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茶友自诉:总结2015年买过的那些普洱茶产品

茶友自诉:总结2015年买过的那些普洱茶产品

2019-03-27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茶友自诉:总结2015年买过的那些普洱茶产品

我相信什么都是讲缘,喝茶亦是。

之前也喝茶,却未着迷,只是作为风雅来附庸。

偶试普洱,没曾想过会是踏上一条不归路。

缘也缘罢

跟大部分茶油一样,那年入的第一片是学费,哪家就不说了,同事推荐的。

随后又正好遇上双11,几罐大益宫廷散熟彻底让我沦陷。

然后就跟大部分茶油一样开始逛坛子,越陷越深。

还好今年有幸,找到了大的定位。

一幸,口袋扁,没给我随意提入件入的条件。

本着大厂为主,他厂多试的原则,饼入也是不少。

当然也有不冷静的时候。

二幸,提入只有一样,还是好茶。

打开存这提茶的箱子,满满的茶香,喜悦难言。

也让我想明白,茶不需多,需好。

三幸,找到了好几款适口的口粮。

个人觉得,找适口的口粮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好茶再怎么特点不一样,但好就是好,这个改变不了。

而口粮茶不然,因其不贵,所以为找到适口的,累计起来的花费其实是占相当大比例的,当然这里面还要承担一些仓储和学费的风险。

但同时,好茶意味着银子也得厚,在还没到达那种能拿300以上一饼的茶做口粮的条件下,还是需要一些口粮来支撑的。

所幸找到了好几款个人甚爱的口粮,不仅可以调剂着大口喝,还能存些好茶,时不时去体会好茶的转化。

四幸,确定了以后买茶的针对性。

这里是写给自己的,总结下今年买过喝过的茶了,确定以后买茶的方针,也纯属个人喝茶喜好(除特别注明外,都是熟茶)。

大益:相信很多人的口粮都是大益的五常,从我个人来说,大益比较钟爱宫廷散熟、小龙柱、7262这三款,但不会每年都入,其他的套用一句话就是不好也不坏,总体来说,大益的拼配技术杠杠的,品质稳定,好喝不贵,想入就入点。

下关:熟茶当然只能是盒装销法沱了,个人的口粮之王,每年必须入点。我因为胃不好的关系,不太会入生茶,但因为家中那盒12年的特甲让我喝的口腔极其舒服,情不自禁地把特、甲沱也列入了每年必入的清单,前些时候还着魔似地入了一箱下关、大益的生茶,只能委屈它们慢慢陈化直至不怎么伤胃且我胃好了再慢慢临幸它们(其实我也知道生茶滋味更丰富也更能代表普洱,但可惜胃不争气,只能说我与生茶缘分未到,缘分到了就是霸占之日!)

中茶:入过甘纯、金华砖、1973等,除了1973外,都感觉差口气。所以应该不会再入了。

老同志:独立包装的老茶头、良善品、良再品等,除良再品没试外,都试过,所有老同志熟茶都有一股不讨我个人喜欢的味道。所以一般也不会入了。

颠茶:颠茶实在太贵,只买过F8、F2和新出的涟漪这种DC里低端的茶。茶样喝过一些其他的,但只钟爱F2。口袋允许,会入点F2。不得不吐槽下涟漪这个新出的熟茶,个人真心觉得非常不好喝!

澜沧:0081、澜沧芳砖是好口粮,0085让人着迷,每年必须入点。传奇88蛮特别的,可以考虑集邮。其他的如0083、香竹等不是自己的菜。

书剑:除了灵素还凑合,其他的都不行,绝不会再入了。

其他: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就不写出来了,一是不多,二是不太记得没印象,反正也不会入了。

写之前,一直犹豫要不要写,现在我就一潜水艇,每天会来看看,看到投机的帖子,当当酱油党。

现在喝茶也不太愿意拍图发帖,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喝喝茶。

最后决定写,一是给自己一个总结;二也是告诫自己:多试,试准才下手;三是劝自己,很多时候,这个想买那个想入,其实忍忍也就过去了。

写完之后,感慨一句:普洱,因时陈化醇滑,人,不亦如此吗?说句矫情的话,饮普洱如饮自生,冷暖自知。

最后总结一句:性价比因人而异,一入普门深似海,量力而行,买的茶够喝就好,回头是岸。

此句为自勉的话,有同道则互勉,道不同,则随意了。

有用+10
分享

有一种“古董”叫普洱茶

  “驮马铃儿响,青石路儿弯,云深茶儿香……”因为这首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歌谣,我喜欢上了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原料产自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普通的绿茶,茶农俯身便可触及。而乔木型大叶种茶,茶农常常需要架梯子上树方可采摘。长年生长在云海深处的野生古茶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其原生态以及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那里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少数民族人,都将普洱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在布朗族人的茶林里,都有一棵高大的“茶魂树”,树干上捆绑着用竹篾编成的小篓子,用来盛放祭祀品。茶农采摘“茶魂树”上的鲜叶前,都要先祭拜茶神,祈求来年茶叶丰收。“茶魂茶”必须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德高望重之人采摘,采茶前要斋戒、沐浴、更衣,然后跪拜在“茶魂树”下,献上泡好的普洱茶和饭菜,点上蜡烛、香火诵读经文,诵经完毕方可上树采茶。

 

  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祭祀,历来是云南各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尤其在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中,普洱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云南拉祜族,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普洱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品质的好坏,作为检验男方制茶手艺高低的主要依据,并据此确定是否将女儿嫁给对方。在傣族的男女恋爱中,普洱茶也大有用场。少哆哩(姑娘)看中哪个毛哆哩(小伙),便用茶水泡饭给他吃,如果男方也喜欢女方,便高兴地将茶泡饭一口气吃光。布朗族姑娘出嫁,不论娘家家境殷实或贫困,在给女儿的陪嫁品中,茶树都是必不可少的。

 

  “喝茶要喝新,茶叶须保鲜。”这是品茗的一般常识。普洱茶却恰好相反,不但没有保质期,而且存放越久茶香越加醇厚。它追求的是岁月的痕迹,是生命的永恒之美。将陈年老普投入杯中,倒入煮好的泉水,叶片在水中缓缓苏醒,一缕一缕的红慢慢渗透在水中,沉香四溢开来。冲泡好后,茶汤透明,红如宝石,艳若玛瑙,清澈见底,油光可鉴,舌感醇和,爽滑润喉,回甘持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陈年普洱茶是时间的醍醐,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更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也是对茶禅一味最好的注释。

 

  普洱茶的后发酵工艺是马帮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其间蕴藏了天、地、人的机缘巧合。传说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濮姓茶庄,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濮氏茶庄生产的茶被指定为朝廷的贡品。这一年岁贡之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格外绵长。近四个月的风雨兼程,濮少庄主伙同马帮到达京城后,连忙卸驮验茶,不料一路的风浸雨湿,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濮少庄主吓得上吊自杀,好不容易被下人救活。贡期迫在眉睫,濮氏茶庄一行惶恐至极地向皇帝呈上那褐色的茶饼。不曾想,乾隆轻呷一口,顿觉醇香直沁心脾,绵甜爽滑,顿时龙心大悦。乾隆问:“此茶何名?”濮氏茶庄一行人吓得只打哆嗦,不敢回答。乾隆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之后,濮氏茶庄根据这批贡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发酵工艺,其他茶庄纷纷效仿,从此代代相传。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不少的编剧、导演还将这段故事搬进了电影、电视剧中。可事实上,普洱茶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云南人民把乔木型大叶种茶加工制成普洱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云南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同样闻名遐迩,绵延了上千年。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承载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和民族兴衰,在古道上艰难地行走,用厚重的脚步丈量着大地,坚韧地完成了对数千年历史的串接。

 

  纵览中国的历史,普洱茶始终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密不可分。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击败南中(当时的云南)孟获之后,恩威并行,及时安抚当地民心,其中措施之一就是指导南中少数民族种植乔木型大叶种茶树,鼓励发展茶产业,促进了民族事业发展。至今,诸葛亮仍被云南许多民族供奉为“茶祖”,茶农尊南糯山为“孔明山”。明朝,为了民族和睦、安民固边,政府鼓励边地各民族发展茶叶,开辟茶园,培植优良品种,用普洱茶同邻国交易马匹、香料、宝石、手工艺品等,从而安抚了一方人民,守住了一方疆土,使之成为功不可没的“绿色长城”。清代,朝廷在云南设置“普洱府”,对茶庄、茶号上贡的好茶及时下旨嘉奖。并以普洱茶为“润滑剂”,勉励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建茶山,共同发展普洱茶产业链,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乾隆57年,普洱茶首次做为国礼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从此流入海外,走向世界。

 

  普洱茶因绿色环保并具备消食、减肥、降血脂、防止冠心病等保健功效,深受台胞的喜爱。在海峡两岸隔绝的那个年代,台湾同胞辗转香港购买中国云南的普洱茶,品尝乡土的味道,怀念海峡对岸的祖国和亲人。普洱茶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两岸的血脉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两岸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胞喝上了祖国的普洱茶。普洱茶有效地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与理解,在杯盏中潜移默化地化解了历史遗留的一些心理障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复兴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的关键时刻,普洱茶将会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大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普洱:普洱名称名词考证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如何解读普洱地名与普洱茶的关系,值得学术界研究。对此,笔者在2001年4月曾有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和公开发表过,作过一些解读。笔者现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再作综合研究辨析,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云南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普洱茶的名称,也和该民族先民的名称有密切关系——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三)笔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作过考察,经老县长隋嘎(佤族)证实,也如是说。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边的几家布朗族人还说,普洱城最早是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块石碑上还刻有他们“大王”(指首领)的名字,后来被敲掉了。

  笔者论证:上述这些口碑资料给我们传出了一个信息,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佤族学者尼嘎说,在佤语中,“步”与“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也是指“人”。因此可以推断,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普”是“扑”、“蒲”、“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三、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四、20世纪80年代,当时思茅地区在文物普查中,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县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

  由此可以论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思茅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笔者论证:唐《蛮书》中说的“扑子蛮”,即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没有提到“普”字,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来研究,“蒲”实际就是“濮蛮”,而“扑蛮”、“蒲满”、“普蛮”的“扑”、“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指的即今布朗族。后来代音的几个字,在汉语里,“扑”是动词;“蒲”是草本植物名词;“普”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汉人总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带有贬义,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带有一个“蛮”字,故有“扑蛮”、“蒲蛮”、“普蛮”之称,实际指的都是布朗族人。所以,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

  “普茶”即是“濮茶”

  对此,笔者的论据、论证如下:一,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思(茅)普(洱)区有茶的是唐代樊绰《蛮书》,其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产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自当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二,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请注意,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说是“濮儿茶”的简称,因是“濮儿”人种出来的茶,便简称“普(濮)茶”,全称为“濮儿(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这个观点,笔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报》考察组到思茅召开的座谈会上谈过,后被记者写成《学者考辨“濮”与“普”》一文,刊登在《云南日报》上。三,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都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笔者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人的先民即是古代濮人,他们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论据有八:一,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笔者已有论文在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公开发表过。更有国家邮电部1997年4月发行的《茶》邮票第一枚《茶树》即邦崴古茶树为证。二,历史悠久的勐海县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三,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四,勐腊县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6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县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六,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鲜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晒干水汽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将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宾客。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何其相似,笔者曾在布朗族弄养寨亲口尝过这种出土的“酸茶”。七,与印度阿萨姆茶树比较,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试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八,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主编《中国植物志》时,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

  以上论据,已经很清晰地证实了笔者的论点。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笔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县参与考察野茶树,发现、调查、论证“西盟县佛殿山野生大茶树群落”,并参与了新闻发布会。西盟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5处,19平方公里,28500亩,打桩编号的有10株10号,树围从1.3米至2.53米,树高从6米至18米,树干直径从0.54米至0.89米,树幅直径从4米至8.2米,生长海拔从2088米至2107米,茶叶专家认为,从野生茶树群落看,其亲缘关系较栽培型茶树接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的野生茶树资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隋嘎老县长说,野生茶佤语叫“缅”,栽培家茶佤语叫“腊”;“腊”是从“缅”来的,“缅”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滥的远古时期一起来到西盟山的,那时大地被淹没,只剩下竹子、茅草、“缅”(野生茶树)、芭蕉和小红米,会动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灵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缅”(野茶)、小红米活了下来,是“缅”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叶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的灵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劳动干活、腰酸头痛、生疮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后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认识野生茶树和利用野生茶树的民族,在该县一些地方,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多年来,在全国茶界,小叶种专家占绝大多数,未能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全国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全国植物学界权威已改写“正名”,确立了大叶种“普洱茶”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应该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时候了。

  - 黄桂枢 (作者单位: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初学时,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体验香入水,最关键是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水飘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光剩苦涩。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香入水

次级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水含香

中级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水生香

高级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普洱品鉴:体验普洱茶香的五个层次

水即香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特别声明:转载此文仅作交流,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