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有着隔夜不馊的特性?但要注意小问题

六堡茶有着隔夜不馊的特性?但要注意小问题

2019-03-28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六堡茶有着隔夜不馊的特性?但要注意小问题

为什么六堡茶隔夜也能喝呢?

那是因为和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关系。首先六堡茶属于后发酵茶,其制作工艺是经过杀青,揉捻,处理,烘干,筛选,蒸压再到陈华而成。由于处理的时候是利用茶叶本身的汁液作为发酵,再经过湿热作用过后破坏了叶绿素,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产生了许多抗氧化性的茶褐素。

所以这样的六堡茶对于茶汤的变质是有着被氧化过程的限制,所以自然有着保鲜的效果了,这是其他很多茶都做不到的。

六观代表个人有话说:六堡茶虽然有着隔夜不馊的特性,不建议当天的六堡茶汤留至第二天饮用,如果当晚开泡一款好茶,喝了几道就没空喝怎么办?

建议:当晚的茶汤若留至第二天,虽然闻不到馊味,建议不要喝,可用来洗脸或者倒掉,(一些肠胃差些的朋友,喝着凉开的六堡茶,可能会拉肚子,所以茶要趁热喝,更何况隔了一晚,实验中的隔夜茶相对干净,可寻常人家的环境,并不保障),但当晚的六堡茶底可以留至第二天继续冲泡。

在某些文章说到:六堡隔夜茶喝口感更清香,小编是否认的,恰恰相反,隔夜六堡茶重新冲泡,口感或者香气都是大减的。带着疑问,自己可以体验一下。(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用+10
分享

旅游观察:黑茶产业铺就安化精准扶贫之路

原标题:旅游观察:黑茶产业铺就安化精准扶贫之路

 

    4月11日,“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县2017年黑茶开园仪式”在湖南安化县江南镇华莱万亩生态茶园基地举行。湖南华莱公司代表队在进行采茶比赛。


  安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资江中游,湖南中部偏北。经济如何发展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安化没有名山,更没有名川,旅游资源的优势在哪里?安化县委纵观国内各产茶地区,发现各地大多在探索旅游业和茶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安化县以黑茶产业为依托,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促进茶旅一体化,走上了全面致富的脱贫大道。


  精准扶贫黑茶挑大梁


  “黑茶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精准扶贫的步伐。”县委书记熊哲文表示,安化是黑茶生产大县,黑茶产业在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逐步成长为县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成长性最好的富民主导产业,挑起了精准扶贫的大梁。


  伴随着黑茶产业的崛起,安化县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把丰富的茶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茶促旅,以旅促茶,进而逐步形成了“茶区景区一体化、茶旅基础设施一体化、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商品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了“茶旅文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茶农新建1亩茶园约需投资5600元,一般3年开始小受益,4年后全面丰产,每亩年产值可达1.35万元,纯收入7500元左右。近年,贫困农户仅因茶增收就达人均1800多元。通过发展黑茶产业,引导人们从事黑茶生产与加工制作,安化县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据悉,安化县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的30多万人中,贫困人口约有6.7万人。近两年,安化黑茶产业帮助5万余人脱贫。
  黑茶产业的大力发展,铺就了安化精准扶贫之路,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整合资源,近3年来,50家以上的安化黑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筹资2亿多元,解决了近10万贫困人口的发展难题。


  2014年,安化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5.8万多人。“我们争取在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与全面小康。”熊哲文说。

  质量强产 名牌立业


  据安化县县长肖义介绍,该县今年将实现茶叶加工量7.5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的目标。


  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安化黑茶因产自中国湖南安化县而得名。自晚唐五代时期开始,安化已有产“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记载,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之一,其“百两茶”“千两茶”闻名海内外。


  “湖南省2016年茶叶综合产值达648亿元,而安化茶叶的综合产值就达到了125亿元,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肖义表示,过去的一年,安化县茶叶加工量达6.5万吨,茶产业税收突破2亿元,荣登2016年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榜首,并连续5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4名,黑茶产量连续10年全国第一。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1万亩,创历史新高。


  据安化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蒋跃登介绍,从2010年开始,安化县就坚持“质量强产、名牌立业”战略,推动黑茶产业从小作坊向规模化转变,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普通茶向名优茶转变,加快实施黑茶品牌发展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建立中国黑茶产业园,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安化黑茶产业质量水平。


  蒋跃登介绍, 安化县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黑茶产品监督检验机构及湖南黑茶质量检测与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使黑茶产品的质量把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出台系列品牌培育、保护措施,积极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促进行业自律;同时采取“安化黑茶”抱团发展方式,实现“安化黑茶”公共品牌与众多企业自有品牌的互补发展、互动多赢。


  在安化县委、县政府和当地企业合力培育下,安化黑茶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化黑茶”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双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领衔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国茶业界获得的最高荣誉;2016年安化黑茶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60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无论是站在单一产业还是整体茶行业的角度看,都可以说是成果斐然,进一步促进了安化黑茶品牌价值的提升和销售市场的拓展。


  丰富茶旅一体化文化内涵


  安化茶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支千两茶和中国第一块黑砖茶、第一块机制茯砖茶。外形古朴大气、制造工艺特殊的“安化千两茶”,被尊为“世界茶王”,其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届安化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是安化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他们在大刀阔斧谋发展的同时,也千方百计保生态,做到保护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为了加强全县生态建设,近10年来,安化县平均每年完成造林面积均在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74.04%增加到了76.1%;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1217万立方米增加到了1695万立方米。尤其是该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创新实施“茶叶与珍稀树种混栽模式”,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被列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典型技术模式,向全国推广。


  为丰富“茶旅一体化”文化内涵,安化保护和修缮风雨廊桥、古茶市、古茶亭、古村落等。2013年,安化风雨桥和陶澍墓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安化县“国保”零的突破。黄沙坪古茶市、洞市老街、唐家观古镇等被评为全国重点传统村落。


  千百年来,安化黑茶沿着古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去往中亚、西亚、欧洲,奉献健康之饮,传递真诚友谊,至今保存完好的安化茶马古道,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茶马古道今天依然在安化县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绵延,安化茶马古道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情和峡谷风光,景色秀美独特,远离尘嚣,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安化县是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万里茶路的重要起点之一。随着“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的推进,“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在国际上将更具影响力。

 

 

城市宣传配音文案:黑茶故乡白沙溪

城市宣传配音文案:黑茶故乡白沙溪

我们知道,在世界原生态物质

文明里…

白沙溪很单薄

但是对于中国

对于黑茶

却是一条鲜明的纽带……

很多中国人知道黑茶

却很少知道从湘中到西域,从中国到东欧,从东欧到世界 ……

这条著名的“黑茶文明”纽带

它和中国的丝绸之路一样,是世界文明史上不朽的篇章

它的起点在安化。故乡也在安化,

它历经千年的质朴基因,复苏于1939,沉淀在白沙溪。

世 界 上 最 黄 金 的 黑 茶 生 命 线 ……

最精华的一笔点睛

在中国

在安化

在这里…

给中国一个舞台,与世界一起共鸣

给黑茶一次礼遇,和世界一起分享

因为中国,

因为理想,

因为黑茶故乡的幸福感

在白沙溪的创造灵感里,每一件中国作品都流淌着高尚的生活愿景

在世界的中心冉冉升起,

从光阴深处姗姗走来……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桃源”情结…..

虽然是现实中无法企及的造化,但心灵深处依然弥散着这种纯粹因子。

湖湘文明赋予了桃源精神的灵魂

深化了这种愿景

构筑了高尚情操的终极归属

人境,心境,环境,意境。

出尘不惑未可达,

而一杯湖湘黑茶

让态度已然臻境

围炉黑茶,品一壶岁月,鉴琥珀高情,顿开湖湘气象 ……

几番风雨从头过,一色江山放眼量

从九嶷之高望,俯仰南天一岳,幽思九曲浏阳;烟云八百蒸云梦,绝代风流浪湘江,

从春秋屈子天问之绝唱到大唐兴学之千年国府

从北宋范公寄名楼之抱负-到明朝王阳明哲学之中庸

从清朝曾国藩出世之造化-到润之冷眼沉浮之汪洋手笔

从盛世中国领略万里芙蓉,见胜时空,领略苍茫,

文革期间,‘天’“贡”2字被的认为是封建产物……

白沙溪人采取了极其巧妙的方式保留了传统黑茶产品,

机智的将“三尖”分别命名为湘尖1号 2号 3号…

直到1983年“三尖”才被正名。

可以说,没有白沙溪人的睿智,就没有“三尖”独特的身影。

一个陕西人在清理仓库时,

发现了一批上个世纪50年代白沙溪生产的天尖……

惊喜的不仅仅是600万元的收藏天价,

更多的感触却是一种时光对历史品质的洗练。

汤色渐浓,在黑茶通透的冥想中 … …

山水的表情凝固成琥珀色的风景

如梦如烟,亦幻亦真

思如烟霞落鹜,人在云水潇湘……

是黑茶的,也是世界的,

作作为中国黑茶的标志性符号

,白沙溪不断超越历史所赋予的天生品性,怀揣着融合世界的黑茶理想,不断实现现自己的产业蓝图

以 长沙 广州 北京 上海 深圳 山东为战略重点基地辐射全中国

以营销中心作为核心堡垒,以形象专卖店为推广基础的主流营销网络,在实战运营中不断完善和规范营销体系,洞悉市场规律,加强团队建设,创造更具有前瞻的品牌发展模式。

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作为品牌前进基地,延续历史上根基深厚的国际商业渊源,光大全球影响力

实践精诚携手 共赢天下世界性价值观

回到世界的心境

鉴赏中国 鉴赏黑茶

我们只想对每一个热爱中国,热爱和平的世界朋友

表达我们最真诚的目标,

期望你们逐步了解中国黑茶

记住一个来自1939年的中国朋友,一条中国的清澈溪流,

它叫白沙溪。

释放你浪漫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想象

回到1939

回到纯粹的天性

每一泡黑茶都会告诉你

一个白沙溪的故事

湖南石门县介绍

湖南省石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湘鄂边陲,东连澧县、临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鹤峰,北毗五峰、松滋。西北层峦叠嶂,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淅趋平坦。地处东经110°29’—111°33’,北纬29°16’—30°08’之间。属中亚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石门,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县名来历传说不一,主要有三:一曰:县城以东二里处两岩壁立如门;一曰:县城以西三里地杨岭岗与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对峙似门;一曰:县城以东15里处有岩门口。三者虽方位、距离不同,但俱说明系地形特征而得名。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西北部曾置渠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后梁肖察(即皇帝位于江陵之后)罢天门郡,更置石门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石门郡,建石门县,划归澧州管辖。此后,虽隶属有变,而县名未易。

石门,是湘西北门户,地形呈现弯把葫芦状,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群山叠翠,东南部,平岗交错。陆地最低处为蔡家溪与澧水汇合处,海拔42.5米,最高处是壶瓶山顶,海拔2098.7米;全县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观国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云落观、八户山;西部有东山峰、亮垭山、鹅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壶瓶山等。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发源或流经县境的有澧、渫、沱、澹 、道、黄、涔7条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向东,分别贯穿县境北部、中部、南部,入松滋,临澧,而后汇入洞庭。渫水从西北往东南纵贯,经泥沙、磨岗隘、袁公渡、新关等14个乡镇,至三江口注入澧水,长约165公里。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坪、磨香坪、雁池坪、邓家坪、仙阳坪、古溪坪、二都坪、易家渡、白洋湖等河谷平原,乃全县境内之“膏腴”。境内年平均气温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5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6度,全年无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丰富资源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石门禅茶文化介绍

石门自古就产茶。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给这里的苍山翠岭扫描出潮润氤氲的云雾烟岚。“云雾山中出好茶。”这句古老谚语,便为石门成就为名茶之乡作了铺垫。从壶瓶山到夹山,几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贡品牛牴茶的产地。早在宋代,牛牴茶便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间著述的《茶录》一书中,便有“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的记载。当代茶学界泰斗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则较为详细地写道:“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牴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有好茶自然不乏品茗人,石门的茶文化遂与饮茶的历史同步而生。虽说其年代已无从考稽,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门却写下了骄人的篇章。拂开岁月的积尘,我们不难发现,被誉为茶饮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禅一味”,便源于石门夹山。

夹山为石门县城南郊之十九峰的最后一峰,东接古称“神仙窟宅”的澧阳平原,西衔横亘湘鄂川边境的武陵山,水碧山青,人文荟萃。早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高僧善会云游而来,恰逢群猿母子相拥、嘻戏于青山樟林里,目击众鸟衔花竞飞、纷投放于碧波清泉中,其情其景,正与其师临别前所赠的偈语“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相吻合,遂滞留下来,开山建庙,大启丛林。

善会俗姓廖,广东岘亭人,公元805年生,师承药山惟俨、船子德诚等名师,来夹山时已是65岁高龄。这位心性明敏的高僧在禅宗史话上留有不少佳话,最著名的即是“茶禅一味”说。《祖堂集》中载:“夹山和尚自号‘佛目’。师父问他:‘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师令大众地次,佛日倾茶以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日问:‘酽茶两三碗,意在头边。速道,速道。’师曰:‘瓶有孟中意,篮中几个孟?’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孟。’……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师答曰:‘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段对话即是师徒在探讨茶中有茶外之意,而且似乎是善会反徒为师,在诱导师父。和尚三句不离本行,其茶外之意自然是指禅也。其“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联,貌似状绘夹山自然风景,实则指品茶悟禅之意境。

无独有偶,《日本禅师录》亦有相似的记载:“夹山和尚(善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禅之旨乃诉求本体论意义上的“悟”,而善会又常常自诩“老僧二十年说无义语”,即以禅语的乖谬性来反常合道。明知茶一碗却故问,意则茶中有禅且茶禅一味也。据日本当代禅学家秋月龙珉考证,此乃“茶禅一味”的发轫之作。

斯时夹山虽未出产“牛牴茶”,但作为牛牴茶的前身,其茶叶质地自然优异无疑。常言道,好茶须好水。而夹山南麓的碧岩泉则又是一泓千年不竭的好泉。其泉眼不大,不似趵突雪浪喷涌,不似虎跑流泉叮咚。泉水打池底一堆细沙间汩汩而出,循着缕缕飘忽的水藻斜逸,宛若成串的珍珠。无论东风吻绿柳条吻醉桃枝的春夜,还是冷霜冻红枫叶冻白板桥的秋晨,无论苦旱龟裂河床的酷暑,还是冰雪封杀溪咽的严冬,她都不徐不疾地吐珠喷玉,从不间歇。不难猜想,善会是以碧岩泉浸泡茶而从中品出茶禅一味的。

善会身后220年,即宋徽宗政和年间,一代名僧圆悟克勤应名相张商英之邀,自成都出川前来夹山,主持灵泉禅院。时任夹山寺住持的圆悟,不仅继承了善会祖师的衣钵,更是对其“茶禅一味”的理念情有独钟,常常将这四字写成条幅,赐赠僧徒。他在夹山七度寒暑,著成被后世衲僧珍为“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其实《碧岩录》并非圆悟笔耕之作,而是其弟子将他日常对《雪窦百则颂古》的评唱辑录而成的,有点像孔夫子的《论语》。斯时夹山牛牴茶已问世了。其叶片浸泡后,牛角般地张开,晃动于杯水微澜中,好似群牛相牴牾,故称“牛牴茶”。莫道其名不雅,却系那年头皇家贡品茶之一。大约圆悟当年占了近水楼台之便,岁岁早于皇帝老儿先饮贡品为快。可以想象,圆悟一边徐饮着碧岩泉沏泡的牛牴茶,一边向弟子欣然悠哉地评唱佛旨禅意。好茶激活着思绪,好水滋润着喉嗓,空灵的吉光片羽翩翩飞来,睿智的禅理玄机娓娓道出。圆悟在夹山的方丈室即名碧岩,虽说《碧岩录》其书付梓时,他已离开夹山,可他依然将自己的代表作以“碧岩”名之,并将“茶禅一味”的余韵遣上笔端,自是寄托其对夹山岁月的珍惜与感怀。

圆悟一生,芒鞋竹杖,度岭穿云,遍历楚水吴山,云游大江南北,普设讲筵,广宣法音,春风化雨,桃李盈门。其著述《碧岩录》的出现,标志着禅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讲“公案”、逗“机锋”的《灯录》阶段,发展到注释“公案”、“机锋”的阶段。此前,西来佛法与本土文化相生出来的禅,被一些宗师与喜佛好禅的仕人们神秘化为可参而不可言的玄学,并立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禁忌。《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则并非故事的故事:某僧欲辞别其师,去他处学禅,师曰:其他禅林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徒问何为一味禅,师即用棍棒猛击其头。徒顿悟,大叫“懂了懂了”,师笑曰“你说你说”,徒启唇欲言,不料又是乱棍直下。禅即如此说不得的玄乎,而圆悟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口若悬河的评说,还让徒儿们连篇累牍地记录下来,真可谓是伽蓝的改革家。然而中国历代改革者鲜有好结局,出家人亦莫能外。圆悟圆寂后,其坐化出的舍利子犹未寒,那些泥古不化的卫道僧们便仿效秦始皇,将这本充满禅机、睿智与哲理思辩的“宗门第一书”付之一炬。圆悟的僧徒们自然不忍让先师的著述灰飞烟灭,遂将《碧岩录》连同“茶禅一味”的墨宝流布海外,大有孔圣人“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况味。

所幸的是,《碧岩录》传至东瀛,不仅使禅风四靡,还催生了日本茶道。据考证,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珠光,则是圆悟的第13代法嗣,其茶道理念必然受到《碧岩录》学术思想的启迪与影响。秦始皇播种的焚书之火,烧得《碧岩录》远遁扶桑而新生,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是凤凰火中涅槃再生。看来,大和民族真是善兼容擅“拿来”的民族,那和服广袖下一支支纤手沏出的清茶,似乎有一缕茗香是从夹山那似夹非夹的峰峦间逸出的。

纵观夹山茶禅历史,分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禅一味”的理念,善会因感悟而口授,圆悟因同感而笔传,无论口授还是笔传,皆可为天下先。宋元之际,“茶禅一味”的理念,连同夹山文化代表作《碧岩录》联袂东渡,开启日本茶道之先河。从文化层面上讲,夹山可谓是中日茶道之源。为此,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欣然命笔,写下“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

至今,圆悟手书的“茶禅一味”,还被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珍藏着;“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对联,还高悬在岛国众多典雅的茶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末,日本佛教圣迹访华团曾先后几次来到夹山朝圣,三拜九叩,虔诚之至。1992年季春,日本茶道主流派“里千家”茶道学会会长多田侑史率团三十余人,万里迢迢赴夹山寻根礼祖,欣然用汉字写下“鸟唧花落碧崖前,猿抱子隐翠嶂后”之联,并解释说:“在日本茶文化界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与内涵,这就是中国湖南石门夹山寺的开寺祖留下的千古绝句。我们日本茶人在茶道活动场所都有这样一幅挂轴,主人客人在这种意境地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受交流。”随后,他又拜谒了碧岩泉,并俯身饮了口甘洌的泉水,慨然长叹:今生可以瞑目也!管中窥豹,可见日本茶道传人对夹山圣山圣水崇敬的一斑。

千百年来,夹山茶禅文化如同碧岩泉一般涓流不断,以其独特的智慧与品格滋润着一代代茶人的心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英雄李自成归隐夹山,在“茶禅一味”的熏陶下,一改大碗喝酒的草莽,发出“煮茶当酒唤同流”的咏叹。从这一残存的诗中,分明可见夹山茶水移性夺情之功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石门这方山水不仅孕育了好茶,也孕影响海内外长达千年之久的茶禅文化。一个茶字,由草、人、木三字构成,包蕴着“天人合一”的神韵,凸现着人与自然的亲情。悠悠茶文化,融释、儒、道三教于一体;盈盈清茶水,聚色、香、味、形四美于一身。而“茶禅一味”的理念,则使中国茶文化升华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审美意境。

相关文章:

湖南石门成为全国最大无公害茶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