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目前市场上对普洱茶树的分类和叫法很多,古树茶、野生茶、大树茶、生态茶、乔木茶、台地茶这些写在茶叶包装上的名称也让人眼花缭乱。于是想到将这几年下茶山所拍图片加以整理,并结合文字说明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论市场上何种叫法,普洱茶树都是山茶科山茶属;种,是植物系统分类的最低一级单位。

我们常说的普洱茶种在学界的名称叫阿萨姆种,“阿萨姆”为拉丁名“assamica"的中文直译。对其形态的描述为“生长在热带、南亚热带的乔木、小乔木树型、叶大质软,花小瓣薄,子房多毛,花柱3裂的茶树”。

普洱茶树的进化和种植应是依循一下顺序进行的:野生大茶树→栽培型茶树→过渡型野生茶树→群体种→良种茶。

1、野生大茶树:如云南思茅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树。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网络图)

2、栽培型茶树:云南的大多数古茶园多为栽培型茶树,例如景迈山古茶园、古六大茶山古茶园、南糯山等等。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糯山半坡老寨古茶园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攸乐龙帕古茶园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贺开古茶园

3、过渡型野生茶树:由野生大茶树和栽培型茶树杂交而成,如思茅澜沧县邦葳野生茶树。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网络图)

4、群体种生:指通过自然杂交、以种子育种进行繁殖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代。曾在上世纪中后期被广为推广;其种植应涵盖目前的部分台地茶、荒地茶。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南糯山群体种;荒地茶/野放茶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大渡岗群体种;台地茶园

5、良种茶:嫁接、杂交选育品种,多为无性繁殖。如:云选系、云抗系等等。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人工嫁接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人工杂交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紫鹃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云抗14号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云选9号

常见疑问:

1、乔木和灌木:乔木和灌木只是树木一种生长形态;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灌木是没有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枝干系统不具明显治理的主干(如有主干也很短),并在出土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从近地面的地方就开始丛生出横生的枝干,都是多年生。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释:此图为群体种生茶树,一起种植(树龄在十年左右),因人为控制其生长形态而产生的差异(乔木和灌木)

2、台地茶:通常指大多数为1985年以后推广种植,茶树龄在二十年左右。多为人工培育无性繁殖灌木型也应涵盖部分后期种生灌木型,密植,高度人工管理的现代茶园。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大渡岗台地茶园

详解普洱茶树种的称谓、种植与进化

图为:景迈山台地茶园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净、香、润、厚、甘、甜”六字品鉴要诀


  一、净:味正不杂,至纯至净

 

  茶为饮品,净度是首要指标,是其他指标的基础。但净度对于市场上大多数普洱茶而言,却是一个不易达到的高标准。

 

  受生长区域和制作要求的制约,优质古树茶目前还必须依托一家一户的茶农家庭制作。若无严格监管,缺乏科学标准,制茶过程随意,则会导致烟味(未采用阳光干燥,而用柴火烘干;或晒好的原料存放在柴火旁,吸附烟味),糊味(炒制过程火温过高或时间过长),馊味(杀青揉捻后没有及时干燥)等杂味。

  二、香:山野幽香,清蕴悠远

 

  普洱茶的香气以净度为基础,净度纯,香气正,没有杂味干扰。工艺严谨、制作精良的古树茶,具有淡淡的山野幽香(不会像绿茶香气那样奔涌浩荡、明显外扬)。香气纯正是判断普洱茶制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普洱茶的干茶香、茶汤香、挂杯香,均为含蓄内敛,嗅之,不事张扬;饮之,丝丝缕缕,沉稳遍布口腔,留香持久。

 

  不同山头的古树茶又各有特点,如景迈、昔归、冰岛等区域香气相对高扬浓郁,陈化后会出现更迷人、独特的香味。

 

  三、润:细腻润滑,不粗不涩

 

  优质的古树茶入口细腻润滑,不粗,不涩,不干喉!如无此特点,或者是工艺出了问题,或者是原料自身局限。总体而言,优质的古树纯料普洱茶,最为突出特点是品饮的润滑感。

 

  四、厚:气韵饱满,物质丰富

 

  普洱古树生茶的厚度主要表现为气韵感(易武茶区弯弓为主要代表)和物质感(布朗山区域老班章为主要代表)。

 

  气韵感是指茶气饱满,充盈整个口腔的感觉,很多老茶友都深有体会。苦涩不显,不苦而甜,萦绕丰沛,体感明显。

 

  物质感是指从入口开始,舌面所感受到的强烈变化,起头的苦涩味瞬间转化为回甘生津,层次丰富,物质厚实。

  五、甘:回甘生津,舌底鸣泉

 

  回甘是普洱茶品饮中最重要的愉悦感之一,是一个由苦转甘的过程。新的古树纯料生茶,入口丝丝清凉的苦味,瞬间转化成满腔甘甜,两颊生津不断,有舌底鸣泉之感。

 

  苦味是普洱茶的重要滋味,回甘则是苦味退去,转为甘甜的愉悦感,这是一个由苦到甘的整体过程。其苦的程度,苦转甘的速度,甘的强度,综合体现回甘的质量,是鉴别古树茶优劣的重要指标。

 

  低劣的茶品只有单纯的苦,苦而不化、不退,持久滞留于口腔,无法产生回甘。

  六、甜:收尾必甜,如蔗似蜜

 

  优质的纯料古树新茶,经久耐泡,滋味稳中有变,循序渐进(茶味不会陡然寡淡,全然水味),最后出现的味道一定是丝丝清甜,或如甘蔗,或似蜂蜜,让人流连忘返。

 

  泡至最后可再煮饮,小银壶、紫砂壶、陶壶均可,更是苦中带甜,薯香甘冽,回味无穷!

普洱“老茶”概念怎么来的?


  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有普洱才有老茶的概念,老白茶、老红茶、老绿茶都开始逐渐被大众所钟爱,老茶的概念已经慢慢渗透到六大茶类中了。

 

  那么,“老茶”的概念在普洱茶的历史上也有出现吗?

 

  明清时期,感通茶是云南的名茶。而明代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书中是这样记述感通茶的:“藏之年久,味愈胜也。”民国六年(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赏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

 

  感通茶、洪宝茶,都是晒青绿茶的一种。在历史上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有记载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历史上是有“老茶”这个概念的,上述的只是关于普洱茶品质的一种表述。

 

  普洱熟茶在被发明之前,“普洱”是滇青类茶叶的统称,散茶叫“滇青”,紧压茶叫“青饼”(或青砖、青沱)。但在这个时期以前,并没有新茶、老茶的分类。1973年。

 

  “老茶”起源于何地?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概是95年左右,台湾从香港从来了一阵普洱热,本质上茶叶由“饮料茶”变成了“文化茶”,而“老”就成为文化包装的一种对象。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是它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然后再回传到大陆,老茶风气就油然而生了。所以,香港地区还是老茶说法的实际起源地。

 

  例如,在那个时候市场判定茶叶是否是老茶是按十年为标准,所以那时候大部分茶商采用的是“十年出仓”这样的工艺。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通过存放转化普洱茶,环境的影响往往大过时间的因素,所以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

 

  而这个说法也直接影响了2004年公布的农业部普洱茶标准《普洱茶NY/T779-2004》,这个标准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准确描述普洱茶的一个标准,至今都没有被废除。

  在这个标准中,对“熟成”一词的解释为:“熟成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良好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十年以上)或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经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加工工序。”

 

  这里点明了由晒青毛茶到普洱茶的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存放,二是渥堆发酵。其中存放则必须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差一年都不行。演化到普洱市场上,就有了“十年不成仓,十年不成茶”的说法。所以,十年以上称为老茶的,具有一种普遍的标准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茶多酚在15%以下时,就可以称为普洱茶,或者老茶。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判定方法,但是科学是十分严谨的,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并没有精密仪器是测量相应数据。所以购买普洱还是找高龄的品牌进行购买。所以,虽然普洱茶自古就有,但“老茶”的概念可不是从来就有的。

普洱茶冲泡的历史变迁

普洱茶冲泡的历史变迁

早期云南茶区的饮茶方式,多为热陶罐烤茶,或是将茶叶夹在竹子上火烤后冲泡。以上两种方法可以部分去除茶叶中的植物碱和寒性。

现代冲泡普洱茶多使用盖碗或紫砂壶,实际上这与普洱茶的“传统”并无关联。盖碗旧时多冲泡绿茶,紫砂壶则多见于潮汕地区冲泡乌龙茶。现代普洱茶的冲泡借用了其它茶类的茶具,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属冲泡器具。普洱茶特有的文化与价值始终未能得以凸显。现代普洱茶的评比多使用绿茶与红茶的标准,根本无法正确反应普洱茶的品质。

现代的茶叶冲泡方式制定于明初,但主要以服务绿茶、红茶、乌龙茶为主。普洱茶清代进贡,采用的并非冲泡,而是用于烹煮奶茶。在近代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香港,普洱茶主要采用大壶冲泡,作为提供给顾客的免费茶饮。近代普洱茶得以被重视始于台湾,普洱茶普遍使用紫砂壶冲泡亦始于台湾。

以现在的冲泡条件,试茶时应以盖碗为主,冲泡时紫砂壶则更为适宜。

喝茶应该是一个自在欢喜的过程,不应拘泥于固有的窠臼,茶友不妨尝试各种冲泡方式,用茶汤验证各种冲泡方式的优劣。茶的冲泡与品饮并无绝对标准,应以品茶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特质,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冲泡品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