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养成日记:什么是后发酵?

普洱茶养成日记:什么是后发酵?

2019-03-27 访问量: 24 茶礼仪网

普洱茶养成日记:什么是后发酵?

普洱茶的发酵,就像一场时间安排的精彩大戏,前期青气,逐渐兰香、蜜香、烟香、枣香、樟香,药香等等,谁知道还会有什么惊艳的表现。茶向来贵新不贵旧,偏偏普洱茶不按套路出牌,越有年份的茶越珍贵,发酵让普洱茶得以“越陈越香”。

按照阶段来分,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分为前发酵和后发酵,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在阳光曝晒的同时,实际上茶叶已经开始发酵,再加上自然风干时,茶叶本身含水量高,带动茶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称为前发酵。普洱茶的后发酵,主要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菌,如曲霉菌、酵母菌等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他们依靠茶叶作为营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这些真菌在摄氏15度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上,孢子能够萌发,菌丝体能够产生孢子,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就完成一个时代的交替。然后,利用不同微生菌产生的酶类,来转化茶叶中的儿茶素、醣类、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质,加上菌类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热能,同步改变茶叶的颜色、滋味及香味。

可以说,后发酵是影响普洱茶品质与滋味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品质再造的过程,菌丝体在夏、秋进行无性繁殖,冬天休眠。在此系列过程中,会产生酸,比如黑曲霉会产生柠檬酸;还会产生醇类与脂类等物质,尤其是芳香酯,芳香酯等是多数发酵食品香气的源泉。普洱茶在储藏过程中,通过年复一年的夏、秋季节性无性繁殖,冬天的休眠,从而产生并保留芳香性物质,这就是普洱茶能够“越陈越香”的原因。

普洱茶生茶属于自然发酵,前几年的后发酵是非常缓慢的,但超过五年甚至是十年以上的陈化,就非常明显了,尤其是在汤色和口感上,较之先前有惊人的改变。而普洱茶熟茶虽然已经进行过人工发酵,但后发酵依然还有很大的陈化空间,经过精雕细琢的仓储陈化,菌种还会缓慢的繁衍,缓慢的氧化,使发酵更彻底,滋味也更醇和。后发酵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仰赖曲菌的作用。

当然,后发酵之所以迷人,还源于这个过程是由存茶者(商家、消费者)完成的,存茶者依据各自对普洱茶的理解,通过对温度与湿度等因素的把握,将普洱茶“锻造”成更优质的茶品。让普洱茶存放在不同气候型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西藏、昆明等等,相当于给普洱茶内的真菌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热藏熟,冷藏香,让自然的环境,冷热的交替,季节的轮回来滋润普洱茶,使普洱茶越陈越香,亲眼见证普洱茶完美的逆袭之路。(

有用+10
分享

为何茶叶产品中只有普洱茶具有抗癌功效?

  为何茶叶产品中只有普洱茶具有抗癌功效?就茶叶类产品而言,假如也存在这类潜在的抗癌“药源”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是因为:

 

  第一,普洱茶属于发酵类食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很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缔结物中已经找到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第三,普洱茶存在“实践在先”的特性。这个“实践”有着上千年的过程。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对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有过这样一个评语:“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观点的提出显然违背科学常识。问题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怎么就能出现如此的低级“错误”呢?难道是他的“笔误”?还是他综合了大量案例才提出这一观点呢?当我们翻看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千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了“治百病”的说法。

 

  他为什么不说其他药材“治百病”呢。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能对某些在他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却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

 

  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就经常将某一种“药”扩大适用范围,以期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当一种“药”能够适合多种疾病时,这种“药”便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当初只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后来,其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镇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等疾病,最近几年,又有很多研究部门视它能抗癌。

 

  似乎“阿司匹林”是一个宝藏,几乎每10年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对赵学敏的“治百病”说法也不能简单的一棒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疑难杂症”都有哪些病症?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一说,凡是当时医学不能确诊的病统称“疑难杂症”。赵学敏所说的“治百病”是否就包含癌症呢?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因为“普洱茶膏治百病”说辞,仍然将普洱茶视为一个宝藏?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有持续100年以上的历史,其成果颇丰。而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

 

普洱茶和咖啡,哪个更容易让你睡不着?

普洱茶和咖啡,哪个更容易让你睡不着?

寒风凌冽的冬日里,来杯热茶或者热咖啡是再合适不过了。茶和咖啡都具有提神的功效,白天喝了使人更清醒,工作效率更高。但身边很多爱喝茶的朋友都表示,喝很多杯茶或者是晚上喝茶怕睡不着。同理,喝多了咖啡也容易引起失眠。今天我们来谈谈这种神秘的“能提神,但同时可能使人睡不着”的物质。

咖啡因——磨人的小妖精

这种“能提神,但同时可能使人睡不着”的物质名叫咖啡碱(也称咖啡因),它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的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常见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中咖啡因含量为0.8-1.4%,在茶叶中,咖啡因含量为茶叶干重的2-4%。

普洱茶和咖啡,哪个更容易让你睡不着?

为什么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比咖啡中高,但是咖啡因却以咖啡命名呢?那是因为咖啡因最早是在咖啡中发现的,所以才起名咖啡因。纯的咖啡因呈白色粉末或白色针状结晶,味苦,能够暂时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咖啡因是茶叶的重要呈味物质,茶的苦味就来源于咖啡因。咖啡的苦味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咖啡因。

有趣的是,除了以咖啡命名的“咖啡碱”,茶叶中的确也含有“茶叶碱”这种物质。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有咖啡碱(caffeine,2-4%)、可可碱(theobromine,0.05%)、茶叶碱(theophylline,0.002%),它们都具有类似的生理功效。其中咖啡碱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最大(+++),其次为茶碱(++)和可可碱(+)。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茶还是咖啡,使人兴奋的功效都主要来源于咖啡碱(咖啡因)。

普洱茶和咖啡,哪个更容易让你睡不着?

【茶中的生物碱】

我泡了一杯茶和一杯咖啡,想看看里面的咖啡因含量

先来算算茶。茶中的咖啡因一般占茶叶干重的2-4%,按照茶叶审评的比例,一般为150ml水使用3g左右茶叶。一杯茶中,咖啡因的浸出率约为60-80%,因此通常来说,一杯茶(150m1)中的咖啡因含量约为40-80mg。

再来算算咖啡。按照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的推荐,150ml水使用的咖啡豆为8.25g,常见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中咖啡因含量为0.8-1.4%,咖啡豆中咖啡因的浸出率和茶叶中相近,计算可得,通常一杯咖啡(150m1)含咖啡因50-70mg。

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咖啡因的摄入量。比如说,通常人们喝茶不会只泡一泡,而是会在第一泡之后继续加水,喝第二泡、第三泡,这意味着3g茶叶中浸出的咖啡因,人们会用3杯茶,或者是更多杯茶来喝下去。同时咖啡因易溶于80℃以上的热水中,水温降低会导致咖啡因溶出比例明显减小。另外,茶叶中的茶氨酸对咖啡因可产生拮抗效应,可以减少由咖啡因产生的亢奋感。

两者的咖啡因含量都很安全。根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规定,每日摄入400mg的咖啡因不会危及成年人的安全。一次性摄入高达200mg的咖啡因也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每天摄入200mg的咖啡因不会危及孕妇;对于年龄在3-18周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咖啡因的安全限值为每天每公斤体重3mg。

普洱茶和咖啡,哪个更容易让你睡不着?

【EFSA官网相关内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100mg剂量的咖啡因可能会延长入眠时间,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个剂量也会缩短他们的睡眠时间。

喝了之后睡不着?试试脱咖啡因咖啡和低咖啡因茶吧

尽管咖啡因具有一系列的正面生理功效,比如兴奋神经,促进机能、提升认知能力、保护心脑血管、利尿减肥等,但是对于咖啡因敏感人群来说,失眠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受。对于既喜欢喝茶与咖啡,又对咖啡因敏感的人群来说,就更难过了。

不过别担心,可以试试低咖啡因的茶和咖啡呀。对于茶来说,茶树的品种、茶叶采摘部位、茶树种植环境、茶叶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

普洱茶和咖啡,哪个更容易让你睡不着?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95年进行了热水浸渍法脱除鲜叶中咖啡因的实验室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其咖啡因脱除率达65%,成茶咖啡因含量在1%左右。德国、美国等国利用超临界萃取设备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其低咖啡因茶的咖啡因含量达到1%以下。

对于咖啡而言,低因咖啡是咖啡豆的一种特殊的加工方法,低因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在1%以下。低因咖啡在生豆处理时会多一道工序,就是先将第一拨生豆浸泡在水中,溶出风味物质与咖啡因;这时捞出第一拨豆子,将第二拨生豆入水,而人们用技术把水中溶解的咖啡因不断的过滤掉,因此溶液与生豆的浓度差也继续帮助咖啡因溶解入水,但是由于风味物质在水中已经呈饱和状态,风味物质不会溶出。从理论上来说,低因咖啡的风味不会流失。(本文来源: 古往今来茶,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一款优质的普洱茶,一定是有“厚度”的,说起“厚”,大家可能会立马联想到的是一种口感体验。其实,普洱茶的“厚”,大有内容。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厚”往往被用来形容茶汤的质感。其实,茶汤的“厚”也是肉眼可见的,因此普洱茶的“厚”有“视觉之厚”与“味觉之厚”。

 

| 视觉之厚 |

 

有些茶汤,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厚”度。在一杯熟茶中,茶汤表面的一层金圈,像是覆着一层油状,分茶的时候,茶汤也带有充满弹性的翻滚,这些美妙的观感,可以说是普洱茶茶“视觉之厚”。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 味觉之厚 |

 

“厚”,还是要喝到才算。邓时海先生曾对普洱茶的“厚”有过这样的解释:“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劲之前,有厚、薄、利的分别。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觉,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之感。”

 

“厚”是指普洱茶质地(内含物)的关系,茶叶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浑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给口腔带来的满足感,厚重感越强,尤其是中期茶、老茶的厚度表现就更为明显。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优质生普也会有相对更“厚”的质感

 

“厚”不等于“浓” 。茶汤“厚”的质感更趋向于米汤的“糯”感和胶质感,需要明确的一点 是,茶汤的厚度并不等同于茶汤的浓度,不会因投茶量或者闷泡时间增加而增加,“厚”度是茶叶自身品质的体现,是后期无法改变的。

 

除了品质之厚,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普洱茶还伴随着浓厚文化内涵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文化之厚 |

 

在饮品之上,普洱茶贯穿在社会人文中也有着浓厚的茶文化。乾隆题诗“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鲁迅、余秋雨等文人收藏、品评普洱,无不关乎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厚”,更体现在千百年来的种植文化、品饮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茶艺、茶礼、茶道等文化。而当下,普洱茶更成为了现代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交往中,象征健康、生活品位的符号。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生命之厚:时间的载体 |

 

普洱茶的“厚”,还跟时间有关。有的茶是数百年茶树的结晶,古树必然有更好的营养,这些茶在出生已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再往后,普洱茶还会成长转化,它的“厚”度,会不断攀升,像人生一般不断积累、沉淀,更加醇厚。普洱茶是时间的载体,是有生命之“厚”的茶。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在生活中,大家都在追求人生的宽度,试图在有限的时间体验更多。而我更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人生的“厚”度,对一件事情专注,并做更深的了解,厚度会让生命更有质感。

 

简单的人生,就像一饼普洱。所谓大道至简,看遍世间万物,而道理唯有精一才能觅得。

 

【茶百科】普洱茶的“厚”到底是什么?

 

图文|津乔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