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细说普洱茶产区:新八大茶山

细说普洱茶产区:新八大茶山

2019-03-19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1、曼糯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2、勐宋(勐海)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3、南糯山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4、帕沙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味

 

  5、贺开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6、布朗山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7、勐宋(景洪)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位于景洪市大勐龙镇勐宋村,位于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区,海拔1500-1800米,降雨适中。

 

  古树产地:勐宋大寨、苗锄山、曼迁老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等

 

  茶山历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组大部分是爱尼人(哈尼支系),曼伞村老寨是布朗族,种茶都有久远历史。曼迁老寨附近的古茶园中,存有树龄十分古老的古茶树。清朝时这里的茶曾上供土司。

 

  古树现状:作为中国最南部的古茶山,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僻,勐宋茶区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目前仍有五千亩古茶园,长势良好。勐宋茶分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涩淡而苦茶味极苦,长久不化,本来不被村民用于出售,现在已成为版纳古树中之名品。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香气饱满,汤质厚重,杯底香强,甜茶苦涩较短,回甘较快;苦茶苦涩明显,回甘较弱

 

  8、巴达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有用+10
分享

为什么熬夜族喝普洱茶?

  因为身处随时随地都要快节奏反应的互联网行业,工作需要,总是经常熬夜,咖啡、铁观音、立顿红茶、正山小种、红牛和普洱茶,一度就靠着这些让身体挺了过来。老实说这些提神还是有些效果的。

 

  先说咖啡,挺提神的,但熬夜容易缺水,而且咖啡因摄入太多容易精神紧张,对身体也不好。

 

  铁观音是朋友推荐的,一喝就是两年。铁观音香是很香,也很解渴,但熬夜的人普遍胃不好,按中医说法,心火下不去,喝多了铁观音,胃就更难受了。

 

  立顿红茶,喝的前一两个月感觉不错,之后就腻了,感觉不像茶更像饮料。

 

  正山小种,大概是2010年吧,看到红茶很流行,我就开始喝正山小种了,一晚上起码泡三小袋,提神效果很不错,不过两三个月后也喝腻了。

  红牛,刚开始喝感觉不错,后来发展到一晚上要喝三罐,自从听说红牛属于运动饮料,含有微量激素,偶尔喝点儿对人体无害,但喝多了对身体也会有副作用的,慢慢就不喝了。

 

  普洱茶,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喝起了普洱茶,刚开始是同事泡了茶和大家一起喝,作为工作中的小憩,一起聊聊天什么的,感觉很放松,身体也不觉得那么劳累了。

 

  后来也试着自己泡茶,但有时一个人加班就觉得这么泡太繁琐了,不能总这么喝,现在开始喝袋泡茶,就方便了很多。

  以前喝的绿茶、红茶那些,觉得比喝咖啡、运动饮料要健康,但是喝完精神上来了,该休息的时候就容易失眠,睡不着,而且还经常跑厕所,总觉得还不是最理想的熬夜饮品。喝上普洱茶后,反倒没了这些问题,能休息的时候躺下就能睡着,也不会起夜,睡好了起来自然神清气爽。那时铁观音喝多了,胃不舒服,但喝普洱就不担心这点,胃不仅不会难受,喝下去有时反而会感觉暖暖的,很舒服。听说普洱茶还可以减肥美容,建议妹纸们如果遇上不得不熬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

 

  但是熬夜还是喝点熟茶好,建议不要太浓,熟茶养胃,生茶性寒。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2016年4月10日,这个日子距离即将到来的傣历新年还有两天,整个西双版纳都沉浸在即将召开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之中,而对于西双版纳最重要的产业——普洱茶来说,则也进入了最为重要的春茶收购期。

无数来自全国的茶友与茶企都冲进了茶区,勐海、易武这些重要产茶区域,几乎一铺难求——酒店几乎都住满了来自全国的茶商和茶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新的超微茶区进入了茶友的眼帘:易武的同庆河。这个名字在2016年春茶季开始的时候,就被N多资深茶友屡屡提及,而在4月10日,为了收到该产区的茶叶,茶友们甚至开始激烈的叫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原料。

▎同庆河桥头疯狂的叫价

“400”!“500”!“550”!“600,我全部要”……

这是4月10日发生在易武同庆河桥头的一幕,茶商们为了抢购更多点鲜叶,一路往上叫价。

茶商们排着长队在等待收鲜叶

下午6点多,一位同庆河的茶农朋友从茶地里背回来60公斤左右的鲜叶,刚到同庆河桥头,就被早早守着的茶商们围起来。

茶商们从400,500,550……这样一路开始叫价,现场可谓之激烈,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在吵架,其实他们只是为了抢购鲜叶。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更有甚者,还有茶商开着拖拉机来同庆河收茶叶。这是4月4日,朋友圈里一位茶人朋友发布的信息。

那么到了这里,估计大多数茶人心里都会蹦出一个疑问——“同庆河在哪?同庆河到底是个什么鬼?”

这样的疯狂追捧,到底是事实,还是炒作?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揭秘同庆河分界线

▎同庆河在什么地方?

百度“同庆河”,你会发现信息寥寥无几。

但事实上,在普洱茶圈的核心制茶人心目中,“同庆河”已经是可以跻身刮风寨、麻黑寨、薄荷塘等顶级微产区的一员。

只因它产量确实稀少,所以一直还是大家“心领会神”的秘密,不太为外人道。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图片由茶语网茶友萧像自制

同庆河,也叫铜菁河(近三年来比较常见的称呼)。之所以用河流名称命名,是因为要到达古茶园需要通过同庆河涉水逆流而上。

行政上,同庆河,其实是属于勐腊县瑶区瑶族自治乡,归属于中山上寨和中山下寨,海拔在1500-1900米左右。

但因为离易武确实很近,也有人含糊地称之为“易武同庆河”,但行政区域上,同庆河其实是不属于易武的。

▎同庆河,一个“世外桃源”

要想进入同庆河,全程只能徒步而行。

你必须沿着河堤穿越原始森林,中间大概有三个多小时的水路,这要求你要有很好的体力。而水路,也无疑给茶园的环境增加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所以曾有去过同庆河古茶园的茶友这样描述到:“探访同庆河,须走过山路十八弯,再跋山涉水于深山丛林。几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才能到达。”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能享受很多秘境原始森林里的绝美风光。

缓缓流动的溪水,长满青苔湿滑的河道,累积起来有两三米高的蕨类植物,还有树影斑驳的幽静森林!

阳光散射下来,更有梦幻般的景象,让你仿佛置身中古时期的魔戒森林。

有茶友戏言,“即使拐角钻出一个精灵来,我也不会意外。”这大概也可以形容其美妙之万一了。

而这样的绝妙又避世的环境,也成为成就一个顶级茶产区的首要条件。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阳光透过丛林,同庆河变得如此梦幻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同庆河上的小瀑布

▎同庆河的茶,又“野”又甜

尽管同庆河把自己“藏”得很好,网上关于同庆河的信息也少之又少,但是今年闻风来同庆河收茶的人却已经排成长队。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为什么今年来同庆河收茶的人流量一下子就爆发了呢?茶企“岁月知味”的营销总监落果先生告诉茶语网:“其实这并不奇怪,我预测同庆河2015年会火起来,虽然晚了一点,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同庆河的生态自然、腐殖质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覆盖率高,植物共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而且同庆河茶园的茶树大部分在原始森林中散生着,形成独有的自然杂生林现象。日照系数较为合理,生长的速率较慢,采摘频率低。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同庆河的茶树高度多在十几米以上,根深冠大,茶叶叶片肥大,纤维质丰富,制成的毛茶胶质多,带有特殊的“野味”。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在同庆河茶园里,茶农需要借助长梯才能采茶

“我觉得同庆河最大的特点是‘野’,喝完之后生津爆发力极强,嘴巴里面立即感觉水汪汪的,甜甜的,汤厚水甜。”今年去过同庆河茶园的茶友“东北一野人”和茶语网分享自己喝到同庆河茶时的感受。

而最近几年一直都在同庆河收茶的茶企,岁月知味的营销总监落果则说,如果把同庆河的大树毛茶和其他茶产区的毛茶放在一起来区分,他闭着眼睛用手就能够感觉出来。“因为同庆河干茶最明显的三个特点——条索很直、很硬和很重。”

而这样的干茶特点的成因则是因为——茶叶的所含胶质更多。

已经喝到今年同庆河新茶的茶友表示,从汤色来看,今年不到一个月的同庆河毛料,泡出来的汤色也是橙黄色的。而入口虽微苦,但是茶汤的饱满度厚重感超强。喝的时候虽不会像薄荷塘、茶王树那么香,但是三泡后,从体感上会感觉开始发热,会感觉茶汤是从喉咙中自己溜下去的,非常顺滑。

▎一个新兴“微产区”的超微产量

据了解,同庆河归中山上寨和中山下寨。中山下寨只有两三家人有茶,而大部分茶是归中山上寨的。而中山上寨人口大概在70户左右。

近几年,同庆河大小树春茶季鲜叶产量大概在4-5吨,毛茶量在1吨以上。“而头春的古树量大概在800公斤左右。”中山上寨的茶农李迎高聊道。

而同庆河这几天的古树收购价格,质量很好的鲜叶在2000元/公斤,而一般的鲜叶价格也要500元/公斤左右。(当然,这是实时价格,鲜叶收购价每天都在波动。)

而按照普洱茶的标准制作工艺,四公斤鲜叶才能制作一公斤毛茶。是的,一句话,大小树加一起,全部春茶毛茶也不过一吨。

这也是所有知情老茶鬼,对同庆河都讳莫如深,不大愿意主动传播的原因。而目前正式宣告入驻同庆河的有规模企业,我们也只知道一直致力于易武茶的“岁月知味”。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近不少普洱茶客的朋友圈中,关于同庆河的信息曝光越来越多。这些信号都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同庆河再也无法隐身了”。

易武同庆河茶叶抢夺事件(又一普洱秘境被人追捧)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淌过这条水路进入同庆河茶园的人会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作为心情矛盾的曝光者,只想多说一句话:好茶谁都会想要,但,请不要辜负这顶级的原料,更请保护好这已经为数不多的秘境茶园。

部分图片来自落果先生,茶友东北一野人和萧像先生、李迎高先生,诚谢!(转载此文仅作交流,观点仅代表笔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笔者。)

云南省少数名族回族马帮独揽普洱茶海外贸易300年

云南大学教授、著名云南省少数名族回族学家姚继德先生说:“云南马帮走过的路很繁杂,但不外乎有3条通往境外的主线路:第一条是从大理向西南到缅甸以及缅甸之外的国家与地区;第二条是从大理至丽江,踏上茶马古道到拉萨,再经拉萨、日喀则去往尼泊尔以及尼泊尔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第三条路则是从大理或昆明出西双版纳,到达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

与昆明顺城清真寺的阿訇告别后的次日上午,我和姚继德先生踏上了去往西双版纳的班车,我们选择了对这条线路的追寻。

“回族马帮与其他民族马帮所不同的是,回族对于茶叶的贩运似乎情有独钟,他们更擅长海外销售。”山大沟深,峰回路转,因此,在去往西双版纳的路上,我和姚继德先生有足够的时间聊马帮的故事。

车过玉溪不久,我在沿途看见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茶叶地,不时有一两个头戴白帽的回族乡亲闪现在田间地头。采摘茶叶的日子到了,他们在物色上等货。

云南物产富饶,但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内地商人不敢轻易涉足,因而商业受到了很大限制。“从明末清初到上世纪50年代,300多年间,在云南马帮的跨国贸易中,不畏艰险的回族同胞充当了主力,将普洱、思茅等滇南六大茶叶生产地的茶叶运到境外,他们甚至在越南、缅甸、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的繁华城市开设大型店铺,坐拥海外茶叶市场。”姚继德说。

《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中记载,云南通海县少数名族回族人马同惠曾以20匹骡马起家,贩运茶叶、布匹以及土特产到国外,之后在昆明开设商号,在滇南地区开设茶叶场,主要做对泰国、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茶叶贸易。

“山间铃铛一响,就知道云南省少数名族回族马帮来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像马同惠这样的茶叶商人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属于民间的商贸终究没有走出周边国家之外更远的地方!”姚继德感慨道。

60多年前,云南省少数名族回族人将普洱茶远销欧美

在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沙甸回族白亮成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

白亮成生于1893年,37岁时在云南省财政厅担任保护财产的专员,相当于特殊押运的保安经理。1932年,云南省政府派遣白亮成到普洱、思茅、车里、佛海、南峭一带办理税务。其间,他发现车里、佛海、南峤3县大片平坝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但当地民众的生活极度贫困。白亮成深感大力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之必要,开发边地的志向和决心也更坚定了。

1936年,白亮成先后到宁夏、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进行考察。之后,他又辗转去了日本,学习茶叶以及其他农作物栽培加工技术。回云南后,白亮成为了实业开发上书云南省政府,其中写道:“政府若只靠收税养国,是吃老百姓胡须上的饭而已。要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的事业,才能达到国强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