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2019-03-27 访问量: 24 茶礼仪网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作者雨婷说:“如果静坐茶桌,我会以艺演绎茶本味。若是暴走茶山,我会淋漓记录茶源,用客观带回真实。茶艺是茶的表达。茶源是茶的根本。学茶以来,幸运的是能走遍茶山,寻得茶源。行走在茶路上。始终保持初心习茶艺,保持热情走茶山。只愿能呈现出客观的语言,真实的文字,抓心的图片。”今日和你共享作者茶山行系列图文之《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有一个独占勐宋众茶寨之首的地方——那卡。那卡是勐宋古茶区,最具美名的一个茶寨。那卡东面,和景洪相连。南面和格朗和相连。从勐海出发,取道工业园区。勐宋乡并不难找,但那卡却是位于勐宋至隐的地方,宛如藏在深闺的少女,把羞涩与至纯演绎到极致。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在名山头充斥着普洱茶市的今天,那卡作为一个小茶寨,不争名,不抢利。静静在那,没有炙热之感,也没有被遗忘的趋势,以简单的平和之美,占据了一部分茶人的心。进入勐宋乡范围内,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古茶树大乡的气势,绿树成荫的路旁景致,伴随一路。宁静之感,随处可见。勐宋茶寨众多,最为受欢迎不过那卡,保塘,曼西林。三个茶寨,虽处一地,村寨建筑和茶品滋味却各有不同。初进那卡,坐落在小山坡上的茶寨,寨屋顺地势渐高分布。整齐中,还有一种严谨在其中。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站在寨前,一眼看去,寨屋密集分布,并看不到茶树。这是勐宋茶寨的一个共性,茶园与村寨是分开的,顺路穿过那卡,即可到达那卡寨后的古茶园。那卡古茶园生长于摘自背后的小斜坡之上。如果换做是一般茶园,斜坡是比较好行走的,但是那卡茶园的地面却是绝然不同的。土质松软到行走之时,便会下陷。这是那卡茶农对茶园维护的一种方法,使茶园中土质疏松,定期进行翻土,这样的松软空隙大的土壤,有利于养分物质的渗透。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在各个地区的茶园进行实地记录后,发现,土质松软,养分渗透充分的茶树,树干树形也许无异于其他茶树,茶树鲜叶的色泽,叶片颜色更显油亮。这也就决定了茶叶干茶的乌润感。很多时候,喝茶,看干茶,色泽乌润的茶,香气与滋味要略高一筹。很大程度是因为茶树吸收的养分充足。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那卡,从茶寨,到茶树,再到干茶茶汤,都给人一种不争,沉静中透显沉稳的感觉。肥壮的芽叶,墨绿显毫的干茶,呈现的茶香,带有幽幽清淡花香。花香一直是勐宋茶的特点,为何说那卡与其他几个寨子茶品口感有所区别呢?勐宋大多数茶寨茶香近似清淡花香,而那卡在清淡花香之下,还会透显出淡淡果甜香,在清淡的香气中,增加一丝清甜,是很特殊的一种香气体验。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茶汤在口中,第一感知便是甜味,汤水在舌面,首先只感觉清甜感附于舌面上。顺滑的茶汤在口中停留片刻,方能感受到茶汤惯有的苦涩。苦味停留舌面很短,就会化为饱满的甘甜,甘甜中还有清淡花香。茶汤的涩味停留在舌面的时间会稍显长,茶汤的涩感,却是令人很舒服,舌面不是刮舌感觉,反而清甜会随着涩感在呼吸之间,渗入更深处的舌根与喉间。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那卡茶,具有勐宋的独有香气,也独具自身的特殊汤感,茶汤在口中的甜味,加之每泡都浓郁的花香,感受回甘的同时,再闻公道,蜜香填满整个呼吸道,顺畅而浓郁。也许那卡并没有独特的入口滋味,但是各项都均衡的滋味,确实是可以达到和美无缺。

有用+10
分享

微刊丨优质的普洱生茶风味

微刊丨优质的普洱生茶风味

@沈忠华玩普洱:优质的普洱生茶既具备优质绿茶的营养特点和口感特点,经时间的沉淀,又具备后发酵茶的陈香、甜美、醇厚、滋润等特色;一款普洱生茶,由于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长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不同树龄、不同生长方式,就产生不同的风味;同一泡好生茶,特别是陈期十年以上的优质老生茶,茶汤的风味也在泡制过程中发生着非常喜人的变化。——沈忠华

莫图便益

@农民小子: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卢仝烹茶图》

@嘉荷知茶:南宋钱选的《卢仝烹茶图》,表达了作者与卢仝在精神上归一的隐逸趣味。作者晚年遭遇亡国之痛不愿随波逐流而隐居乡野,流连于书画和山水之间,这幅画以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诗为内容,画中高大的太湖石与蓊郁的芭蕉树交相辉映,卢仝美髯飘洒,坐于平石上,仆人,差人忙于烹茶,表现卢仝得到好茶急于品饮的心情,此画笔墨间展现了卢仝避世隐居洁身自好的品格和道家思想风范,此话传承清朝乾隆皇帝在画上御笔题跋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相

@疯狂大象:施一公:尖端科技技术是买不了的。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仔采访中表示,过去两年间,西湖大学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6000多份申请,择优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级科学家,80%以上是中国自己培养、输送出去的优质学子。施一公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根据他很多年经历以及调研感觉,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差距,原创性研究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他表示,“我们需要培养更多配优秀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未来中国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西湖大学创校的根本宗旨。”

西湖大学前身为西湖高等研究院,2015年两会期间,施一公、潘建伟、饶毅、等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施一公指出,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主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大学,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西湖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土壤之上,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

@EC品牌观察:特斯拉降价被指侵犯用户权益车主到店拉横幅。一位特斯拉车主表示,2月25号提车modelX,3月1号得知官方降价17.43万,新车总共才开了5天。该车主还表示,降价一事导致自己“实际损失20万以上”。车主在博文中贴出购买记录,以及部分车主上门店维权拉横幅的照片。

@这不是历史:胡适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男人也要有三从四德。顿时语惊四座。人们都洗耳恭听。他进而解释说: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育从。说罢,人们都笑起来。接着他说: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话音刚落,全场大笑……

@口袋野史:谭嗣同被捕前与妻子诀别,谭说“告诉后来的人们我为了什么而死”,谭妻说“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一向强硬的谭嗣同一下子哽咽了,说出了最绝望的一句话“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爽梁:Sharewithpics

@口袋野史: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丰子恺

@中国艺术品收藏:唐·阎立本(传)《锁谏图》卷,绢本设色,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此图旧传为唐阎立本作,虽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风格。表现的是十六国汉廷尉陈元达,向皇帝刘聪冒死进谏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残暴的匈奴君主刘聪,耗巨资为宠妃建宫殿,陈元达冒死进谏,被暴躁的刘聪下令将他全家处斩,后被刘贵妃解救。画中人物关系、表情刻画得极其生动,前半段陈元达用铁链将自己锁在树上冒死进谏的紧张气氛,与后段贵妃的宁静娴雅形成鲜明对照,十分传神。

@老树画画:有时连续几天,脑子空空荡荡。虽然这忙那忙,却像梦游一样。

茶余

@乐读好书: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他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心里,然后再慢慢的改变我们的容颜。——席慕蓉《岁月》

@读书语录:真正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钱钟书

@这不是历史: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谁都有自己的伤心事,成熟不过是善于隐藏,沧桑不过是无泪有伤。——村上春树

@段子楼:不管跟谁都混很熟的朋友。(

普洱茶市场两极分化古树茶台地茶价差可达500倍

  “近2年的普洱茶投资市场环境非常不好,截至目前,很多投资客在普洱茶上的损失已过百万元。如果行情再这么下去,不少投资客恐怕是真的要退出普洱茶这个行当。”见证参与了2008年到2016年,普洱茶动荡发展近9年历史的施远清最近的一番话,道出了目前普洱茶投资收藏市场的一个侧影。

如今正值春茶上市之际,虽然普洱茶的春茶上市期要晚于绿茶,但要不要收藏猴年茶?要不要提前参与众筹?要不要组团赶赴茶山?普洱茶江湖早已生起风波一片。

收藏:普洱茶收藏主题回归日常消费

“10年前,我就进入了普洱茶市场。”昆明人杨女士是典型的“普洱茶买多了就成了藏家”。她说,最早接触普洱茶应该是2004年左右,因认识一个朋友在种茶,然后就参与、见证了2004年到2008年普洱茶的翻天覆地、价格暴涨暴跌。那时,作为工薪阶层,她把全家几十万的钱全都投到“炒茶”中,有赚有赔,直到前年,自己才将当年炒茶的库存消耗完,综合下来,没赚没赔。

在杨女士的家中,收藏的普洱茶主要是古树茶。她说,既然普洱茶被誉为“可入口的古董”,那不同于绿茶的“贪鲜”,普洱茶则是越陈越好,即年代越久越好喝。“喝普洱和喝红酒一样有讲究,首先讲究年份,其次是产茶区、茶树。”

昆明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刘益成也是一名资深的普洱茶藏家。生茶、熟茶、古树茶、生态茶、有机茶。按品牌、按年份、按产区、按级别,在刘益成的收藏里,普洱茶都是分门别类地收藏,时间最长的甚至已超过百年。“这种年份的普洱茶主要是用作历史资料研究,普洱茶收藏不仅仅是年份,还有历史文化。”

“不像前些年那么狂热,近几年普洱茶的收藏更趋于理性化,不论是高端古树茶还是台地茶,更多的出发点是日常消费,送礼式的收藏和投机类的收藏渐渐转淡。”在昆明做茶叶生意10年的王翔说,综合来看,普洱茶的收藏主题回归到日常消费,即便是班章、冰岛、昔归这类高端普洱古树茶也都是基于饮用为前提的消费式收藏,而非供奉在价格“神坛”上的送礼、投机类收藏。

市场:古树茶、名山茶属小众消费

如今,普洱茶早已蜚声中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普洱茶的消费市场、价格、方式也出现了变化。

“广州、福建、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普洱茶。“ 王翔说,从2008年那场普洱茶“洗礼”之后,现在的普洱茶名声在外,市场认可度比较广。不过,伴随着普洱茶知名度的打开方式,如今普洱茶市场的消费价格也出现了变化。比如,同一产区,古树茶和台地茶的价格可谓天壤之别,随着普洱茶的山头,古树的概念及普洱茶的生态稀缺价值被挖掘出来后,收藏名山头古树茶能升值已成为市场共识,纯料山头古树茶撬动了普洱茶中高端收藏市场。

普洱茶膏兴于宋

普洱茶膏兴于宋!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