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煮茶方法是什么?

普洱茶煮茶方法是什么?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煮茶方法:
  1,用手掰下一小块普洱茶(厚度为茶饼厚度,大小大概为1/2绿箭口香糖),加入800-1000ml凉水,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5分钟,倒出茶汁。

  2,再次加入800-1000ml凉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10分钟,倒出第二遍茶汁。

  3,把两次茶汁混合在一起,茶渣扔弃。每次要喝的时候,倒一些出来用容器或是微波炉加热。切忌在茶水本身就不很浓的时候兑入开水,这样会冲淡茶水,降低效果。当然如果大家本身茶水煮得就很浓,适当加入热开水也是可以的。

  每天喝茶的方法

  早上:起床后空腹一杯(大约500ml)

  这一杯要注意茶一定要喝淡茶,不然空腹饮用容易晕茶,茶水温温的就好,肠胃好的可以喝室温下的凉茶。

  功效为:润肠,通便,促进新陈代谢。

  中午:午饭后半小时(大约500ml)

  茶水浓度适中,一定要喝热茶,最好可以一口一口边品边把这杯茶水喝下去

  功效:刮油

  晚上:晚饭后半小时(大约500ml)

  同中午那杯茶一样,浓度适中,也要喝热的

  功效:刮油

  其余时间,想喝就喝,不要喝太浓就好。但是注意千万不要饭前喝,不然会增加你的饥饿感,使你吃得更多哟!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茶产区古树茶:布朗山古茶资源及外形特点

  布朗山古茶资源及外形特点

 

  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个村委会,海拔1300—1900米的山坡,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属普洱茶的茶树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人多高,基围0.34—1.73米,树幅1.3×1.2—5.8×6.5米间,叶脉对数10—20对,叶片长×宽在12.6×6.2—19.9×7.0间,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其中分布在新班章李爱国家茶园的一株茶对(方位21.71564,100.47920)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幅5.86×6.24,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芽叶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重1.6g,一芽三叶长10.1cm,叶片平均长×宽为18.4×6.8,叶脉对数19-21对,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着生状上斜,叶身平,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属苦茶变种的树形特征:乔木型,3人多高,树基围1.47—1.76米,树幅4.1×4.7×5.25×4.55米间,叶色深绿,叶片光泽性和隆起度强,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当地称苦茶。曼糯寨岩书叫家的一株茶树基围1.76米,树高8.25米,树幅5.25×4.55米,在离基部0.36米处有2叉分枝。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长8.5cm,叶片平均长×宽为13.4×5.9,叶脉18-21对,叶形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片着生状下垂,叶身内折,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巴达乡古茶树资源情况

 

  巴达乡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属山区乡,总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143亩;辖5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544人。主要是哈尼族和布朗族。主要经济作物是粮食、甘蔗、茶叶,其中茶叶面积8423亩,总产量140.6吨。

  1、古茶资源概况

 

  巴达乡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贺松大黑山的原始森林中,大理茶种,著名的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附近分布着许多野生茶树。栽培型古茶园资源有2162亩,普洱茶种,具体分布在曼迈村委会曼迈村民小组,章朗村委会章朗村民小组和曼皮村委会的曼帕勒村民小组中

 

  古茶园分布区的山坡地带,海拔1580--米,古茶树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1人多高,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树幅1.4×1.63米—3.35×2.7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品种来源不祥,据章郎的村民讲,该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曼迈村品种较杂,除了大叶茶外,还分布有中叶茶。

 

  勐宋乡古老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为勐阿镇。乡政府驻地曼迈距勐海县城23公里,东西横距42公里,南北纵距118公里,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相对海拔高差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0毫米,全年日照天,有霜期天。是以粮、茶、蔗为支柱产业的山区民族乡。是以粮、茶、蔗为支柱产业的山区民族乡,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43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乡总人口21343人,人年均纯收入1401元;全乡耕地面积48662亩,茶园面积31048亩,采摘面积23764亩,产量61.83吨。

 

  2、古茶树资源

 

  勐宋乡境内老茶园分布点多,主要分布在大安村委会下大安寨,三迈村委会南本老寨,曼垒村委会纳卡寨,坝檬村委会保塘旧寨。据调查统计,全乡有古茶园3600亩,其中大安村1200亩,三迈村800亩,曼垒村600亩,坝檬村1000亩。

 

  下大安村

 

  下大安村民小组,布朗族,人口399人,耕地面积598.8亩,其中水田面积374.2亩,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甘蔗,年人均纯收入984元。老茶园面积1200亩,分布于树林之中,密度为147株/亩,树龄在100~200年之间,树型小乔木。茶园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测红毛树、染饭花、臭牡丹等。主要加工茶类为晒青、烘青。群众对古茶园疏于管理,茶树长势一般。另有有新式茶园212.7亩。

 

  代表性植株:

 

  (1)下大安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6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78米,树幅3.95×3.09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90厘米,主干围58厘米,叶长宽14.6×4.9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深密锐,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下大安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5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3.7米,树幅4.1×4.75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叶长宽15×6.6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中等锐稀,叶色深绿,叶缘厘米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保塘、保塘旧寨

 

  保塘村主体民族为汉族,84户421人;保塘拉祜族旧寨,19户91人,主要经济作物水稻、甘蔗、茶叶、小麦。两寨的古老茶园连在一起,占地面积约1000亩,古茶树的树龄在500~700年之间,分布密度为125株/亩园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红毛树、洗碗叶、飞机草等,茶叶加工为晒青、烘青毛茶。茶树树龄较大,管理采摘不当,老茶树大都长势衰弱,苔藓、地衣、石斛等寄生物较多,空心的老茶树比比皆是。有的老茶树已濒临死亡。

 

  表性植株:

 

  (1)保塘茶树4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23米,树型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9.2米,树幅7.7×6.8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200厘米,最大干围130厘米,叶长宽15.9×6.2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中等密锐,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保塘茶树5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9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7米,树幅5.5×5.9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叶长宽17.7×6.8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中等钝,叶色深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保塘茶树6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19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9米,树幅2.5×3.1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91厘米,叶长宽14.7×5.7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中等浅钝,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南本老寨

 

  南本老寨属三迈村委会,汉族为主,73户316人,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茶叶、畜牧、蔬菜,年人均收入1285.75元。古老茶园面积估测为800亩,茶树分布密度为202株/亩,属于密度比较大的古茶园,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花皮树、蜜糖花、飞机草、蛤蟆科等。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民曾把茶树砍了种植苞谷,相当于对老茶树进行台刈改造,现在的老茶树大都从基部开始分枝,分枝比较多,树型较好,产量也相应一般老茶园较高。尤其近两年老茶园所产茶叶价格提高,村民管理古老茶园的积极性高,茶树长势都较强。

  代表性植株:

 

  (1)南本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8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5.6米,树幅5.0×5.6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主干胸围95厘米,叶长宽15.5×5.5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中等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内折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5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南本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8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4米,树幅4.1×3.6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10厘米,叶长宽14.1×4.5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中等密,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

 

  (3)南本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86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6.55米,树幅6.8×5.1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109厘米,叶长宽13.8×5.2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中等密,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纳卡村

 

  纳卡拉祜族寨,95户470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茶叶、畜牧,人年均收入710.11元。古老茶园面积600亩,树龄在200~400年之间,茶树分布密度114株/亩。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果树、染饭花、飞机草、臭牡丹等。主要加工晒青、烘青茶,所产竹筒茶品质佳,声名远扬。村民对老茶树疏于管理,只采不管,甚至出现村民砍伐古老茶树的现象,古老茶树总体生长势较弱,树体上苔藓、地衣、石斛等寄生物较多,古老茶树资源亟待加强保护。有新式茶园252亩,单产42公斤。

 

  代表性植株:

 

  (1)纳卡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7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45米,树幅4.5×5.3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叶长宽13.7×5.8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钝稀,叶色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0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纳卡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7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1米,树幅4.7×3.65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123厘米,叶长宽11.7×4.6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深锐中等,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勐阿镇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勐阿镇位于勐海县城西北部,东与接壤,南与,西北与交界,。镇政府驻地嘎赛村委会城子村距勐海县城30公里,总面积538.7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相对海拔高差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毫米,全年日照天,有霜期天。以粮、蔗、茶为支柱产业。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全乡总户数为5001户,总人口20743人,主要民族为拉祜族、傣族、哈尼族、汉族。2003年人均纯收入1802元。全乡耕地面积48766亩,茶园面积7913亩,采摘面积6704亩,产量47.96吨。

 

  2、古茶树资源

 

  勐阿镇是坝区乡镇,也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推广较为普及的乡镇,境内老茶园基本都经过改造。嘎赛村委会城子村有新老茶树混种的茶园774.5亩,经调查后认为,虽然经过改造,并补植了一些新茶树,但茶园中老茶树较多,而且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所以把这片茶园作为古老茶园来普查。嘎赛村委会城子村,主体民族为傣族,总人口887人,179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甘蔗、茶叶、畜牧等,年人均收入1782元。经估测,城子村古老茶园占地面积3000亩,树龄在100~150年之间。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茶树密度290株/亩。由于经过改造,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古老茶树长势强,产量也较高。代表性植被有樟脑树、野板栗、干天果树、飞机草、臭牡丹等。

 

  代表性植株:

 

  (1)城子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129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1米,树幅1.85×1.4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62厘米,最大干围38厘米,叶长宽14.9×6.2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中等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较硬,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城子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124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6.5米,树幅5.2×3.15米,长势中,分枝中,基部围75厘米,主干胸围97厘米,叶长宽16×6.4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城子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11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8米,树幅5.8×4.9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64厘米,最大干围39厘米,叶长宽17×6.6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勐往乡古老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北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阿镇,西北与澜沧县交界。乡政府驻地勐往村城子,距勐海县城78公里,东西横距公里,南北纵距公里,总面积488.3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相对海拔高差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毫米,全年日照天,有霜期天。是以粮、茶、蔗、胶为支柱产业的山区民族乡。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全乡总户数为3085户,总人口13628人,主要民族有傣族、拉祜族。人年均纯收入1490元。全乡耕地面积24779亩,茶园面积4245亩,采摘面积3994亩,产量8.76吨。

 

  2、古茶树资源

 

  勐往乡现存古老茶园集中分布在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曼糯中寨。曼糯大寨和曼糯上寨为布朗族、汉族杂居的村寨,共122户559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粮食、甘蔗、茶叶、畜牧,年人均收入1120元。曼糯中寨是拉祜族寨,41户160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甘蔗、茶叶、畜牧。三个村寨的古老茶园连在一起,估测面积为2000亩,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茶树密度为117株/亩。代表性植被有榕树、红毛树、野板栗、蜜糖花、蕨类、飞机草等。曼糯茶园古老茶树的特点是茶树大多从基部分枝,且分枝数量较多,有灌木的特征,存在曾被改造过的可能性,但询问村寨中的老人,都说没有砍过茶园,由此推算,如进行过茶园砍伐,也是在百年以前。

 

  代表性植株:

 

  (1)曼糯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47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4米,树幅5.5×5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69厘米,最大干围61厘米,叶长宽14.2×6.5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深锐密,叶色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曼糯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466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4米,树幅5.5×5米,长势强,分枝中等,基部围150厘米,最大干围106厘米,叶长宽15.5×5.1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向上,叶齿浅钝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曼糯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469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5.6米,树幅5.2×4.9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140厘米,最大干围55厘米,叶长宽14.4×5.2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

 

  3、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曼糯古茶园在寨子四周,寨中有茶树,村寨座落于茶园之中。村民对茶树管理较好,茶树加分枝多,树型好,单株产量较高,但茶园密度不大,总体产量不高。有的水田田埂上也有古茶树生长,说明有可能为了开田,曾将一些古茶园毁坏。村里有2个初制所加工晒青、烘青茶,村民自制炒青、晒青或交初制所加工。初制所加工技术粗糙,毛茶品质较低。

 

  西定、勐遮、打洛等乡镇古茶树资源

 

  1、西定乡古茶资源

 

  西定乡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1215亩,品种均糸普洱茶种,仅分布在西定村委会布朗西定村民小组中,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1人多高,枝干灰白。基围在0.35—0.63米之间,树幅1.3×0.8米—3.8×1.63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

 

  2、勐遮镇古老茶树资源

 

  勐遮镇位于勐海县西部,距县城22公里,是全州最大的坝子镇。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曼岭大寨古茶园密度为52株/亩,南列古茶园密度为86株/亩。茶树树龄估测在100~200年之间。

 

  代表性植株:曼岭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451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1.9米,树幅3.2×3.1米,长势中,分枝稀,基部围120厘米,主干胸围92厘米,叶长宽16.7×7.8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锐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

 

  (2)曼岭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44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8米,树幅3.5×3.1米,长势弱,分枝稀,基部围92厘米,主干胸围73厘米,叶长宽10.6×4.1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锐稀,叶色深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5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打洛镇古茶树资源

 

  打洛镇是省级陆路口岸和我州主要的边境贸易区之一,属半山区镇。打洛镇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594亩,品种都是普洱茶种,仅分布在在曼夕村委会老曼夕村的风景林中,基本连成一片,密度为98株/亩,海拔为1600米,土壤为黄棕壤,生态良好。树型乔木,披张,2人多高,枝干灰白。基围在0.32—2.06米之间,树幅0.54×1.63米—2.67×3.25米之间,叶脉对数8—15对,叶片长×宽在12.4×5.2CM—21.2×6.2CM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品种来源不祥。茶园管理水平一般,修剪过度,有强采行为,单产15公斤/亩。

 

  4、勐满镇古茶树资源

 

  勐满乡属半山区乡,粮食、茶叶、甘蔗是该的主要经济作物,其中茶叶面积17765亩,总产量771.6吨。

 

  勐满镇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380亩,品种都是普洱茶种,仅分布在关双村委会关双村民小组。古茶园分布在村子山坡地带的风景林中,基本连成一片,平均密度为93株/亩。海拔1300米,土壤为暗棕壤,生态环境良好,古茶树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2人多高,枝干灰白,有较多苔藓地衣附。基围在0.37—0.88米之间,树幅2.93×2.48米—5.24×5.1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茶园管理粗放,单产12公斤/亩。

 

  勐海镇古茶树资源

 

  勐海镇位于东经99°56′~100°40′,北纬21°23′~22°30′之间,面积365.3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1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9501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397毫米,年平均气温18.℃,年雾日128天,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170~1800之间的山坡丘陵地带。2003年末全镇有茶园面积26608亩,其中采摘面积24694亩,茶叶产量14816公担,是全州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

 

  勐海镇茶园面积大,古茶园也较多,但大部分都经过改造。目前仅有曼搞自然保护区和勐翁村委会曼裴村尚存为数不多的古茶园。据估测,全镇现存古茶园共250亩,其中曼搞自然保护区50亩,曼裴村2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樟脑树、红毛树、飞机草、蕨类等。茶园密度为109株/亩,属于密度较低的茶园。茶树树龄在100--200年之间。

 

  代表性植株:

 

  (1)勐翁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26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2.1米,树幅2.6×2.0米,长势一般,分枝稀,基部围90厘米,最大干围55厘米,叶长宽14.6×5.2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钝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软,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勐翁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海拔127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3.3米,树幅3.5×2.7米,长势强,分枝稀,基部围80厘米,最大干围60厘米,叶长宽12.6×5.3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深锐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较硬,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勐海镇的古茶树资源,原来比较多,后来经过改,现存古茶树资源不过250亩左右,曼搞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基本上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采摘、不管理。曼裴的古茶树与新茶树混种在一起,按新茶树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长期以往,必然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习性和茶叶的内质。

要了解普洱茶,先了解大益7542


  这是一篇写给普洱茶商、普洱茶爱好者以及茶文化研究者看的文章。

  对普洱茶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普洱茶心存疑虑的人也在不断增加。我们经常可以接到各地茶商茶友的询问,包括对仓储的、用料的、年份的等等的疑问,其中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数不清的普洱茶品种,面对各种各样的理论与说法,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比较正确比较快捷地喝明白普洱茶?

  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般会郑重地建议他们先把各时期勐海茶厂生产的7542喝明白。唛号为7542的青饼,是勐海茶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的一款产品,也是勐海茶厂出产量最大的青饼。该茶以幼嫩芽叶撒面,色泽乌润,里心肥壮,底茶略粗,稍带黄片。冲泡后香气醇正持久,滋味浓厚回甘,经存放后变化会比较丰富。纵观7542,应该说是一款中和协调的茶品。我们之所以提出:“要了解普洱茶,先了解7542”其主要原因有四:

  一、7542具有较长持续生产历史,有利于比较不同时期普洱茶的变化。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越陈越香是它的核心价值,不同陈化时间的茶有着不同的变化。想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普洱茶,就有必要通过全面系统地跟踪了解某一款茶在各种后发酵环境中相同以及不同陈期的表现,并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

  由于历史、政治以及经济等因素,普洱茶的历史本身是一个断代史,进入近代以来分别在四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现过较短暂的断裂。在每一次断裂之后,其生产工艺、原料使用等都随当时的经济状况特别是需求的牵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至于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大历史阶段出产的茶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想要完全搞清号级茶和印级茶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实物样品把七十年代以来七子饼茶的变化了解得比较清楚一些。在现存的七子饼茶中,生产持续时间较长一直延续到现在、几乎每年都有相当大的产量而且用料、加工工艺及拼配技术相对稳定、产品品质一致性较好的茶,首推勐海茶厂的7542。

  通过观察研究7542的演变,基本上可以了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七子饼茶的演变情况。如果把普洱茶看成是一个线性的平面系统,我们形容为北京城,那么7542就是长安街。我们可以把各阶段标杆性的7542当成长安街上的各著名路口,如建国门、东单、王府井、西单等,熟悉了长安街,自然就知道了整个北京城的布局。相比之下,近来出现的一些纯料古树、单株等相当于小资们热衷的什刹海。而当年的印、号级茶则相当于大门紧闭、神秘莫测的故宫了。喝着7542,有点象站在天安门广场遥望着远处城楼上的飞檐。

  换一个角度,实际上普洱茶很可能并非我们想象那样是一个标准线性的平面系统,而有可能是一个看起来杂乱无章、非线性且离散的集合。面对这样一个集合,我们同样要先行研究熟悉7542。为什么?因为7542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原因,最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出最接近老茶的茶样去与某个老茶作比对并形成判断,又因为7542是有品鉴规律可依的,所以要先行研究熟悉7542,相当于熟悉一条最接近老茶的“道路”与“桥梁”。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款茶我们才有机会在这条“道路”上反复琢磨并进而顺藤摸瓜去寻找规律。如果没有这样一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茶,我们对普洱茶的认知就会大打折扣。

  二、7542用料及拼配堪称经典,通过7542可以推测其他拼配方案及用料情况。

  普洱茶唛号的出现说明了茶叶生产已经进入了量产时代。有了统一的唛号也就有了稳定的拼配方案,也就使得这部分产品的质量能得到延续。拼配,现在已经成为普洱茶生产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了。我猜想,早先的拼配目的与现在是不一样的,无非是为了避免浪费而将零散的茶料简单拼堆。但是很快,做茶人就发现了拼配的好处,不但有利于提高产量、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口感的稳定、品质的一致。当人们形成相对稳定的配方、有意识地追求“扬长避短、显优隐劣、高低平衡”将拼堆从无序变为有序的时候,拼配就成为了生产中的重要工艺。

  我进而猜测,拼配的技术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演变,一方面是受到了产区原料的限制,另一方面与茶厂生产能力和产品需求也有关系。随着出口的需求逐年增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制作的“云南七子饼茶”在用料和拼配工艺方面均作出了新的尝试(从当年生产的茶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可以认为云南普洱茶的拼配技术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此后,名茶叠出,比如7542拼配的88青饼、97水蓝印7542、2000年无R红大益7542等。

  透过7542的口感香气特征,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同时期用料较细嫩的7532和用料较粗老的8582这两款主要拼配茶的基本品质特征。透过7542的陈化特点,可以给出7532和8582的大致陈化预测。勐海茶厂长期以来使用不同产区、不同年份原料生产了很多虽同为7542拼配但口感与变化差异很大的7542青饼,透过对不同7542的用料分析,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到不同茶区原料的特点、风格与转变。

  同样地,在熟悉了勐海茶厂经典的7542、7532和8582以后,我们可以很快了解并掌握普洱茶另一家重要生产厂家——下关茶厂出品的主要茶品8653以及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都有生产的沱茶和砖茶,并逐渐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

  三、7542仓储样式繁多,可提供不同仓储的研究茶样。

  了解掌握仓储规律是了解普洱茶的重要方面。对初入门的爱好者而言,普洱茶的仓储一直“象雾象雨又象风”难以捉摸。随着人们对普洱茶品饮需求的转变以及仓储条件的变化,目前的普洱茶市场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仓储样式,有香港传统仓储,有广东等较潮湿地区的自然仓储,也有北方较干燥地区的自然仓储,还有较多人为干预下的潮湿或者干燥的仓储。不同的仓储方式带来了茶品不同的口感香气特征。

  三十多年来,7542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仓储样式,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不同年份的7542茶品在相同仓储条件下的转化差异以及相同年份的7542茶品在不同仓储条件下的转化差异,为我们研究判断其他普洱茶品的品鉴标准提供了较为精准的依据。

  其中,以88青为代表的南方自然仓储的7542茶品更为我们开创了一个以比较干燥的南方自然仓储茶品为主的全新消费时尚,帮助我们确立了以“体感、滋味、香气”为主要品鉴标的的中生代普洱茶品鉴体系,对于普洱茶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北方地区的推广、在中青年消费者之中的推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几乎可以说,没有长期持续生产且具有不同仓储的7542,对普洱茶仓储的研究就很难有效的进行下去,也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

  四、7542有较大存世量,既可供研究学习也可供消费。

  了解研究普洱茶就不能不了解研究普洱茶的市场。一款茶,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得到稳健的发展一般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茶品本身与其他茶类茶品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品质特征,二是品质稳定的茶品具有相当大的存世量而且可持续生产发展。

  在普洱茶的市场上,还没有哪款茶象7542那样拥有如此之大的存世量,而且长期风格一致、品质稳定。7542作为勐海茶厂常规产品之一,也是迄为止最受市场追捧的“明星”,他开启了台地茶大量投入生产的时代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产量及存世量,有了存世量才能有机会让更多的爱好者感受到普洱茶的魅力。在某一个年份有一定的产量或今后的若干年都有相同的产品出现,市场上有一定的量并且有了稳定的品质就有了了解普洱茶的可能。

  在品质特征的不可替代性方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千禧年初期大益改制前的7542茶饼大都条索细嫩,开汤后汤色酒红明亮,有“味最酽”感觉,茶质厚重,体感强,滋味丰富,数泡后果香隐现,层次感强,尾水有愉悦感,叶底匀齐。各时期的7542标杆茶(如88青饼、96紫大益、97水蓝印、无R红大益等)尤以其独特的“味最酽”的感觉充当起了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类的代表。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需求牵引着产品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又造就了品牌。勐海茶厂的7542特别是该厂改制前的7542,已经成为普洱茶经典中的经典,7542的起起落落往往引领着整个普洱茶市场的起起落落。所以,要了解普洱茶,先了解7542。
(本文刊载于《普洱壶艺》第44期)

作者:黄刚 谢敏 

普洱茶高手养成记【闻气味】

1、不成熟的
青草味——茶叶炒得很不熟所产生的类似青草的气味。
生青味——茶叶炒得不熟所残留的生涩气味。
清香——优质晒青毛茶还没进入自然发酵阶段,植物本身的清新香味。
花香——茶多酚氧化程度在10%-25%时,所产生的类似鲜花的香味。
果香——茶多酚氧化程度在25%-40%时,所产生的类似果实的香味。

2、成熟的

蜜香——有一定自然后发酵程度的普洱生茶,所产生的蜜甜香味。

木香——生态环境好,采摘次数少,树龄约在两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制成的生茶所含有的大量木脂产生的香气,类似脂粉的香气,又称老木香、木脂香或松脂香,是古树茶的稀有香气。
陈香——普洱生茶长时间存放所产生的类似老木头的香气。
樟香——木脂氧化后所产生的芳樟醇的香味。
药香——木脂氧化充分和陈香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类似中药的香气。

3、特殊的香气

干菌香——酵母菌产生的香气。
果胶香——茶叶中果胶经高温溶解后产生的类似煮嫩玉米的淡甜香气,是优质古树茶的特征香气之一,果胶还能使茶汤变得稠厚发亮,但是果胶要在95℃以上才会大量溶解于水中。

4、异味

烟味——烟气被茶叶吸附所存留的气味。
焦糊味——茶叶被部分炒糊的气味。
炒青味——茶叶杀青后不是被晒干而是直接被炒干所产生的类似青毛豆或炒栗子的气味。
烘青味——茶叶杀青后不是被晒干而是直接被烘干所产生的类似炒板栗的气味。
红茶味——茶叶鲜叶采摘后没有及时摊凉,造成部分红叶红茎,所产生的类似橙花气味。
水闷味——茶叶鲜叶杀青后没有及时晒干所产生的被捂过的不新鲜气味。
霉味——茶叶保存不好发霉所产生的气味。
异杂味——茶叶放在有异味的地方所吸附的其它非茶气味。

5、香气层次感

单一的——茶汤只有一种很单薄的香气。
丰富的——茶汤有多种香气混合在一起。
有层次的——一泡茶汤从热到冷会有很明显的不同香气。
变化的——同一款茶的每一泡之间香气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6、香气质量

高扬——尖锐而持久的香气。

下沉——不张扬的香气。
内敛——丰富协调而持久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