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各类神乎其神的普洱茶“大师”真相就那么重要吗?

各类神乎其神的普洱茶“大师”真相就那么重要吗?

2019-03-27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各类神乎其神的普洱茶“大师”真相就那么重要吗?

一次参加茶会,有位搞修行的女士谈起其师尊,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说是师尊有次出行,正赶上刮台风,“师尊只一掌,就把台风打回到太平洋去了。”

闻者无不瞠目,但观其一脸肃穆,都强忍住没敢笑出声。

把台风当沙滩排球打,这是何等“神迹”?正常人认为只可能存在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段子,一旦被信众们一本正经搬到台面上大讲特讲,事情便没那么简单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事后,有气功大师声称,是自己在2000公里外“发功”才灭了大火。

显赫一时的“大师”王林并未走远,适宜“大师”滋生的土壤也丝毫未曾改变,各类神乎其神的“大师”自然层出不穷。

圈内人如醉如痴,深信不疑,所谓真相在这些人面前一文不值,他们只相信“神迹”。

勒庞说,“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

不管真假,具备“超能力”的“大师”就是信众的鸦片,而鸦片正是极易形成身心依赖的致幻剂。

信众需要剂量不断加大的幻觉,信众拒绝常识。越是夸张到不可思议的“神迹”,在这类人群当中越有市场。

茶台跟前,为一饼老茶的真伪争得急赤白脸者大有人在。“越陈越香”或是一文不值,人为做旧还是祖上流传至今,“打假斗士”们说的不算,“大师”说了算,因为信众们相信、坚信,道理如同“把台风一掌打回到太平洋”一样简单。

大师”法力无边,岂容尔等肉眼凡胎俗子们妄加揣测?

鲁迅说过,“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而已集·文学和出汗》)”

人性本如此,真相即使有,人间又得几回闻?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罢,罢,罢。(本文来源:老茶鬼2017.12.3)

有用+10
分享

原来普洱茶“越陈越香”不只是时间概念!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内含的两大秘密之一。

 

  普洱茶的“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物质概念。“越陈越香”实际涉及了普洱茶三方面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一是时间

 

  这是普洱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包括云南茶业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任何物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无限期发展。其焦点就在于品饮的最佳点位(时间),也就是说:普洱茶的“越陈”到底是多长时间,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乃至更长,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定论,因为它与原料的好坏、工艺的优劣及贮藏条件都有直接的关系。但也绝不象某些人认为的二、三十年。

 

  “越陈”这一时间概念不仅是普洱茶与绿茶等茶类的最大区别,同时它也是普洱茶核心价值之一,没有“越陈”就不是普洱茶了。反过来,“越陈”这一时间的延长,也为普洱茶内在物质的持续降解与转化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二是物质的转化(既如何理解“越香”)

 

  以普洱茶芳香类物质为例(即表现出的香气),新加工出的普洱茶(生饼)其芳香类物质约有四、五十种,杂气很重。但对存放五十年的普洱茶进行检测,其芳香类物质却只有七至九种。而且,在普洱茶的后发酵中,它的香气的演变有向单一化方向转化的趋势。这其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芳香类物质,是氧化沉香醇(英文名称Linalool.oxide,分子式:C10H18O2),它属于具有特殊香型的芳香类物质,也常常被称为香气典雅,有通关开窍之说。

 

  或许正是因为它的通关开窍,极易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中产生记忆。这就使得很多茶客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一旦暂停,哪怕是仅仅几天,再次品饮普洱时,会立刻有久别重逢之感。这种奇特的香型会使人记忆深刻,具有极强的排它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陈香”----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沉香”。这类物质是普洱茶在漫长的时间中,由茶多酚、茶皂甙、咖啡碱等多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络合与转化所得。是普洱茶真正意义的“越陈越香”。

 

  三是营养物质及药用价值

 

  很多人一谈茶,就是茶多酚,什么抗氧化剂、去除人体的自由基等等。但茶多酚相对茶叶化学而言,是个大概念。毕竟茶多酚内含物质太多,至今还有大量物质未被发现与证实。茶多酚不是药,只有茶多酚在被适当的降解与转化后而产生新的衍生物,这类衍生物才可能产生药用机能。而这个过程恰巧属于生物科技的范畴。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就是典型的生物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表述。生物的降解与转化需要时间,是“越陈”的过程,而“越香”不仅仅代表某种特殊的香气,更多地赋予品质的概念。没有好的品质,也不可能出来好的香气。

  普洱茶另一个秘密,是“厌氧发酵的机理”

 

  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出品的各种茶叶,因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后期的演变方式也不同。基本可出现三种演化结果:

 

  一是霉变的过程,如绿茶类;过了保质期的绿茶是很难入口的,其营养物也基本丧失怠尽,失掉了品饮价值。因此好的绿茶一定是新茶的概念。

 

  二是碳化的过程,如乌龙茶类,红茶类等。它们在超过三至五年后,绝大部分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现象,外观看起来还是茶,但冲泡会出现色泽发暗、浑浊,仍不具备品饮价值。

 

  三是膏化的过程,如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当将普洱茶的毛料压制成团、饼、沱、砖后,茶叶自身的纤维系酶与果胶酶及加工现场空气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菌群的叁与,造成普洱茶在完成加工之后,仍会出现后面持续发酵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发酵”。这种后发酵的结果直接导致茶叶的“膏化”现象。

  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长时期的等待。这也就直接认证了云南为什么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说法。一个好的普洱茶(戓团、戓饼、或沱、或砖),在好的贮藏条件下存放五十年以上,就是茶膏。如剥离三克茶将其冲泡,其汤色为宝石红,沉香味更为独特,也被称为“无味之味”。

 

  在连续冲饮七、泡之后,茶底只留有一些大米粒大小的残渣,绝大部分已被溶解。对其水浸出物进行化验,你会发现其果胶、皂甙及咖啡碱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品饮后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好的药用机能。这里附带一个对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老茶”的看法,很多人包括云南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根本不具备品饮价值。这似乎显得偏颇。“老茶”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普洱茶(团、饼、沱、砖)出现后续的膏化现象呢?

 

  答案是厌氧发酵起的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厌氧发酵属于固体发酵技术,也是微生物发酵最常见的一种发酵方法。在中国,中国的古代先人就是最早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酿造白酒。这种酿酒方式最奇妙的一奌是,不具备模仿性。就像普洱茶,勐海茶厂生产的“大益”产品所附带的“勐海味”、下关茶厂的沱茶所具有的“下关味”,是其它地区所模拟不了的。

 

  当然,云南普洱茶就其产地不同,还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口感与味觉,这其中的独特,都与加工区域内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有关。可不要小瞧了这种微生物菌群,它既是最有价值的地理标识,也是决定产品优劣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就像茅台酒厂发酵车间窖池里的一块窖泥,单位面积内其微生物菌群可达上亿个,你可以说它价值几万,也可以说它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也不为过。这些窖泥恰恰是茅台酒生产的“最高机密”。

  同样,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厌氧菌群,也是极具价值的。我们知道,中国的云南位于云贵川高原地带,其物种的多样性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造就了特殊的微生态循环系统,而各个产茶区以及茶叶加工厂又都处在大的微生态循环系统的小生态子系统中,其不同地理位置也促使微生物菌群的差异性。

 

  我们绝对相信,有些微生物菌种是迄今未科学界发现的,而这些未被发现的微生物菌种,尤其是叁与普洱茶厌氧发酵的某个未知的厌氧菌一旦被发现后,有可能成为新的“药源”。它的意义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社会效益上看,都是具大的。这是一。

 

  其二,我们知道,绿茶类是不发酵茶,它的工艺特点在于最大限度保持茶叶原有的成分,既“保鲜”法。如绿茶的杀青工艺,就是在高温下(100度以上),快速将多酚氧发酶及其它酶类破坏,使其化学分子链断裂,失去后续氧化的能力。保持茶叶冲泡后的“鲜爽”度。这种工艺能极大地保持原有茶叶的本味,也可称其为“原汁原味”。然而,绿茶不能空腹饮用,民间称其“寒性”大,实际上是绿茶中很多化学成分不被人体吸收,多饮后对人的肾脏压力太大。

  但普洱茶则不同,它是另一种工艺思路。它是采用从表面上看很原始,但又是现代生物科技很难超越的厌氧发酵技术,将普洱茶由“生”向“熟”的方向转化。就普洱茶后续发酵而言(专指团、饼、沱、砖,而非散茶),是以厌氧菌为主,有氧菌为辅的发酵模式。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厌氧发酵的模式可以造成茶叶内大量化学成分的转化。可将茶叶诸多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为新的水溶性物质,由此也可将大量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转变为人体易吸收的营养物...

 

  当然,我们这样解说普洱茶,并不意味我们对普洱茶有多深的研究,而且我们始终相信,随着对普洱茶讨论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大量新的发现和新的疑问。套用生物科技界最流行的一个观点:任何一项生物的研究,没有终点,只有更高的起点。

普洱茶历史上“越陈越香”的演变过程

普洱茶历史上“越陈越香”的演变过程


明末清初的东鳞西爪——在越陈还不越香的时候

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精彩,前朝的艺术品、美酒、手中把玩了多年的核桃、普洱茶以及对初恋情人的回忆。云南是今人传说中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本地较原始的品种,充分保留了原始形态的大叶子。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此类粗枝大叶之物原入不得文人雅士的眼,只能送往康、藏等地区人民,由于饮食中含有大量酸性的动物蛋白,高含碱性物质的云南大叶种茶, 可对他们而言确实是须臾难离的。

相对于云南地区落后的生产技术、物资匮乏的现实情况,用家中仅有的铁器——炒菜铁锅来杀青,利用阳光晒干是云南人唯一现实的加工方法。原始的茶叶种群、最简单的加工方法无意中成就了适合食肉族群的特殊茶品,而中原地区白菜、豆腐为主的饮食结构是禁不住金戈铁马大叶茶的刮油功效的。

云南当地茶人在早期对茶叶的品评沿用的是中原地区的鲜、爽、嫩、绿,而在边疆地区由于海拔关系细嫩芽头类的绿茶无法经受煮茶的考验,而粗老枝叶必须经紧压后才方便运输,所以早期的普茶是粗老叶片杀青晒干后喷水回软直接压入骒马的驮篓里的,为防止篓中茶叶发霉,压实后再插入几根木棍,风干后拔出木棍用于运输中通风。由于茶马古道多是顺着湿热的河谷并行,再加上牲畜的汗水蒸发,经过半年多的旅途后驮箩中的老叶已经轻微发酵了,单宁含量大减,苦涩度降低。游牧民族本就是将茶叶混入奶中煮的,茶中所有的苦涩早被奶水盖住了。这就是普茶最原始的紧压形式,直到今天,下关某厂还在生产此类沱茶。

到了清初,一方面坐了龙庭的游牧氏族首领希望自己日常饮用之物敛去粗陋的外衣,另一方面被游牧民族赶到东南亚的汉人只能携带耐存的普茶,原来整沱的普茶才有了较为规整的沱、砖 、饼等紧压外形。其中,现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的饼茶见于清初。

在各种普茶的运输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往茶叶包装上洒水,既能防止茶叶摩擦干碎,又使得茶汤红浓好喝,所以洒水增湿的办法开始推广了(但与今天的湿仓不是一个概念),但直到此时,大家对着茶的概念还只停留在普茶“耐久存”和“老茶治百病”这种经验认识上,对于如何减少普茶中的苦、涩以及“越陈越香”,都还没有直接表述或作出合理解释。到1980年代,生普出口时还是归入“绿茶”类,当时即使是生普,也讲究的是当年产品,只不过大家知道此种茶久存后也不会变质罢了。从当年大陆地区物资匮乏的状况看,很难有人追捧“寡油”的普茶,更不会有长期存茶的阶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

三种方法鉴别普洱茶品质的好与坏

三种方法鉴别普洱茶品质的好与坏

1、肉眼识茶

好的普洱茶外形色泽褐红(猪肝色),条索肥嫩、紧结,闻其味有淡淡的桂圆、玫瑰、樟、枣、藕等香味并伴有特殊的陈香。普洱散茶以嫩度划分级别,从级外、十级到一级、特级,嫩度越来越高,一般来说,嫩度越高品质越好。衡量嫩度的高低主要看四点:一看芽头多少,芽头多、毫显的嫩度高;二看条索紧结,厚实程度,紧结、厚实的嫩度高;三看色泽光润程度,色泽光滑、润泽的嫩度高;四是看净度,匀净、梗少无杂质者为好,反之则差。

普洱紧压茶外形要求厚薄一致,松紧适度,色泽以青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以青饼为例,一般3-5年,茶饼紧结,圆边完整,茶梗泛淡紫色;5-7年,茶饼完整,茶梗全紫;7-10年,茶饼变轻,边缘掉粒,茶梗深紫;10年以上,茶饼变松,叶际边缘模糊。

2、开汤鉴茶

俗话说:乌龙闻香,普洱赏色。看完外形后,第二步是开汤鉴茶。取3-5克普洱茶放入壶中,用沸水冲泡,把泡好的茶汤倒入水晶玻璃杯内观赏汤色。普洱茶的汤色要求红浓通透明亮,在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中,80%左右的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TB),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形成了普洱茶滋味浓厚、汤色红褐的物质基础。

茶红素是汤色呈 “ 红 ” 的主要成分,在发酵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促使茶黄素氧化成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随着普洱茶陈期延长,发酵时间的增加,普洱茶中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逐渐增多,茶的汤色也就变得越来越红。由于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的产生与存放时间的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的年限内,普洱茶的 “ 红 ” 是鉴别普洱茶陈期的重要指标。

普洱茶的 “ 红 ” 又根据品质不同分为宝石红、玛瑙红、琥珀红等,其中以宝石红最为难得,为茶中极品,其次是玛瑙红,再次是琥珀红。茶汤泛青、泛黄为陈期不足,茶汤褐黑、汤色混浊不清、有悬浮物的则是变质的普洱茶。

3、叶底观茶

开汤后看冲泡后的叶底(茶渣),主要看柔软度、色泽、匀度。叶质柔软、肥嫩、有弹性的好,叶底硬、无弹性的品质不好;色泽褐红、均匀一致的好,色泽花杂不匀,或发黑、碳化,或腐烂如泥、叶张不开展属品质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