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发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普洱茶发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2019-03-27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普洱茶发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普洱熟茶在制作工艺中有一道工序是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无论是普洱茶的外观还是内在品质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那普洱茶这样发酵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茶叶外观条索色泽、汤色、香气、口感滋味的变化来看。

干茶的色泽变化

从普洱茶干茶的色泽上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茶叶的年份,普洱茶干茶的色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普洱茶发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例如:(普洱茶生茶色泽变化)暗青色→灰青色→灰浅红色→浅红色→褐色→深褐色

汤色的变化

从普洱茶冲泡出汤后的茶汤颜色来看,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

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桔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桔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一点点红亮起来,通透度及红亮度都会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香气的变化

普洱茶的香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普洱茶陈化的过程产生有续变化。以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为例,在发酵的最初阶段,普洱茶的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发酵进展到一定阶段,其香气偏重于栗香戓木香等;当发酵转入深度时,则会体现较明显的枣香或浓郁的果糖香;在发酵达到成熟并趋于稳定时,会出现淡淡的中药香。

口感的变化

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口感的变化。因为人们的味觉是有差异的,就如人体是有差异的一样。我们很难将个体的口感评价做为整体的标准。因此也就经常出现对某一款茶品评价不一致的地方。

但是普洱茶口感有几个显著的特征,是能够让我们体验到普洱茶的发酵促使口感的变化。换句话说,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口感的差异是很大的。

普洱茶的发酵造就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

当然,改变的也不仅仅只是感官审评这几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含物质的改变与提升。

正如阮殿蓉女士说:“普洱茶是一个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要慢慢喝,人生要一点点的过。”(本文来源:六大茶山)

有用+10
分享

详解普洱茶的水路

  水路是品饮普洱茶时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水很杂”、“水路绵长”、“水路细腻”、“水路浑然”,“水路宽广”、“水路饱足浑厚”、“水路柔顺”、“水路细是指茶水清甜,且单薄”、“水路好,应该是无干燥感,水在舌和喉之间润,生津回甘好。”等等。

 

  观点与理解不一,还有人认为是纯属广东俚语,“水路即指汤感,意为茶水的路数、路子,“细”相对于“粗”,粤语中尤指细腻、精巧,引申为评茶术语即指甜滑、厚润、不显粗涩也!”。

 

  一、水路的标准表述应该是什么?

 

  水路是一个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没有官方的定义标准,但在一些评茶标准的审评术语中有提。对水路的表述一般用:细、细致、粗、较粗等词。

 

  二、普洱茶的水路跟厚、薄,回甘是否有关系呢?

 

  普洱茶的厚、薄对水路有影响,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三、什么样为之水路粗,什么样为之水路细?

 

  “水路”指的是咽下茶汤的过程对整个相关的通道造成的感觉,一般以粗细来区分,譬如用一匹绸缎和一匹粗麻拖曳过人的皮肤,前者为细,后者为粗。

 

  四、相关混淆概念的区分与引用说明

 

  1、“水很杂”的区分:杂是将其归类到"嗅觉"里的,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气味,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了说"粗杂",其实,若是再细分的话,"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2、“水路绵长”:“持久”、“绵长”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3、“水路浑然”。

 

  4、“水路宽广”:“宽广”是属于协调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5、“水路饱足浑厚”:“饱足浑厚”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可以改成“茶水饱足浑厚”来形容茶汤的厚度。

 

  水路是水性方面的概念,一般以粗、细来区分,与汤感是不同的两个范畴。

普洱茶减肥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什么是肥胖

 

  肥胖(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障碍性疾病,是指人体后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增加,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

  那么“超重”或是“肥胖”这些词语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体形的标准表达方式是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BMI代表了体重(kg)和身高的平方(m2)之间的一种关系。

 

  根据大多数官方发布的标准,;如果人的BMI超过了23,就属于超重者;如果人的BMI超过了25,就属于肥胖者。

 

  肥胖有哪些危害

 

  胖人的体重是悄悄加上去的,不会有负道的感觉。但是,增加的体重会让人怕热、多汗,悄悄快走或爬楼梯就气喘吁吁;容易疲劳、关节痛、行动迟缓、嗜睡、工作效率低;下肢浮肿、下肢静脉曲张;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体态離肿、衣着不能追求时尚而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的情绪,使人们没办法让生活过得更舒适意。

  实验1:

 

  普洱熟茶,铁观音,红茶和血脂康均可有效抑制肥胖大鼠体重的增长,其中普洱熟茶的效果最好,铁观音次之。

 

  实验2:

 

  有研究报道,脂肪组织特别是内脏周国脂防与一些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因此,普洱茶抑制了内脏周围脂肪组织的增加,可以降低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痛风,脂肪肝等代谢等综合病发生的风险,对肥胖来说显得更有意义。

 

  研究中的前两个试验分别证实了普洱生、熟茶对高脂饲料引起的SD大鼠的营养性肥胖的减肥和预防作用,普洱生、熟茶作用效果相当。病区没有出现普洱茶抑制大鼠的食欲及导致大鼠腹泻的消极减肥现象,提示了普洱茶的抗肥胖机制与抑制食欲和导致腹泻无关。

  无论是抑制体重、体内脂肪的增长,还是调节血脂,普洱茶预防肥胖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普洱茶抗肥胖的作用效果与机体内本身的脂肪存储量的多少、普洱茶干预时间的长短是相关的。

普洱茶的源流

普洱茶的源流
  人们发现并开始用茶最早采于野生,继而开始栽培种植。
  从史料记载看: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泼人已经种茶。东晋(公元317一420年)常璐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纷,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一皆纳贡之。"说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纷之后,将巴蜀及西南夷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并记载"园有芳剪香茗"。三国时的吴普在其《本草》一书中记载:"苦菜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今云南)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晋·傅翼《七诲》叙述了当时各地的名特产品,有"南中茶子"的记载,"茶子"就是成个成块的紧茶.说明云南紧茶在汉晋时期已是与宛奈,齐柿、燕栗、巫山朱桔、西极石蜜齐名的特产。由此推断,在公元前1000多年商周时期,在以云南为主的西南地区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裁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普洱茶在中国的应用同样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三个相承启的阶段。药用为其开始之门,食用次之,饮用则为发扬光大的最后发展阶段。由此构成中国承前启后、博大深邃的茶文化之一。
  普洱茶在中国的传播。根据史料证明.中国的茶首先是从云南、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但汉代以后,云南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云南普洱茶进一步传播至全国。
  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等13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使茶叶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人朝鲜半岛,而日本则在唐代中叶(公元805年)才开始种植茶树。
  普洱茶是英国首先从中国向外引种的茶种之一,19世纪中叶,随英国占领印度、缅甸,法国占领越南后随即把云南划为侵略中国的势力范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英法先后在边境地区设立海关,普洱茶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故英文把红茶称作Black丁ea,意思是黑茶,而普洱茶在历史上一直归为黑茶类,然汤色红亮胜过欧洲葡萄酒,难怪其有此难辨之误。普洱茶深受英、法、俄等王室及国民喜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巨著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普洱茶独特的口味品质和越陈越香的特点以及清食、解腻、化痰、降脂、减肥、抗癌等保健功效,至今仍备受海外,尤其是英、法等国的欢迎。19世纪50年代,英国利用其殖民政策,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开始种茶,至20世纪初,茶业在非洲已具有相当规模。
  俄国最早于1833年由中国引入茶苗在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种植,经过30多年试验,于1883年开始大面积发展,所用茶籽茶苗均从我国湖北羊楼洞运去。20世纪以后,格鲁吉亚已成为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日语直接使用中国汉字"茶"。俄语与我国d七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一英语"toa"、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西邻的古波斯、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都叫cha。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字的产生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产品和文化而风靡全球,而茶叶贸易已成为从古至今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之一,更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