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弘扬普洱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弘扬普洱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2019-03-20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弘扬普洱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谈起中国普洱茶文化,要涉及茶的原产地,古茶树,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加工、运销等及民族茶饮风俗,茶叶的发展,茶业的开发。普洱茶文化对中华民族人类文明作出厂贡献。《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发现了茶,茶和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就分不开了。那么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年以上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风雨洗礼中,茶文化从方方面而山诞生走向成长,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茶文化,使中华文明更具韵味和魅力。普洱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传遍了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向深层次彼此融合,互相影响、推动,融汇成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在地球上没有不饮茶的国家,也没有不饮茶的民族。普洱茶文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品,在历史演进中,始终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普洱茶的故乡,绿海明珠思茅是云南省西部边睡一块神奇、丰饶的宝地,青山重叠,四季如春,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从哀牢山、无量山至澜沧江、李仙江,有莽莽苍苍的思茅松,有思茅地区壮美的万亩古茶树林自然文化遗产,有万亩生态有机茶茶园景观,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山川,把茶都山水、河谷的春夏秋冬装点得碧绿葱翠,被誉为"绿海明珠"。在澜沧江流域生长着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种类型齐全的古茶树(林),分布在思茅、版纳、临沧等地区深山老林中,镇沉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古茶树、古茶树群落自然遗产,澜沧邦威千年过渡型占茶树,景迈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勐海巴达1700年野生古茶树,凤庆香竹等茶王之母,这些活的古茶树博物馆,充分证明了世界茶树原生地在澜沧江流域沿岸。云南古茶树之多,古茶树年龄之长,可称世界之冠,说明了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
  澜沧景迈千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傣历五十七年(公元697年)距今已千年种茶的历史了。据传说"茶叶"是布朗族祖先在游猎生活时期在采摘野果、野菜生产活动中发现的"野茶"当时古人还不知道它是茶,而是当作一种"佐料"食川,布朗族称这类佐料为"得责",远古时期布朗族的祖先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生吃,或者是用火烧出来的野生动物肉,体内比较热、疾病较多,他们吃厂"得责"这种佐料白觉一身舒服、爽快、头脑清醒,因为茶叶可以清热、消炎、解毒、帮助消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健身强体之作用因此古代布朗族,对"得责"这种佐料产生爱好的兴趣,觉得这种"得责"稀少珍贵,出于生活的需要,居住在深山的原始森林中的布朗族将"得责"进行了人工培植和移栽。他们在游猎中,只要发现"得责"这类植物就标上记号、记住地址,进行人下管理和保护。后来他们摘下果实带回部落的住地,在周围进行了人工种植和发展,这样野生"得责"经过人工种植、驯化后"得责"成了茶叶。为了与其他野菜分开使用,布朗族头人"叭哎冷"给"得责"取了一名叫"腊",因为"腊"是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饮料,随后种植"腊"的人越来越多,经过驯化栽培以后的茶叶逐步得到推广,被各个部落的少数民族所接受,傣族、基诺族、拉枯族也依布朗人的叫法,把茶称为"腊"。从一株发展到数株,从数株发展到一片种植,从房前屋后向四面八方扩种,茶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景迈、芒景千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林)。把茶树种植在原始森林中,对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营造有好处,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它不仅反映了云南各民族的自然观、生态观,也展示了兄弟民族千多年的创造力。景迈、千家寨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王,举世无双,被称为"天然茶叶博物馆"、茶树基因宝库,也是茶文化考察寻根、茶文化旅游的胜地。这些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具有茶树的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国家的珍稀植物和国宝,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种质资源及利用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价值。
  说起普洱茶的种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思普区境内已开始种茶。普茶香飘万里,滇绿誉满中华。茶都思茅,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着数十万亩速生密植有机茶园,产茶数十万担,普洱茶、滇绿茶、工夫红茶、名优绿茶等茶叶系列产品,生产、加工上百个规格品种,荣获云南省和国家及国际金奖,成为公认的名牌产品。

有用+10
分享

饮食变迁主导下的普洱茶市场流动

饮食变迁主导下的普洱茶市场流动

倘以饮食文化的广阔视野来俯视华夏大地的版图,我们会发现,在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华夏的先民顺应天地自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饮食。

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主要居住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腹地,人口稠密,自汉代至今两千多年以来,在优化选择饮食的过程中选择了以五谷杂粮为主体的饮食结构。近两百年来中国人口的激增,也与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有很大关系,但向以素食为主。这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惊人的一致。两千多年以来,汉族食五谷杂粮,饮用中小叶种之茶,达到饮食平衡。

而居住在华夏大地边域的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饮食则以肉食为主。自唐至今,粗老原料制作的茶,是其赖以为饮食平衡的不可或缺之物。封建阶级的统治者以茶制边,可说是一项稳固的国策。至今,国家仍给予边销茶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保障。

直到20世纪中叶至今,这种状况逐渐被打破。先是在20纪50年代以后,经济上率先腾飞的港澳台地区;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临海的广东省接着发展起来;此后中原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未来西北、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有望。经济的发展伴随生活条件的提升,膳食结构的改变首当其冲。传统以素食为主体的国人,饮食以洋快餐为先导,呈现部分西方化;以肉食为导向,部分少数民族化;其核心在于肉食在饮食比重中的增加蔚为主流。先是港澳台、然后是广东,普洱茶成为饮食生活中几乎不可或缺的元素。现今,普洱茶在中原地区市场日渐热络。未来,普洱茶有望进一步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开拓新的疆域。

饮食变迁主导下的普洱茶市场流动

纵观普洱茶市场的开疆拓土,从极边之地的藏区,到港澳台,再到广东、中原、西北和东北市场,可说是饮食变迁导致的结果。

自2000年至今10多年来,河南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总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五位。2012年河南茶叶总产量为53500吨,总产值接近80亿元。茶产业列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政策利好。河南省成为户籍人口逾一亿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省会郑州市实际居住的人口逾一千万,人口密度仅次于北京和广州市。人口红利不断释放下,饮食变迁导致茶叶需求剧增。

仅以普洱茶在郑州为例,2000年以前,郑州只有华中食品城一家普洱茶经销商。2004年河南第一家茶叶专业批发市场郑州茶叶市场开业,整个市场只有一家专营普洱茶,另外两家兼营普洱茶。到2006年伴随全国普洱茶热潮,郑州茶叶市场220多家商户,几乎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在经营普洱茶。2006年开业的郑州北茶城,招商一月爆满,90%以上的商户经营普洱茶。2007年普洱茶行情暴跌,新开茶城半数商户人去店空,一片萧条景象。2010年普洱茶再次走出低谷,郑州茶城数量增加到十家以上,茶叶种类中普洱茶、信阳毛尖、铁观音呈三分天下鼎力中原之势。2014年末2015年初,郑州茶城数量增加到20家以上,且有新茶城不断在招商开业。18个地市,几乎每一个地市都有一家以上的茶城。除开茶叶主产地信阳市,河南各地市茶城,普洱茶都占有较大市场比重。

从食用五谷杂粮饮用花茶、绿茶,到食用肉类为主饮用普洱茶。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中原地区普洱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经济形势波动起伏,内在的驱动力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导致饮食变迁的结果。 

为大家深度地解析关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泡茶一直是一种艺术,而到了今日,普洱茶制作工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门派,一是传统派,一是改良派。

所谓传统派做的是品质和文化。生产全是手工操作,效率低。品质由加工者水平、认知高低而定。

而改良派注重市场效益和产量。主要手段是制前发酵增甜、高温提香、高温高湿快速陈化等。80%以上的普洱茶由这种工艺制作。

改良普洱是工业化产品,所采取的工艺提高了普洱茶当期表现,牺牲了普洱茶的后熟性,这样的茶大多10年左右,品质开始逐年下降。传统普洱才是能喝、能玩、能存,且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普洱茶制作的工艺要点和特征,供茶友们玩味。

普洱毛茶加工工艺分为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四大步骤。

萎凋。萎凋是让茶叶自然脱水软化,为后期杀青做准备。萎凋时间短了,茶叶未软化到位,杀青会不均匀;萎凋不均匀,或者萎凋时间过长又会出红茶香,对将来普洱茶的后熟性有很大影响。因此,最好的萎凋方式是将鲜叶放在上下通风的不锈钢网上让它自然、均匀脱水。当鲜叶发出奶香时,就必须杀青了。所谓制前发酵就是萎凋环节时间过长,不及时杀青,这样的茶叶口感会变甜,但后熟性会降低。

杀青。杀青是让催化茶叶陈化的酶钝化,使其催化鲜叶发酵的速度慢下来。杀青的温度、火候掌握尤为重要,温度高了,会出炒豆香,后熟性会下降;温度低了,会出红茶香,会影响普洱茶的后熟性。优质普洱一般选用铁锅、柴火杀青。笔者曾和台湾普洱茶协会会长廖义荣讨论过杀青和揉捻工艺。笔者认为,杀青机杀青效率很高,杀青也很均匀,但是连续高温,普洱茶活性不好,且温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成了不适合存放的绿茶了。铁锅杀青则不同,鲜叶接触铁锅的瞬间,温度很高,抛向空中温度迅速降低,在一高一低间,保持普洱茶的活性。这个观点得到了廖义荣的赞同。

揉捻。揉捻是把普洱茶的细胞璧揉破,让茶汁渗出来,快速形成茶叶滋味。揉重了,在泡茶时,开水一冲茶味就出来了,但对茶质有伤害;揉轻了,泡茶时不宜出滋味。笔者主张人工揉捻,可以更好掌握揉捻轻重,既能保持茶叶的活性,又能快速形成普洱茶滋味。

干燥。传统工艺主张将揉捻好的茶叶用太阳晒干。现在的普洱茶制作往往采用的是烘干,烘干效率高,能提香,同样也会影响到普洱茶的活性;晒干要受制于天气,没太阳但环境温度高时就荫干,环境温度太低时就低温烘干。

可见,要得到适合长期存放的优质普洱茶,温度控制最为重要,没有低温制作工艺,就难有越陈越香的优质老茶。

详解人们对普洱茶认知的六大误区

普洱茶在中国来说可谓是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普洱,很多人去酒楼喝茶必点的茶都是普洱,可是你真的了解普洱茶吗?下面小编来解读人们对普洱茶认知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普洱茶属于红茶

由于普洱茶茶汤颜色能够变红,因此很多都以为普洱茶属于红茶,其实这是错误的,一般懂普洱茶的人都不会这样说,普洱茶在云南省地方标准的叫法为普洱茶,它是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也就是说普洱茶是以特定区域的特定茶种,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们国家标准里并没有普洱茶的分类,但随着普洱茶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国家标准将普洱茶单独分成一类,与红茶、绿茶等排在一起,因此大家不要把普洱茶再归类到红茶里面了。

误区二、普洱茶保健功效立竿见影

喜欢喝普洱茶的朋友都知道,普洱茶又降压、降脂、醒酒、减肥的功效,但这些功效需要的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并不像药品那样立、立竿见影,因为普洱茶始终是饮料而不是药品。

误区三、普洱“紧压茶”不怕异味

不少消费者认为,普洱茶里的“紧压茶”,因为茶品压制得比较紧实,所以吸不到异味,这是一种对普洱茶错误的认识,虽然普洱“紧压茶”通过上百吨的压力,将茶叶压制成型,但是也仅仅是内部不容易吸收异味,并不代表外面表层也不能吸收异味,因为还是建议消费者们,存放普洱“紧压茶”的时候,还是要隔离异味物品保存。

误区四、所有普洱茶都具有收藏价值

普洱茶越陈越有价值,这不仅仅与普洱茶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价格不可密切,好的原料制成的普洱茶香气更独特,口感更醇厚,保健功效更强大,自然价值就更高,但是劣质原料制成的普洱茶,香气、口感、养生功能都会大打折扣,即使储存时间再久,也没有太多收藏的意义。

误区五、年份越久价值越高

不要简单地认为普洱茶年份越久价值越高,普洱茶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然后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普洱茶品质才会向“好”的方向转化。

误区六、生茶熟茶的茶具可以混用

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味道差异很大,所以两者茶具一定不能够混用,以免茶具上残留的茶香会彼此影响。

普洱茶认知六大误区,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