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六)

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六)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六)

图为:居在红河州的哈尼族开梯田,元阳的哈尼梯田(图源于网络)

接作者上文《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五)》。普洱、思茅历史上唯一较为安稳的时期便是明代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的这一时期(1384年—1628年)普洱划归车里后才有了今天的地名,车里管辖普洱时普洱少有战乱,社会较安宁。

普洱一带的少数民族唐代已会人工种茶毋庸置疑,但明代以前普洱并没有形成2千亩以上连片的人工大茶园,(因为至今也没有发现几亩七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大茶园)。原因,无人组织、规划、管理。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后,普洱茶业出现新景观,普洱迅速成为茶叶集散地、交易地、深加工地(制紧团茶)。

笔者注释:普洱划归车里宣慰司后地名才正式确定,在此之前,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时期普洱名步日,元代普洱名普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普日划归车里后改为普耳,明万历年又改普耳为普洱,见普洱县文史资料第一辑第一页。

车里宣慰司将普洱作为茶叶集散地、交易地有其原因,因为车里宣慰司明代正在大力发展茶叶,今勐腊、勐海的山区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园可以证明这一点,明中央朝廷也正在收购车里地区的茶,这一点从《明·滇志》和《明史》中可看出,《明·滇志》记到“景东府收茶税银一百二十五两解司”《明史》中有“云南茶征银”。

车里地区尤其是澜沧江东岸六大茶山的茶送往大理、丽江、西蕃必须经过景东。从《明·滇志》和《明史》来分析,车里宣慰司与流官政权的景东府之间有茶叶交易活动,普洱离景东很近,车里地区的茶在普洱汇集、交易、加工都很合适。

车里(勐泐)的统治者无疑是云南最早主张发展大茶业的官员,车里15个大茶山的形成有指令安排的因素在内,车里地区是云南最早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固边产业、衣食产业发展的地区,车里宣慰司对普洱茶产业的形成有历史贡献。

傣族是一个敬畏大自然的民族,尤其爱护森林,车里的傣族统治者从不主张毁森林开梯田,清代以前西双版纳的山上没有水田,这与红河、元江、元阳地区完全不同。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山区多种茶,坝区多种粮的产业政策至少在帕雅真当勐泐王的那天起已开始推行(帕雅真南宋公元1180年统一勐泐地方,西双版纳元代以前称勐泐)。这种产业布局在西双版纳金留下了痕迹,今天西双版纳的山区到处可看到古茶园,却很难看到古梯田。(未完,本文节选自《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学习技巧之了解普洱茶品饮

文/倚邦王子
  所谓熟能生巧,这句话搬来说普洱茶品饮也使用,普洱茶是需要多喝才能提高自己的品饮境界的。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现在就开始品饮普洱茶吧。

  普洱茶的品饮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的,任何人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是也不是没有一些窍门可走,小弟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供茶友参考,普洱生熟的品饮是不同的。

  1,先说生茶,看到一个完整的包装的话,观察包装,大厂还是小厂还是私人珍藏的三无产品,其次打开茶饼闻干茶香,有无杂味,陈味,霉味等,了解存储的环境,接着观察条索外观,稍有陈期的普洱茶定性表现为芽头金黄。有很多地方的茶是有个性的,如易武茶条索舒展,外观稍黑。班章或者勐海很多古树茶白毫显露,芽叶肥壮等,倚邦,景迈古树茶条索细腻等。还可以观察饼型判断石磨还是机器压制,易武饼样还是其他的压法,使茶品对号入座!接着撬茶注水冲泡,试茶建议采用盖碗,投茶量掌握好,水温要够,再就是要稍微重泡,重泡不代表苦闷很久(云南很少有茶闷了很久不苦不涩的),掌握必要的出水时间即可,如每次一分钟出汤等,出汤后问茶底香,注意只要稍有陈期三年左右的干仓普洱茶底都有很舒服的略陈香(与茶品时间对号入座)。新茶重点感受有无异味,杂味,烟味等,有无前发酵导致的浓郁花果香,还有手工杀青遗留的油耗味等及程度。再就是观察汤色,是否干净,明亮,还是过于浑浊,悬浮物多等。接着就可以喝了,喝的时候茶汤入口用心体验,感觉是口腔的什么部位反应强烈,一般的感觉就是树龄越小的茶树舌尖的反应稍微猛烈些,如一般的台地茶,舌尖微麻,苦涩不化,生津部位始终集中于舌的前段打圈子,无法向后带来更舒畅的感觉等,再就是感觉的持久性,苦涩难熬但是生津回甘只就那么一刹那,让人感觉很不爽,喝了就过了。而古树茶的感觉则更多的综合特征于向下,一般的制程稳定的古树茶大致的感觉是茶汤入口也有苦涩,但是苦涩过后舌底,舌根部位集中生津流口水,细心体验者感觉更佳,重泡两杯下去,感觉喉咙是凉凉的。就是一般大师们说滴“喉韵”,韵本来是文学术语,通俗的讲就是凉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你在口腔中能感受到带着自然山野气韵的凉凉的从喉咙下去,沉下去,越持久越好,越深沉越好。我们在判别大树(乔木)还是台地大多是借助喉韵以及茶汤在口腔的表现力来分辨的,提醒各位除非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山头茶不然光从干茶上是看不出大树还是台地的。当然大树新茶有时候表现力也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正常摆放一年后完美的古树茶都能有那种三杯下口,苦涩刹那而去,接着满口生津,甘韵深沉持久的表现。但是即便是古树茶因产区不同品饮中也要区别对待,如勐海古树和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表现力是不尽相同的,勐海古树如班章,茶味很重喝进去非常厚实,香气很好,但是刺激性也稍强,所以生津回甘的速度也是很快的(通常说外功很强)。而六山古树如倚邦,易武,茶汤柔和,很难体验到不舒服的苦涩,但是绵绵的软软的带有蜜香甘韵的茶汤入口后,较勐海古树而言猛烈的生津回甘是需要点时间的,但是带给你的感觉又是那么的舒服久久而不能散去(通常说内功很强)。

  2,熟茶的品饮,小弟觉得熟茶的品饮是很简单的,普洱生茶的制作体现在选料用料上,但是熟茶的制作却体现在发酵工艺和拼配工艺上,这个从大益的产品中已经证明。个人觉得普洱熟茶的品饮简单的可以用三个词概况:干净,纯正,好喝!干净是指茶汤红浓明亮,干茶无非茶的物质,茶汤沉淀物少等。纯正是指香气有舒服的陈香,无杂味,茶汤入口甜而顺滑,不苦不涩不燥。好喝就是喝了口不干,舌不燥,喉不锁,不酸,不麻,不惺,不怪!喝了还想再来一杯,最好一杯接一杯!熟茶品饮最后的工作是查看叶底,叶底的活性是很关键的,如前段时间朋友喝到某大师的熟茶,说是找到了老生茶的感觉,让我亲自整点给他,于是我找了茶样亲自整上一泡,喝着感觉确实不错,然又觉得似乎有点飘的感觉,坚持多喝几泡以后发现胃稍有不适,看叶底金黄均匀,揉捻大吃一惊——叶底基本没活性,轻微一捏稀巴烂。原因是此茶采用轻发酵(缩短正常发酵时间),口感让给人甜味很重,甜香突出的假象,但是叶底中还是暴露出来,想必大家也知道不生不熟的东西最好还是别喝!哈哈---喝熟茶记得看叶底!

  说了这么多,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品饮就上面那样,不知道这个技巧你学会了没有呢?

经典普洱茶书之七:《漫画普洱茶—全戈铁马大叶茶》


  邹家驹著《漫画普洱茶—全戈铁马大叶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这本书延续着《普洱茶辨伪》干净利落的风格,并用证据拨开历史的迷雾与尘埃,努力还原出历史真实的一面:一部云南大叶种茶叶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的交往史、迁徙史。这其中,不可避免地浸染上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掠夺。在《漫话普洱茶一金戈铁马大叶种》里,邹家驹先生动用了20多部历史著作来探寻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蛛丝马迹,结合自己走南奔北忽东忽西换位实地考察,为大叶种茶叶的传播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但这是不够的、至少对于邹家驹来说。他更看重的是人和人性以及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是人在创造历史,亦是人在伪造和篡改历史。作者试图在茶叶中找到历史的脉动,而读者亦感同身受。

普洱茶汤会浑浊,可能是“他们”在作怪

普洱茶汤会浑浊,可能是“他们”在作怪

普洱茶

有时候我们冲泡普洱茶时,会发现茶汤很浑浊,这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一、芽头居多,茶叶显毫
普洱春茶芽头居多,茶叶上的绒毛较多、也就是通常说的显毫居多。
二、茶多酚与空气接触氧化
普洱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氧化,以致茶汤容易变色,因而要及时欣赏汤色及品味,主要从色度、亮度、清浊度等方面。
三、普洱茶饼制作过程中附着的杂质
普洱茶饼制作过程中附着的杂质,没有清理干净,在揉茶过程中被揉进茶条里。
四、撬茶时撬碎得太碎或者所投茶的碎茶末较多
撬茶时撬碎得太碎,或者所投茶的碎茶末较多,冲泡过程中普洱茶的泡法,冲水太快导致。可以改进撬茶手法,不要太多碎茶末,茶汤冲水时不要过快,且不要直接冲击茶叶而是让水沿盖碗壁而下,从而避免以上情况。

五、茶可能处于发酵期中
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也会有集中发酵的时候,这时候的普洱茶的泡法冲起来,就会比较浑浊。就好象熟茶在渥堆发酵的过程中突然被拿出来冲泡,也会有浑浊的情况。因为菌类大量的繁殖,茶正处于转化过程,所以会浑浊,如果再放一放,滋味应该有更大的变化。

六、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
俗称冷后浑、乳凝,普洱茶汤浓,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拿起杯晃动时,有一些象丝络状的物质在飘浮着,还有一种说法:品质越好的普洱茶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极大,再加热后茶汤又会转变清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