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教你如何辨别普洱茶是否真的陈年

教你如何辨别普洱茶是否真的陈年

2019-03-1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陈年普洱,好喝,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用湿仓茶来仿陈年茶,如何分辨呢?可以通过以下5点来进行辨别。

 

  1、茶面紧结程度

 

  通常年份越久的普洱茶,茶面会越来越松散,颜色发黑,有些碳化,而表面越紧,则年份越短。看外观,首先看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嗅干茶气味兼看干茶色泽和净度,优质的云南普洱茶的干茶陈香显露(有的会含有菌子干香,中药香,干桂圆香,干霉香,樟香等),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猪肝色),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俗称红熟),条索肥壮,断碎茶少;质次的则稍有陈香或只有陈气,甚至带酸馊味或其它杂味,条索细紧不完整,色泽黑褐,枯暗无光泽。

 

  2、干茶的颜色

 

  比较新的生茶,茶面是墨绿色,芽头则是白色。有一定年份的生茶,茶面则是棕红色,芽头是金色。

 

  熟茶这方面不太好判断,因为颜色变化很小,基本都是猪肝色。

 

  3、看汤色

 

  新的生茶汤色是黄绿色,年份越久,颜色越深,逐步变成金黄色、红黄色,最后会变为红色、深红色,如同红酒。

 

  新的熟茶汤色是黑红色,俗称酱油色,越久会越来越通透,颜色会越来越淡,陈年的老熟茶是宝石红色。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的云南普洱茶散茶,泡出的茶汤红浓明亮,具金圈,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质次的茶汤红而不浓欠明亮,往往还会有尘埃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发黑,发乌,俗称酱油汤。

 

  4、看叶底

 

  生茶越新叶底就越鲜活,如同刚摘下来不久的鲜叶。年份越久,叶底会逐渐变红,陈年的老生茶叶底是棕黄色。

 

  熟茶的叶底部不太好判断,通常是以油润程度来判断,年份越久的熟茶,叶底就越油润,如果包裹了一层油膜。看叶底主要是看叶底色泽,叶质、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义勇。优质的色泽褐红,匀亮,花杂少,叶张完整,叶质柔软,不腐败,不硬化;质次的则色泽花杂,发乌欠亮,或叶质腐败,硬化。

 

  以上的这些方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情况,判断茶品的年份,还需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茶厂的历史知识,产品知识,最关键的还是在长期的品饮过程中培养敏锐的口感。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不为人知的储存技巧!

  普洱茶一直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如今,“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得到越来越多的茶客青睐,其中经自然发酵的“普洱生茶”更是广受欢迎。

 

  普洱生茶,是将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饼茶、散茶称为生茶(青饼普洱)。普洱生茶因不经人工发酵,所以存储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般针对需要马上喝的茶友来说,新购买的普洱茶最好将外包装纸拆下,并拨开一、二个,按自己平常泡茶一个月的量。然后找个浅平的盘子,平均摊开,放在自然通风之处(切记不可放在厨房有异味之处,或雨水滴得到,或冷气口及窗户边),约莫三五天后,再放入陶罐内储存。

 

  另外,好的生茶,使用中低温水冲泡时,是很清甜的。而茶叶表面变成红色,芽叶由白色转成浅褐色,表面有油光时,多是茶叶最好喝的时候。如果购买的数量多一点,其余的不要拨碎,一整批放在一起,效果更好。

  普洱生茶存放具体注意事项:

 

  1.必须在干仓陈化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提到的“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正是指干仓陈化。干仓陈化是将茶叶安放在湿度、温度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干仓陈化虽然转化缓慢,但不会发霉。湿仓陈化则与干仓陈化完全相反,湿仓陈华是湿仓是指在适度较大的地方存放转化的普洱茶,但若是遇到天气突变,没有好好处理,也有可能把茶存坏;部分茶商为了获取利润,会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加速陈化。

 

  2.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茶叶储存环境,温度突升或突降都可能导致茶叶发生质变。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甚至仓内温度太高,形成闷热,会将原本的生茶,转变为熟普,此种情形在香港的茶库时有发生。

  3.避免杂味感染

 

  明代闻龙曾写过“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这句话正是说茶叶容易吸收杂气异味,假如将一把干茶叶治愈空气中,不久之后空气中的异味就会消失不见,因外,茶叶的储藏环境应力求清洁无杂味。

 

  4.利用竹箬包装

 

  明朝许次纾曾在《茶疏》中提到“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这种传统的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功效。生活中,常有人将已打开的老茶,改用较低劣品质的塑料纸重包,时间一久,就会发出异味,直接破坏普洱茶品味。

  5.注意茶龄寿命

 

  普洱茶茶龄寿命,到底是六十年,一百年,还是数百年,至今都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能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

 

  最后,收藏普洱茶饼必须注意生茶与老茶的区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茶多为青饼、生茶,未经任何人工发酵。

普洱茶入门:老茶三不买有什么窍门技巧

普洱老茶好吗?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丰富而愉悦的滋味、持久而绵长的香气。对于倾情于普洱茶的茶人和茶迷,陈年普洱茶是一种带记忆的茶品。本篇文章教你买普洱老茶的入门方法。

普洱茶入门:老茶三不买有什么窍门技巧

经常有茶友感叹,普洱茶的水很深,不管新茶老茶,稍有不慎,很容易买到假茶或不知所谓的茶。总结自己购买的经验,认为购买普洱老茶,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一.不购买违背历史事实的茶,经常有普洱茶从业者在销售自己手上来路不明的茶品时,会编织一个极其传奇的故事以吸引不谱此道的新入茶友购买:有深山遇老茶农而得机缘购买家藏几十年自制老茶的;有历经艰辛收购自少数民族同胞悬于厨房梁上不知多少年份的老茶的;更有自家祖上就是以茶为业自家珍藏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这些谎言都严重违背了普洱茶的历史事实,事实上,云南茶业自公私合营后,民间制普洱茶就基本绝迹,这中间,除中茶四大工厂和几家县级茶厂外,并无其它茶厂及个人生产普洱茶,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末才有改变。同时,民间制作普洱茶的工艺亦失传,90年代中期的手工制茶法的复原,也只是形式上的复原,并非真正的技术传承。还有,云南本地居民也从来没有饮用普洱老茶和储藏普洱茶的风俗甚或意识。所有有违历史事实的茶品,我们都应该加以质疑。

二.违背普洱茶常识性概念的所谓老茶,不能购买。拾得曾经看到一款茶:“98年福海制7572”,在下意识里,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假茶,原因非常简单:7572是勐海茶厂出品的一款熟茶,这个唛号是勐海茶厂的专有唛号,唛号中的2也代表了勐海茶厂的厂属编号,福海茶厂根本不可能也无权使用此编号,可见该茶品实为造假者臆造出来的假茶。这样的茶品非常之多,鉴别这样的茶品,只要熟知普洱茶基本常识就能真伪立判。

三.违背自然规律的茶品,不能购买。有人拿90年代中茶老茶示人,其款式,印刷等均无异议,但是整个包装纸洁白如新,内飞甚至无任何茶油着色,这样的茶,可以基本认为是假茶。二十多年近三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都会在普洱茶及其包装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事实上,十来年的茶品和包装都会同新茶有明显不同,多了解不同时期茶品的变化,能有效防止购买到假茶。

在这三个原则之外,也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思考,谨慎购买老茶是必须遵守的购茶信条。

普洱茶喝法煮茶趣谈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

   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

   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

   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

   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