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消费者问:关于普洱茶了解——生茶放久了就变成熟茶了吗?

消费者问:关于普洱茶了解——生茶放久了就变成熟茶了吗?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生茶放久了会变成"陈茶"、"老茶",永远都不会变成熟茶。

 

  目前普洱茶界关于"生茶""熟茶"的定义十分详细,二者的制作工艺各有差别,成品茶在汤色、口感和叶底上差别明显,在后期储放中,茶品的转化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生茶不会因为存放久了就变成熟茶。

 

  即使生茶在后期储放过程中经过人为入仓--一种类似熟茶发酵制作手法,但制作出的茶品仍旧和熟茶有明显不同。

 

  究其根本差别,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制成,这种发酵属于人工发酵;而生茶在储放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后发酵,是自然发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生茶放久了虽然会转化,变成陈茶或老茶,其汤色、品质趋近于熟茶,但是永远不会变成熟茶。

 


有用+10
分享

关于收藏普洱茶的一些要点和问答

  收藏普洱茶态度要端正,如果你报着一份想靠普洱茶发财,想一夜暴富的心态的话是不行的,这样的心态背后的逻辑是想不劳而获,想天上能掉馅饼,可是我们都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掉下来的都是陷阱。

 

  茶叶保存的年份只是茶叶好坏的一个因素,而且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挑茶还是要茶叶本身好的,而不是挑年份。很多人都迷信年份,但是年份其实不是重点。

 

  普洱茶的好坏有几个要素,原料,工艺,储存。

 

  其中原料好是基础,只有好的茶叶才有长期保存的价值,如果茶叶本身就不好的话,保存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好的。

 

  工艺也很重要,普洱生茶的工艺不是很复杂,但是每一部都很讲究的。

 

  1、揉捻的程度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轻了味道出不来,重了茶叶就被破坏了。

 

  2、杀青的程程度也是一样,现在杀青追求的是在不破坏茶叶的前提下尽量合理杀青,要当年的饮用能喝出好来,还要照顾到长期的保存。杀青的轻一点的话当年的茶叶就不好喝,但是存放2年会更好所以当年可能卖不出去,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来存茶。杀青的重一点的当年就好喝,但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就杀青超过了,失去了存放价值。

 

  存储也很重要,好的茶要合理的保存,可以让茶叶的价值倍增。我调查过,一般的普洱茶,十年时间价格可以翻一倍,如果是名山古树茶涨的还更快。

 

  茶人就是把保存普洱茶当作是自己工作的重点的,找好茶,然后保存,只要有好茶都是不愁卖的。

 

  普洱茶存放的要点:

 

  其实普洱茶是比较耐存储的,但是要注意通风和干燥,远离,厨房,厕所,等有异味的地方。

 

  干仓存放的普洱茶更好,干仓就是空气湿度不大的环境,这样的转化是自然转化。

 

  普洱茶不要放在冰箱里,不但转化的慢还容易变质。

 

  储存茶叶,每隔几个月就拿出来翻一翻,看看里边是不是潮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生茶放多久也不会变成熟茶,只会变成老生茶。

 

  生茶比熟茶,更有存放价值。

 

  熟茶也是可以存放的,刚做出来的熟茶并不是最好喝的,存放几年之后,味道才会更好。

 

  普洱茶放几年才好喝?

 

  生茶放5年以上好喝,5年以上的普洱生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转化,比新的生茶更有醇厚感和高级感。

 

  熟茶要放一年以上,新压成饼的熟茶都是要放一放的,因为刚做好的茶味道并不稳定,需要一段时间的存放味道才更好喝,存放一年以上,茶叶的火气会降低味道会更好。

  如何分辩茶叶存放了几年?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寻找8年左右的普洱茶,天天喝,经过那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的味觉有明显的提升,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来一个茶叶的年份。后来一段时间不锻炼,这种感觉就减少了。

 

  普洱生茶分辨保存的年份:

 

  1~3年,味道偏清香,茶汤黄绿

 

  4-5年,汤色淡黄,茶汤开始变柔和了,但依旧有新茶的那种清涩感觉。

 

  5-10年:茶汤除了柔和,更多了一份醇厚感。

 

  10~15年:茶汤粘稠度增加,喝完之后有温暖的感觉,汤色开始出现黄色,红色。

 

  15年以上:汤色红亮,涩感消失,看起来就像是熟茶一样的,但喝起来还是生茶的感觉。

  普洱熟茶分辨保存的年份:

 

  1~3年:品饮的时候可以感觉到熟茶发酵的新茶感,堆味有的重,有的轻,以堆味轻的为好。

 

  4-5年:没有了堆味,茶汤的透亮感增加

 

  5年以上:滑度增加,透亮感更明显。

  收藏茶叶肯定是要收藏能够长期保存,并且转化好,后期有升值潜力的。没钱的,就多花点时间研究普洱茶的知识。

普洱茶加工工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生到现在,加工工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茶叶的加工过程往往决定了现在的普洱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目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唐代《蛮书》。“无采造法”,没有具体的方法,和一些调料,如辣椒、姜等熬制在一起吃,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凉拌茶这道菜。真正出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准确年代是在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里。在1382年,明代关于普洱茶的记载也是没有系统的制作方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在当时明代驻军的眼中,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点。

 

  1664年,《物理小识》记载的“蒸而成团”,已经是明确的工艺,“团”所指的是紧压的物块,包括饼、沱等都属于“团”。再过了接近100年,在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炒茶工艺已经出现,且普洱茶的名称在1825年已经出现在了正史的记载中,阮福的《普洱茶记》写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经历了200年,从“蒸而成团”到“蒸炒并存”的阶段。再经过大概100年的时间,出现了和现在非常接近的加工工艺,炒后变软,然后揉茶,晾干即得毛茶,就是初制茶。

  1939年李拂一所著的《佛海茶业概况》,已经把普洱茶的初制茶的工艺说得非常清晰:“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我们也发现了当时所说的泼水茶。实际上,普洱茶的制作历史非常短,真正成熟的普洱茶制造工艺,从时间上来说,也就是和存茶的历史非常接近。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成立,部队进驻后把下属的所有茶厂,全部统一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50年代统一了加工工艺之后,就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部分,延续至今的普洱茶工艺,加工流程大致包括杀青、揉捻、日光干燥、精制分级、拼配蒸压成型五个环节。初制方法为每次取鲜叶2~2.5千克置铁锅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亦称散茶,就是现在的云南晒青毛茶,当时叫“滇青”;复制包括毛茶精制和蒸揉二部分,精制是毛茶经筛、簸、捡,剔去片、梗、茶末,进行分级。

 

  总体来说,与其他茶类相比,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目前能找到的专业级别的资料记载,是1950年出版的由黄崇焘先生所著的《制茶学》。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首先云南紧压茶的制造是被单独列为一个章节的,在第30章,共分为四节,即毛茶的制造、沱茶的制造、圆茶的制造和藏销紧茶的制造。那么在1950年,云南普洱茶到底是怎样的制造工艺?

  毛茶的制造,和1950年统一的工艺是一致的,即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必须注意的是杀青时的锅温,锅要烧到发红时再投叶,这就是当时的杀青工艺。沱茶的制造,像目前沿用的,包括勐海、下关、凤庆的沱茶工艺和配方,都和原有资料记载的很接近。圆茶七子饼的制造,由青毛茶作为原料蒸压,和现在完全一致。特别提出的是,50年代以前,年产量2000余担,而镇越县(易武)占了1500担,四分之三的茶叶是镇越县生产的。藏销紧茶的制造和七子饼有本质的区别,原料先进行拼配,然后剔拣→切茶→潮水(关键工艺)→称茶→蒸揉→发汗,潮水和现在的熟茶工艺非常像,但是过程很短,只有3天左右;发汗的过程,在茶业统称发酵的过程。

 

  与生茶漫长的制茶史相比,熟茶的制作历史并不算太长。熟茶最早的雏形是泼水茶,50年代后期,中茶广东公司出口茶叶到香港时开始使用潮水做旧工艺;60年代从云南调拨毛茶拼配,到其他区域泼水做旧后出口;70年代初期,中茶云南省公司取得了进出口权,了解消费需求后,派员广东观摩学习,在1975年统一了渥堆晒青毛茶发酵工艺,至此,普洱熟茶时代正式开启;70年代后期,出现了后发酵的概念,为了做区分,出口普洱熟茶被特指为“普洱茶”。所以到现在,普洱熟茶工艺定型其实不过40多年时间。

  众所周知,因为茶性浓烈,普洱茶在新茶时期并不适合品饮,普洱茶从压制成饼到作为日常品饮的茶品,大多都需要经过数年时间的陈放,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等待普洱茶变得醇和适口。

 

  了解加工工艺的演变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推断出,目前能够拿到手的,一些相对来说储存的比较好的标的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加工工艺制作的。

 

  1996年,是云南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关键节点。云南茶行业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公司——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说明云南的茶厂有了某种自主销售的权利。也可以这样说,1995年以前,所有的生茶,使用的都是统一的工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杀青→揉捻→日光干燥,包括压制的工艺都是统一的。对于所有的厂家来说,都需要严格的接受这样的加工工艺,每个茶厂都会对应的有一套标准样,省公司也设定了审评科室,专门针对原料,对是否能达到标准样的品质,是否是合适的品种进行审评。

  1995年以前的加工工艺完全是一致的,1996年,在勐库区域的原料供应商率先自主为省公司提供成品,销售端的茶商也可以指定需要哪个地区的茶叶。以勐库大叶种为原料压制而成的普洱茶为例,最明显的问题是苦涩度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90年代中期,根据茶商需求,很多茶厂引入闷黄工艺,在揉捻后会堆放一段时间再干燥,即前发酵。采用了闷黄工艺制成的普洱茶,新茶时期的优势显而易见,溶出稳定、入口回甜(非回甘),适口性更好,茶香更突出等等不一而论。与此相应,加入了闷黄工艺的普洱茶,由于醇化的基础已经被改变,没有了越陈越香的基础,即便后期仓储环境再好,也无法实现普洱茶最核心的价值。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根据茶商需求,易武地区开始出现鲜叶萎凋工艺。从勐海到勐库,晒青毛茶出现了干燥之前的发酵工艺,通常以萎凋和闷黄两种工艺为主,统称前发酵。2004年后,其他茶类的加工工艺,摇青、轻揉捻、长炒青、闷黄、渥红、烘干提香等,相继被不同的普洱茶厂家引入,甚至被奉为特定工艺秘而不宣。

 

  在2001年前后,碳酸饮料、咖啡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造成茶行业全面大崩盘,普洱茶行业也难以幸免,几乎所有的茶叶都卖不出去。2003年、2004年,绝大多数的云南茶厂都陷入了面临倒闭的困境,包括普洱茶集团、大益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茶厂都在谋求改制,卖给了有能力去经营茶叶的企业,其中就包括下关、勐海茶厂、滇红集团、普洱茶集团。随着更多民营企业的进入,很快地盘活了普洱茶市场,短短两年时间之内,从2004年到2006年,普洱茶市场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也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普洱茶也逐渐丢失了很多茶叶加工的基本概念,不会再像原有的理念一样去加工,很多的东西都丢失掉了,并且会在后续更加剧烈。2007年和2014年的普洱茶行业危机,又出现了很多活跃的热点,普洱茶的新品越来越多、层出不穷,造成了茶叶加工的基本概念几乎完全丧失。

 

  强调区域(冰岛、班章、易武等),忽视品种(易武绿芽茶、勐海大叶羽毛茶、勐库大叶原生种等);强调树龄(百年、千年大树古树),忽视栽培采摘(茶树生长是否处于成熟期、每年是否有固定的采摘期限、不控制单株出芽率等等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完全被忽视),等等现象便成为行业内存在的显著问题。盲目跟从市场商业热点,生产上本来由审评指导生产,变成了进货商指导生产(我要这个茶叶香一点、我要这个茶叶没那么苦、我要这个茶叶好看一点别那么细等等。市场想要什么样的普洱茶,就做什么样的普洱茶),任意改变普洱茶加工基本工艺等等现象,在普洱茶行业屡见不鲜。

警方破获一制售假普洱茶案涉案金额1.3亿元

     原标题:警方破获一制售假普洱茶案 涉案金额1.3亿元

   涉案金额1.3亿元!上海警方破获一制售假普洱茶

  自产茶叶包装贴牌,摇身一变成为60年代款珍藏普洱。

  近日,上海长宁警方在经过连续三个月的跨省市缜密侦查后,成功破获一起生产、销售假冒普洱茶案。

  此次行动,长宁警方共捣毁制、售假冒普洱茶窝点4处。其中茶叶仓库2处,生产工厂1处,实体店铺1处,并抓获聂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同时,民警在现场查获大量知名品牌假冒贴标、内扉等3万余张,各类散装普洱茶叶共计40余吨,涉案金额高达1.3亿元。

    2018年11月,长宁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某电商平台上有店铺出售云南一知名茶厂生产的60年代款珍藏普洱茶,该款产品疑似假冒伪劣产品。

  接报后,长宁警方立即对该店铺展开调查,并将该店出售的产品送检,后经专业机构鉴定,该茶叶为假冒产品。随后,由长宁分局治安支队、网安、派出所等单位组成专案组全力对此案开展调查。

  首先,专案组派员摸清涉案店铺的实际经营地及人员架构。在明确上述信息后,民警远赴云南昆明、勐海等地开展异地调查取证工作。

  最终,经过连续三个月锲而不舍的侦查,专案组全面掌握了以聂某为首的制售假冒茶叶团伙的人员信息。

  经排摸,这伙制售假冒茶叶团伙在云南勐海县设有茶叶生产加工厂,并在昆明设有两处储存茶叶的仓库和一处实体销售店铺。他们通过对自产茶叶包装贴牌后再进入市场销售,从而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查取证,2月下旬,专案组兵分四路,对位于云南省勐海县的茶叶加工厂及位于昆明的仓库、实体店开展统一抓捕行动,当场抓获聂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同时,专案组还在其实体店内找到大量网络代发订单。

  到案后,犯罪嫌疑人聂某等犯罪嫌疑人对伪造知名品牌普洱茶,并对外进行销售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目前,五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法已被长宁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官,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的工作为我们企业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9年3月4日,一知名品牌茶厂负责人特地从外地来到上海,将锦旗送到长宁公安分局民警手中,感谢长宁警方在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产品违法犯罪活动中维护了该企业的合法权益。

  警方提示:网购丰富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让购物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售卖商品的不确定性,因此市民在选购时应综合多方因素,选择资质明确和信誉较好的店铺进行购物,且对一些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建议谨慎购买。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通讯员 朱裕林 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