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七)

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七)

2019-03-27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詹英佩专栏:史书为何记载普洱不产茶(七)

图为:居在西双版纳的尼族种茶树,勐海的哈尼茶园

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思茅时应该是安排实施过发展茶叶(另一种可能是普洱划归车里时已有少量茶园,因为唐代普洱、思茅已有人工种茶,银生城界诸山都产茶),从明代的史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明·滇志》中记载有“车里之普耳山,其山产茶,有车里头目居之”。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谢肇淛写的《滇略》中写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从这两本明代的史籍中我们可以断定,一是明代普洱附近的山是有茶园的,二是普洱那个地方的人懂蒸而团之的技术,三是普洱已是茶叶交易地、集散地,车里还派了官员在那里管理茶叶的事,当然车里派的官员管的是整个车里宣慰司辖地内的茶,如果仅仅是普洱附近山上那片茶园,车里宣慰没有必要专门派官员、头目来管。

谢肇淛说当时的普茶的加工方法是蒸而成团,谢肇淛说的普茶今天中外学者都认为是普洱茶,这种茶的原料应是采自人工栽培茶园,又经过蒸而团之的加工,这普茶是可以饮用的,而不是大山里长的野生茶树。

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思茅时到底发展了多少茶园,找不到史料记录,1826年阮福写《普洱茶记》时,普洱、思茅茶园已所剩无几,找不到说普洱、思茅有茶园的资料,所以阮福才说普洱不产茶。

道光三十年(1850年)编的《普洱府志》也说普洱茶产自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明代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思茅时发展的茶园估计不会超过5千亩,否则也不至于进入清朝才一百多年普洱便见不到茶园了。

为什么车里宣慰司没能在普洱一带发展出一个大茶山呢?(至少有5千亩以上茶园面积)其原因在哪里,前面我们已阐述过,发展一个大产业,种万亩茶山,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还要有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统治者来制订计划,要有大小官员、大小头人来组织实施计划。

普洱、思茅与西双版纳在政权形式、社会组织、文化环境上有区别。

今天的西双版纳州在元代以前称景陇国或勐泐地。景陇国(勐泐地)的最高统治者为召片领(广大土地之主,明代称宣慰)召片领(宣慰)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统治集团,根据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分等任命各级官员,召片领是世袭的,召片领还设有议事庭,召片领任命的官员分为召勐、叭竜、叭(帕雅)、乍、先,这些召勐、叭竜、叭(帕雅)、乍、先相当于现在的县长、镇长、乡长、村长、组长(车里政权像个小政府,还制定有法律),这些基层头目负责执行召片领下达的各项政策、计划、完成各村寨应上交的各种贡赋。(未完,本文节选自《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品种大盘点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业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成为氧化与聚合反应基质也就越高,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明显不同。

  野生型野生茶
  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m以上。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因叶片革质肥厚,揉捻不易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合饮用;以笔者的经验,野生型茶种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


  栽培型野生茶
  以灌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1.5~3m。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支三级芽3~5cm,成叶长可达6~15cm。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1950年代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


  茶园野放茶
  云南许多晒青茶菁来源多属于野放茶,为茶园经栽种过后少有人工管理,不洒人工化肥与农药,只稍做锄草与翻土整理。茶龄约在五六十年以上,树高约1.5~2.0m。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


  茶园茶
  目前以孟力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作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一般管理灌木茶园生产,芽体肥壮多银毫,半展未开三级芽叶2~3cm,成叶达5~10cm。叶缘细锐齿,叶身最薄,毛茶多呈浅绿、黄绿色。越原始茶种叶脉越明显,茶质也较重。相较前二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不稳定。以现在云南学界业界所认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气扬而水轻甜的趋势十分明显。

  野生茶质厚重,但香气不明显;茶园茶性强烈,唯汤质较冽、泡水稍短。野放茶的特性则介于二者之间。
 

普洱茶砖文化

我国西藏、新疆、内蒙、青海、甘肃、宁夏及周边地域等各民族每日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普洱茶更是占有重要位置的日常饮品。此篇文章将专业记载着从清末民初到二00四年,这一百年来的普洱茶砖文化。

普洱茶砖文化

珍藏图片

 

普洱茶未经蒸压前就是散茶,由于贮存及运送便当,所以有紧压茶之称,更分为饼、砖、沱…等不同款式的茶款,普洱茶之所以越陈越香,是由于茶体与空气接触而产生后氧化工序,进而刺激性退化,甘醇度提升,加上因时间的累积价值以及饮用者众多使其加速流失的要素,进而成为物以稀为贵的绝品。清末民初的西双版纳乃「瘴疠之区」瘟疫盛行,夏秋时节,外人均不敢涉足,当时所消费的茶品常常要到春冬之际,方可运出叫卖,因而在未运出囤积之时,陈堆陈仓的寄存着,难免受湿气及温度的温热作用,而产生氧化发热,加上茶马古道的运送,在马背上长途迁移,最终也构成了「后发酵工序」,由于长期间「后发酵」也使普洱茶具备了刺激性降低、滋味醇厚、回味甜美、香陈味美、愈陈愈香也愈来愈宝贵的特殊质量。

普洱茶砖文化

 

而砖茶在历史记载中,目前仅存的在中茶公司一九八三年未成立之前可能只要「能够兴茶砖」较具代表了,『如图』:

普洱茶砖文化

 

能够兴茶砖是目前普洱茶友所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茶砖之王,它的主人周文卿先生更是位传奇人物,其与后兴茶庄主人李拂一两位前辈更是改动中国普洱近代史之重要人物。以笔者所喝过之茶砖数以万计中尚未有能与其相提并论的,特别是此砖的陈化十分均匀,就茶质、茶气、茶韵更是印级茶(一九三八年)所无法追上的,可谓为砖中至尊、茶中之王,只可惜目前可能只剩不到几十片,行情直追百年茶王号福元昌了。

 

 

中国茶业公司成立佛海茶厂之后鲜少有砖茶消费,目前在市面上较具知名度的为以下几款:(一)六0~七0年代之勐海消费之文化委员砖,属生茶;(二)七0年代之委员砖,半生熟茶性、六0~七0年代之枣香厚砖,半生熟茶性、七0年代利兴隆茶砖,半生熟茶性、七0年代一系列之七五八一砖、朱砂红、七三厚砖、七三砖、文革黄纸砖、文革白纸砖...等系列砖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九0年代就更不用多加赘述,至少比七0年代多出数百个种类。

普洱茶砖文化

 

普洱茶砖文化

 

普洱茶砖文化

 

普洱茶砖文化
爱喝普洱茶的茶友们,今天的普洱茶砖文化就讲解到这里啦!


普洱茶的五种茶香、五种等级

学会体验五个层次的普洱茶香,它们是:水飘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对于初学者来说,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和注意力的不同分配。

水飘香

初级的普洱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

香入水

次级的普洱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水含香

中级的普洱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水生香

高级的普洱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水即香

顶级的普洱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最后需特别注意的是:体验香入水,最关键的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