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什么是普洱茶树的“四喜四怕”?

什么是普洱茶树的“四喜四怕”?

2019-03-27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什么是普洱茶树的“四喜四怕”?

茶树,孕育出我们杯中的茶叶,每一杯茶的不同滋味,第一取决于其生长环境的影响!我国有江南、江北、华南、西南四大茶产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茶树不断进化适应,生长发育。它们对环境的喜好要求,可以总结为四喜四怕,即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在土、光、温、水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她们最终的滋味魅力。

一、土壤:喜酸怕碱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虽然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成活,但以酸碱度值在4.5~5.5为最佳。

茶树原产于中国云贵高原的原始森林地区,属酸性土壤,长期的系统发育使其逐渐形成了喜酸的遗传特性。同时,茶树根中有丰富的有机酸,茶树根液对酸性的缓冲力强,而对碱性的缓冲力弱,在茶树根中还共生着许多真菌类的菌丝或菌根,它们能帮助茶树根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而菌根本身也只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这样就决定了在酸性土壤中,茶树能顺利的有效的吸收许多土壤养分,从而供给给每一片茶叶,我们喝到的茶汤才会醇厚。

二、光照:喜光怕晒

茶树和其他植物一样,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辐射能中取得其生育所必须的能量的。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深山密林里,演化发展中,形成了适应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的习性。漫射光下生育的茶叶新梢内含物丰富,持嫩性好,品质优良。

光照强度不仅与茶叶的产量有关,对茶叶的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不论春茶或秋茶,在一定遮阴条件下,茶叶表现为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减少,有利于绿茶呈现苦涩降低、鲜爽度提高的良好滋味。

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的影响,高山所受辐射的紫外线较平地多,如此使得高山茶的香气多优于平地茶。

紫外线辐射多的散射光,多为我们带来香高水柔而清纯的茶滋味。

三、温度:喜温怕寒

温度,主要影响着茶树的生命力。

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在20~25℃中,最适宜茶树生长,而不同茶树品种对于温度的喜好有所差别,一般,小叶种茶树,抗寒性与抗旱性均比大叶种茶树强。

另外,土壤的温度与茶树的生长发育也密切相关,10~25℃的土壤最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为茶树吸收营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水分:喜湿怕涝

在茶树的生育中,水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茶树体内越幼嫩的部位,含水量越高。在热量和养分满足生长要求的条件下,水分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

茶树适宜年降雨量在1500mm,生长期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环境。过旱会降低茶叶的产量,而降雨量大水量过多,则会使茶树烂根。一般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含水量80%为最好,而空气湿度大于80%则能有力提高茶叶品质。

因此,大多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或是靠近江河湖泊、水汽交融的地域,多能喝到茶芽发育完整茶青品质优异的佳茗。

茶友们在挑选茶品的过程中,不妨多关注茶叶的生长环境,在对茶品质量的评判中多能知其所以然!

有用+10
分享

探讨:普洱茶有资格做第七类茶的三大理由

探讨:普洱茶有资格做第七类茶的三大理由

20世纪是中国茶业迅速复兴的时代,出现了很多茶界泰斗,如吴觉农、王泽农、陈椽等,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成为中国现代茶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这些工作中包括创立茶叶分类体系,让所有的茶叶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时几位前辈以品质特征、加工工艺等作为分类标准,将茶叶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但是人们渐渐发现,有一种茶,却无法简单地归为某一类,而且现在学术界将其单独作为第七大茶类的呼声极高。这种茶就是普洱茶。

普洱茶的基本概念

相信很多朋友对普洱茶的概念都不是太明确,只知道是云南省生产的茶,其中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但似乎生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不像是一种茶。其实,普洱茶就是采用云南大叶种或中小叶种晒青毛茶制作的茶叶,不论生、熟,所用的原料都是云南地区茶树的鲜叶,只是加工工艺不同,才有生茶和两种风味迥异的成品茶。

探讨:普洱茶有资格做第七类茶的三大理由

普洱茶加工过程

普洱茶的着名产地

云南地大物博,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群山遍布,又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拥有很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这些古茶树多数为大叶种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很高,滋味比北方的小叶种茶树更为浓厚,韵味十足,而且各个山头村寨的茶树品种制作的普洱茶,品质各有特色。其中,最为着名也最具特色的有班章、易武、景迈、冰岛、昔归等。班章有强烈的山野气韵;易武茶香扬水柔;景迈茶香气明显,干茶、茶汤、叶底均有明显的花香;冰岛在柔和之际兼具清凉甜爽的冰糖稥;昔归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

探讨:普洱茶有资格做第七类茶的三大理由

云南茶区地图

普洱茶的独特之处

普洱茶之所以会被列为第七大茶类的候选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特性:由于普洱茶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再加上毛茶制作是采用晒青的方式,保留了一定的内含酶活性,所以普洱茶在储存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缓慢的物质转化,口感特征有逐年呈现的丰富变化。这既是普洱茶的生理特性,也是普洱茶的文化属性。想象一饼茶,历经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带着醇酽的滋味遇见你,神秘而令人惊喜,感慨而心怀敬畏。

普洱茶既有生熟之分,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加工工艺;又有遍布云南的山头村寨所孕育的千滋百味;还有随时间流逝而品质愈加丰富协调的特质。凭此三点,笔者认为普洱茶足够有资格成为第七类茶,不知各位怎么看?

从茶汤颜色看普洱茶的品质

从茶汤颜色可以看出普洱茶品质的好坏。

绿艳:翠绿而微黄,清澈鲜艳。是鲜叶采制及时,杀青恰当,干燥迅速不受沤的优质晒青毛茶汤色,常伴“荷香”。早春茶常见此汤色,随着生茶的不断陈化,汤色逐渐变为杏黄明亮。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泽,又称橙绿。是中高档晒青毛茶的汤色,此汤色多出现在春茶中,加工时揉捻,干燥及时才能有此汤色。

绿黄:绿中黄多的汤色,类似“浅黄色“。清明至谷雨期间的晒青毛茶常显此汤色,是鲜叶少量裂变,加工时杀青温度偏低,揉捻叶摊凉干燥不及时的表现。常伴有“青草气或水闷气”。

浅黄:汤色黄而浅,又称“淡黄色”是物质欠丰富的低档晒青毛茶的汤色。如是原料细嫩的茶品表现出这类汤色,多为鲜叶受沤或加工中揉捻叶摊凉干燥不及时造成。

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拮黄色。新茶有此汤色多为茶青鲜叶裂变,杀青温度偏低的表现,常伴有“红茶香”或“生涩气”。藏期在3-5年的老生茶显此糖色,但亮度高。

深黄:汤色暗黄,深而无光,新茶有此汤色多为几天的茶青合并加工或揉捻叶长时间得不到干燥所致,老生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

青暗:汤色泛青,无光泽。多为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紫芽茶”或“高猛”土壤环境下生产的晒青茶,或受“新铁”污染的茶叶。滋味往往较苦涩,受“新铁”污染的茶叶汤面常有类似“油膜”的漂浮层。

混暗;糖色混而暗,汤中沉淀物多,混而不清,难见碗底。这是加工中晒青毛茶没有晒至足干,“湿胚”茶就装袋或长时间“闷干”的表现,滋味涩而钝,茶气低闷,味薄,较甜。

红汤:汤褐色变红,这是鲜叶严重变质的表现,常伴有“馊”味,是不良晒青毛茶的表现。如是老茶显此红汤,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的好茶。

黄汤:晒青毛茶汤色黄而无绿色。是晒青茶在加工时,杀青叶湿热“闷黄”或揉捻叶受沤变黄的表现。属不良茶品。

古六大茶山之一倚邦古茶山介绍和普洱茶特点

倚邦因盛产茶叶,被称为“磨腊倚邦”在傣语中有“茶水井”之意,面积约360平方公里,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也是明清两朝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中心和普洱茶集散地。

倚邦地理图示

古倚邦茶区内有19个自然村。倚邦古茶山-古倚邦茶区海拔差异大,最高点山神庙1950米,最低点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只有565米。倚邦茶区产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倚邦古茶树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

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小叶种不像大叶种那样苦涩浓烈,在六大茶山区种植后既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是由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与当地的大叶种混杂后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柳叶种,倚邦茶有小叶种的香气,有大叶种的厚重,倚邦茶香气较为独特,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

地理位置: 倚邦古镇,傲立六山中;左挽易武,右牵宁洱府。古道漫漫,马帮逶迤来;送我甘露,贩我仙草去。尔来千年,八方朝圣地,悲欢离合,情注普洱茶;驾鹤仙逝,土官千把总;碑碣断残,墓木拱抱粗。后人莫忘,祖辈栽树恩;弘扬文化,乘荫普洱茶。”倚邦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的最北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在普洱茶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