分。

 

  今天,我们在勐海的许多乡村集市,都会遇到傣族妇女在卖东西。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活,学会傣语是一件必需的事情,因为许多地方的生意都是傣族在主导。

 

  从历史来看,傣族的积极参与,让傣语成为勐海区域不二的“官话”,傣语中“茶”的读音la,也通过贸易与交往,被永久地留在了其他兄弟民族语言中。方国瑜说:“彝语撒尼方言、武定方言也称茶为l,纳西语称为le,拉祜语称为l,皆同傣语。”由此他认为,其他民族最早饮用的茶,是傣族供应的,西南各族人民仰赖西双版纳茶叶的历史已很久了。

 

  这些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艾敏霞写《茶叶之路》的时候,也把傣族列为世界上最先饮用茶水的民族。

 

  有关当地人“赖茶而活”的生存状况,雍正到光绪年间的文献里时有记载。到了民国年间,西南地区的茶叶也不能自外于西方的冲击,情况显得更让人揪心,民族问题变成了国际问题。茶确实有着凝聚民族认同的功能。“普洱茶的作用,已不仅是一种名茶和单纯的商品了。”方国瑜说。英国入侵西藏前后,都企图用印茶取代普洱茶在西藏的位置,但效果不佳,藏民拒绝饮用印度茶。林超民说他们“非佛(海)茶不饮”。

 

  方国瑜写《普洱茶》的时间是1930年,他从产地和命名,在历史、语言和经济三个方面对普洱茶作了界定。他的弟子林超民说,这是第一篇系统论述普洱茶的文章。其后林超民在方国瑜研究的基础上,于1980年代发表了《普洱茶史话》,在许多细节上丰富了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大热之后,林超民又写了《普洱茶散论》,把1980年代之后的普洱茶发展史作了梳理,澄清了许多关于茶的误会。

学堂|第3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

学堂|第3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

上一课堂,南茗佳人和大家分享了普洱茶香气类型,请查阅《学堂|第二堂课:普洱茶的香气类型有哪些?》一文,这一课堂南茗佳人和大家分享普洱茶的水路。

普洱茶汤的水路并没有官方定义,其只是流通于民间的品饮通俗用语。后逐渐被引用在茶汤品评中。具体指的是:在茶汤入口后,咽下过程中,喉咙和口腔与茶汤接触后,这两感官对茶汤的整体感受是细腻还是粗糙。宛如丝绸般的为细腻,宛如麻布般的为粗糙。

辨别茶汤的水路需用灵敏的口腔、喉咙感官和一颗静心去仔细感受。

选南茗佳人2017年《无锋》古树春茶和南茗佳人2017年《悦泉》古树春茶,两款独特茶品作示例。

学堂|第3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

一、《无锋》水路辨别

茶汤入品茗杯,先小啜一口,使口腔熟悉《无锋》茶味。

熟悉后,再饮一大口,慢慢咽下,让茶汤充分与口腔和喉咙接触。

这时候,集中精神体会茶汤在这两个地方流过后是软如丝绸般的细腻,还是有些如麻布般的粗糙感。

静心感受发现,《无锋》的茶汤在流过口腔和喉咙后是十分细腻的,宛如绸缎般软滑而下至腹中。

隔半个小时,我们再来辨别《悦泉》古树春茶的茶汤水路。

学堂|第3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

二、《悦泉》水路辨别

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小啜一口,熟悉《悦泉》茶味。

接着饮一大口茶汤,慢慢咽下,调动口腔和喉咙的感官去感受,茶汤流过后的感觉。

学堂|第3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

此时会发现茶汤的水路有些质感,但又没有像麻布那样的粗糙,是介于丝绸和麻布之间的另一种感觉,清劲中带着些许力道。

两款茶的水路各有特点,是因为制作这两款茶的鲜叶原料来自不同的地域。茶树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茶叶内的物质如多酚类、氨基酸类、糖类等的含量存在较大区别。从根本上造成了制成的茶品,水路一个是细腻,一个是有些质感。

总结:普洱茶汤水路的粗与细,需结合具体茶品调动口腔和喉咙两大感官静心辨别。静心去品,茶汤水路细腻的茶品,饮来温润如玉;茶汤水路粗带有质感的茶品,饮来清劲有力。

学堂|第3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