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功效>略析普洱茶的功效

略析普洱茶的功效

2019-03-19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下文中注:为本人增加的一些注解,供参考
· 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注:此处应当特指普洱茶的消食功效。茶品为团茶,即普洱团茶。

· 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注:此处所讲,指云南产的茶,味很苦,性极寒,可以驱除热病。

·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注:此处即讲普茶性寒,但又说有驱寒的功效。

· 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注:普洱茶性味沉降,可以治病。

·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注:此处讲普洱茶可以驱散风寒,对寒病疗效很好。

· 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
注:阮福看法同于上述的“吴大勋”。

·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注:认为茶为微凉,与上述认为茶性寒的程度不相同了。

· 《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注:看来认为普洱茶能够治疗寒疾的不止一家。

· 《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
  注:此处讲普洱茶有驱风之功,在中医中有言“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施治,尤其看重对风症的诊断和治疗。普洱茶有治风病的功效,即不同于只限于寒、热二疾了。

   《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普茶去油腻,下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未,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 、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未一钱,服之即愈”。

   《滇南见闻录》中载:“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因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注:这里恰说明了普洱茶有性温、驱风、祛寒的功用。也表达了龙井所具备的清暑热功效极佳。

· 以上是历史对普洱茶功效的著述,从消食弃毒,理气去胀,清热化痰,刮肠通泻,驱风散寒,除烦清心等综合方面地阐述了普洱茶的药效功能。

关于其他茶品的一些中医文献介绍: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上述关于普洱及绿茶中蒙山茶的部分记载和描述,给我们一个结论:

   一是普洱茶并非性寒,至少上述著家所谈及的,并不是全都认为普洱茶是性寒的。结合个人的饮茶经验,可知饮用者因为个人体质的区别,会有不同感受和看法。即便是中国伟大的医家李时珍,后人仍不断对《本草》中的药性进行修订,此不多述。
二是中国产茶,但茶在药性不是唯一的,因此,中医讲“茶为万病之药”,应当不单指某一种茶,而是应当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根据品饮者各自的身体特点来选择茶品。
   三是因为茶品的多样性,部分医著中所讲,对茶的饮用上的一些禁忌,应当辨明所说茶品,若不辨别,而依一家之言,则会曲解。
   四是现代人的饮食,更趋于复杂化,其中仅食品添加剂一项,数不过来了,多数过量使用都对人体产生不好的副作用。看一下,大家常用的味精,自行上网查下,部分国家在保健或针对儿童等食品中禁止添加了。此不多述。
   因此,不同人群的饮食,也对品饮茶品的功效造成一定影响。

本人的个体感受而言,大致上对茶品的寒、热性的划分如下(此处根据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绿茶类:性寒,参考李时珍《本草纲目》和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记载,蒙山茶性微温,为特例。其他绿茶的特例,待考证。
红茶类:先分大、中小叶种,一般而言,滇红、祁红等,性均应为温性,云南大叶种滇红应为热性。
普洱茶:生茶性应当为温性。部分品种性燥。
铁观音:茶性寒。
其他茶品,略。

对于脾胃虚弱,也应当辨证来看:
有肝木盛而脾弱者,茶总体上应当少饮,若饮用,则应当注意降低浓度!
脾胃气弱虚寒者,当饮普洱茶熟茶来温养;……
脾胃虚火上亢,则应当选择性质温和的,如蒙山茶;……

同时,在选择茶品时,应当注意茶味,来配合脏腑的气血调整……
如涩为金气,柔缓肺气,
如甜为土气,润泽脾土,
如苦为火气,则入心坚肾,
如酸为木气,则入肝收敛,
 
有用+10
分享

什么是台地普洱茶?

  经常听到有人说古树茶和台地茶,而且说道台地茶时,一脸的鄙夷,那么,到底什么是台地茶?

  台地茶,是指从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园里采取茶青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普洱茶。

 

  台地茶是云南普洱茶重要的普洱茶原料,云南普洱茶资源中95%都是台地茶,古树茶只占一小部分。

 

  云南省绝大部分茶区的台地茶种,其种性都是云南大叶种。

 

  云南“台地茶”大多不是灌木茶树,而是乔木型的茶树,只是经过人工种植和修剪、强度采摘后,改变了茶树自身的生育条件,茶树受到“限制”和“刺激”。但茶树的种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解除各种“限制”和“刺激”后,这些树型低矮的茶树,就会长高、长大而恢复它“乔木”的本来面目。

  由于受人为种植、采摘、修剪刺激的影响,这类茶树主干不明显,一级分枝部位变低。在种植密度较大吋,树体个体生育空间较小,茶青芽叶细小、叶质较薄、条形较为秀丽,这些特点在长期采摘的密植茶园里尤为明显。

  景迈山改造过的台地有机茶园

 

  “台地普洱茶”即“梯地普洱茶”,是茶树的立地条件的不同。与之对应的是“坡地”、“高山”、“平地”、“云雾”等等,这些名称不能代表茶叶品质本身,是茶树生育环境的表述方式。

 

  台地茶是云南普洱茶重要的普洱茶原料。希望能给台地茶一个正确的认识。盲目追求古树茶产品而无意中贬低了台地茶产品,并不利于整个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普洱茶膏出镜史


  茶膏出镜大事记:

 

  公元770年,伴随唐代制茶工艺的普及,许多茶叶出现“膏化”现象;

 

  公元1186年,《北苑别录》记载了宋代茶膏的制作工艺;

 

  公元1765年,普洱茶膏正式定名;

 

  公元1792年,普洱茶膏以国礼之尊流入海外;

 

  公元2005年,蒙顿成功破译并革新清宫制膏工艺,独创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等制膏技术,开创了现代茶膏行业。

 

  公元2013年,蒙顿茶膏广告正式登录广东电视台。

辨别普洱茶工艺香、本质香

茶叶长什么样 辨别普洱茶工艺香、本质香



辨别普洱茶工艺香与本质香工艺香的造成:茶饼压制成型后进入烘房温度超过80度会有绿豆香、花香出现,这类香气飘而不实,入口香气少,反而是闻着很香,杯底很香,有香得带腻的粘滞感。口去西湖住哪里比较好腔中比较明显的口感是上颚有干燥感,喝完一口不要紧接着喝下一口,闭上嘴感受是不是上颚干、舌面有干,这个与两颊生津不冲突,不要被两颊生津干扰上颚的干燥感。

很多茶友都搞不清楚工艺香与自然纯正的古树香气,会对制作工艺比较好的古树花果香认为是添加香气,下面是资料上对香气哪种普洱茶好的评判以及喝茶的经验,如有不足之处,大家多谅解哈。











工艺香:工艺香来源于工艺,区别于其它的是:凡工艺香,都是从外而内的,所以,此类香气的特征是开始时很香,越泡越不香。香气不持久,不入茶汤,闻着香却无香气从口中、喉咙散发出来,口中什么时候喝玫瑰花茶是最佳时间只有茶味。

品种香和地域香:因为制作陈茶的原料主要是群体原始种,遗传基因不稳定,形态各别,而不同的种群又受到相同地域的影响和趋于同化,相同地域的茶呈现出种别复杂,但风格相对统一的特征,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同地方品种香和地域香是合起来进行辨别是更加科学和合理红茶最好的品牌的。

品种和地域香是工艺香和陈香的基础,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变异性”,工艺香越浓烈,地域香和品种香就越不清晰,品种香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茶种的香气,即使是大叶种古树茶也有很多细分茶种,彼此都有不同的香气。地域香简单的意思即使山头气,不同茶山也有不同香气。而因为即使同一个茶山也有不同的细分茶种,会有细分的不同香气。

比如即使一个布朗山也有不同于常规布朗山香气的茶,而不能根据平时长期喝的布朗香气来判断一个茶是不是布朗山的。因为布朗山脉延绵细分茶种较多,许多深山古树的香气茶气还不被大众茶友了解。因此,一味的靠香气来判断茶的产地是不够严谨科学的。

品种香和地域香在新茶的时候容易体验,越泡到后面越明显的,即是品种和地域香,古树茶品种香和地域香是一直跟随茶汤的,即使茶汤茶味很淡了,但融入茶汤中的香气还是一直会存在,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靠嗅觉去闻而应该靠味觉感受香气。工艺造成的绿豆香花香口中是很难感受香气的散发大部分感受是在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