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有霉味怎么办?

普洱茶有霉味怎么办?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出现霉味怎么办?还可以饮用吗?在此小编就为您整理出出现霉味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1、出现霉味是由于制作、存储方法不同造成的。
  发酵的普洱茶由于其储藏方式不同又有“干仓”与“湿仓”之分,将新加工的普洱茶放入相对湿度大于80%的环境让其加速转化,制出的茶叫“湿仓”茶,有明显的“湿仓”味,这样制出的普洱茶外形看似“老陈”,但与通常意义上讲的普洱茶大相径庭。干仓茶储藏方法得当,时间长、口感也能与自然陈化的普洱茶相比,但湿仓茶难免会出现霉味、高火味等使人不愉快的味道。

  当茶叶的含水量达8.8%时就有可能地霉;达12%时如果温度又适宜,霉菌就会迅速大量孳生,茶叶上出现霉花和菌丝,导致霉味产生。

  2、普洱茶汤色深红则为正常,黄、橙过浅或深暗发黑为不正常,浑浊不清、出现霉味、喝下去苦涩,冲泡过后的茶渣无嫩度,色泽不均或发黑、碳化或腐烂如泥,叶张不开都是属于劣品。

  3、处理普洱茶出现霉味的方法:放在锅里烘烤可有效去除霉味。存在的问题,口感虽然增加,但普洱茶含有的营养成分却会遭到破坏。

  以上就是普洱茶有霉味怎么办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有用+10
分享

浅谈普洱茶“锁喉”

  茶友在品饮茶品时,多少都曾遇到俗称“锁喉”的状况,表现为咽喉间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疼痛等不适感。导致普洱茶锁喉口感主因有六,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锁喉感略各有差异。

 

  一、高冲

 

  冲泡时注水高冲,以及出汤时茶汤高冲注入公道杯,或是茶水由公道杯注入茶杯时高度过高,都会产生咽喉上部紧缩,难下咽之感受。

  二、紧压茶未醒茶

 

  紧压茶拆剥后,未经适当的时间与环境进行醒茶,马上进行冲泡,会产生咽喉中段紧缩感。

  三、仓储环境问题

 

  高温高湿或不通风环境都可能导致茶品锁喉。另外,茶品若无包装与容器,直接放置于空气中,快速氧化出现油耗味时,也会出现锁喉现象。

  四、制程高温干燥

 

  茶品制作过程中才用了高温制程,包括毛茶和成品紧压茶采用高温烘干或是刻意焙火,都会导致锁喉。

  五、成品日晒干燥

 

  成品单饼直接日晒干燥,或是未完全干燥前包装整筒日晒干燥,都会引起锁喉现象。

  六、不当拼配

 

  因拼配茶区导致茶质冲突,亦会导致锁喉感,此种状况较为少见,只发生在新制生茶阶段,待陈化数年后锁喉感会消失。

 

  具体到某款茶品,还需注意上述导致锁喉因素的轻重程度、不同因素的复合作用,以及冲泡时采用的茶水比,和品饮者自身的敏感程度,这些都会影响茶品锁喉感的轻重。

普洱茶有哪些不同的品类?

普洱茶有哪些不同的品类?

普洱茶的语汇是丰富、独特和涵义深邃的。而且普洱茶的语汇也颇多!如普洱茶分传统普洱茶、现代普洱茶、分紧压茶、七子饼茶、春尖、春蕊、金瓜贡茶、女儿茶。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普洱茶这些分类的含义:

紧茶

从唐代团茶发展而来的心脏形状的紧压茶,带把。出现于1912年,为专销藏区的滇茶产品。20世纪四十年代因道路运输成本高于茶价,紧茶生产重心慢慢移到下关。1941年,云南和蒙藏委员会共同出资成立康藏茶厂,生产专供藏区的“宝焰牌”心脏形紧茶。解放后,康藏茶厂改名为下关茶厂,云南茶叶公司指定下关茶厂为心脏形紧茶唯一生产厂家。

七子饼茶

本意为一种普洱茶的包装形式。历史上为便于马帮的远程驮运,将七块饼茶包装为一筒,用笋叶、竹篾包装,故得名“七子饼茶”。把七饼圆茶捆为一筒,始为清朝的定制。《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00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干。”

春尖

按照普洱茶区传统的划分方法,清明前后采制的茶称为“春尖”。

春蕊

按照普洱茶区传统的划分方法,每年二月初发的茶称为“舂蕊”,清朝专制为贡茶。芽茶、蕊茶芽茶、蕊茶为古代的普洱府产的优质散茶,有别于团茶等紧压茶。

人头茶

一种团茶,又称人头贡茶。人头茶大小不等,小者重不过几两,大者一团重五斤,形如人头,所以被称为“人头茶”。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人头茶”用春尖等高级普洱茶原料加工而成,用以进贡皇室,民间难得。目前,尚保存有清朝皇宫中遗留下来的大小“人头茶”标本数团,上百年来完好无损,质地不变,足见压制技术之精湛。

金瓜贡茶

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在港台茶界被誉为“普洱茶太上皇”。采用极好的春蕊制作。经长期存放后,茶色转化为成熟的金黄色,而得名“金瓜贡茶”。现存世的金瓜贡茶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女儿茶

《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

茶膏

指将一定配比的茶和水放入锅中充分煎熬,出汤后将茶汤再煎熬至极浓的茶汁,直至成固态膏状的普洱茶饮品。饮用时,取一小块投入沸水中,经融化、搅拌后成茶汤,算得上是古代的速溶茶。

无仓不成普洱茶


  平时与茶友们谈论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还是一个“仓”字。常见的现象是,很多茶友拿起一片普洱茶,一见到干茶表面发白或者外包装纸破损就惊呼湿仓,好象见到了瘟疫一样。对于初入门者尚可理解,而不少资深茶友也是“谈仓色变”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什么是普洱茶的“仓”?什么是好的“仓”?对于普洱茶爱好者来说,解开这个问题可以使人们在了解普洱茶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说:理解普洱茶的仓储是认识普洱茶绕不开的一环,普洱茶的仓储是人们认识普洱茶的密匙。在我看来,对于“仓”的理解是区分普洱茶爱好者鉴赏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句古话“驭气乘风,无远弗届”,用在这里就是:理解了普洱茶的仓储,在普洱茶的道路上你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

  一、怎么理解普洱茶的“仓”?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无论生茶熟茶在压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后都有一个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期仓储存放及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普洱茶的“仓”。“仓”是什么?“仓”就是放茶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茶的存放环境与方法。茶在香港存放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香港仓”。

  南方年平均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过程中的转化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在南方存放一年抵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几年。事实确实如此,02年的易武纯料饼茶在广州放了5年以后已经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都还不行。这里不论是与非,就茶论茶,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仓储环境也就不一样,同一批茶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存放出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各地茶友对于茶的仓储情况的理解,也会因为个人接触不同仓储环境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会有更多的比较和理解。

  几年前,所谓湿仓(或称传统仓储)是指人为提高或者保持仓储温度、湿度的做法,而在正常人类日常生活条件下存放则似可称之为干仓(或称正常仓储、自然仓储)。现在看来,南方(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正常仓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坊间常能听到“纯干仓”的提法,应该说“纯干仓”的概念也有点绝对化、也不科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地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对此有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解。

  二、什么是好的普洱茶仓储?

  前面讲到,普洱茶的仓储是普洱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认为是普洱茶初加工之后的深加工过程。不管是自然仓储还是传统仓储、干仓还是湿仓,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普洱茶产品的不同特征表现。其中,传统仓储或者湿仓可以看作是比较完全的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生产方式;自然仓储或者干仓可以看作是部分微生物发酵部分茶多酚氧化的生产方式。

  什么样的仓储是好仓储?一种仓储,即代表了微生物发酵与茶多酚氧化两者之间的比例,不同的比例便产生不同的体感、口感及香气等等。认定一款茶放仓放得好与不好,表达了消费者对不同仓储产品的喜好与否,也表达了消费者对于一款茶中微生物发酵与茶多酚氧化两者比例的认同。

  那么决定普洱茶仓储好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们简单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茶叶原料,二是茶叶紧压程度,三是仓储湿度,四是仓储温度,五是仓储环境中的有益菌群,六是时间。

  1、关于茶叶原料。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原料其转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做熟茶时针对不同原料加水及温湿度控制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猜想,放仓也要根据不同的茶来做仓储环境的调整。

  2、关于茶叶紧压程度。一般来说,茶叶压得松则会有利于后发酵,而茶叶压得越紧则越不利于后发酵,我们常见的饼、砖、沱茶一般都压得松紧适度且厚度有限,所以生茶的后发酵是可以预期的。但新出的铁饼、心型紧茶、竹筒茶以及“千两茶”等压得很紧且很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的话,我估计即便过上五十年也不会太好喝。

  3、关于仓储温度。可以找到的经验数据是,平均温度在26℃至30℃之间。如果温度偏高可能会使茶叶加速陈化,温度过高则易炭化,温度如果偏低则会使陈化速度降低,降低经济效益。

  4、关于仓储湿度。经验数据在60%至80%之间。湿度偏高容易造成茶叶劣化,湿度偏低的话也同样会使陈化速度降低。

  5、关于仓储环境中的有益菌群。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仓储环境中必须要有充分的有益菌群,这也是我认为“无仓不成茶”的理由。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没有经过后发酵加工的茶只能称为晒青毛茶,毛茶不是不能喝,但在香港老茶人眼里,具有刚猛茶气的生茶是不能常喝的,对肠胃多少是有刺激的。生茶至少要入老仓十多年才可以试喝。汤色转红与口感醇厚恐怕是生茶是否转化、能否长期品饮的标志。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陈化过程)本质上是有益菌群作用下将茶叶中非水溶性物质降解为水溶性物质的过程。普洱茶生产在云南,而大量存放在香港、台湾等地。有人认为,香港、台湾等地的老仓对于存放出好茶十分重要,就好比好酒必经老窖一样。

  6、关于时间。掌握了上述五个方面是不是就能做出好茶来了呢?不见得。更加困难的是温度、湿度以及有益菌群种类与数量都是建立在时间轴线上的。一片好茶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湿度以及什么样的有益菌群的作用,我们是知之不多的。如果给一片好茶的形成画一条曲线的话,这是一条贯穿于温度、湿度、菌群及时间等多维空间里的曲线。相比好茶的形成,即便我们有再高的科技手段,也很难将一片好茶在现实世界中完全复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能得到如下启示:

  1、好茶不可多得也很难复制。

  2、在脱离老仓的情况下,个人存茶的效果可能不会如想象中那样好,所以要珍惜每一片好茶。

  3、放仓效果将随消费者的认知发生改变,所谓好茶也是品饮当时消费时尚中的“好”,而未必是存放初期的“好”也未必是几十年之后的“好”。

  4、从现在开始到今后五年之内,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新熟茶以干仓为佳;老熟茶(十五乃至二十五年以上)以湿仓为佳;中生代生茶以干仓为佳。

  从温湿度条件来看,认为较好的仓储地应该在香港、广东等地,但是容易把茶放得太湿以至于放“坏”的地方似乎也是这些地方。我猜想再过几年沿长江中下游地区存放的茶也将出现在市场上了,我是抱着很多期待的。至于云南存放的茶,目前还没有特别有名的出现,我甚至认为昆明的高海拔低氧可能会对茶多酚的氧化起负面的作用。

  三、如何用最便捷的方法判断一款茶的仓储情况?

  一般来说,分辨湿仓与干仓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闻三查”。

  一是看干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积泛白或者有大量连续的小白点,则基本是湿仓存放的茶。如果干茶表面油亮有光泽,则干仓的可能性大。

  二是开汤后闻带汤的公道杯,不同的仓储情况不同的存储年份会有不同的香气特征。

  熟茶。如果在香气中出现“墙皮味”(有的伴随微弱参香)则一般可判断为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湿仓存储的茶;如果在香气中出现较醇净的参香且化感较明显,则一般可判断为二十年以上且经湿仓存储的茶;熟茶中产生较明显药香的只有一种:文革砖系列中的七三厚砖。

  生茶。明显樟香且六七泡之后没有出现明显果香,则一般可判断为湿仓存储;前几泡浅樟香、六七泡后出明显果香则一般可判断为南方干仓稍受潮;前几泡有青味后出果香,一般可判断为南方干仓且年份在二十年以下;前几泡直接出果香且茶质厚重一般可判断为干仓且年份在十五年以上;前几泡出药香且化感明显,为四十年以上老茶,无论何种仓储,价值不菲。

  三是检查叶底的活力和发酵程度。充分冲泡(一般至少八至十泡)以后,查看叶底,根据叶底颜色配合干茶、香气等可判断一款茶的转化程度,由转化程度结合生产时间可大致判断出仓储情况。叶底呈青绿色表明转化尚不到位,浅褐色、褐色等表明一定的转化度,黑亮色且叶底较硬、炭化则表明转化过度。一般来讲,相同的生产时间里,仓储较重则转化较深。反之,在较短时间里,转化较深则仓储较重。
来源:新浪博客
(本文刊登于《普洱》杂志2013年第2期)
作者:黄刚  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