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如果普洱茶发霉了怎么办?

如果普洱茶发霉了怎么办?

提问者:青蛙提问时间:2019-11-09
已采纳

点击观看视频

每个人都知道普洱茶应该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如果储存不当,可能会变质和发霉。此外,普洱茶易于吸收,需要储存在干净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照射。当发现茶叶霉变严重时,需要直接扔掉。

如果不严重,可采用以下方法:

永远不要使用太阳。用牙刷刷掉模具,然后放在凉爽通风的地方让它自然干燥。

发霉的表面可以用带一些水分的干净布擦拭,以去除发霉的部分。

然后将茶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一段时间,这样半个月,发霉的部分几乎可以消除。

如果普洱茶发霉了,成熟的茶叶应该碎成小块,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发霉的情况应该在一段时间后通过一天几次翻动普洱茶来解决。

如果普洱茶熟茶上有虫子,那是正常的,因为发酵过程中有虫子,不需要处理。

普洱茶熟茶发霉,最好的办法是分成小组或小组普洱茶,然后放在一个通风干燥的地方竹篮,每天搅动几次。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应该说没有了

尽量降低室内温度。对于受潮湿和霉变影响的茶叶,将其分类,并尝试通过晒干、烘焙等方法将其干燥。处理过的收集物应转移到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单独储存。

回答者:泡妞妞回答时间:2019-11-09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一山一味,是什么造就的?·

普洱茶树,每一个山头都有不同滋味,不同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普洱茶不同的滋味,在土、光、温、水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她们最终的滋味魅力。

土 壤

普洱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虽然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成活,但以酸碱度值在4.5~5.5为最佳。
茶树原产于中国云贵高原的原始森林地区,属酸性土壤,长期的系统发育使其逐渐形成了喜酸的遗传特性。同时,茶树根中有丰富的有机酸,茶树根液对酸性的缓冲力强,而对碱性的缓冲力弱,在茶树根中还共生着许多真菌类的菌丝或菌根,它们能帮助茶树根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而菌根本身也只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这样就决定了在酸性土壤中,茶树能顺利的有效的吸收许多土壤养分,从而供给给每一片茶叶,我们喝到的茶汤才会醇厚。

光 照

普洱茶树和其他植物一样,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辐射能中取得其生育所必须的能量的。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深山密林里,演化发展中形成了适应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的习性。漫射光下生育的茶叶新梢内含物丰富,持嫩性好,品质优良
光照强度不仅与茶叶的产量有关,对茶叶的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不论春茶或秋茶,在一定遮阴条件下,茶叶表现为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减少,有利于绿茶呈现苦涩降低、鲜爽度提高的良好滋味。
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的影响,高山所受辐射的紫外线较平地多,如此使得高山茶的香气多优于平地茶紫外线辐射多的散射光,多为我们带来香高水柔而清纯的茶滋味。

温 度

温度,主要影响着茶树的生命力。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在20~25℃中,最适宜茶树生长,而不同普洱茶树品种对于温度的喜好有所差别,一般,小叶种茶树,抗寒性与抗旱性均比大叶种茶树强。
另外,土壤的温度与茶树的生长发育也密切相关,10~25℃的土壤最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为茶树吸收营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水 分
在茶树的生育中,水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茶树体内越幼嫩的部位,含水量越高。在热量和养分满足生长要求的条件下,水分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茶树适宜年降雨量在1500mm,生长期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环境。过旱会降低茶叶的产量,而降雨量大水量过多,则会使茶树烂根。一般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含水量80%为最好,而空气湿度大于80%则能有力提高茶叶品质。
大多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或是靠近江河湖泊、水汽交融的地域,因此,云南的三大普洱茶产区,基本都分布在澜沧江两岸。

你知道唐代的普洱茶膏是如何制作的吗?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在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普洱茶品饮过程中如何防止出现水味?

茶友们知道在喝茶的时候,哪个时间点为结束泡茶的最佳时机吗?

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喝不出茶味,感觉水味变得明显的时候,或者是不想喝的时候。

可是,我们是否有考究过,水味是什么样的口感呢?

水味,又称“茶水分离”,顾名思义,就是指一泡茶的茶水滋味在下降,无限接近水的原味所呈现的口感。

除此之外,部分有水味的茶还融合有茶叶被焖过的口感。如果一款茶在其正常冲泡次数之内中段或者前段浮现水味的口感,会让人觉得这款茶“不耐泡”。

出现水味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跟冲泡方法或者冲泡时间有关,醒茶不彻底会导致茶味没能及时被释放,水味相对明显。

另一方面,过硬的水质、过低的水温不容易溶解茶的内含物质到茶汤里,水味也会较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多雨水季节令茶含水多、或者因气候较为潮湿使得存茶受潮两大因素会影响茶的品质,使得这类茶的茶汤呈现水味。

针对以上成因,我们来对症下药:

1、有针对性地醒茶。

黑茶、青茶等发酵程度较高的茶用沸水醒茶,而绿茶、白茶等嫩度较高、发酵程度较轻的茶则将其放在焖杯后的器皿里,用85℃左右的开水醒茶。

2、用软水泡茶。

软水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杂质较少,平时我们喝的自来水不属于这范畴。最适宜泡茶的水是山泉水,但是对于身处都市的我们来说,这是不实际的。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在买个过滤器对自来水做过滤煮沸的操作后,根据不同茶的特质来选择泡茶的水温。

3、将茶密封好,放一段时间后再喝。

新茶制成后立刻喝容易喝到水味,那就等一年后再开封品饮。待水味慢慢褪去,口感会好很多。而平时取了干茶之后,要及时将茶包装密封好,防止多余的水汽附着在干茶表面上,影响茶叶的品质。

上述的小窍门是为了排除水味对品茶的干扰。毕竟在品茶过程中,茶味是个很重要的元素。而当我们喝有水味掺杂的茶时,很难喝到茶的原味,那么水味被嫌弃也是无可厚非。

可是,对于本来就不喜欢某一款茶滋味的人来说,水味能发挥中和作用,稀释掉感觉不舒服的茶味,反而能让品饮体验变得美妙。由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水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对于不喜欢水味的人来说,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结束泡茶了。而经常喝水味茶的人,对这种味道的态度可能是中立的。