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功效>喝普洱茶两种相互矛盾的功效(三):驱寒和祛热

喝普洱茶两种相互矛盾的功效(三):驱寒和祛热

2019-03-19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功效,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消食去腻,降脂减肥和养胃安神,这方面只要看看现代科学临床实验,以及那些有理有例有节的理论数据,便知晓一二。中医理论善于从人体的寒热性能着手对症下药,尽管普洱茶不是药,但它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功效却十分明显。

  那么:

 

  普洱茶是性寒还是性热呢?

 

  古人对普洱茶的评价有倾向于哪一边?

 

  我们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去选择合适的普洱茶品类呢?

  普洱茶性寒论

 

  清·张泓《滇南新语》:「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雨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

 

  清·王昶《滇行目录》:「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从以上文献中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来看,古人是利用普洱茶性寒的功效作为一种的保健品来养生的。这一点与现代我们对普洱生茶的体验相近:现在我们喝到的新制生茶,以原料来源划分,在工艺制程正确的前提下,台地生茶性偏寒,古树生茶性偏凉,这是通过品饮与身体感受获知的经验数据。

  普洱茶性温论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未部》中:「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清·阮福《普洱茶记》:「消食散寒解毒。」

 

  《思茅厅采访》:「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元江府志》:「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梵天庐丛录》:「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

 

  …

 

  从以上文献的记述,却对普洱茶的性能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普洱茶性温,可驱寒!对这一言论,支持的文献也不少,其中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更为极端,同一个作者在同一本书中,用两种相互矛盾的不同性状来描述普洱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选择普洱茶

 

  两种相互矛盾的特性在同一种茶身上体现,只能说明这种茶的内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方面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写“味苦性刻”指的是普洱茶,写“受寒,用姜汤发散”指的却是茶膏,我们不知道从茶到茶膏之间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也不知道古人制作茶膏的秘方是什么,但却知道,茶膏变得“性温”了。

 

  此外,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却疾。”这段记载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书中所载的“蒙山出者”,应该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蒙顶黄芽,也就是黄茶的一种。黄茶经过闷黄制程,儿茶素发生氧化与异构化,降低了茶叶的苦涩,茶品的寒性也随之下降。带来茶性变化的,是制程而非茶种本身。普洱茶的“性温”,是否也与之类似呢?

 

  对同一种茶又驱寒又祛热,看来古人对这个也很纠结,其实以现代普洱茶的观点来看,并不矛盾。普洱新茶性寒,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逐渐转化为中性和温性,故兼有祛热和驱寒的功能,新茶祛热老茶驱寒。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新制的普洱茶由于初制工艺不到位,制程中已经发酵,加工出来的新茶与我们现在的生茶完全不同,反而类似现在的熟茶,故性状上也具备了一些熟茶性温的功效。古人当时没有新老普洱之分,更没有生熟之分,难怪会做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了。

 

  了解了普洱茶性寒和性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地选择“性寒”的新制生茶、“性温”的熟茶或“性暖”的老茶了。

有用+10
分享

大益普洱茶收藏推荐

  大益普洱茶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生产的知名品牌,是普洱茶标杆和经典代表,其中大益7572被誉为评判普洱熟茶的标杆,大益7542被誉为评判普洱生茶的标杆。那么,大益普洱茶哪些值得收藏呢?大益普洱茶收藏推荐

大益普洱茶收藏推荐

  1、2008年勐海茶厂68周年厂庆特别纪念茶大团茶生茶:

  选用上等大茶树晒青毛茶为原料,芽叶肥壮持嫩性好,色泽黄绿显白毫。汤色金黄明亮;滋味浓厚鲜爽,刺激性强,回甘快而持久,6.8KG/套;

  2、大益2009年特制奔牛普洱茶:

  精选高山地区大树茶为原料,全球限量发售2009套,极具收藏、品饮价值,3KG/套。

  3、大益2009年建国60周年纪念茶国韵60:

  国韵60普洱礼茶原料选自海拔1200米以上勐海古生茶园,高山优良乔木品质赋予其厚重深长的滋味与丰富的茶叶内涵物质。而历经三年自然醇化,在岁月的积淀中日益醇厚饱满,更彰显优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魅力。

  4、大益2010年亚运会特制纪念茶珍藏亚运青饼:

  该茶全部选用云南乔木大树茶为原料,极具陈化潜质,饼形圆整厚实,条索粗壮舒展,外观黄绿油润。汤色金黄透亮,口感饱满刺激,花香彰显,回甘快而持久。

  5、大益2011年兔年生肖纪念茶宝兔迎财:

  其精选云南著名古茶山优质乔木茶菁为原料,经“大益茶制作技艺”精心加工而成。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饼形圆整饱满,芽叶肥壮显毫,色泽墨绿油润,条索舒展优美;汤色金黄透亮,富有粘稠感;滋味浓醇饱满,回甘快而显著,口感丰富协调,有层次感;香气纯正高扬。

  6、大益2011年辛亥百年典藏纪念茶:

  为大益茶业集团推出的首款大师系列茶品,其中,生茶“巍峨中山”、“百年回甘”,精选多年自然醇化的珍贵大树茶为原料,饼形厚实大气,外观白毫泛金,汤色橘黄透亮,滋味醇厚饱满,陈香浓郁,层次感鲜明;

  7、大益2012年龙腾盛世龙年生肖纪念茶:

  其原料精选勐海地区高山大树茶,绿色生态,该款茶品饼形端正,圆润厚实;条索肥硕,舒展优美,色泽墨绿油润;汤色金黄透亮,富有粘稠感;滋味浓强刚烈,口感丰富协调,回味绵长,韵味十足;花香纯正,优雅持久;

  8、大益2012年翡翠大益生茶:

  现代普洱茶核心产区勐海茶区自然醇化的高山乔木优质肥壮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而成,饼形圆润厚实,条索舒展;芽叶肥硕,白毫显露泛黄;汤色橘黄透亮;滋味醇浓饱满,富有层次感,协调性好;口感丰富,回甘显著,生津快;陈香初显。

  9、大益普洱茶2012年天地人和礼品茶:

  “天地”青饼精选普洱茶原产地澜沧江流域的高山大树茶为主要原料;饼形圆整,色泽灰褐油润;芽叶肥硕,条索紧结匀整;汤色黄亮;香气浓烈;滋味醇和,鲜爽;口感丰富;蜜香显。

  看了以上关于大益普洱茶收藏推荐之后,你是否心动了呢?心动了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傣族和普洱茶

  傣族和茶、竹、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诗意地生存”这一人类追求的境界。假如你到傣乡去,吸引你的不仅仅是傣家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还有那些古老的茶山、茶园,你将被绿色海洋一样的万亩茶园所震惊,这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区的傣族,与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澜沧江沿岸的六大茶山之一的景迈茶山,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代以种茶为生,据芒景缅寺塔石碑文记载,景迈茶山上的茶园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一代代人民辛勤的劳作,他们开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古茶园,被国外学者称为“天然的博物馆”。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霜的古老茶树,至今仍然郁郁葱葱,挺立山野,为各族人民默默奉献出片片新绿。

  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茶和竹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傣家竹楼中央的火塘,燃着四季不断的火苗,随时准备为远方的客人送上一杯傣家特有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傣族最具有独特风格的饮茶习俗,傣语称为“腊朵”。主人取来竹楼边新鲜的香竹一截,将干青毛茶装入内,并用橄榄枝做成木棒在竹筒里冲压,一边冲一边放进茶叶,直到将竹筒填满冲紧为止。然后将竹筒放到柴火上烘烤。烤到香味四溢时,再将竹筒冷却,用刀剖开取出已成圆柱形的茶柱。掰一小块放入茶碗,冲入沸水,一缕清香便在竹楼里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碗中的茶叶,一片片在沸水中舒展、变绿,尤如林中孔雀开屏。袅袅升腾的雾气中既有竹的清香,又不失茶的滋味。如果遇上一个有情趣的主人,还会为客人唱一曲傣家“请茶歌”:“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正像一副对联描述的:“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傣族比较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原本就是普洱茶原产地。繁衍于此的大叶种茶树是普洱茶的原料,也是中国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材料。据专家考证,它们很有可能还是当今世界茶树的正宗原种。这里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着原始热带雨林和丰富的植物物种,被誉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人民一起,创造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他们以茶待客、以茶为友,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饮茶方式除了“竹筒茶”外,还有鲜枝烤香茶、煨茶、烧茶等等,无论从情趣还是从生态的角度看,都是很有个性的茶中佳品。

  傣族和别的民族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常常选择临水而居,喜欢与竹为伴。这就为饮茶习俗带来了独特的内涵。竹在中国文化中是清雅脱俗的象征,它的刚劲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誉。清代被人称为“茶竹双痴”的文人郑板桥,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汉族的文人看到了竹与茶的妙趣,傣族更将竹与茶融为一体,创制了“竹筒茶”,为中国茶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蕴。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为普洱茶中一种独特的品饮方式。

  竹,为普洱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包装形式,普洱茶中的七子饼,均用傣家山寨粗大而修长美丽的糯笋竹和龙竹笋壳包装,它防潮而透气,经久耐磨,便于运输,外观古朴。傣族人民喜爱的竹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茶还得有水,水也是傣族生活中的灵性之物。傣历正月(阳历四月)傣族的泼水节,就是一次用水洗尘、祈福的重要活动。好茶还需好水泡,茶与水相生相荣,有好水才有所谓品饮意义的茶,离开了好水,再好的茶都显不出它的意味。明代的张又新就曾经说过:“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充分注意到了茶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陆羽根据多年的体验,总结出饮茶之水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认为饮茶以山泉之水最好。傣家人生活在山之上,水之畔,他们与水的关系比别的民族更为密切,傣乡的水清沏明静,绿波荡漾,是冲茶的最好选择。

  来到傣家竹楼上,美丽的小卜少亲手为你冲一碗清香迷人的“竹筒茶”,茶香竹香带着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渗入心脾,所有的劳累和尘世的烦恼都将一扫而光,那时你就体会到什么是诗意地生存了。普洱茶是最能体现傣族气质的一种茶,它的和合之气,它的品质内敛,它的自然与真性,它的醇厚温和,不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吗?

勐海县推出新品勐海味普洱茶

茶与健康8月23日资讯:预计今年4月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勐海普洱茶都”项目落户勐海县。该项目以打造普洱茶贸易为核心,集茶文化旅游,茶加工、科研、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使勐海县每年茶叶成交量由现在的1.2万吨提升到2.7万吨,带动数十万勐海及周边茶农增收,直接增加3000个以上就业岗位。该县由普洱茶资源大县向普洱茶产业强县转型的目标由此迈开大步。

该县建立生态茶园指标体系,实施连片建设标准生态茶园,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生产,推进初制加工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勐海普洱茶”公共品牌和“大益”“七彩云南”“陈升号”等龙头企业品牌,依靠科技开发系列普洱茶饮料、普洱茶保健品、普洱茶用品等,加快延伸普洱茶产业链。

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备受市场推崇。2011年,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8.6万亩,普洱茶产量2.22万吨,占全省普洱茶总产量的40.4%,实现工农业产值13.11亿元,税收1.26亿元。目前,全县有茶农21万人,茶叶带来人均收入1850元,占全县茶农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县茶叶精制企业达118户,初制所523个,茶产业已成为勐海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勐海提出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普洱茶原料基地最优、普洱茶产量最大、普洱茶品质最好、普洱茶品牌最响、茶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结合得最好的县”的目标。为此,全县近年来将发展茶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来抓,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