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为何古树普洱茶越来越贵?

为何古树普洱茶越来越贵?

2019-03-27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为何古树普洱茶越来越贵?

“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是形容普洱的“陈”。虽说陈年普洱如此火爆,但有些人还会选择普洱古树茶进行品饮,为什么选择普洱古树茶呢,此茶有什么优势吗?其实古树茶是指存活百年以上的乔木茶,在以云南版纳茶区、临沧茶区、普洱茶区有古树群落,数量稀少。而在一些所谓“骨灰级”茶友的标准中,则必须是30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才能被冠以“古树”之名。因此这样的古树茶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无论是从收藏的角度还是品饮的角度都有它本身的优势所在。

沿着普洱茶老字号的足迹,通过近年来茶山的探访。生茶市场充斥着各种噪音,把普洱茶神秘化。实质上普洱生茶很简单,说的直观些就是那么几座山,那么几个特定的产区。古树茶是现在栽培技术也无法速成的。通过近十年来老茶变化的验证,只有正宗的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腊),临沧等地出产的古树茶(晒青毛茶)才能做出顶级的沉香生普。茶友为什么选择普洱古树茶,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古树茶是处在土质最肥沃的地段,无需使用化肥农药。可以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生态的茶叶饮品。云南出的古树茶红茶(滇红)从清朝到现在一直是有部分供给欧洲皇室。

第二:古树茶树干大,吸收的养料充足,叶芽肥厚。且一年有的只采摘一次,偶尔采摘两次(春尖、谷花)。被我认可的古树茶树龄都在一百年以上,云南大部分古树茶的树龄都在三百年左右。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茶树越老越值钱,有的人打着千年古树茶的名号来忽悠。千年古树是有,但是产量非常稀少,有的已经成为文物保护。所以不要过分被树龄所左右,应该选择可信的茶号,可信的茶人,可信的原料。

第三:古树茶做成的晒青毛茶,由于本身内含物质丰富(茶多酚、茶黄素)等,且没有经过任何现在工艺的破坏。在以后的陈化中表现更突出,汤色油亮、气韵芳香、回甘生津、经久耐泡等。而台地茶树龄小,越放茶味越淡,嫩臭味重,最终台地茶会失去韵味没有陈香。

第四:古树茶的稳定性,古树茶从第三泡到第十五泡滋味仍然不减,毕竟他的母树体吸收养分较多。在品监一款生茶时,稳定的茶味、气韵决定了我们的第一印象。

第五:古树茶的神韵和灵气,由于海拔、所处环境不同,各个古树茶山所产茶表现出不同的灵气。有的高香、有的喉韵深、有的绵甜等。在生茶的陈化过程中,这些独有的东西依然伴随,在我们品饮老茶时,依然能够品味到这些神韵。在一些顶级的古树茶产区,生茶所表现出的原始森林气息和一丝丝灵气更让茶人陶醉。

任何的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只是有的劣势表现的不明显或是很小。对于为什么选择普洱古树茶相信大家通过此文的介绍,对此应该有所了解了。提醒各位选择茶叶的时候,最好从自身体质、习惯、爱好、口感这几个方面去考虑。虽说普洱茶现在是茶市热销产品,但由于原产量有限,茶市也会出现假货或是以次充好的,茶友们一定要擦亮双眼分清好坏,优劣。(文章来源于:普洱茶圈

有用+10
分享

不懂普洱茶叶的审评怎么混普洱茶圈?

为什么要学普洱茶审评?因为学好了这门课,你就有可能当上资深茶友,蹭到好茶无数。别问我为什么,我不会告诉你这是大学老师讲的。

不懂普洱茶叶的审评怎么混普洱茶圈?

我们所说的茶叶审评,通常是指感官审评。为什么说……

为什么要学普洱茶审评?因为学好了这门课,你就有可能当上资深茶友,蹭到好茶无数。别问我为什么,我不会告诉你这是大学老师讲的。

我们所说的茶叶审评,通常是指感官审评。为什么说是感官审评呢?我们是人不是神,难免会带着主观情绪嘛。至于什么是茶叶审评,我这里就不做重点说明啦!不明白的自己去问度娘吧!

作为一个资深的茶叶审评师,尤其是审评普洱茶的,一定要随身携带审评界的“四大天王”——审评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PS:如果你不是资深的,那更要携带。别问我为什么,这叫专业,懂不懂?你还想不想蹭到好茶啦?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茶叶审评有五大要素,不过就普洱茶审评来说,主要是审评它的外形和内质。外形是干茶形状和色泽;内质是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通常以香气和滋味为主。

如何审评普洱茶的外形

众所周知,普洱茶有饼茶和散茶之分。所以就干茶形状审评来说,二者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而色泽嘛二者大同小异,主要是干茶的颜色、亮度等。这里重点说一下干茶形状审评。

若审评的是饼茶,首先要看茶饼的棱角,然后再从茶饼的松紧度、压制的厚薄是否均匀、茶饼表面含梗量多少去进行审评;而散茶嘛主要是看干茶条索的紧结度、匀整度、净度。

如何审评普洱茶的内质

普洱茶外形审评完了后,这时候,你需要用”“双杯评审法”审评普洱茶内质,即借助两泡茶完成审评。第一泡三分钟,用来审评汤色;第二泡五分钟,用来审评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根据个人经验,干茶比通常是1:50。如果用审评杯泡茶,一般是3g干茶150ml沸水。

第一泡完成后,肉眼观察,从色度、亮度、清浊度去审评此普洱茶的汤色。

第二泡完成后,先鼻子闻香,热嗅判断香气的纯正度;冷嗅判断香气的持久度;再评审茶汤,茶汤不用吞下去,在舌尖转一圈就可以啦!在评茶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嘴里的茶,看它的滋味是否醇厚、爽滑度如何,回甘好不好?

两泡茶都完成后,就可以审评叶底了。主要从嫩度、色泽和匀度来进行审评。

如此这般,茶叶审评就完成啦!我相信,聪明如你,一定全部都掌握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你们赶紧去找茶练练手吧!

为了蹭茶大业,赶紧去练练。

中茶的普洱茶怎么样

普洱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称为普洱熟茶。普洱熟茶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发酵熟制的普洱茶由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类物质的转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发酵中,维生素C也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中茶的普洱茶怎么样?

发酵过程使普洱茶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以黄酮苷形式存在,黄酮苷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质。 含有丰富有益菌群的发酵熟普洱茶,在进入人体后不会对胃产生刺激作为,而且能够在胃的表层形成附着膜,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经常饮用可以起到养胃和护胃的功效。

以上就是中茶的普洱茶怎么样,希望对各位茶友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中茶的普洱茶怎么样这些茶叶知识还不够,可以关注茶叶网官方网站。

陈年普洱茶价格居高不下,普通茶友购茶有新招!

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陈年普洱茶尤其备受大家青睐,但是,陈年普洱茶的价格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比如名震茶界的88青饼,目前市场价已达到15万/饼;更别说清末宋聘号,价格更是在180万左右。

▲“普洱藏家”珍藏88青饼

那么,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多少钱才合理?对于普通茶客来说,又该怎么选择?笔者就此采访了“普洱教父”白水清嫡传弟子、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湖北分会会长、淘宝官方旗舰店“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老师。

鲁老师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逐渐收集了清末向质卿、宋聘号、红印、雪印、88青饼、92方砖等珍品老茶,可谓真正的“普洱藏家”。如今,还特意开辟了《普洱老茶讲堂》栏目,将历年研究普洱茶的心得,整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老师

据鲁文锋老师介绍,陈年普洱茶并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即使是同样一款茶,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区,仓储不同,茶品的香气、茶汤、口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了解一款陈年普洱茶的价位,“首先必须要懂茶”。

一、优质普洱茶的三个条件

好的普洱茶一定是“好原料+优良工艺+良好仓储”,三者少了其中一项,到最后都很难成为好茶。

1、具有“优质基因”的原料是普洱茶后期转化质量的最基础保障

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内含物质必然会有一定的流失,内含物质丰富的云南大叶种茶,是普洱茶实现越陈越香的基础。因此,原料很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一款好茶的最基础的部分。

▲普洱茶原料

2、优良的工艺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必要前提

普洱茶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青等流程,再加以专业师傅的拼配手法,最后压制出厂。

好的工艺能为普洱茶的后续转化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优良的工艺,就不可能有越陈越香的存在。

▲普洱茶工艺

3、仓储是普洱茶的第二生产车间

温度、湿度和通风度都要控制好,否则,茶品的底子再好,都会成为废品。存放普洱茶的基本要点:

温度:15°~30°

湿度:45%~70%(不建议暴露于太高湿的环境)

光线:不见光、黑暗的环境

通风:适度的通风

环境:无杂味

▲普洱茶仓储

二、陈年普洱茶可望不可即,究竟如何选择?

优质的陈年普洱茶如88青饼、92方砖、96紫大益、99易昌号、03昌泰号等,经过时间的积累,在干仓里存放了20、30年,已经转化出特别的香味,入口特别的顺滑、浓稠,这样的好茶价格相对而言较昂贵,而且市面上存量稀少。

▲“普洱藏家”珍藏96紫大益

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居高不下,很多爱茶的人确实难以承受高昂的品茶成本。鲁文锋老师建议,现在很多茶厂、茶人会根据经典陈年普洱茶的配方,拼配出同样优质的茶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更低的价格,品尝同样配方的茶品,对消费能力有限的茶友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鲁文锋老师说道。

比如普洱藏家的“04年7532(80年代雪印配方)”、“07年勐海早春(俗称小88青)”、“2015年宋聘号(百年宋聘经典配方)”等都是一些经典口粮茶!

▲“普洱藏家”珍藏2015年宋聘

总而言之,物以稀为贵,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价无市,或选择老茶,或选择配方特制茶品,大家可以凭自己经济能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