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越陈越香”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内含的两大秘密之一。

普洱茶的“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物质概念。“越陈越香”实际涉及了普洱茶三方面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一是时间

这是普洱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包括云南茶业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任何物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无限期发展。其焦点就在于品饮的最佳点位(时间),也就是说:普洱茶的“越陈”到底是多长时间,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乃至更长,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定论,因为它与原料的好坏、工艺的优劣及贮藏条件都有直接的关系。但也绝不象某些人认为的二、三十年。

“越陈”这一时间概念不仅是普洱茶与绿茶等茶类的最大区别,同时它也是普洱茶核心价值之一,没有“越陈”就不是普洱茶了。反过来,“越陈”这一时间的延长,也为普洱茶内在物质的持续降解与转化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二是物质的转化(既如何理解“越香”)

以普洱茶芳香类物质为例(即表现出的香气),新加工出的普洱茶(生饼)其芳香类物质约有四、五十种,杂气很重。但对存放五十年的普洱茶进行检测,其芳香类物质却只有七至九种。而且,在普洱茶的后发酵中,它的香气的演变有向单一化方向转化的趋势。这其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芳香类物质,是氧化沉香醇(英文名称Linalool。oxide,分子式:C10H18O2),它属于具有特殊香型的芳香类物质,也常常被称为香气典雅,有通关开窍之说。

或许正是因为它的通关开窍,极易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中产生记忆。这就使得很多茶客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一旦暂停,哪怕是仅仅几天,再次品饮普洱时,会立刻有久别重逢之感。这种奇特的香型会使人记忆深刻,具有极强的排它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陈香”----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沉香”。这类物质是普洱茶在漫长的时间中,由茶多酚、茶皂甙、咖啡碱等多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络合与转化所得。是普洱茶真正意义的“越陈越香”。

三是营养物质及药用价值

很多人一谈茶,就是茶多酚,什么抗氧化剂、去除人体的自由基等等。但茶多酚相对茶叶化学而言,是个大概念。毕竟茶多酚内含物质太多,至今还有大量物质未被发现与证实。茶多酚不是药,只有茶多酚在被适当的降解与转化后而产生新的衍生物,这类衍生物才可能产生药用机能。而这个过程恰巧属于生物科技的范畴。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就是典型的生物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表述。生物的降解与转化需要时间,是“越陈”的过程,而“越香”不仅仅代表某种特殊的香气,更多地赋予品质的概念。没有好的品质,也不可能出来好的香气。

普洱茶另一个秘密,是“厌氧发酵的机理”

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出品的各种茶叶,因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后期的演变方式也不同。基本可出现三种演化结果:

一是霉变的过程,如绿茶类;过了保质期的绿茶是很难入口的,其营养物也基本丧失怠尽,失掉了品饮价值。因此好的绿茶一定是新茶的概念。

二是碳化的过程,如乌龙茶类,红茶类等。它们在超过三至五年后,绝大部分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现象,外观看起来还是茶,但冲泡会出现色泽发暗、浑浊,仍不具备品饮价值。

三是膏化的过程,如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当将普洱茶的毛料压制成团、饼、沱、砖后,茶叶自身的纤维系酶与果胶酶及加工现场空气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菌群的叁与,造成普洱茶在完成加工之后,仍会出现后面持续发酵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发酵”。这种后发酵的结果直接导致茶叶的“膏化”现象。

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长时期的等待。这也就直接认证了云南为什么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说法。一个好的普洱茶(戓团、戓饼、或沱、或砖),在好的贮藏条件下存放五十年以上,就是茶膏。如剥离三克茶将其冲泡,其汤色为宝石红,沉香味更为独特,也被称为“无味之味”。

在连续冲饮七、泡之后,茶底只留有一些大米粒大小的残渣,绝大部分已被溶解。对其水浸出物进行化验,你会发现其果胶、皂甙及咖啡碱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品饮后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好的药用机能。这里附带一个对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老茶”的看法,很多人包括云南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根本不具备品饮价值。这似乎显得偏颇。“老茶”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普洱茶(团、饼、沱、砖)出现后续的膏化现象呢?

答案是厌氧发酵起的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厌氧发酵属于固体发酵技术,也是微生物发酵最常见的一种发酵方法。在中国,中国的古代先人就是最早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酿造白酒。这种酿酒方式最奇妙的一奌是,不具备模仿性。就像普洱茶,勐海茶厂生产的“大益”产品所附带的“勐海味”、下关茶厂的沱茶所具有的“下关味”,是其它地区所模拟不了的。

当然,云南普洱茶就其产地不同,还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口感与味觉,这其中的独特,都与加工区域内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有关。可不要小瞧了这种微生物菌群,它既是最有价值的地理标识,也是决定产品优劣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就像茅台酒厂发酵车间窖池里的一块窖泥,单位面积内其微生物菌群可达上亿个,你可以说它价值几万,也可以说它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也不为过。这些窖泥恰恰是茅台酒生产的“最高机密”。

同样,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厌氧菌群,也是极具价值的。我们知道,中国的云南位于云贵川高原地带,其物种的多样性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造就了特殊的微生态循环系统,而各个产茶区以及茶叶加工厂又都处在大的微生态循环系统的小生态子系统中,其不同地理位置也促使微生物菌群的差异性。

我们绝对相信,有些微生物菌种是迄今未科学界发现的,而这些未被发现的微生物菌种,尤其是叁与普洱茶厌氧发酵的某个未知的厌氧菌一旦被发现后,有可能成为新的“药源”。它的意义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社会效益上看,都是具大的。这是一。

其二,我们知道,绿茶类是不发酵茶,它的工艺特点在于最大限度保持茶叶原有的成分,既“保鲜”法。如绿茶的杀青工艺,就是在高温下(100度以上),快速将多酚氧发酶及其它酶类破坏,使其化学分子链断裂,失去后续氧化的能力。保持茶叶冲泡后的“鲜爽”度。这种工艺能极大地保持原有茶叶的本味,也可称其为“原汁原味”。然而,绿茶不能空腹饮用,民间称其“寒性”大,实际上是绿茶中很多化学成分不被人体吸收,多饮后对人的肾脏压力太大。

但普洱茶则不同,它是另一种工艺思路。它是采用从表面上看很原始,但又是现代生物科技很难超越的厌氧发酵技术,将普洱茶由“生”向“熟”的方向转化。就普洱茶后续发酵而言(专指团、饼、沱、砖,而非散茶),是以厌氧菌为主,有氧菌为辅的发酵模式。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厌氧发酵的模式可以造成茶叶内大量化学成分的转化。可将茶叶诸多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为新的水溶性物质,由此也可将大量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转变为人体易吸收的营养物。

当然,我们这样解说普洱茶,并不意味我们对普洱茶有多深的研究,而且我们始终相信,随着对普洱茶讨论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大量新的发现和新的疑问。套用生物科技界最流行的一个观点:任何一项生物的研究,没有终点,只有更高的起点。

有用+10
分享

喜欢普洱茶的韵味

  普洱茶最先产自于普洱,近百年来,产地逐渐转移到滇西和滇西南。采摘后先要放在干燥的仓库里储存上一年,自然发酵,然后日光晒青、揉捻、干燥、蒸压成型制成生茶;熟茶是在生茶的工艺上多了一道渥堆,就是将生茶堆在场地上再次发酵,期间不断翻身加水,它的口感要比生茶来得温和。

  这几年流行喝普洱茶,据说普洱茶在北京、广东时髦得很,因为能减肥、降血脂、降血压。此举也带动了坊间普洱热,使得此茶的价格一路飚升。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同仁写的一篇有关普洱茶的博客,说其丈母娘喝了很久,仍然“双高”,于是老兄动了疑心,甚至怀疑是早先那拨商人故意炒作的,利用一个虚构的典故抛售了积压已久的大批普洱茶,而我们这些阿木林还蒙在鼓里。

  不过,本人最近也爱上了普洱。不是跟风,而是一则因为普洱喝了不会胃酸,口感又很圆润爽口,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二则普洱茶耐泡,特别适合阿拉这种懒人。当然还有减肥、降血脂、降血压的诱惑,这些优点似乎都是为阿拉设计的。尽管心里也曾犯嘀咕,但这种东西本人历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有时候心里暗示就是最好的疗效。

  只是有一点脑子还是煞清的,眼下普洱茶据说有上千种,难免良莠不分,像同仁博中所说的“丈母娘上当”,“不法台商编故事清仓”都有可能,因此认准品牌是很重要的。

  据朋友介绍,武夷路431号新开了一家下关沱茶专卖店,据了解,现在普洱茶大理产量最高,年产280万亩,其中下关沱茶又是规模最大的。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找最大的总没错,何况它是大理当地政府推荐到

  本市的惟一专卖店。于是抽空到那勘察了一番。“下关人”很实在,店堂里提供免费饮茶,一个穿着白族服饰的姑娘像摆弄手艺似地忙活着,一边还推广普洱茶道。

  喝普洱茶其实更多的是在喝“文化”。尤其经过白族姑娘的纤手摆弄,用一根不锈钢的钎子在黑黝黝的沱茶边小心刮落在一个玻璃杯里,然后开水泡两浦,还取了个很儒雅的名字——醒茶,其实就是将表面上的杂物去掉。杯子分两层,上层是个小杯,茶叶放在杯底,底端铺了张过滤网,顶部有个按钮,加完水后,按动按钮,小水杯的水通过底部小孔流到大杯里,然后再倒入每人的功夫杯中。普洱茶最“好吃”的在三四浦,如果是其它茶,有的已是淡寡无味了,而此时普洱味却正是圆润可口。

  本人没有鄙薄其他茶种的意思,就像百货中百客一样。但对本人而言,普洱的味是韵味,来得远久。不要抱着功利,只为它的另类,它的苍凉,它的久远……

普洱茶山头热,销区冷的一个片段

普洱茶山头热,销区冷的一个片段

2008年,普洱茶行业跌至冰点,那是整体行业的崩盘,没有例外。2014年之后,普洱茶也崩掉,不过情况有所不同,炒茶的价格一落千丈,消费茶的情况却比较正常。

与之前相符的情况是,整个产业都变成了一个巨型“代工厂”。

计划经济时期,云南茶叶由云南省茶司一统天下,下属茶厂类似于代工厂,其实不是,只是一个加工部门存在的意义,因为不担心销售,也不操心工人工资,与今天茶厂都属于私企的情况大为不同。

私企的目的,加工厂是一个生产基地,等同于原料基地,茶厂工人也等同于茶农,赢取的是“劳力钱”,品牌的溢价则谈不上,茶厂的品牌即会被极度漠视,这是今天一个现实的情况。

无论是2008年,还是2015年,“产区热、销区冷”的现象都存在,只不过今天山头茶的价格更贵,销售的难度更大,每个茶企、茶商、藏家、消费者都在投资茶、消费茶、古树茶、小树茶这样的概念里左冲右突。

其原因都是在于我们过度重视圈子茶,圈子的效应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果圈子茶以及圈子效应如果无法复制,其实就缺乏了商业模式,其结果即为大家都缺乏现金流。

今日之市场体现即为此。

南方的市场,品牌逐渐在圈子化,小众化,个性化,很难有一个品牌一统天下,大众化的品牌力量已经极度减小,存在的原因是之前的基数大,甚或一些品牌存在炒茶之模式,能快速套利。

北方的市场则不同,几乎是5年前南方市场的一个影子,已经被抛弃的品牌在北方市场依然活得很滋润。个性化、特色化品牌也有体现,不过,受信息传递迟滞之效应,仍然处于一个萌发期,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存茶少,喝茶多。

根本存在的原因在于大家都认为生茶太简单,这样结果就是,我们根本无法阻挡每到收茶季节,漫山遍野如蝗虫般的收茶人,然而,绝大部分上山头收茶的消费者收了一大堆可疑的古树茶。(

蜜兰香普洱茶一点-茶性如人性,或感性或理性

蜜兰香 普洱茶一点-茶性如人性,或感性或理性



茶性如人性,或感性或理性礼节是世俗所为的普洱茶一点,真性是秉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贵本真,不拘于世俗。

其实,即使是常人,但凡能回归自然的本真,尊重人心的本然,在理性的礼法约束下,仍能bluemood红茶店让感性或如静水流深,或如细水长流,绵延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同时,让我们离欢乐、幸福更近一点。



在唐人煎茶讲究一个煮活水、加调味、回冲水等一套繁复的程序,茶具喜用越州窑黄茶的种类的青瓷碗,泛着淡淡的青,如玉似冰。

绿茶倒进去,与淡青色的釉彩相辉映,相得益彰。那浅浅的绿色,让人恍然如归草木山林之中。

宋人泡茶时,则要在小石磨里将茶叶碾成细末,再用沸水在碗里冲,冲起来后用竹制的茶筅点茶,让茶末和水生出泡沫,打出汤花来。

点点汤花,如同人生绽放在平凡瞬间的细碎花朵。他们更喜欢用厚实的黑瓷碗,黑白相映,是非分明。讲究的是文人情趣。





唐宋之人的感性浪漫,唯以喝茶,便可一窥全豹。而到明清,煮茶则是将散茶叶放在碗里直接泡开,既无唐人煎茶的程序,又没有宋人点茶的汤花。

所以,日本美术活动家冈仓天心不无遗憾地说,茶很写实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回到理性之中了。

其实,喝茶不就是人们的心灵状态、生活态度的外化么?自然本真也好、人文意趣也罢,甚至只是回到最初的解渴实用,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相互制衡。

人的感性是先天的,理性是后天的。一颗感性的心灵必须要有理性的约制,才能在社会坐标上建立起自己的准则。

但是一个有理性规范的人,只有他具备丰富、敏锐、感性的心灵,在生命过程里,他才会快乐。细细体会这一盏浅茶中,一路积累的厚重智慧。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嘈杂艺人绿茶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蓬勃生机。喝出一团真气,归于草木之间,这盏茶就是自在欢湖南安化县黑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