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2019-03-27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全面展示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发源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普洱市的普洱茶特有品质,打响普洱茶大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普洱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高普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普洱市于2016年4月举办以“中国茶·普洱味”为主题的2016普洱茶文化活动月活动。2016普洱茶文化活动月的举办,是一次以茶叶为媒、广交天下的盛会,是一次集中展示和弘扬博大精深普洱茶文化的盛宴,是一次全面宣传推介普洱、提升普洱茶文化的历史机遇!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对传承和弘扬普洱茶文化,加快推动普洱市普洱茶产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据悉,本次“中国茶·普洱味”2016普洱茶文化活动月有诸多亮点,包括“中国茶·普洱味”2016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启动暨斗茶大赛开赛仪式、2016普洱茶斗茶大赛、2016普洱茶茶艺大赛、2016云南省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云茶产业创新成果报告会、2016普洱茶斗茶大赛产品拍卖、澜沧古茶公司传奇之旅、蒙顿·《普洱》杂志全国读者俱乐部第七届茶山行等活动。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据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文化品牌科科长李姝谚介绍,其中2016普洱茶斗茶大赛的参赛茶样品类分为三类,分别是现代茶园晒青茶、古树茶园晒青茶、有机茶园晒青茶。每个县(区)要求赛出现代茶园晒青茶5只,每只茶样样品基数1吨以上;古树茶园晒青茶5只,每只茶样样品基数50公斤以上;有机茶园晒青茶只数不限,每只茶样样品基数1吨以上。2016普洱茶斗茶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在10县(区)举行,各县(区)于4月10日前完成初赛并上报参加决赛的样品,市级组织专家组到各县(区)进行培训指导。决赛于4月12日至13日在普洱大剧院举行,来自10县(区)的48只现代茶园晒青茶、36只古树茶园晒青茶、15只有机茶园晒青茶将一决高下。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2016普洱茶茶艺大赛采取直接报名的方式参赛,全市共有24支参赛队48人参加。分别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3人)、普洱品鉴苑商贸有限公司(3人)、寇梓熙(个人)、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3人)、普洱市火塘煮水茶叶有限公司(5人)、普洱学院(5人)、普洱学院(5人)、普洱学院(4人)、云南雅咪红茶业有限公司(2人)、何文兰(个)人、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徐玫(1人)、景东县三益祥茶业(5人)、紫云茶厂(2人)、景谷县幼儿园(5人)、普洱市职教中心(3人)、江城县康平镇二官寨(3人)、江城县职业高级中学(5人)、宁洱县职中(5人)、宁洱县高级中学(5人)、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3人)、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3人)、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3人)、云南普洱茶集团(4人)、江城亚通公司(5人)。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2016云南省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云茶产业创新成果报告会,除了召开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议外,邀请了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教授,吉林大学副院长付学奇以及施维、金英花、柏旭、刘煜教授,清华大学唐劲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文生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吕杰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罗瑛、董杨教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陈颖丽、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邵宛芳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吕才有、龚加顺、王宣军、白忠彬教授、马啸有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日本兵库医科大学方崇业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纪旭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业伟博士等国内相关行业专家,就茶基因组、茶发酵微生物、茶功效、茶工艺设备、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最新科研突破性创新成果,做学术交流报告。

2016普洱茶斗茶大赛产品拍卖由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承办,旨在进一步扩大普洱茶文化活动月的影响力,提高斗茶比赛获奖作品的知名度,提升获奖作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将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推向市场。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澜沧古茶公司传奇之旅包括“天与地爱与诚”缘茶会、“天与地爱与诚”传奇盛典晚会、“千人同心”回家仪式、“一手提走八座山”产品介绍、陈皮普洱项目签约、茶话会、山康节、千秋龙团发布会、古树认养、“实在舍不得”篝火晚会等活动。内容多、规模大、参与度高,是一场以茶为媒、广交天下的盛会。

蒙顿·《普洱》杂志全国读者俱乐部第七届茶山行是《普洱》杂志在创刊十年之际,诚邀全国各地会员、茶友一同开启的以“八方滴水情,十年感恩行”为主题的集研学、探奇、体验为一体的《普洱》十年之旅。

2016“中国茶·普洱味”普洱茶文化活动月在茶都启动

附:普洱市茶产业发展情况

截止2015年底,普洱市茶园面积159.66万亩,完成干毛茶产量10.22万吨,其中红毛茶0.794万吨,绿毛茶9.33万吨,其他毛茶0.097万吨;全年生产成品茶5.61万吨,其中红茶0.61万吨,绿茶2.21万吨,普洱茶2.74万吨;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18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0.1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62.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1.48亿元;全市共有初制所2173个,主要加工企业178户,其中获得QS加工企业230户,规模以上企业15户,初步形成了以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有限公司、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为补充,经营内容齐全的企业集群。茶区遍布10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涉及130多万人。

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抓好组织领导,制定标准化体系,不断夯实茶产业基础。2003年5月,普洱市专门成立了统一管理茶产业发展的办公室;2004年8月,成立了普洱市茶叶协会;2010年10月,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升格为普洱市茶业局,成为政府的工作部门;2015年7月,普洱市撤消普洱市茶业局和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了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再次壮大了为茶产业服务的干部队伍,既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又为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普洱市还先后组建了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普洱茶研究院和《普洱》杂志社,成立了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专门的督导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普洱市加快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关于保护古茶资源的规定》、《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生产技术规程》、《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普洱市茶叶栽培技术与加工》等,规范了生态茶园中允许使用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目录等,为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政策保障。

(二)抓好良种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种植水平。普洱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局、院、校、场、所的科技力量,大力倡导科研与生产、试验与推广、生产与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科技改革路子,使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市先后培育出省级品种云梅、云瑰、矮丰,市级品种雪芽100号、短节白毫、木兰1号、普景1号等无性系品种。截止2015年底,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76.32万亩,占总面积的47.8%;无公害茶园面积46.07万亩。

(三)抓好标准化茶园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一是以有机产品为目标,全面建设生态茶园。2010年以来,普洱市投入3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8-10株不同品种的树木,实行“高密度留养”,建设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立体生态复合茶园,全面提升茶叶品质,让茶树真正“返璞归真”。二是以强化监管为手段,规范农资市场的管理。制定了《普洱市茶园施用农药化肥目录》,通过协会、合作社及村规民约约束全市茶企业和茶农严格遵守,按照“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生产茶叶,并建立可追溯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化肥施用到茶园中。三是以改造提升为抓手,推进有机茶园转换。目前,全市有6.67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18.7万亩茶园进入了有机认证转换期,从源头上把好茶叶品质。2015年9月,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在中国的第一个“有机茶示范基地”落户普洱。四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促进加工标准化生产。2013年,在全面完成生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投入2亿多元改造提升了151户茶叶初制所,促进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充分发挥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作用,加大普洱茶产品的检测,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茶产品。同时,我们通过举办普洱茶加工和斗茶大赛,提升普洱茶加工、包装水平。全市茶叶销往全国各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

(四)抓好龙头企业,打造普洱茶知名品牌。普洱市紧紧抓住云南省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小微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参加专业博览会和各种茶业会议组织的质量评比活动,提高品牌战略意识。2011年李记谷庄被评为“云南老字号”,2012年“龙生”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为普洱市授予了“世界茶源”牌匾,“普秀”、“澜沧古茶”、“普克”和“帝泊洱”分别获得全省十大品牌和优秀品牌,2014年李记谷庄品牌在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4个金奖。成功打造了帝泊洱、祖祥、普秀、普克、柏联、迷帝、无量翠环、娜允红珍等一批品牌。有机认证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国际有机认证“祖祥”、“原生”及国内有机认证“龙生”、“古普洱”等知名品牌。庄园经济发展快速,柏联、米地、天士力、茶祖、兴洋等茶庄园基本成形。目前,普洱市茶产品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9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个云南老字号,39个普洱市知名商标。按照“六有”和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要求,建成了一批以柏联茶庄园为代表的茶庄园。引进了深圳市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交易中心于2015年9月14日试运营,开启了云茶网上交易、拍卖、金融、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时代。

(五)抓好文化宣传,把普洱茶推向世界。自1993年以来,普洱市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其中,第十届、第十二届分别到上海、北京一线城市举办。2005年的“马帮进京”、2007年的“百年贡茶回归”,2013年在普洱召开的2013国际茶业大会、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2015年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2015国际农商品牌发展(北京)论坛等重大活动的承办,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扩大了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普洱茶推出了中国,推向了世界。同时,通过组织茶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香港、澳门、日本、韩国、马达加期加等国内外主要大城市开展普洱茶展销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普洱茶市场。此外,《普洱茶文化大观》、《世界茶乡普洱茶都》、《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普洱茶源》、《普洱茶品鉴》等一大批普洱茶著作及《普洱》杂志的出版,也对普洱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15年,《普洱》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期刊”,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本入选刊物。

(六)抓好遗产保护,推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普洱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2008年6月,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6月,普洱“贡茶”制作工艺传承人李兴昌被授予“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二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景迈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景迈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示为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2014年3月,普洱市将《申报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报备;2015年3月,普洱市向国家文物局正式递交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三是太和甜茶制作技艺创新发展。2013年,普洱市镇沅县的“太和甜茶制作技艺”入选普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荐名单,并积极申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的有宁洱县李韵德“普洱茶膏制作的传承人”和江城县白学英“帕卡茶制作传承人”等。

(七)抓科技研发,创新普洱茶新产品。从2008年开始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以来,普洱茶研究院联合云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开拓普洱茶的大健康市场研究。“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已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相关发现和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目前多项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了对接,研发出普洱茶系列新产品30多个。各茶叶企业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如澜沧古茶公司成立了普洱茶膏研究中心,开发出“乌金”普洱茶膏产品,与广东陈皮协会合作,开发的陈皮普洱产品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天士力集团为确保产品稳定,进行了晒青茶工艺自动化技改,实现了晒青茶产品质量可控,同时进行了多茶类、原味茶珍的研发。原生公司在云南大叶种茶多茶类(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青茶)研究开发上进行多茶类加工工艺探索,首次进行了云南大叶茶试制黄茶、白茶的尝试,开发出“原生黄金茶”、“月光白”、“原生红茶”等,得到了浙江茶科院专家好评和湖南君山银针公司的认可。

从十二五期间全市茶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总体呈现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劳动力短缺。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短缺给生产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二是原料基地、初加工厂投入还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改善,有机认证茶园较少,巩固难。三是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普洱市茶叶的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市场辐射能力和基地建设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品牌创建力度不够,缺少名牌。品牌的市场开拓与促销力度不够,企业缺少专业营销管理人员,品牌创建缺乏长远规划,品牌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形式单一,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下一步工作计划

到2020年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目标:茶园面积稳定在160万亩,茶产量12万吨,生产总值30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8亿元,工业产值10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37亿元。

(一)抓品牌建设、推广。一是在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普洱茶文化宣传月”,开展斗茶、拍卖、祭茶祖、茶之旅等思路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宣传广泛、社会参与度高、效果明显的茶事活动。二是鼓励茶叶企业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普洱市知名商标。三是引导茶叶企业借区域公用品牌“普洱茶”之力打造企业品牌,如在景迈茶产品上标注“地理标识+景迈山+普洱茶”或者“世界茶源+景迈山+普洱茶”等,让所有普洱出品的普洱茶都打上“普洱”的烙印。四是扶持能做大做强的企业和品牌,优势资源要往打品牌上整合,通过并购、股份制等形式,鼓励支持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整合规模较小企业和品牌,规模小的企业可在达到大的品牌、企业标准的前提下依托大品牌进行营销。五是结合各县(区)节庆活动,举办辖区内的“茶山行”活动,邀请国内外茶界知名人士或其他行业的明星嘉宾到26座古茶山祭茶、采茶、买茶等活动,提高26座古茶山知名度。六是有选择性地组织企业外出参展,进一步拓展普洱茶销售市场,快速扩张营销网络,争取在全国形成“只要有普洱茶的市场,就必有普洱市普洱茶”的盛况。七是充分利用媒体扩大普洱市普洱茶的宣传,选择主流媒体作广告、系列报道,把民族茶文化与旅游观光结合,开展“茶文化之旅”体验活动,引导消费者对普洱市普洱茶产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

(二)抓标准制定、宣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标准已演化成为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一道门槛和掌控市场的一种手段。标准可以有效地规避竞争,淘汰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提高竞争门槛,提升整个行业的美誉度。掌握了标准,就如同掌握了行业制高点,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其所代表的不仅是可持续获得的利润,还意味着领先的地位和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巨大渗透力。一是做好已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103-2006)、《普洱市普洱茶原料加工标准》、《普洱市普洱茶加工标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生产技术规程》(Q/TPCX01-2007)、《普洱茶冲泡方法》等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二是争取今年内将已进入评审程序的《普洱茶仓储指南》标准通过评审,并正式颁布。三是今年积极制定《茶叶交易市场准入》、《普洱市生态复合茶园技术规程》、《普洱景迈山古树茶》等标准。四是以制定《普洱景迈山古树茶》联盟标准为切入点,制定26座古茶山茶产品标准,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五是按《普洱茶仓储指南》标准,招商引资建立普洱茶标准仓库,工业园区仓、延长普洱茶产业链,补齐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一条短板。

(三)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配合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开展调研、推介、招商,鼓励更多优秀企业进入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上线交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筹建滇南道地药材交易市场。三是积极鼓励企业在普洱建设电子商务网(如茶马古道、80号仓库等),确保税收留在本地。四是积极支持生产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或是借助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扩大销售。五是鼓励企业在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注册开店,同时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宣传,让广大茶农、咖农、药农全面了解电子商务。六是积极寻求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筹建“普洱三宝”线下体验店,借助政府公信力,突出“普洱市”这一唯一品牌,宣传“普洱三宝”,扩大销售量。

(四)抓“新三板”挂牌。把握重点,积极配合市金融办做好茶叶企业新三板上市服务和指导工作,五年内争取每个县至少有1户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五)抓庄园建设。根据庄园建设要求,谋划、储备一批庄园建设项目,加快庄园建设步伐,五年内,使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家设施完善、极具地方特色的庄园。(图由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文化品牌科科长李姝谚提供)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如何泡饮?

  简单点:先要有个紫砂壶或盖碗,壶价高低不一,盖碗就几元钱。公道杯一个,几个小瓷碗,滤网和滤网座,接水盘一个。基本配置就这些了,其他的东西就是锦上添花了。沸水冲洗茶具,放茶入壶或盖碗。

  洗茶,也就是倒沸水冲泡10秒左右,将水倒掉不要。

  头道,倒沸水冲泡10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然后就可以倒各个小瓷碗,温了就可以喝了。

  2-10道或者更多,随君所便了。关键问题:用沸水,最好用专用泡茶的电水壶烧水。

  头3道茶,每泡不要太长时间,否则太浓了。

  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里慢慢喝,不能泡在壶里太长时间,否则焖熟茶叶不好。滤网放到公道杯上,过滤碎茶。

哪些普洱茶有回甘?

哪些普洱茶有回甘?

有人认为云南普洱茶“茶气”是最难懂的,因为眼睛看不到。而云南普洱茶的“甘”,则比较明显,但至今人们仍未搞清它的真正成因。不过无所谓,作为云南普洱茶的藏友来说,知道什么回甘的云南普洱茶更值得收藏,比什么物质引起回甘更有实际意义。

区别“甘”与“回甘”

甘是一种味道,喝茶的同时就可以感受到,喝完之后很快消失。各种茶类里都有一定程度的“甘”。

回甘,则是一种滋味感,在喝完停下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却越是明显。回甘,是普洱茶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以为,应选择“回甘”好的云南普洱茶来收藏。

回甘的范围

不同的茶品,口腔里回甘的范围有所不同。

口腔前段及上腭一般较容易感觉到回甘;舌头两侧及两腮回甘的则更好;口腔后段及喉头的回甘越明显,则更为优秀,下探越深越好。

回甘的持续时间

回甘好的云南普洱茶,在喝完茶之后可以保持更长时间。

有些回甘极好的茶品,停喝后不吃其它东西,可以维持半小时以上,并在一两个小时内喝白开水还是感觉甜的。回甘的持续时间越长的茶品,收藏转化的潜力越好。

小建议:

暂无权威报告可心说明,茶多酚、有机酸和黄酮类物质谁才是回甘的主要成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品饮收藏。我们只要知道,什么样的回甘更好,更适合收藏选品就可以了,没必要钻牛角尖。

普洱茶膏的形成

普洱茶膏的形成

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

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包括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醒酒、抗疲劳、缓解亚健康等。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